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
“筑之韵”系列学术讲座之“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的艺术与技术”
我校于5月23日下午,在建馆111,很荣幸的邀请了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馆长助理董文祥先生,为我们开展了关于“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的艺术与技术”的讲座,董先生对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的介绍丰富生动,获得了在场学生们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馆长助理董文祥先生
首先,董先生介绍了德国总督楼旧址的历史。德国总督楼旧址落成与1907年,由年轻的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风格以德国威廉时代典型的建筑样式为载体,融合了青年风格派、古典主义、巴洛克和中国建筑文化等多种建筑文化元素,是东西方建筑文化对话的集结。1897年之后,德国新艺术活动才渐渐兴起,起步较晚,时间也不长,但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在德国有一个专有的称谓“青年风格派”。巴洛克风格,是17到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雕刻装饰、强烈的色彩,这种风格往往以扭曲怪诞著称。而这些在德国总督楼的建筑表现为: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着强烈的光影效果,这些都是巴洛克风格的显著特性。十九世纪末,在青岛的德国建筑师们受到了欧洲折中主义手法的影响,运用到了建筑选址堪舆和风格设计中,显示出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的某种好感与好奇。总督官邸作为当时青岛最重要的营造任务,设计师拉查鲁维茨征询了汉学家卫礼贤关于选址、建筑风格方面的重要意见,避免出现于中国文化相悖的建筑文化符号。
▲德国总督楼旧址的历史介绍
然后,董先生介绍了建筑的风格和每一个体块的不同意义。建筑的东立面里,不同的风格元素和建筑体块此起彼伏,通过奢侈且富于变换的精心处理和因此产生的如梦幻城堡般的效果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自由灵动,有不同寻常效果的花岗岩外框矗立在东立面半圆形转角山墙之上,与巴洛克风格相得益彰;各种加减手法,绿色盔庄尖顶与老虎窗,花岗岩半圆拱和罗马式大浴场花岗石窗,不仅体现了中世纪的浪漫情趣,而且也有德意志民族性格中的稳重质朴;而花岗岩显出自然的线条与外框柔和的曲线,则是青年风格派的特点,德国国徽以土黄色盾牌为背景,背景之上是一只黑色的雄鹰,它是幸福。恩宠和力量,是德国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宣示着建筑的非凡与高贵。建筑的西立面里,建筑师极力的表达本建筑丰富的雕塑感和虚实的体量对比,以宏大、精美与壮观的形象,表现出占领者的意志、殖民者的统治力与权威性,呈现出里程碑式意义的威严,提供了无限想象的可能,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解读。建筑本身贯彻了极为厚重的新罗马风,融合了巴洛克风格,给人无限遐想,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效果,在建筑的南北立面中也有体现。此外,建筑还有“龙”的元素,这无疑是中国龙,中国龙和德国国徽在本建筑同时出现,使本建筑有了无可比拟的皇家规制和极高的建造规格。
▲同学们认真聆听
接着,董先生回顾了德国建筑历史中“中国瓦”的使用,这种装饰手法显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减少了雨雪对房檐的侵蚀,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青年风格派里也少不了中国元素。类似地,这种东西方的融合在东西方塔楼里也有体现。
讲座的最后,刘崇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总督楼的花岗岩,砖石的建造方式,,分析了采光,并和现代建筑进行了比较与探讨,相应的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外立面与遮阳效果之间的关系等,并阐述了建筑是为了生活更加舒适,造福社会的道理。
至此,主题为“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的艺术与技术”的讲座圆满结束,董文祥先生精彩的讲解,不仅使我们对“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的艺术与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今后的学习有大的帮助。
感谢董文祥先生带来的精彩讲演。
编辑:王子豪
审核:陈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筑之韵|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的艺术与技术
“技术—艺术”:微课制作的融合与突破
技术如何解决“艺术危机”?——斯蒂格勒的“技
“动物之韵”
大学摄影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探索未来艺术:请神之瓦猫AI艺术
羽舞翩跹 · 深圳鸟类自然艺术盛宴——千园共绘飞羽之美
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网址: 筑之韵|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的艺术与技术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24269.html
上一篇: 英语 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与 |
下一篇: 伊洛纳怎么合成宠物技能 宠物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