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其“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中强调的一个概念,是治疗师应该向来访提供的核心态度(Rogers, 1957)。
它指的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完全的、不带批判性的接纳、关心和支持,无论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Rogers, 1959)。
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什么或者犯了错误,积极的关注不会消失。
正如罗杰斯(1959) 所说,无条件积极关注包括“关心(来访者),但不是以占有的方式,也不以仅仅为了满足治疗师自身需求的方式”(p. 208)。这意味着接受来访者的所有想法、感受和行为,而不附加任何条件(Rogers, 1957)。
这种态度应该是真正无条件的,不依赖于来访者以某些可接受的方式行为或表现自己来得到治疗师的关心、接纳或重视。
罗杰斯理论认为,除了治疗师的同理心和一致性之外,无条件积极关注也是治疗师为使来访者发生积极人格改变而必须提供的一种必要的促进态度(Rogers, 1957)。
罗杰斯认为,通过体验治疗师无条件的积极接纳,来访者可以克服童年时期的“价值条件”,即爱和尊重取决于是否满足某些标准或期望(Rogers, 1959)。
因此,无条件积极关注旨在让来访者感受到完全被关心、被重视和被珍惜。
咨询中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例子包括,即使来访者表现出道德上的错误或有害于其健康或福祉的行为,咨询师仍保持不带评判的立场。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验证或纵容这些行为,而是为来访者创建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表达自己,并引导其朝着更健康的模式发展。
对来访者的完全接纳和重视促进了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积极和信任的关系,使来访者能够开诚布公地分享。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治疗师的一种态度,其特点是接纳、关心和支持来访者,而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行为。它需要长期保持一致,以抵消来访者的消极自我观 (Farber & Ort, 2021)。
同理心:同理心传递着关爱和尊重,并有助于提高自我意识。 准确总结:准确归纳来访者所说的内容,体现出深切的关注和关爱,验证来访者的经历。 称赞优点:称赞来访者的优点是一种高度肯定。明确的赞扬直接肯定了其能力。 记住细节:记住来访者分享的有意义的细节,表明他们的故事很重要,值得回味。诸如“我记得你提到过你哥哥要搬到深圳。过渡期怎么样?”之类的陈述传达出来访者的故事很重要,值得回味。 建立联结:将来访者当前和过去的体验联系起来,有助于来访者了解叙事主题。这有助于洞察力的形成。类似“你现在的反应似乎与你在过去的关系中做出的反应相似”这样的陈述有助于来访者了解叙事主题,从而促进洞察力。 重塑弱点: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自我认知的弱点,可以传达出治疗师对来访者的重视,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改变。诸如“也许你责备自己的倾向反映了高标准而不是不足”之类的建议,让治疗师能够充分重视来访者,帮助他们改变。 鼓励自尊:鼓励来访者认识自己的优势,促进自我肯定 非语言暗示:肢体语言、语调和眼神交流展现出治疗师的热情和关注。 笑声:与来访者一起笑可以肯定他们的幽默感,并有助于治疗的愉悦感。然而,即使是真正关心来访者的治疗师,他们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反映出接纳和关心。因此,即使存在整体关怀,积极关注也会因情况和时间而异。
无条件积极关注通过优先考虑相互尊重和坦诚交流,而不是控制欲,为更深层次、更多理解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通过欢迎可能令人不舒服但又必要的对话,夫妻可以培养一种平衡、富有同情心的伙伴关系。
例如,如果伴侣不赞成某些社交计划,无条件积极关注意味着冷静地讨论他们的感受,同时仍然支持伴侣在最终决定中的自主权。
总体而言,无条件积极关注包括成熟地处理任何共享的信息、在不升级争斗的情况下解决分歧、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出妥协,以及接受不一定会威胁双方关系的意见分歧。
本质上,无条件积极关注归结为真正尊重伴侣拥有自己观点和选择权。它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氛围,让两个独特的个体能够健康地共存。
将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融入管理实践可以极大地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实际应用包括:
给予认可和赞扬以肯定努力 提供支持性反馈而不是责备 对因个人挑战而影响表现的人表示同情 实行开放政策,让员工可以放心地表达顾虑/想法总体而言,无条件积极关注提倡一种不带偏见的理解方式,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成长,而不仅仅是任务完成情况。这可以增强信任、沟通和工作场所文化。
在育儿方面,无条件积极关注经常与无条件的爱混淆。无条件的爱提供的是无限制的关爱,而 无条件积极关注则需要提供不带批判性的支持和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安全空间。
有些父母担心 “朋友式 “的关系会取代父母的爱和管教,因而回避回避无条件积极关注。然而,平衡的无条件的爱应该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无评判沟通相结合,这样孩子就可以放心地向父母吐露心声,而不必担心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也不必担心会因为小小的失误而失望。
提供这种支持性的宣泄渠道,让孩子们更有可能对其所面临的内心挣扎公开讨论。最终,无条件积极关注补充了无条件的爱,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无条件积极关注让孩子培养自尊心和个人自主权,从而对养育子女大有裨益。它不是让父母放弃控制权,而是赋予孩子权力——无论是欣赏幼儿的创意服装,还是积极介入青少年不断发展的观点。
无条件积极关注被视为公平支持所有学生,特别是面临个人挑战的学生的关键标准。
无条件积极关注不会评判学习困难的学生,而是以同情心去理解每个孩子独特的观点和需求,以帮助他们进步。
采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老师温和对待迟到的学生,在评价成绩之前优先考虑与学生的沟通,花时间了解学生的特点,平等关注每个人,并探索适合不同学生最佳学习方式的替代教学方法。
这种以无条件的理解和认可而非仅仅以成绩为中心的环境为学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引起了混淆,因为罗杰斯本人在区分它们时也犹豫不决(Rogers, 1957, 1959)。
因此,尽管罗杰斯的本意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一词既包括关爱接纳也包括非评判性接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极关注”已成为使用更广泛的术语,而对无条件性的关注较少。关爱和肯定的维度现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尽管如此,完全的非评判性仍被视为值得追求的理想。
重新定义无条件积极关注 与罗杰斯最初的理论概念相比,当代实践允许更多的肯定作为积极关注的一部分(Lietaer & Gundrum, 2018)。 将积极关注扩大到包括更多的肯定和赞扬的修改很可能是为了响应 20 世纪 60 年代强调更多情感亲密和对他人的欣赏的文化变化而做出的。 作为这些文化转变的一部分,罗杰斯本人变得更加灵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地使用自我披露、赞扬和对来访者的直接支持。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罗杰斯坚持使用“接纳”一词,而不是采用“积极关注”,那么积极关注中包含更多积极肯定和认可的倾向可能就不会出现。以人为本的社区内一直存在争论,关于对抗和准确反馈是否可以被视为积极关注的形式(Lietaer, 2001),积极关注是否可以伪装(Wilkins, 2000/2001),以及积极关注对来访者是否具有直接和渐进的影响(很可能两者都有;Wilkins, 2000/2001; Bauman, 2001)。
批评者质疑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否属于在现实中可实现的理想。Kensit (2000) 认为,治疗师不可避免地会进行某种程度的评价和判断。
罗杰斯 (1959) 承认,无条件性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始终如一地实现,但应尽力争取。
其他人也一直在争论,单凭无条件接受是否足以实现治疗上的改变,或者治疗师的明显肯定和关怀是否也是提供积极关注的必要组成部分(Farber & Lane,2002)。
治疗师有义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无偏见地接受他人的能力,并认识到他们的自主性。然而,大多数治疗师在无条件积极关注方面的能力有限,这源于他们自己的痛苦、羞耻、价值观和观点。
最持久的批评是,治疗师不能无条件地接受所有来访者的感受、想法和行为。这就假定治疗师会选择性地肯定某些事情,并产生反移情反应(Lietaer,2001)。
治疗师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通过个人治疗、自我发展小组、冥想或其他实践不断努力拓展这些局限性。 对治疗态度和惯例进行评估,可以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大多数以人为本的理论家认为,接纳的应该是来访者的感受/体验,而不一定是行为。治疗师可以在接纳来访者的同时不赞同其某些行为(Lietaer, 2001; Mearns & Thorne, 2007)。
如果不辅以诚实的反馈和挑战,传递积极关注可能会强化来访者的防御模式。单纯的积极关注可能会使来访者对改变产生矛盾心理(Wachtel, 2008)。然而,任何单一的干预措施都不是理想的。积极关注对大多数来访者仍然有帮助,尤其是与其他针对个人需求的临床手段相结合时(Gelso, 2019)。
积极关注不应局限于罗杰斯所提倡的(接纳、关怀等)。不同的来访者可能需要不同的形式来治愈和成长。研究表明,治疗师和来访者认可多种有效的方法来传达积极关注,而不仅仅是罗杰斯的概念(Suzuki & Farber, 2016)。
首要目标应该是激发来访者的现实化倾向,不同形式的积极关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Bozarth, 1998)。
在治疗之外的关系、工作和网络互动中,许多类似的积极关注原则都适用。正如罗杰斯 (1959) 所指出的,他所概述的促进条件适用于各种人际关系,但在治疗环境中,这些条件可以得到独特而协调的应用,从而实现建设性的人格改变。
弗雷德·罗杰斯和他的儿童电视作品体现了许多与卡尔·罗杰斯及其以人为本的治疗相似的价值观和方法,尤其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两者都重视同理心、不评判和接受他人的本来面目(Palmer & Carr, 1991)。 在研究生的描述中,他们生活中最积极的人是诚实的、接纳的、有同理心的、肯定的、能够重塑弱点的、善于倾听的、始终如一的以及对整个人感兴趣的。 而那些很少给予积极评价的人往往是有条件的、评判性的、无效的或不一致的(Miller, 1981/1997; Simon, 1983)。 社交媒体使用户之间能够进行各种形式的积极关注,包括认可(点赞/投票)、赞同(分享/转发)、表达支持(评论)和明确联系(好友/关注请求)。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中,时机、用词和图片/GIF 的使用等因素也会传达出对他人的尊重(Baym, 2010; Derks et al., 2008; O’Sullivan et al., 2004; Suler 2004)。Barrett-Lennard, G. T. (1962). Dimensions of therapist response as causal factors in therapeutic change.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76(43), 1–36.
Baym, N. K. (2010). Personal connec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Malden, MA: Polity Press.
Bozarth, J. D. (2013).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In M. Cooper, M. O’Hara, P. F. Schmid, & A. C. Bohart (Eds.), The handbook of person-centred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 (pp. 180–192). Palgrave Macmillan/Springer Nature.
Cain, D. J. (2010). Person-centered psychotherapi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Derks, D., Bos, A. E., & von Grumbkow, J. (2008). Emoticons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ocial motives and social contex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1), 99-101
Farber, B. A., & Lane, J. S. (2002). Positive regard. In J. C. Norcross (Ed.), Psychotherapy relationships that work: Therapist contributions and responsiveness to patients (pp. 175–19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rt, D., Moore, C., & Farber, B. A. (2023). Therapists’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regard. Person-Centered &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ies, 22(2), 139-153.
Farber, B. A., Suzuki, J. Y., & Lynch, D. A. (2019). Positive regard and psychotherapy outcome: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therapy, 56(2), 297–310.
Kensit, D. A. (2000). Rogerian theory: A critiqu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ure client-centred therapy.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3(4), 345–351.
Lietaer, G. (2001). Being genuine as a therapist: Congruence and transparency. In G. Wyatt (Ed.), Rogers’ therapeutic conditions: Evolu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1, pp. 89–106). PCCS Books.
Lietaer, G., & Gundrum, M. (2018). His master’s voice: Carl Rogers’ verbal response modes in therapy and demonstration sessions throughout his career.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some qualitative-clinical comments. Person-Centered &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ies, 17(4), 275-333.
Norcross, J. C., & Wampold, B. E. (2019). Relationships that work: Volume 1, evidence-based relationship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A. (1997). 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 The search for the true self (R. Ward, Trans.). Basic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1)
O’Sullivan, P. B., Hunt, S. K., & Lippert, L. R. (2004). Mediated immediacy: A language of affiliation in a technological age.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23(4), 464–490.
Palmer, I. C., & Carr, A. B. (1991). Carl Rogers and Fred Rogers: Kindred spirits on different path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1(2), 36-45.
Rogers, C. R. (1957).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1(2), 95–103.
Rogers, C. R.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S. Koch (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 3, pp. 184–256). McGraw-Hill.
Rogers, C. R. (1980). A way of being. Houghton Mifflin.
Simon, P. (1983). Hearts and bones [Song]. On Hearts and bones. Warner Bros.
Suler, J. (2004).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3), 321-326.
Suzuki, J. Y., & Farber, B. A. (2016). Toward greater specificity of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regard. Person-Centered &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ies, 15(4), 263–284.
Wilkins, P. (2000).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reconsidered.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8(1), 23-36.
本文翻译自: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html
相关知识
心理学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 心理学 名词解释
探析“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教育价值
心理学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什么,具体应用有哪些?
无条件积极关注演示教学
从心理学解析《窗边的小豆豆》:无条件积极关注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无条件积极关注
人本主义丨需求层次理论与无条件积极关注
艾根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称为()。
论“积极关注”两种解释
网址: 心理学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25790.html
上一篇: 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心理咨询中的现实 |
下一篇: 钱志亮:无条件接纳基于积极亲子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