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介
本期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心刚被SSCI特教类一区《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杂志接收的文章。
本研究将同伴介入式干预及兴趣物干预相结合,设计孤独症幼儿社交能力干预方案,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中的跨同伴多探测多处理设计,对在融合幼儿园就读的两名孤独症幼儿进行干预。结果表示,干预能够显著促进孤独症幼儿及普通同伴的社交发起行为与社交回应行为,有效促进孤独症幼儿的社交游戏参与度。
社会技能障碍作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最核心、最复杂的症状之一,是其难以与正常发育儿童交往互动的主要原因,是孤独症幼儿为更好融入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幼儿的集体融入情况不容乐观。除却障碍本身,教师缺乏有效的帮助与干预方法也是导致孤独症幼儿难以真正享受集体生活的原因。面对孤独症幼儿的社交问题,教师往往感到难以介入或解决,被列为孤独症儿童干预循证实践之一的同伴介入式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往往难以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改善 ,必须依靠系统、有效的干预才可实现。综合上述条件,融合教育背景下同伴介入式干预是孤独症幼儿提升、泛化、维持社交技能的可行方法。相比于成人介入干预,同伴介入干预法更具自然性。通过直接教学活动或经过设计的互动活动等,使孤独症幼儿与同伴处于同一活动情境,或者由同伴直接教授孤独症幼儿相关社交技能,都可以使孤独症幼儿与同伴有效联系,有助于双方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孤独症幼儿的社交能力。此外,利用兴趣物能够有效刺激幼儿学习与互动动机,从而推动社交互动行为的进一步产生。
本研究通过设计干预方案,对融合幼儿园中两名学龄前孤独症幼儿进行社交发起与社交回应行为的干预。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中的跨被试多探测多处理设计,考察干预方案的实际效果,以期为融合教育环境中孤独症幼儿社交能力提升提供干预及教学参考,也为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介绍
· 干预地点与材料
· 因变量
· 研究设计与程序
研究对象介绍
一名5岁男童冬冬和一名6岁女童丽丽参与了本研究。两人均被权威机构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且满足以下筛选条件:1)有基本的认知、语言和沟通能力(如听指令、仿说、请求等);2)教师推荐不具备或缺乏具有沟通意义的社交发起与回应技能,不具备或缺乏恰当的具有沟通意义的社交互动语言。
研究者为冬冬选择三名5-5岁半的正常发育男童作为同伴参与研究,为丽丽选择两名6岁正常发育女童和一名5岁半正常发育男童作为同伴参与研究。同伴均满足以下筛选标准:1)正常发育幼儿,智力、语言、社交能力等都处于正常范围;2)与研究对象熟识,并能和谐相处;3)出勤率高,少有请假、旷课状况;4)幼儿及家长都愿意参与到整个研究过程中。
在研究开始前,所有儿童父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干预地点与材料
干预地点为幼儿所处融合幼儿园班级,所有干预活动均在班级的自由活动区开展。
干预所用材料为幼儿园常见玩具,如积木、画笔、绘本等,以及研究对象的兴趣物。在研究开始前,研究者通过访谈研究对象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相关任课教师、研究对象家长、班级其他学生等了解研究对象与普通同伴的偏好兴趣物,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兴趣物评估。
每周干预结束后,幼儿园教师为同伴颁发“助人之星”奖状。
因变量
本研究包含两个主要的因变量:社交发起频率、社交回应频率;包括两个次要的因变量:不恰当社交行频率为、社交游戏参与度。
其中,社交发起指研究对象指向同伴的具有沟通意义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包括提要求、提出问题、口头评价等,非言语行为包括动作、眼神等。社交回应指研究对象针对同伴的社交发起在5秒钟内做出的言语或非言语反馈行为,如回应要求、回答问题、传递物品等。具体分类与示例参照下表:
社交游戏参与度是指“在规定游戏时间(15分钟)内,幼儿与同伴进行社交游戏的时长所占百分比。”社交游戏指幼儿参与到游戏活动(如玩玩具,画画等)中,至少有一名距离他/她2米以内的同伴,并与其存在言语互动(如评论、提问、给出建议等)或非言语互动(如轮流游戏、当同伴谈话时给予注视、分享游戏玩具等)。
不恰当社交行为是指幼儿指向同伴的不恰当言语及非言语发起或回应行为,包括忽略发起、自言自语、喊叫、哭泣、嘲笑、抢玩具、破坏作品、肢体干扰(如大力拍打、推搡)等。
研究设计与程序
研究采用跨被试多探测多处理设计。
研究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偏好物评估
研究者向家长及班级教师询问被试喜好的玩具,填写偏好物访谈表。随后,观察自由活动时间幼儿选择的玩具并进行记录。接着,采用多重刺激物不复位评估结合自由操作评估,确定幼儿兴趣物。最终,研究者选取厨房主题游戏作为丽丽的兴趣活动,以该游戏配套玩具作为丽丽的兴趣物;选取火车主题游戏作为冬冬的兴趣活动,以该游戏配套玩具作为冬冬的兴趣物。两种游戏对六名同伴也具有吸引力。
2)基线期
在班级自由活动时间,观察孤独症幼儿15分钟内与同伴的社交互动行为,作为干预后变化的参照。
在班级自由活动时间开始时,班主任发出“区角活动开始”的指令,研究对象及同伴可以选择教室内任意活动区角及活动伙伴,可拿取教室内所有的玩具。研究对象的兴趣物同时呈现,但教师并不给予任何有关兴趣物使用的指令,亦不发出任何有关社交互动的指令,不回应任何研究对象表现的社交发起或回应行为。研究者从旁观察并使用观察记录表进行记录,同时使用摄像机全程录像。活动时间结束,班主任播放固定歌曲或给出指令提示幼儿整理玩具。
3)兴趣物干预阶段
研究者在兴趣游戏材料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玩具,向孤独症幼儿及同伴幼儿提供一个情境主题。研究者随后宣布游戏开始,若两名幼儿并未按照主题互动,不予干涉。直到15分钟游戏时间结束,一次干预终止。在游戏过程中,若由于幼儿出现情绪问题或问题行为导致活动中断5分钟以上,干预终止;为增加同伴参与游戏的积极性,研究者事先与同伴商量选定强化物,在同伴与被试一次干预游戏结束后提供。
流程示例如下:
研究者将玩具炊具与食材放置在桌子上,并说:“丽丽,霄霄,我们今天来玩‘小厨师’的游戏好吗?(随后提供一个游戏主题)你们可以一起做一桌烛光晚餐!”
研究者宣布游戏开始,“现在你们可以开始玩了。”
研究者坐在幼儿旁边,不参与游戏,观察被试行为并进行记录。
15分钟后,研究者宣布时间到,“时间到啦,我们把玩具收起来吧!现在你们可以选择玩别的游戏了。”
4)同伴培训
兴趣物干预阶段结束后,研究者对参与研究的普通幼儿进行一对一培训。培训采用直接教学的方法,研究者向普通幼儿介绍干预活动重要性、实施细节及他所需承担的责任,并采用示范、角色扮演、及时反馈等方式教授普通幼儿掌握相关的干预策略。培训的内容包括干预过程中所涉游戏的基本玩法、社交技能和干预策略三个方面。
研究者在班级自由活动时间对同伴幼儿进行培训。研究者首先展示干预过程中所使用的兴趣活动道具,然后介绍干预活动过程,引导同伴理解其需创造机会引发孤独症幼儿的社交互动并恰当使用干预策略。在同伴明确游戏玩法及这个原则之后,由研究者扮演孤独症幼儿,随机选择一定玩具,与同伴幼儿互动。在游戏过程中,研究者教授同伴如何恰当地进行发起和回应,如何使用辅助和强化策略。研究者为同伴提供实时示范、指导与即时反馈和强化。最后,研究者与同伴幼儿模拟干预情境,再次随机选择玩具,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伴幼儿使用干预技能的能力进行评估,若发现同伴幼儿未能良好掌握某项技能,则进行及时反馈和附加培训,直到同伴幼儿掌握培训内容,达到策略掌握标准。
除了第一次干预前对同伴幼儿进行详细教学外,在后续干预前仅作简要回顾。
5)兴趣物结合同伴介入式干预
研究者摆放兴趣活动材料中的一定数量玩具,向孤独症幼儿及同伴幼儿提供一个情境主题;提示同伴幼儿使用辅助和强化策略。研究者随后宣布游戏开始,若两名幼儿并未按照主题互动,不予干涉。直到15分钟游戏时间结束,一次干预终止。在游戏过程中,若由于幼儿出现情绪问题或问题行为导致活动中断5分钟以上,干预终止;为增加同伴参与游戏的积极性,研究者事先与同伴商量选定强化物,在同伴与被试一次干预游戏结束后提供。
流程示例如下:
研究者将玩具炊具放置在桌子上,并说:“丽丽,霄霄,我们今天来玩‘小厨师’的游戏好吗?(随后提供一个游戏主题)你们可以一起做一桌烛光晚餐!”
研究者提示同伴幼儿,“霄霄,记得使用老师刚刚带你复习的小技巧噢。”
研究者宣布游戏开始,“现在你们可以开始玩了。”
研究者坐在幼儿旁边,不参与游戏,观察被试行为并进行记录。
15分钟后,研究者宣布时间到,“时间到啦,我们把玩具收起来吧!现在你们可以选择玩别的游戏了。”
研究结果与讨论
经过干预,两名孤独症幼儿的社交发起和回应行为均增加,不恰当社交行为频率呈现下降趋势,社交游戏参与度得到提高,干预效果实现了较好的维持;同时,数据显示,六名同伴的社交发起与回应行为也在干预活动中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兴趣物干预结合同伴介入法对参与研究的普通幼儿亦有积极影响。此外,对比兴趣物干预阶段和同伴介入结合兴趣物干预阶段的数据可以看到,组合干预对幼儿技能的发展有更明显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兴趣物及同伴介入式干预能够改善孤独症幼儿及普通幼儿的社交技能,但本研究仅包含两组研究对象,数量有限,后续研究还可通过增加研究对象数量来进一步验证此干预方案的有效性。
本研究的第二个干预设置是组合式干预,未直接对比单独的兴趣物干预和单独的同伴介入式干预对孤独症幼儿社交技能的影响效果,且仅设置维持期,未设计泛化情境,后续研究可在这两个方面方向做进一步探索。
译编 | 姜依彤,北京师范大学特教系研究生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学术推送丨国外孤独症儿童乐高治疗研究综述
心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下的孤独灵魂】孤独症音乐疗法全攻略(视频、案例分享)
国外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依恋特征及干预策略述评
儿童孤独症该怎么治疗
孤独症治疗干预新方向:北大刘河生教授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临床突破
专题笔谈│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和社交沟通障碍相关问题
家长必知!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全流程
【科普】音乐治疗与孤独症儿童
儿童异常行为和干预.ppt
网址: 同伴介入下融入兴趣物的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干预研究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42273.html
上一篇: 施福东课题组Circulatio |
下一篇: 智能AI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情绪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