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儒家心理学之十五:儒学与萨提亚家庭治疗

儒家心理学之十五:儒学与萨提亚家庭治疗

在现代心理治疗领域中有一种治疗方法叫家庭治疗,其创始人是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被称为“家庭治疗之母”,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她被《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起初从事教育工作,20岁时已是一位小学校长,后来她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她最初所受的训练是精神分析流派,但她在个案工作中发现精神分析法的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复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来的家庭后短期内又旧病复发,于是她决心另寻新的治疗方法。1951年,萨提亚开始私人执业,并且摒弃了传统个案治疗的方法,以人本主义心理疗法尝试家庭治疗,发现效果十分理想。四年后,她加入伊利诺州精神病学院,教授“家庭动力学”。萨提亚曾担任美国人本心理学会会长一职,她是个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著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否则便沦为自私自利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家庭治疗所做的,只是提醒人们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变的,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从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观念和理论体系来看它与孔子仁爱思想是高度契合。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萨提亚家庭治疗是第一个发现家庭成员间的位置、姿态中的心理暗示及彼此关系,并通过改变位置、姿态来进行家庭治疗的治疗师,萨提亚还用家族图谱、家庭生活编年史、影响力车轮、角色扮演、隐喻、自我曼陀罗、雕塑技术、代表排列、冥想、等技术来进行家庭心理治疗。

萨提亚也借用精神分析的冰山理论来阐述她的个人冰山理论: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

1、行为——包括行为、故事内容

2、应对模式——包括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

3、感受——包括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

4、对感受的感受----包括关于感受的决定、自我价值

5、观点——包括信念、认知、价值观、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思考、想法

6、期待——包括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期待

7、渴望——包括被爱、可爱的、被接纳、被认同、归属、创意、连接、有意义、有价值、自由等等

8、自我、我是——包括生命力、精神、精髓、本质、灵性、灵魂、核心、存在

根据萨提亚个人冰山理论,人有多种应对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里一致型等。

表里一致型是一种完满的状态,是我们决定成为更加完善的个体的选择。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表里一致的方式反应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刻板遵守的规则。如果我们愿意在意识水平上做出这种选择,就需要我们充分地觉察、了解和接纳自我、他人和情景,并为自己负责。

表里一致具有如下特点:

1、一种对自我独特性的欣赏

2、一种自由流动于自身内部和人际之间的能量

3、是对个性的主张

4、一种乐于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愿

5、愿意承担风险,处于易受攻击的位置,也勇于承担责任

6、能够利用自身具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

7、能够对亲密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

8、拥有能够成为真实的自己,并且接纳他人的自由

9、爱自己也爱他人

10、面对改变,具有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表里一致有三个层次,当处于第一层次时,我们既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也能够理解和接纳它们。第二层次是一种注重内心感受的圆满状态。它将注意的重点放在更深层也更内在的自我上。处于这一层次的人们提供和谐、积极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高自尊,同时也能够与自己、他人及情境和平相处。

第三层次就是生命和灵性领域。在表里一致的第三层次上,我们得以与自己的灵性精华,即萨提亚称之为普遍生命力的力量保持一致。萨提亚说:“请同样记得,存在于宇宙当中的我们,已经触及到了一直能量,他来自地球中心,带给我们一种根基感;他来自于天堂,带给我们自身的直觉。它们在任何时刻都会在静候在那里,等待我们去加以利用”。“当我们可以触摸到另一个的精神能量,或是他可以初级我的能量时,意识状态总会发生一种变化。我们每个人都在内部拥有了整个世界,我们每个人也都拥有了特别的功能。我们并不隶属于另一个人,而是彼此之间的空间紧密相连。我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的一部分。我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整体。我不断深入了解这个宇宙的更深层面,而不再被迫放弃我自己的任何意识。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谈。”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做到以下8点时,才能表现出表里一致:

1、直接回答问题而不是首先回问“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

2、展示出某种程度的新活力;

3、提出自己具体的需求,而不是给出罗嗦的原因或者其它铺垫;

4、做出诚实的选择;

5、觉察、检验所接触的评论、想法、行为和情景,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形成评判;

6、在打消所有恐惧之前,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意去进行尝试和冒险;

7、不断地对生活提出疑问,对于任何新的可能性持开放的态度,并且不要在新情况发生之前就假装自己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答案;

8、在面对任何新的可能性、选择以及解决方式时,听从自己的直觉或者是智慧的意见,并在所有制定决策的情景中充分考虑这些。

讨好型的特点是非常关注他人的情景,却丝毫不在意自己,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大部分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纳。然而,讨好与具有表里一致性地使他人愉快的尝试截然不同。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我们的自尊,并传递给人们这样的信息:我是不重要的。

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当讨好别人时即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常常会有这样的内心独白:"全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我不值得一提。我不值得被爱。”之类的话。主要情感上是无助、悲伤、焦虑、不满、被压抑的愤怒。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恳求的神情、哀伤及请求宽恕,乞怜、依赖、过分雀跃。

讨好者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忙于平息各种麻烦。只要人们看上去有一点点痛苦,我们都把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献给对方,以减少他们的困扰和麻烦。我们会表现得好像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他们的问题。

指责型也称责备型的人,是与讨好型截然相反的姿态。指责型式的姿态用不一致的方式反映了这样一条社会准则,即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烦或辱骂。我们决不可以表现得"软弱"。

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不断烦扰和指责其他人或是环境。责备意味着藐视他人,而认为只有自己和情境是需要考虑的。由于具有爆发性的特点,那些经常责备他人的人,也会时常断绝自己与其他人的亲密关系。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自我惩罚和自我放逐。而当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又常常会酣畅淋漓地大哭,并声称如果不是因为其他人的缘故,我们就会一切都好。其主要的情感:愤怒、挫折、不满、被压抑的受伤、害怕失去控制、孤独。因为责备型的人往往藏着一颗脆弱的心,如果将自己的低自尊暴露给别人,我们就会死去。

当责备别人时,常常会被形容为敌意、指责、攻击、愤怒的神情、恐吓、批判、控制、专制、爱找麻烦,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或是暴虐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脾气火爆、刀子嘴豆腐心。但极端症状包括强奸、家庭暴力,以及其他形式的暴行。

言语上他们的口头语是"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你从来都没做对过"、"我完全没错"。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低自我价值、孤单失败、不成功的、远离自我、缺乏控制、无助,把焦点放在对他人的期待上。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约翰 贝曼博士说,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姿态。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做伴侣,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

打岔型的人是低自我价值的。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言语上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不断改变话题、不能专注于一件事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离题千里、打断话题。他们很少显露情绪、内心焦虑、极为敏感、孤立的、悲伤、空虚的、混乱、困惑,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行为上有多动、不安定的、不恰当的行为、不灵敏的、傻傻的、没有方向性、逃避。

打岔姿态的人们似乎一刻也不能保持静止,他们企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打岔者不断变换想法,并且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

社会会给打岔者贴上自主和快乐的标签。人们常常对他们的出现充满欢喜,因为他们总是可以打破各种绝望的氛围。他们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客体上,自我、他人以及环境背景都不具任何价值。这种姿态常和搞笑或滑稽相混淆。打岔模式是超理智的对立面。与打岔者相比,那些超理智的人通常显得沉默而稳定。

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认为我不能坦诚我的心,不能随便对人敞开自己,不能轻易表达真实的自己,那会让我感到被拒绝,我懂得很多但没人懂我的心,我正在感受自己被远离,体验不到存在感,感到空虚。

他们告诫自己:“如果我能说服你,你就会支持我”,"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仅显露少许情绪,有空虚、疏离感,孤单、害怕失去控制、脆弱、容易感到被拒绝。常有行为表现是僵硬而刻板、冷淡、严肃、不近人情、无聊。

超理智的人忽视自我和他人,只有情境。理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于理智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正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就会选择用“大脑”说话,减少谈话的情感层次,只谈问题的内容、原则,我们会变得过度理智。有很多的道理可以讲和说服,我们以理服人,用数据说话,凡事都要讲出是非对错,但是我们却恰恰在这个时候把对方的情感连接切断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因为超理智的人很像一台电脑在运作,只处理信息和数据,不处理情感和感受,因此也会被家庭治疗师戏称为电脑型。

儒家心理学之十五:儒学与萨提亚家庭治疗

婚恋关系中的超理智型和讨好型

萨提亚认为,讨好怀有关心的种子;指责含有自我肯定的种子;超理智具有理智的种子;打岔则是创造力与弹性的种子。因此问题不在于不一致的沟通姿态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们,以及是否具有弹性与觉察。这种由失衡的模式中找到正面潜能种子的想法,运用转化而非全然去除缺点的介入角度,是萨提尔沟通模式最极富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本主义的人性关怀。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中享有重要地位的“对应姿态”其实在孔孟的理论中都已经进行了分类。表里如一型就是孔孟提倡的“君子”型,君子就是表里如一的儒者,君子是自爱、自信、自尊的,君子善于培养“浩然之气”。关于君子将会单独一章阐述。

《孟子》里记载了公孙丑和孟子的一段问答,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出自《孟子·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何谓知言?”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萨提亚里的讨好型,就是孟子所说的“邪辞”,邪曲的言论背离了本心,背离了正道。讨好型的应对模式也就是被孔子称为德之贼的“乡愿”。

萨提亚的指责型,就是孟子所说的“ “诐辞”、“淫辞”,偏颇和过激的言论,往往不全面和过激。孔子学生里子路和宰予都是这个类型,孔子平时稍有不妥,他们马上就会指出来。

萨提亚的打岔型,就是孟子所说的“遁辞”,逃避躲闪的言论。

超理智型在历史上特别多了,但凡在成为君子路上失去了真诚的人都会成为超理智型的人。“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就是典型的超理智。

从萨提亚理论衍生出很多心理疗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脑神经语言程序(NLP)和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N(Neuro)指的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思维过程。L(Linguistic)是指语言,更准确点说,是指从感觉信号的输入到构成意思的过程。P(Programming)是指为产生某种后果而要执行的一套具体指令。即指我们思维上及行为上的习惯,就如同电脑中的程序,可以透过更新软件而改变。

NLP的诞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NLP的创始人班德勒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数学家和电脑专业时,在一次沙龙活动中他结识了在加州大学任教的萨提亚教授,因为他熟悉电子设备的使用和影音编辑,于是他获得了萨提亚加拿大工作坊的全程录制、视频编辑和文字整理的工作机会。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个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萨提亚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所运用的声调、语气、语言和行为模式,并学会了它。班德勒还参与完形疗法始创人费兹士·波尔士最后一批手稿的编辑工作,负责费兹士讲课时录下的录像带编辑和文字校对工作,完成这项工作后,他也掌握了费兹士的说话和行为特色了。他找到加州大学教授语言学教授格林德·格灵达(另一位NLP的创始人),格林德已经出版过几本关于语言学的书。班德勒告诉格林德他注意到潜意识的意念和构词过程,想与格林德合作发展出一套沟通上的"文法"。

他们首先用萨提亚的录像带做研究(这些录像带的内容后来编成一书《与家庭一起改变》出版),他们很快就发现萨提亚的一些惯用的语言技巧,编成一些模式,这就是"检定语言模式"的前身。他俩也发现萨提亚对一些来访者用视觉型文字,一些来访者用听觉型文字,另外一些多用感觉型文字。他们将这些发现告诉了萨提亚,萨提亚也感到很惊奇,才知道自己工作的模式竟然是如此的,并将之吸收进家庭治疗师的培养之中。格林德和班德勒两人的发现是非常容易学习和模仿的,例如,他们发现萨提亚总能很轻易地跟陌生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其他的治疗师却不行,于是他们找出萨提亚特有的语言行为模式,教导学生运用,即使他们没有任何执业经验,但也做出与萨提亚毫不逊色的治疗效果来。萨提亚擅于跟陌生的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心理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所有心理治疗师都知道跟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就等于完成了一半的治疗。这一点与孔子不尽相同。《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子禽问子贡:“老师来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事上详细资料,这是老师自己收集的,还是别人主动提供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大家见到他都愿意告诉他,老师以此来得到这些资讯,他的获得的方法不同于一般人的别人”。(出自《论语学而》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在1976班德勒和格林德决定NLP这个名字,NLP于是诞生。他们又对催眠疗法学家埃里克森医师进行了研究和学习,归纳总结出其语言模式,并也成为了催眠师,还出版了两本催眠专业的书籍。至此,NLP将三位当时家庭治疗、完形治疗、催眠治疗宗师的语言、行为及思想模式进行分析和解码,并编辑成一套可操作的技巧,NLP一经推出,就以其易学易用受到治疗师和心理爱好者追捧,因此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有影响力的心灵成长体系。也有人将其运用于企业,比如企业教练和成功学就脱胎于NLP。

虽然NLP被解释为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但它本质就是模仿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这与孔子倡导的“学而时习之”是一致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这即是儒家终生学习的理念,也是学习的方法论。因为现今我们用的是简体字,简体字是解放后新中国政府面对广大文盲的人民群众实施的扫盲版简易文字。简体字为方便认读主要是采用形声造字,而古代的正体字是采用象形、会意造字的,所以简体字就丢失了很多中华文化元素。比如前进的进字,正体字是“進”,走之旁意思是道路,隹是一种鸟,鸟腿走路只能进不能退,取其义造字为“進”,古代读音是“峻”。现在的“进”是形声字,从井音,这不是象形和会意字,如果按照象形和会意来解释,就是路上有个陷阱,向前走就会掉进去。类似的还有很多,有人编了个顺口溜“亲不见(親),爱无心(愛),产不生(產),厂空空(廠),面无麦(麺),运无车(),尝无口(嚐),听无耳(聽),耻无心(恥)。

我们看一下正体字的“學而時習之”,“學”是由"两只手朝下的形状”代表传授,教授;八卦中长短横互相交错成“爻",便表示天授的智慧,无穷的知识;"冖"本读作mì,本意为覆盖,是之有房顶的房屋、帐篷,也有天穹之意;“子”是周朝早期才增加进去的,意为学子、弟子。整个學字的意思是上天传授给人类的智慧,学子虔诚地接受。“時”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形声字,古字形从日之声,后来变为从日寺声,本义指春、夏、秋、冬四季,也指时令季节,泛指时间,可以是现在或者过去,引申为往往、经常。在这句话里,“時”是一年四季的意思。“習”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为像鸟在日光下飞行,另也有一说表示鸟在日光下练习飞行,这里是应该是反复练习和实践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上天传授给人类的智慧,学子虔诚地接受,并在一年四季的时间里反复模仿练习和实践。如果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互相印证那能不令人喜乐吗?

孔子指出学习方法和NLP的学习方法如出一辙,NLP要求学员们的学习模仿对象是三大心理治疗宗师的语言模式,而孔子要求弟子们学习的对象是古圣先贤尧、舜、禹、周公,学习内容是《礼》与《诗》。《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陈亢(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30年,妫姓,字子亢,另一字子禽,春秋末年陈国人,陈国君主陈胡公第二十世孙。 齐大夫陈子车的弟弟、小孔子40岁)他很好奇老师教弟子的内容和教亲儿子的内容是不是不一样,于是有一天他就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在老师那儿听过不同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的。有次父亲一个人站在庭堂之上,我恭敬地从庭堂走过,父亲问:‘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经》,怎么能与人交往谈话呢?’我就退下去读《诗经》。隔了一阵子父亲又一个人站在庭堂,我又穿过庭院。父亲又问:‘你学《礼记》了吗?’我回答:‘没有。’父亲就说:‘不学《礼记》,怎么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我就退下去读《礼记》。我所听到的教诲就只有这两样,跟你们没啥区别。”陈亢回去后很高兴地说:“今天我问一件事却得到三件道理!一是知道学诗经的道理,二是知道学礼记的道理,三还知道君子对自己的儿子要保持适度的距离,要严父慈母。”(出自《论语·季子》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除此之外《论语》中孔子多次要求弟子们学习《诗》和《礼》,如《论语·尧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海灵格先生1924年在德国出生,大学主修神学、哲学,他也是老子《道德经》和儒家思想的研究者,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他被任命为神父并于1953年作为牧师和传教士被派到南非服务。在那里于对心理治疗的兴趣,海灵格神父在1970年代脱下了他的神父袍,专心致力心理治疗。他学习过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完形治疗、催眠治疗。在学习并熟练使用这些技术后,海灵格以宗教哲学的目光洞见在家庭系统中,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人们意识或觉察到的动力操控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爱的序位”。并不跟随社会及文化的标准或规则运行,而是在这些标准或规则之上运行。如果我们跟随"爱的序位"和家人相处,关系会很好,大家都能够快乐和健康的成长;如果我们忽略了它,家人会受困扰,这些困扰就是"牵连"。海宁格发现,很多人的身心问题,其实都是"牵连"造成的。"牵连"可以说是"重复着一个之前的家族成员的命运"。而很多"牵连"的开始,是儿童早期凭着对父母单纯的"爱",企图接过父母的问题引起的。用当今精神分析理念来说,是一个人没有顺利完成与父母的分离造成的。在一个家庭中,这种未完成的分离还可能是家族中一连串的"牵连"关系。"牵连"会使一个家庭成员从幼年开始就产生不能理解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欠佳、疾病和心理问题,并延续在其生命中。他认为“爱是秩序的一部分”,“秩序是早已被排定了的”,“爱只可以在秩序的范围内成长”,“爱只是一颗种子,并不能改变土壤”。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也属于家庭治疗,脱胎于萨提亚家庭治疗。萨提亚是第一个发现家庭成员间的位置、姿态中的心理暗示及彼此关系,并通过改变位置、姿态来进行家庭治疗的治疗师。萨提亚还用家族图谱、家庭生活编年史、角色扮演、家庭雕塑、代表排列等技术来进行家庭心理治疗,海灵格正是汲取这些方法开创了别具一格的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和家族系统排列。海灵格的家族图谱和小物件排列特别想中国古代家族祠堂里列祖列宗的排位,古人犯了错要去祠堂下跪磕头忏悔的仪轨也被用于家庭系统排列中的“臣服”和“忏悔”技术。

海灵格在其著作《我爱我家》中阐述了“良知”。海灵格将良知分为:个人良知、系统良知、灵性良知。

1、个人良知。那些让我们感到愧疚不安或者心安理得的良知称作个人良知。良知方面的清白或愧疚,跟善良和邪恶并没有多大关系。许多残暴的恶行和严重的不公,常常会打折不愧对良知的幌子;在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却有违大家意愿时,我们会感到惴惴不安。海灵格认为,所谓善恶好坏的观念,是出自于个人良知的作用。我们借由这些观念来判断是否保证或妨害了所属群体的权利,也就是说,辨别善恶的标准与我们是否能在群体中生存有关。个人良知只服务于个人的归属感和生存权利。

2、系统良知。又称集体良知,它能兼顾到被个人良知排除在外的成员的利益。但是,集体良知又受限于其所归属的群体成员之内,也只服务于家庭或群体单位。系统良知对个体影响很大,家族中的伤害才会一代一代地往下传递。海灵格认为,在个人良知(的意识能量动力)之外,有一个更为广大的良知意识(能量系统)同时也在隐秘地运作着,这个良知意识(能量系统)就是集体良知。 集体良知在比个人良知更大的系统内动力运作时,会以维护群体生存的名义彻底执行牺牲个人的权利。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冲突的同时,个人良知与集体良知也呈现冲突状态。

3、灵性良知。又称伟大整体的良知。不同与个人良知与集体良知,灵性良知既没有“善”与“恶”的区分,也没有“归属”与“排除”的区分。灵性良知(意识能量系统)超越了个人良知和集体良知的限制,对所有事物都一视同仁,当然也同等对待每一个人。灵性良知确保所有人都受到这份大爱的关注,当我们偏离了这份大爱,灵性良知便会提醒我们。海灵格认为,灵性良知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力量,无论我们情愿与否,臣服还是抗拒,一切都操控在这种力量之中。当我们甘愿臣服并与心灵深处同步时,我们的想法与行为都像是在受它的导引。这个时候,会平静自在,知道下一步该做社么。这种感觉海灵格称之为“正向的灵性良知”;“负向的灵性良知”发作时,我们会感到不安、茫然、有种不知何去何从的无力感,比如:当我们违背心灵深处那股爱的力量而排挤或忽视他人时,便与爱的力量相违而呈现“负向的灵性良知”。

“良知”的概念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所说的“怵惕恻隐之心”就是海灵格的个人良知。

孟子所说的“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就是海灵格的集体良知。

孟子所说的“四端”属于灵性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就是“正向的灵性良知”

在团体辅导时遇到因原生家庭问题导致的心理个案时,我也会用家族系统排列进行心理治疗。例如,让案主挑选感觉像自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太爷爷奶奶的学员,我让所有角色代表依次站在案主背后,形成倒金字塔型,将手搭在案主肩膀上,让家族的能量流动起来。用语言诱导案主感受家族的能量。再将案主抽离出来,让代表他的学员站在他原来的位置上,让他看到家族一代代传承的力量,想像千万年来千百代人的传承才有了他的宝贵生命,宇宙间唯一的,独特的生命,他也要将这生命之火继续传递下去,让家族的爱一代代传递下去。大多数情况下,案主都会被这一层层一代代的家族阵列震撼,感动得泣不成声。这种治疗对抑郁症自杀倾向的患者是非常有效的。同时我还会用“接受父母法”来改善案主与父母的关系,化解原生家庭带给案主的伤痛。

儒家以仁为根基,提出积极入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而毕竟人有形形色色,每个人的根基心器不同,原生家庭不同,虽然都是学习儒家思想,但还是很多人受世俗习气和个体心性影响不能表里如一的贯彻,所以很多人以此攻击儒家是伪善,假道学。就犹如学习萨提亚技术的有千千万万,但是真正能达到表里一致的优秀治疗师也是千里无一的,你能因为学艺不精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师而指责萨提亚家庭治疗无用吗?
这个必须分清楚,儒家是历史二千五百年的千年老店,开创的祖师爷是孔子,他树立的店规、企业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勇和平”传承几千年没有变过。可是店里的掌柜伙计已经换了N批,难免有伙计学艺不精,甚至以次充好,打着孔子老店旗号卖假货私货,败坏了老店声誉。我们不能因为伙计干得不好,而否定老店创始祖师,把板子打到孔子身上。
儒家如今的被误解,不能怪世人,我们这些以儒家为道统的孔子门生要反躬自省,谨记师训,表里如一,与时俱进,将孔子孟子仁义礼智信的教导力行于生活工作之中,这样你就可以收获快乐的每一天。

如何表里如一呢?就是由内心的真诚而发,以真诚对待自己,对待亲友同仁,对待大众。这样就是“德”了,德字就是行+直+心的组合。孔子所说的道德与今天对道德是不一样的含义,是天道和德行两个词,孔子说的道是人类共同要走的大道。德是由心而发行于外的真诚,是真诚的行为。而在萨提亚模式也是以身心整合,表里一致和高自尊为最主要的目标,两者高度契合。

如何与时俱进呢?二千五百年的儒家思想和诞生七十年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在这个时空相遇,是我们这一辈人的幸运,学习儒家思想和萨提亚理论,透过练习萨提亚家庭治疗和人本主义治疗达成表里一致的治疗师,成为孔子期许的仁仁君子,这条路就在脚下。

相关知识

儒家心理学之十五:儒学与萨提亚家庭治疗
一个被扭曲的行为伦理——从人们喂养宠物想到的
经常换微信头像的人,是什么心理?
卡亚萨宠物度假游戏下载
总说无条件积极关注,有啥用?
人活一世,别和自己过不去
雷萨专题|“情满中秋”摄影比赛投票啦
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动力学特征及团体系统家庭治疗
亲密关系心理学
洛克王国提亚的头饰用甚么宠物打

网址: 儒家心理学之十五:儒学与萨提亚家庭治疗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5316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动力学特征及团
下一篇: 心思考教育 助力家庭教育,促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