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无条件的爱”应当成为当代父母必修课

“无条件的爱”应当成为当代父母必修课

写在前面:希望阅读此书的父母,可以跳过本书最前面的理论分析部分的章节,直接开始阅读后面的故事,前面的分析部分更适合心理学专业人士阅读,翻译腔+专业术语容易将普通读者劝退。后面的部分,当做一个真人真事的故事阅读就好,一样能有很好的收获。

书评正文:

很难想象这本2019年再版的书,讲的是1995年的心理疗愈案例;更难想象的是,其实走到今天,父母比任何从前的时代都更需要学习这一点: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热度在上升,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从好的方面来说,对原生家庭话题的关注唤醒了社会对于家庭系统、亲子互动这类重要议题的关注;但是,从不足的层面来说,只强调“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在发现了父母童年时代的不良教养方式之后只对父母责怪、指责、对立,这并不是心理疗愈的本意。

事实上,不良教养方式存在很强的代际传递惯性,我们作为“受害者”的背后,往往是父母辈也曾是祖父母辈阴霾下的受害者。而这一点,是目前关于“原生家庭”讨论所非常欠缺的。有舆论的趋势对做的不好的父母口诛笔伐,却很少有光找到他们身上“不是不想,而是没有意识到,所以更谈不上‘知道怎么做’”;也正是因此,原生家庭困可能会陷入“我辈的觉知-责怪父辈-对立”的陷阱。但事实上,“我辈的觉知-与父辈沟通-父辈溯源-我辈与父辈的和解、宽容-我辈与父辈的共同练习”或是“我辈的觉知-与父辈沟通-沟通无效-接纳现实-有意识地避免子代传递”才是破解之道。

在认清疗愈路径的前提下,紧接着我必然会发问:那么,既然我和我的父辈都不知道怎样具体做是对的、是可以扭转之前的亲子互动方式的,那么应该如何去练习呢?这也是我寻求阅读此书的原因。

很多的心理疗愈问题走向内核,都是因为当事人在童年没有稳定地获得无条件的爱。而缺乏这种必要体验,会带来很多深远的危害。我们和父母的早期互动经验,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刻画下“基本模式”:关于“我是否有价值”以及“这世界是否安全”。缺乏无条件的爱的体验的儿童,会在成长过程中滋生出不配得感:我是不可爱的、不值得被爱的、无价值;我是不安全的,所以我要用各种方式去保卫我的安全(常常是拧巴的方式)。由此会有一些表现(因人而异):【用生活表现的话语】如讨好,看别人脸色,过度在乎他人评价;不敢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如只是谈条件很一般的对象,对方条件很好的时候就会很不安,想办法逃走或破坏这段关系),觉得自己不配;易怒,无法将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拒绝、负面情绪,和对自己人格、价值的否定之间分开;因为一点小事的失败就全盘自我否定,甚至自残、自杀。【用依恋类型的专业术语】在心理学上,表现为无法形成安全型依恋,而是形成焦虑型依恋(联系不上对象时会夺命连环call);或回避型依恋(不相信伴侣,常常怀疑。eg:你留吃的给我,是因为这是你不想吃的)。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容易在人际互动中走向恶性循环方向:当事人因为深层次的不安和不配得感而表现得拧巴-互动者长期未得到当事人良好、健康的互动回馈而疏远当事人-当事人再次“自证预言”:看啊,他就是不喜欢我、我就是没价值-当事人表现得更拧巴-恶性循环……【用已经成为父母的教育学研究者的话语】我曾采访过一位老师,她说道:“童年的经历就决定了你未来你是否能够快乐,跟人相处时是否能够很相信别人,进而与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是人际交往中非常基础的一个东西。”

我们生活当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父母给子女“有条件的爱”,如:“你再(不)xxxx,我就不喜欢你了”,“只有学习成绩好,事事遵从父母的喜好期待,才能得到好脸色”(只有符合父母期待的才是值得被爱的),犯了错误就挨骂(只有不犯错才是值得被爱得),哭也挨骂、生病也挨骂,有负面情绪挨骂(只有积极情绪、身体健康是值得被接纳的,负面情绪则是不允许的,有负面情绪是不值得被爱的)。

而本书中的小主人公凯蒂则更惨,当她还是一个小婴儿的时候就被忽视-饿了不给奶吃、哭了不给抱,父母常常对她没有反应,被虐待-被父亲撒尿在身上、被摔打、被辱骂,这甚至可以说连“有条件的爱”都微乎其微了。被这样对待的结果是,凯蒂没有产生健康的依恋(甚至根本没有产生依恋?),认为自己“很坏”(否则他无法解释父母为什么这样对待他),不信任寄养父母,无法面对父母的拒绝,无法整合被拒绝之后产生的“羞愧感”,于是出现了被拒绝要求之后虐待家里的狗狗、怒骂寄养家庭的妈妈,破坏家庭其乐融融的集体活动等行为。

那么,回到我阅读本书的目的:无条件的爱,到底该如何做?

上图是原书中关于‘’无条件的爱“的原文表述,即不管你是什么样子,我永远都爱你,永远与你站在一起。这是一种感觉的表述,那么,如果转化成可操作的原则,该如何做呢?

1、使用书中治疗师艾莉森所提到的PACE原则:

PACE(好玩playful、接纳acceptance、好奇curious、共情empathy)

(1)好玩palyful:和孩子有一些共享的亲子时间,一起玩耍、打闹、探索(一起玩),抚摸、拥抱、亲吻(如睡前仪式或开心、悲伤时的肢体接触)。这一要点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拥有一些亲子共同的快乐体验;而是皮肤亲密能够有效地促进健康亲子依恋和儿童的神经感官发展;

(2)接纳acceptance:接纳孩子已经发生的行为和情绪(平静的描述:你刚刚xxx了…),而不是评判和惩罚孩子(不接纳),并且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eg:①今天孩子不想去上学,背后的动机是对父母吵架的不安,希望用不去上学的方式转移父母注意力以及表达自己的不安;②孩子回家看到长辈对弟弟妹妹的某些举动之后生气了,背后的动机是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关注;③书中的小主人公凯蒂在寄养家庭的派对上把大便偷偷混入备烤肉泥当中,背后的需求是由于没有产生健康的依恋和“我很好”的自我意识,她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其乐融融的巨大场面,于是继续通过破坏行为回到“我很坏”的自我认识区中)

(3)好奇curious:始终对孩子保有关注,对孩子的需求保持敏感性,对孩子说的话、做的事情怀有兴趣和好奇心;

(4)共情empathy:不带评判的描述应对孩子的情绪状态(通常使用复述孩子的话的方式),尤其是负面情绪状态。eg:(原书)①哦~你很生气,因为我刚刚拒绝了你喝果汁的请求,你觉得我很凶,你说你恨我;②这对于凯蒂来说真的很难…很难…凯蒂不知道该怎么办。

2、不要使用“评判+赏罚”的模式,而是使用“描述现象+教给你(并且有时)陪伴你一起修正——让你自己为行为负责”的模式

评判孩子很容易让孩子不安,似乎孩子的价值取决于父母的脸色和喜好;赏罚的模式更常常是“有条件的爱”的危险做法——你只有做到了xxx,我才会给你奖励,相反你将被惩罚。书中凯蒂在前两个寄养家庭,以及刚到第三个寄养家庭的时候,有很多问题行为:摔东西、在楼梯上撒尿、伤害家里的宠物狗、把大便抹在床单上藏在衣柜里……

寄养妈妈杰姬的做法:(1)描述现象:凯蒂,你刚刚把大便混到了家庭聚会烧烤的肉泥里;(2)表明立场和原则(公理而不是父母个人有失偏颇的喜好):在我们家,大家应该一起享受美好的排队时;(3)感受+共情:看到你还没有准备好参加这样大的家庭派对,我感到很难过,凯蒂那对于你来说真的很难;(4)修正/对策:在你还没有准备好参加这样大的活动的时候,需要暂时呆在房间里,等到你逐渐成长到可以阶段,你再来参加(注意,是因为凯蒂目前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到可以参与这样的活动的程度所以杰姬做出了暂时不让她参加的决策,而不是作为惩罚不让凯蒂参加)

这个例子对没读过书、不了解凯蒂的人来说可能还有点费解,让我们换一些健康儿童也可能会犯的错误。

eg1:凯蒂抗议时拉尿在复式楼的楼梯上,妈妈的对策:凯蒂,刚刚你把尿拉在楼梯上,因为你很生气,我拒绝了你xxx的要求,你觉得我很凶;凯蒂,我很难过你那么做,在我们家,破坏家具的行为是不可以的;这里有一桶水和一个抹布,和妈妈一起过去把地板清理干净;

eg2:凯蒂在权力斗争时,把牛奶和饼干故意打翻在地上,妈妈的对策:凯蒂,你刚刚把牛奶和饼干弄在地上了,因为你很生气,我拒绝了你xx的要求,你觉得我很凶;我们需要保持房间清洁,并且不能浪费食物;这里是一把扫帚和一块抹布,你需要(而不是给我)把餐厅清理干净。

通常,凯蒂会有一段时间还在生气,拒绝这么做,但是杰姬一直都情绪稳定且坚定,会持之以恒地督促凯蒂把这些事情做完。并且,最重要的是,即使凯蒂有很多问题行为,杰姬也依然会在“妈妈时间”拥抱她、照顾她、摇晃她,陪她一起玩(依然表达出我爱你,不会讨厌你、抛弃你),而不是给凯蒂脸色看。久而久之,凯蒂能把对行为的否定和对她个人价值否定分开,愤怒的次数越来越少;并且,她发现无论她怎么做,寄养妈妈都会照顾她,和她一起做一些开心的、亲密的事情,教给她面对生活中犯错、挑战、挫折的方法,她渐渐地感到安全:一方面是对父母是否会虐待和抛弃她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是应对生活中的犯错、挫折有办法应对的安全感。

全书最触动我的那一瞬间,是有一天早上吃早餐时,凯蒂对寄养妈妈杰姬说:“妈妈,我感觉有些事情不一样了。”杰姬问:“什么不一样呢?”凯蒂:“……(沉默一阵子)我不再坏了。”

那一刻我真的泪如泉涌。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杰姬(寄养妈妈)和艾莉森(治疗师)长达一年多的努力,这个女孩将如何基于一种“我很糟糕”的自我认识的内核,度过悲惨、暴怒、不安、绝望的一生。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幸福,可是很多人以为孩子有好成绩、将来好职业是幸福,于是以各种“有条件的爱”的方式对待孩子。但我很真实的看到,有很多身处名校的所谓“优秀”学子,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在一生当中与太多关于自我同一性的问题挣扎,挣扎人生选择、人际关系、恋爱……用无条件的爱,帮助孩子养成“我很好”、“我有价值”、“我很安全”、“我能够应对”、“我知道怎么应对”的认知底色,其实比成绩的高低,对人一生的长远发展和幸福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也许还是有很多人会疑惑:不用赏罚,难道就这样纵容孩子爱怎么样怎么样吗?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接纳≠不作为、不干预,接纳的对立面是评判、贴标签、拒绝。但我们为人父母的使命不是去做孩子对面的审判者,而是去成为伴其左右的引路人。我们的使命不在于怒骂“xxx,你做错了!”,而是教会孩子“xx,你可以这么做,因为……”,然后让孩子自己在选择的过程中去体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感觉,以及自己能体会到父母教给ta,让ta能在这世界更好地生活的原则和办法。这种理解的原生动力,是爱,是陪伴,用发自内心的共享喜悦代替奖赏,用发自内心的难过、可以解决的应对措施代替惩罚,一如书中所写:

3、关系是可修复的,我们也在与孩子共同成长

也许前两条谈到了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会让人感到战战兢兢,似乎自己一个不留神就会毁了孩子的幸福。但实际上请不要那么紧张,有研究表明:只要有70%的时间与孩子“共在”,即可养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研究结论转引自:徐慢慢话心理公众号某期)。正如孩子不可能成为完美的孩子一样,我们也不应该苛求自己成为完美的父母。也即,作为父母也会犯错,也会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等待去学习,也会在过去因为一些并非故意的原因伤害到孩子。

与此同时,依恋是可修复的、关系是可修复的。一如前文我们提到,没有坏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深层的、正当的需求或是隐情(如渴望关注、自我同一性混乱等),也极少有父母会故意去伤害孩子。鉴于此,我们需要接纳一个现实:在过去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会不小心伤害到他人。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需要学习怎样去修复关系:理解和共情他人“被伤害”的点,道歉,继续使用PACE方法巩固依恋等等。在书中,有一段时间杰姬被凯蒂“折磨”得信心全无,甚至开始怀疑凯蒂是不是【故意】与她作对,在于治疗师艾莉森沟通之后发现,这种想法隐射着杰姬与母亲亲密关系中的裂痕——在童年时期,杰姬常常感受不到妈妈爱姐姐、喜欢姐姐,与爱她喜欢她的程度相当;杰姬感觉到,妈妈认为杰姬不如姐姐能干,有时给妈妈添乱是故意为之(其实真的不是这样)。而后续的沟通表明,杰姬的妈妈,对杰姬的外婆也有同样的感受。是养育凯蒂的经历,帮助杰姬反思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也寻求了自己的成长和依恋的修复。

总而言之,这本书专业而又不失趣味,适合每一位关心儿童成长的父母阅读。另,杰姬的丈夫马克,也是一位具有非常出色共情能力的丈夫,读者可到书中自行体会,在此不再按头安利。(笑)

相关知识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的关注才是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的3个特点,你体验过吗?
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
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育儿方式
『人本主义取向』如何成为当代咨询师必备素养?
无条件的爱,轻松自在|我们与宠物的联结
正面管教=无条件的爱+温柔而坚定的执行
心理学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有条件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网址: “无条件的爱”应当成为当代父母必修课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3229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五分钟心理学:无条件的爱≠溺爱,
下一篇: 《油多拉集体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