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
作者:程 奇
摘要: 重点介绍国外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研究结论, 阐述了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缘起、目的和原则、促进受灾人员心理状态改善的策略。分析了危机事件压力管理体系以及危机事件压力管理在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情况与效果。研究表明,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和缓解灾后的心理创伤和创伤后障碍,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与危机干预人员是否受过专业培训以及危机干预操作是否规范密切相关。
关键词: 灾难; 心理危机干预; 综述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 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一套体系。与日常的个体心理危机干预相比,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面对的人数规模大、情况复杂, 对整个心理危机干预从体系到人员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
中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相对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起步较晚, 较为正式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开始于 1994 年的新疆克拉玛依特大火灾, 而 2008 年的汶川地震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关注。
至今为止, 中国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仅仅经历了十几年时间的发展,无论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还是制度建设, 以及实践操作方面都有许多需要借鉴国外的地方。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 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 就会造成心理创伤, 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功能的混乱, 严重的会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 造成终生的困扰。严重自然灾害, 如火灾、洪水、地震等是造成人群中出现大规模心理危机的重要诱因。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群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 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指为受到重大灾难影响的人员提供紧急心理援助, 帮助他们恢复各项适应功能, 预防和缓解心理创伤带来的各种可能的消极后果 。
研究表明,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对预防和缓解各种灾后的应激和心理创伤有很好的效果 。通常认为灾难心理危机干预起源于三个关键事件: 1944 年 Erich Lindemann对一个大型夜总会火灾事件后的悲伤情绪处理的研究;1947 年Kardiner 和 Spiegel 提出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三个基本原则: 快速干预、现场干预以及期望干预( 让受灾难影响的人尽快恢复基本的社会功能)和 1964 年 Gerald Caplan 对社区心理健康项目中的首要和次要预防功能的强调。
一、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与原则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主要有三个: ( 1) 稳定情绪。也就是尽力阻止灾后悲痛情绪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2) 缓解急性应激症状。主要针对出现灾后应激问题的个人和群体进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治疗。( 3) 重建个体的各项心理和社会功能以及恢复对生活的适应。这是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最终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三个目标, 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要提供方便的途径, 让受灾人员能够容易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支持。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人员普遍认为, 为了缓解灾难受害者的悲痛, 重建他们的独立功能, 预防和减轻他们遭受心理创伤和 PT SD 的痛苦, 要注意以下 5 个原则:
( 1) 快速干预。灾难后的心理危机会造成情绪上的危险状态, 即使他们已经被安定下来, 也仍然很有可能处于不适应的高危状态。因此, 危机干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 2) 稳定化。最大程度动员物资、人员等参与救灾工作, 建立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网络, 尽快恢复生活秩序和规则以稳定受灾人员和受灾群体的心态。促进稳定是灾后心理重建的第一步, 有利于尽快恢复受灾人员的各项心理功能。
( 3) 理解灾难。受灾人员通过回顾灾难发生后的一切, 理解灾难发生的过程, 了解灾难发生后的各种影响, 增加对灾难的控制感。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倾听受灾人员描述事件经过, 鼓励他们表达各种情绪, 帮助他们理解灾难的影响。
( 4)注重问题解决。对危机干预人员而言, 积极帮助受灾人员使用各种资源来获得控制感是非常重要的。灾难发生后, 受灾人员对自己生命和环境的控制感被摧毁, 很容易导致无助和绝望的情绪, 影响灾后的心理重建。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协助受灾人员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通过解决灾后出现的众多问题来重新恢复信心, 重新获得控制感, 进而恢复各项心理和社会功能。
( 5) 鼓励自力更生。注重受灾群众的自力更生能力在灾后的心理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危机干预人员要激发受灾人员的主动性, 鼓励他们调动自身能力, 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解决灾后的各种问题。
二、改善受灾人员心理状况的策略
在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中, 传统上改善受灾人员心理状况的策略包括团体合作、情感宣泄和分享信息 。除此之外, 结合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 研究人员特别强调有三个因素在改善受灾人员心理状况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公开讨论宣泄情绪、社会支持和适应性应对。
灾难后心理康复的一个重要步骤是能够与他人分享灾难事件后的情感反应, 分享对灾难的恐惧情绪, 理解灾难事件造成的各种影响, 并由此开始进入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的过程。同样, 社会支持网络为受灾人员的心灵重建提供心理支持、同伴友谊、信息分享和生活与家园重建方面的实际帮助。
适应性应对包括了认知和行为技巧, 这些技巧包括搜集有用的信息, 改变灾难发生后的消极的认知评价, 理性认识自己在灾难后各种行为的合理性, 对重建的各项工作给予合理的期望和获得应对危机的各项技能。危机干预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要注意将这几种策略与危机干预的五个原则结合,用以指导实际的心理危机干预, 以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
三、危机事件压力管理
危机事件压力管理 (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Management, CISM) 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功能上涵盖了当代整个危机领域的多种危机干预内容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的危机干预体系。CISM 包括了从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到危机发生后干预的所有阶段。
这个体系也综合考虑了应用于个人、小团体、大型团体、家庭、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的各种干预方式。CISM 目前已经发展出一种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模式以有效实现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同时也允许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根据灾难后个人和组织的实际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 一) CISM 体系的组成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CISM 包含了以下重要的组成部分 :
( 1)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这项工作主要体现在平时对学生和社会民众进行灾难和应对灾难的教育 , 以及进行各种应对灾难发生的演习。
( 2) 大规模的公共安全人员的动员, 能将大量的危机管理指令及时传达给受灾难人员。主要指在灾难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大规模的人员动员, 并且在应对危机过程中能有效地将各种指令传达给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和人员。
( 3) 个人紧急危机干预。在灾难发生后最短时间内开展个人心理危机干预与指导。
( 4) 简短的小团体讨论。要求受灾人员群体进行有效合作共同减少急性应激症状。
( 5)开展危机事件紧急晤谈(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Debriefing, CISD)。CISD 是一种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有时也被认为是团体心理指导, 与个体心理危机干预相对应。目前的 CISD 模式包括了 7个阶段/ 步骤。一般要花费 1. 5~ 3 个小时的时间。一般建议在 2~ 14 天进行 CISD, 如果是重大灾难建议在灾后 3~ 4 周后开展 CISD。
( 6) 家庭危机干预过程。
( 7) 组织机构的发展干预。
( 8) 在需要的时候给予额外的心理支持和治疗。由于 CISM 是一个庞大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至今为止, 在 CISM 具体由几个部分组成这一点上, 并没有一致的结论。
例如 Flannery 和他的同事们建立了一个 CISM 模式, 这个模式包括个体心理危机咨询、CISD 团体指导技术、全体受灾人员支持团体、全体受灾家庭咨询以及在必要时候的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几个部分 。虽然在具体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但是总体上, CISM 考虑到了灾难发生全过程的应对, 涉及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整个心理危机干预, 为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
( 二) CISM 的有效性
1. 个体心理指导的有效性。灾难后的心理指导主要指通过对受灾人员的在认知和行动上进行指导的方式进行干预, 心理指导一直都是 CISM 体系的核心内容。关于心理指导的有效性, 研究者们作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Wessley 等通过对灾难后的追踪研究发现, 如果仅仅由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对个人提供认知和行为改变的指导意见, 在几个月后, 受灾人员依然可能处于心理创伤状态之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发现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个别心理指导之所以无效, 主要由于两个原因: 一是没有采用团体的 CISD 程序。二是在危机干预的操作步骤上不够规范 。Everly 等人通过元分析回顾发现, 如果危机干预的模式很明确、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受过良好的训练, 并且干预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符合个人与群体的实际情况, 即使是有限的危机干预也能有效地帮助受灾人员尽快走出心理危机状态 。
2. 综合的干预方案的有效性。Busuttil 等人发现, CISM 可以有效地减少心理创伤以及 PTSD 症状 。Richards 发现完整的 CISM 体系比单独采用 CISD 技术能更有效地降低类似 PT SD 的症状。因此综合考虑 CISM 的各个研究, 无论是研究还是元分析都表明了 CISM 是一项有效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能有效的降低灾后的急性应激反应。通过这个体系, 可以有效地节省危机干预中的医疗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稳定受灾人员的情绪。
在实际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 还要根据团体和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做出合适的应对。Everly 认为在心理危机干预中, 虽然几十年的发展中证明了它的效用, 但是就像任何试图改变人类行为的努力一样, 心理危机干预也有过早干预的风险。过早的干预不仅会浪费有价值的资源, 而且会干扰受灾人员的自然康复机制 。如何在激发人的自身潜能与外界协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与研究进行总结。
四、讨论
“ 5.12”汶川地震后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难后的各种心理应激反应,促进了心理卫生理念的普及。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计划, 许多志愿者凭个人工作者的热情去做, 既导致了资源浪费与重复干预, 又无法形成长期的干预计划。
因此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 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 建立类似 CISM 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明确灾难发生前的宣传和预防以及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对策略。把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作为救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提高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从具体的干预过程来看, 首先,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 它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众多心理志愿者的热情是值得褒奖的, 但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 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其次,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要谨慎地使用各种创伤治疗技术。
许多创伤治疗技术还存在争议, 例如在美国,目前对于运用 EMDR 技术治疗创伤后应急障碍的争议依然激烈 。最后, 还要注意对受灾人员心理的过度干预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甚至阻碍自我康复的潜能的发挥。
注:本文选自《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月 第10卷第2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分享敬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吧
总编辑:韦志中
责任编辑:陈领芬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学术 | 国外心理危机干预对我国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ACT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万千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第七版
学术推送丨国外孤独症儿童乐高治疗研究综述
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解析(3)校园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哪些
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与方法(68页)
教育学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实施办法
心理援助手册|灾后心理问题解析、危机干预方法与自我调适指南
网址: 学术 | 国外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28978.html
上一篇: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策 |
下一篇: 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元认知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