宠物即人类出于精神慰藉、玩赏陪伴而豢养的各类动物的总称,在物种上囊括了兽类、禽类、虫类、水族类,在功能上可分为家居陪伴类、观赏类、斗戏类等等。饲养宠物是古已有之的民俗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狩猎时代。唐代以前,宠物现象还多限于上流社会阶层。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饲养宠物呈现世俗化的趋势,走入寻常百姓家。至清代,社会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灿熟、中外民族文化交流兴盛,我国宠物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达到了新的高度,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宠物与清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深刻反映着清人生活面貌与社会变迁。
一、居家陪伴类
《知音犬》刊于《点石斋画报》(1884——1898)贞集·十期
家居陪伴是宠物的首要价值体现。在清人的休闲时光里,宠物是他们消遣时的好玩伴与移情对象,是平淡生活中的一道点缀。家居陪伴类的宠物主要以犬、猫、观赏鸟类等小型动物为主,因为它们体型小易于控制且危险性低,是普通民众的承受范围之内。
清代人们对猫狗爱护倍增,每年六月六各地都兴“浴猫狗”的风俗、目的是给猫狗去虱子。顾禄在《清嘉录》中载:“六月六,狗靧浴,谓六月六日,牵猫犬浴于河可避虱蛀”。江浙六月六浴猫狗,广东之澄海则以五月五日浴之。清代澳门人喜爱饲养一种体型矮小的番狗,《广东新语》中载:“蚝镜澳多产番狗,矮而小,毛若狮子,可值十余金。然无他技能,番人顾贵之,其视诸奴囝也,万不如狗,寝食与俱,甘脆必先饲之,坐与立,番狗惟其所命”。当地甚至流传着:“宁为番狗,莫作鬼奴。”足见番犬在当地的受宠程度。
对于文人雅士而言,宠物是其启迪灵思的妙物。清皇室后裔爱新觉罗·宝廷就十分爱猫,家中养猫成群,猫咪调皮捣蛋的行为在他看来都是一种乐趣,甚至还帮着猫“助纣为虐”。其在《貍奴曲》中道:“我家畜猫多于人,窃食遗矢爱弗瞋,结党横行共击犬,犬慑众,避且奔。汝当畏犬反畏汝,犬岂畏汝畏汝主,明知畜犬胜畜猫,爱汝柔媚兼丰毛。”
二、观赏类
《跃鲤呈祥》刊于《点石斋画报》(1884-1898)·石集第十一期
清人喜爱的饲养的观赏宠物主要有金鱼以及各类观赏鸟。明代开始,我国金鱼饲养由池养转向盆养过渡,金鱼的饲养日渐大众化。盆养不仅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金鱼的形态,也大大减少饲养成本。清代民间饲养金鱼更为普遍,养鱼观鱼更是被清文人雅士视为怡情养性之举。“鱼乃闲静幽雅之物,养之不独清目,兼可清心,观其游泳浮跃,可悟活泼之机,可生澄清之念。”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金鱼寄托了其美好的生活愿景,金鱼谐音“金玉”,一方面寓意财源滚滚、生活殷实;另一方面,金作“金童”,鱼(玉)为“玉女”,寓意家中儿女双全,家庭美满。对于有私家园林的大户人家而言,金鱼更多饲养的在池塘里作为一种景观。金鱼在水中翻越还一度被认为是要高中状元、高掇巍科的祥瑞之兆。
清代民间养鸟自乾隆时期开始至清末一直兴盛不衰,清代鸟的驯养技术已高度成熟,提笼架鸟更是清代民间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情。遛鸟风俗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南北风格各异。北方以北京最为繁盛,京师人称鸟为雀儿,因此北京的鸟市场叫“雀儿市”,设在宣武门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将京师人爱畜之鸟分为三类:“有看文彩者,有听善鸣者,有游戏各种技艺者”。王公贝勒大多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主要爱畜前两类,有文彩者即观赏型宠物鸟,只需注意饮食保持毛色艳丽即可;而听善鸣类鸟则需要经过训练。
至清中后期,王公贝勒更是沉湎于娱乐,当时流社会传着“贝勒手中三样宝,扳指核桃笼中鸟”的谚语。遛鸟是一极为繁琐、辛苦的活计,贵族一般不亲力亲为,都会聘请鸟把式专门负责遛鸟,自己则专享遛鸟成果,倾听鸟儿优雅的鸣叫。北京的市民阶层在遛鸟时喜欢加以杂耍,以梧桐、燕雀、交嘴等鸟为主。
《中国速写:北京街道上一位持鸟出行的男子》刊于《伦敦新闻画报》1873年9月13日,第63卷,第1776号。
三、斗戏类
《爱斗蟋蟀》刊于《点石斋画报》(1884—1898)戊集第八期
清代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科技文化日臻繁荣,驯兽技艺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驯养宠物斗戏表演更为兴盛,但统治者却视杂艺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江湖把戏,《清稗类钞》中载:“江湖卖技之人,如弄猴、舞刀及搬演一切者,谓之曰:顽把戏。”因此,以宠物为对象的杂艺在民间尤为兴盛。《履园丛话》中载:“杂戏之技,层出不穷……蓄猴唱戏,弄鼠攒圈、虾蟆教学、蚂蚁斗阵等戏,则又以禽兽虫蚁而为衣食者也。”
清代中期人口的流动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显,民众不得离开故土,到他乡另谋生路,豢养宠物做各种把戏卖艺,成为流民重要的谋生方式,在集市、庙会上有着很多马戏班作艺。安徽凤阳人韩七善于驯猴,能驯猴演剧,俗呼‘猢狲撮把戏’;北京街头艺人用嵌有塔、瓜、桃子、鱼等各类玩物的木架,用铜锣发号施令,老鼠数个顺绳梯爬上,意为钻塔、进瓜、汲水、钓鱼的游戏,场面颇有趣味。
老北京旧网:北京城街巷胡同的驯鼠艺人
七月斗蟋蟀、九月斗鹌鹑是明清时期的特色民俗风情。《蚟孙鉴》中载:“江浙风俗,每届秋期,率以畜养蟋蟀比彩斗胜”,《北京岁华记》中载:“霜降后斗鹌鹑,笼于袖中,若捧珍宝。”明清时期各类酒坊、茶馆都设有斗蟋蟀、斗鹌鹑的娱乐服务,地方上还成立了蟋蟀会、鹌鹑会。七、八、九月正值农闲时节,乡里乡亲聚集一起斗蟋蟀、斗鹌鹑,能够很好地缓解劳作的压抑。斗蟋蟀、斗鹌鹑虽然极大地丰富了清人的社会生活,但其与赌博相联,赌资颇巨,成为赌博业的大宗,很多民众为之倾家荡产,对清代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佘燕文
1994年2月生人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
研究方向宠物文化史
苏轼曾在《宝绘堂记》中说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我们不能太过痴迷于某一事物,更不能因为对它的沉溺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不论是宠物也好,其他爱好也罢,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小编寄语
苏轼曾在《宝绘堂记》中说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一日吸猫,终生戒猫。但小编在此呼吁,两脚兽们在沉迷“喵”色的同时,不要被猫咪驯服哦~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游艺民俗】栏目责编:晏秋洁
图文编辑:晏秋洁
的公众号
无
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游艺民俗丨“六月六”宠物关爱日
民族文化风一探民俗摄影拍摄的奥秘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
[摄影知识讲座之二]民俗摄影技巧与攻略
【画说衡水民俗】第十四期:挖老鼠囤
一挂清代京阳同兴老字号虎头铜铃铛风铃驼铃宠物佩戴车马铃老用具
绽放艺术魅力 展示民俗风采
河南民俗的民居村,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雅致建筑,你值得去了解
春节假期后,遂宁这些活动精彩继续!
鉴赏|文物中鼠的身姿:灵鼠迎新,瑞鼠吐宝
网址: 【游艺民俗】清代宠物民俗史话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17470.html
上一篇: 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真相并没 |
下一篇: 鹦鹉的社交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