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25岁到35岁之间,内心里是有一些矛盾的。
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事业成功,能有稳定的感情;
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又会觉得事业是一种压力,甚至觉得事业是让自己被困住的一件事情,感情似乎也是这样。
在分分合合之中,这些人的情感慢慢地稳定下来,他们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变得成熟起来。
这一个过程,似乎是一个人很自然的发展路径。
人要变得成熟要多长时间?
首先我们得清楚怎样才算是成熟。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能以更多不同角度、更整合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并拥有着相对来说更为复杂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家Golden Allport曾列出“成熟的人”的五个标准:
1、能够积极但是客观、现实地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没有经过美化的滤镜)
2、具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不仅限于婚恋关系)
3、具备常识
4、有幽默感
5、有自己的一整套生活哲学
但仅仅用这五个标准就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是不全面的。
人在一生里,都是在走向成熟的,所以成熟是相对的。
成熟大概就是懂得很多时候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肩上背负的责任。当你从只能依靠别人到把自己变成一把伞,可以为别人遮风挡雨的时候,你可以说自己成熟了。
成熟意味着不再被自己所欺骗,也懂得了保护自己和不再伤害他人。
“变得成熟”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我们努力在挫折中学习经验,快速成长。然而生活中有许多人却不愿意成长,他们把自己束缚在局限的心理年龄里,还觉得自己保留单纯的个性非常好,却不知道那并不是单纯而是幼稚。
这些人虽然生理年龄都不小了,但心理上却宛如一个孩童,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心理上的巨婴。而不成熟的态度,如“巨婴”现象,则可能阻碍这一过程。那心理上的巨婴都有些什么特点呢?
想起一句话来: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简易称之为'巨婴’典型的“我还是孩子,你必须让着我的状态”
巨婴心理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体制,它体现了一个人人格、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状态,心智化程度较低的过程,倘若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下去,极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等过程,常见的有依赖型、边缘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心理学上认为,“巨婴”是一种性格缺陷,本质上就是人格不独立。巨婴型人格是指一种不成熟的人格特征,常见于儿童时期被过度保护、迁就或溺爱的人,导致其在成年后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常表现出依赖、任性、自我中心等问题。
有'巨婴心理,的人一方面内心很牢固,另一方面却很脆弱。内心的牢固是为了保护其脆弱,所以他们不能接受质疑,一旦受到质疑就会强烈抵触;不能接受非自己预期的对待,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陷入忧郁;不能接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内心就会破碎。”
《巨婴国》书中写到一个观点,因为人格发育的不足,很多人并没有成长为独立的人格,并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巨婴,意思就是巨大的婴儿。
巨婴心理是在婴儿时期,由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是抱抱我;一个是看看我。巨婴型人格拥有一个娇弱的心灵。
就像《骇客帝国》中的红蓝药丸,看似是选择,实则是最原始的狡猾的欺骗。
他们内心深处都渴望着能够回到婴儿时代,习惯性的等待着被满足。
心理学上叫“自我中心化”,巨婴认为其他人乃至全世界都是自己的附属品,用“王者”姿态肆意向周围人索取,所见即所得,百无禁忌。强硬的外表只是他们内心脆弱的保护壳,巨婴不相信靠自己就可以过得很好,他们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他人,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地汲取别人的关爱。
心理巨婴会逃避承担自己人生中的责任。
心智成长的过程,是逐渐愿意承担自己人生责任的过程,心智不成熟的人却做不到,他们甚至连自己的情绪都承担不了,常常责怪外界因素和他人。
比如他们会说:“都怪你让我伤心难过。”
“要不是你这样,我才不会如何如何”。
有时候没有注意看路被绊倒都要怪罪于老天等等玄学因素。
还有巨婴父母怪罪孩子:
“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日子过的比现在肯定好很多!”
他们把自己婚姻上的不幸归咎于孩子,但孩子做错了什么呢?孩子甚至连自己的出生都不是自己选择的。
我们的生理年龄是随着时间逐渐增长的,但是我们心理年龄的成长却不一定随着时间而增长,不经历自身反思、学习和实践,心理年龄是不会成长的。
学会承担自己的情绪和人生中的责任,把“都是他害得我不开心”成长为“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情绪?哪些是我自身的原因”,这是每个心理巨婴都该学习的,学会理性思考,接纳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承担起自己情绪需求的责任,而不是陷入怨天尤人的负循环。
1,没有主见。
巨婴通常不会自己主动思考,喜欢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由于过度依恋家庭、依恋父母,使得巨婴男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难以调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
2,胆子小。
巨婴对一切不熟悉的事物感到恐惧。恐惧令他们自卑,自卑让他们狡辩。当他们的能力受到质疑时,就会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3,非常自私。
自私是人的天性,但是巨婴的自私是绝对的。对比如下:
A:正常人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开疆扩土”,实现自己的价值。
B:巨婴只会竭尽全力的保护自己,一边作茧自缚,一边向生活索取快感。
4,缺乏同理心。
巨婴通常都缺乏同理心,有时欺骗他人,有时伤害他人。而且,他们的懦弱很容易滋生暴力。因为只有在面对毫无还手之力的“弱者”时,他们才能让得到畸形的胜利快感,所以,他们又爱欺凌弱小。
5,牺牲他人,成全自己。
面对任何困难,巨婴都会第一时间把关心自己的人当作挡箭牌,不会真地在乎他人的感受,不管那个人有多么爱他。所以,和巨婴谈恋爱,意味着要学会放弃自我。
6,擅长“情感绑架”。
在爱的至高点,他可以反对你做任何他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坚持用自己的方式与他相处,他就会愤怒的给你扣上“不爱”、“没良心”等帽子。
7,外表强硬,内心软弱。
在遇到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巨婴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极端表现如下:
A:他们因自卑而愤怒,因懦弱而迁怒。
B:他们害怕输给别人,又最善于认输。
C:他们夜郎自大,妄想随心所欲,又最胆小,从不敢正面交锋。
8,情商低。
巨婴非常容易情绪化,没有人知道上一秒如何触碰到了他脆弱的痛点。
9,巨婴通常不爱做家务。
他们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怕麻烦,潜意识里就在躲避目之所及的一切混乱。他们的人生,可以说处处是意外。
“我不是故意的。”是他们的口头禅。他们也许确实“不是故意的”,但不愿承担责任才是这句话更准确的动机。
10,巨婴说话不分场合。
巨婴喜欢得意洋洋的在你面前展示他的幽默。这时,你的礼貌还会被他们当成诚心的赞赏。
11,巨婴只会对亲近的人态度恶劣。
他们习惯随意践踏别人的尊严和对他的包容。压抑的表达欲通常在亲近的人面前爆发,有时故意说一些粗糙的语言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生猛一点。
12,全能自恋。
巨婴有着强大的自信,他们以违反和破坏公共规则为荣,并且可以不惜任何代价来维护自己无知的判断。
心理上的巨婴常常会陷入全能型的幻觉。
什么是全能型幻觉呢,婴儿出生后享受着家人的照顾,他们这个阶段会有一种心理,就是认为不管自己想要什么,身边的人都会听自己的使唤,自己一哭,全家人都跟着担心。“心理巨婴”就是没有摆脱全能型心理的人,他们有时候分不清幻想和现实,错误的认为自己的影响力很大,他们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很大影响,由此陷入自责或者自负。
这会导致他们对外界的控制欲太强,如果外界不按照他的意愿来行动,他们就容易情绪失控和愤怒。
控制狂就是心理巨婴难以接受现实企图改变现实的表现之一。
心智年龄成长的过程是接纳尊重现实的过程,接纳我们能够控制的范围其实比较少的,我们甚至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生不生病,接纳外界会不按照我们的意愿运转的现实,这才是一个人开始成熟的标志,也是必经的过程。
心理巨婴很难控制自己的“生物本能”。
心理巨婴通常攻击性强,容易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他们的思维模式里共情能力较弱,对一件事情的思考是非黑即白的。因此他们看待事情很极端,你也无法与他们好好沟通,如果你与他的观点不一致,要么是他说服你,要么是你们吵一架不欢而散,并且他还会说你三观不正或者思想有问题。
这种心理的诞生,往往是由于周边环境(包括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其给予过多的保护而导致的。
比如溺爱,更可怕的是以爱之名去控制孩子的生活能力、思考能力,这种来自父母变态、畸形的爱是不会令孩子健康成长的,反而会令孩子产生扭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父母应该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合理的需求,但也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而不是事事顺从,事事包办。
每一对溺爱孩子的父母背后,都有一个会给别人制造麻烦,给社会带来困扰的“巨婴”。
另外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有可能是有,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得到父亲的陪伴,母亲的焦虑使得将自己的人生捆绑在孩子身上,过于干涉孩子的隐私,模糊不清家庭地位,孩子长时间处于这种家庭环境中大概率会形成巨婴心理。
婴儿期的原始自恋
人在婴儿期时无法分化“自己”和“他人”,他们感觉只要自己“饿了”,一哭就会有奶水进来;只要自己湿了,一哭就会变得干燥。在婴儿的概念中,并没有其他人存在,他们认为是因为自己难受了并且哭了,才变得舒适。这种只要我有感觉就会变舒服的自恋状态,被称为原始自恋,是一个人在婴儿期的正常现象。
在婴儿时期,孩子不能区分主体和客体。会盲目认为别人的就是自己的,你的就是我的,我想要,就能要到;我饿了,你就要喂给我吃,你不给我,就哭就闹,因为没有给到,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要死了。当然一个无助孩子确实需要这样的自恋表达,自己才能存活。
但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会发现自己和喂奶的人是两个人,自己的哭并不会立刻换取奶水,有时候甚至要等很久。这时候婴儿开始有了自体和客体。的分化,开始了解到自己需要通过跟一个人的互动来得到想要的东西。这时候原始自恋开始受挫(严格来讲,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受挫了,第一次受挫是出生的时候),随着不断受挫,婴儿开始理解现实世界,变得成熟。
但是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脱离父母的。自己穿衣吃饭,喝水喝奶。这样的一过程是自恋的打破,也可以称为挫折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学会认识到现实世界不能够尽遂己愿,从而开始学会接受不完美。但是如果这个过程中,父母过渡溺爱,无法帮助孩子去承受挫折和完成分离,就会导致子女的婴儿期,无限延长直到成年,心理上仍是依赖的,不敢也不愿意面对困难和挫折。像一个未成年的婴儿,这就是“巨婴症”。
尤其是我们当代社会,很多人在遭受上一辈打压式教育后,因为不想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当年一样痛苦,而不断地放纵其“天性”,满足其“欲望”,不愿意加以施压和阻止等行为,导致了其在成长中失去了“在拒绝中成为自己”的过程,变得过于自我。
心理滞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带有巨婴心理(就像每个人都会抑郁,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抑郁症一样),因此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巨婴”为自己或者别人贴标签。
被标签为巨婴人格的,在心理学上更多的是指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的诊断有很多条件,但是巨婴性格更多的是指一部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一旦出现超乎自己预期的情况,就会情绪失控,产生过激的非理性行为,使用婴儿般的方式来抗议,试图通过哭闹、喊叫、肢体冲突等极端方法来使他人甚至周围环境屈服或退让,达到自己的目的人 。
成年人的自恋确实有很多人“把想象等于现实”,这种现象在自恋型人格障碍中特别常见。自恋型人格障碍会将这种现象作为自己的典型行为模式,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暂时性的退行,产生“把想象等于现实”的情况。比如恋爱中的两个人,女方不高兴,男生不知道怎么哄,女孩子就会更不高兴,因为她觉得自己男朋友“应该知道自己再因为什么事情生气”;又如在公司里面,老总画了一张大饼,员工们仿佛真的拿到钱一样开始拼命工作;再比如我们有时候在备考前,会带着书去图书馆刷一天的手机,如果这种行为让你觉得踏实,那么你也在“把想象等于现实”。而也正是由于失去了这个过程,往往会导致了ta们带有自恋型人格障碍(nassic personality disorder),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想要掌控人际关系的所有方面。而一旦得不到ta想要的结果时,便会回到“幼儿”状态,通过“哭闹”来获得别人的妥协。
巨婴心理有两个特质:自我认可的极度自恋和过度偏激的人格分裂。
自我认可的极度自恋是巨婴心理的一种具有杀伤力的病症,它会使人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认为全世界所有人全是自己的附属品。他们完全不知道平等是什么,他们并不认为出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或生命体属于人类或者生灵,一般都是在婴儿时期,当婴儿对世界没有任何认知时,却受到了来自家长或者亲人的不正当的引导,而导致此种心理的产生。
自我意识太过于强大,占据了整个内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自私心理了,根据科学依据,将其称之为“自我中心化”。
过度偏激人格分裂是巨婴心理的一种具有两种内心状态即强大和脆弱的病症,就是因为内心的脆弱才会新生强大,他们完全不能接受被人对他的批评与不赞同,也承受不起任何挫折和质疑,一旦激起那颗脆弱的心,强大的那颗心则会毫无保留毫无顾忌进行反抗,无论是否会伤及他人,他们一般满足于自己的完美世界里,对于现实的残酷毫不在意也毫无所知。
Bowen 理论认为,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有一种个性情感上的自我分化现象,就是自我从其所依附和寄托的原生家庭系统中分化出来的过程。自我分化意指自我在心智上、情感上能够脱离原生家庭并独立为成熟的个体。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给予的情感依恋和表达模式直接影响到孩子长大后的自我分化程度。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在与妻子或丈夫的亲密关系中能够同时体验并有维持亲密和独立的能力。而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其行为更多地表现为对对方的过渡依赖,即在情感上与他人黏附与纠缠,这种在情感上与他人的黏附与纠缠,用亲密这个词形容并不确切,甚至不含有亲密成分,更多的是对对方的控制欲和占有欲。
而社会层面上的“巨婴”,不止自我分化水平低这么简单,文献及报道中所称的“巨婴”,主要表现在法律意识匮乏。
巨婴的养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养育他们过程很像训练、溺爱、惩罚一个宠物,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以至于他们“长大成人”之后,继续使用一个被扭曲畸形的宠物心理、行为习惯去对付、要求陌生人,而不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理智、平等的交流。
一旦过了某个年龄阶段,这种宠物心理模式就将持续终生,而且会传给下一代。
有巨婴心态的人,他们言行之间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拒绝接受现实的习惯。
有巨婴思维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扭曲现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别人的看法和感觉不一样,他们就会试图去否认、扭曲别人的现实,让他们接受“有利于自己的版本”,如果对方拒不接受,他们就会暴怒,甚至可能会有一些言语或肢体上的攻击行为。
当然,如果发现自己有心理局婴的问题,也不要特别焦虑,能够意识到自身心理局限通常意味着具备心智成长的条件,只要我们愿意,完全有能力提升自身的心智,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遇到“巨婴”,一定要牢记:不要在巨婴身上浪费宝贵的时间。没有谁是需要被照顾一生的,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因为放手而自责,也不要承受太多他人的过错。
切忌圣母心,妄图靠一己之力去拯救一个“巨婴”,只有时间才能帮助他们成长,除了时间,谁也不行。
处处需要被宠溺的心理,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会自动进入一种应激状态,行为上会表现的不可理喻。
真正缺失的,不是公德教育,不是规则意识,毕竟这些我们平时灌输的也不少。
真正缺失的,是我们作为成年人的健全的独立人格。
内心的成年人人格足够成熟,足够强大,足够独立,才能压过婴儿人格,我们心中那个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予取予求的坏小孩,才不会失控、才不会一有机会就跑出来作恶。
可惜的是,独立人格的教育是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重要一课。
我们和家庭的关系、我们和集体的关系、我们和社会的关系,都在印证着这一点——我们一直是被当成孩子对待的,我们内心的独立人格,一直是不被鼓励的。
写给在自己的世界坚定前行的人——人生由一个又一个的意外构成,而应对这些意外的方式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并将决定我们的最终结果。——格雷格· S ·里德(Greg S. Reid)
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对美国Z世代有深入的研究。他用冷淡、脆弱、容易自我伤害来描述了时下年轻美国人的几大主要心理问题。
非常冷淡 懒得学习,懒得打工,甚至懒得恋爱,依赖他人。
非常脆弱 常把自己想象成漂浮在“遍布尖刺的世界”里的气球,随时会被刺破崩溃。
容易自我伤害 心理健康“断崖式”下降,自杀率显著增加。
如何治愈这种“娇惯的心灵”?
在乔纳森·海特教授所著的《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一书中,研究了孩子们为何晚熟以及如何避免把孩子养成“巨婴”,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巨婴人格的形成,还应追溯到更早阶段幼童时期的教养方式。
家长总会在过分溺爱与过分管制之间撕扯,过分溺爱会养成自恋型的巨婴,过分限制会养成自卑型的巨婴。总之,都缺乏自信。
对此,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因兹·科胡特,提出了“恰到好处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婴儿时期“恰到好处的挫折”使孩子的人格结构更坚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成熟与自信。什么是“恰到好处的挫折”?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了一个概念“恰到好处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它假定一个人能够忍受某种心理刺激的数量是X。那么超过X就是一种创伤,在X之内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能够促进人的成长。
例如,母亲或者父亲,甚至是保姆要过来给婴儿唱首歌,或是给他讲个故事或者拍拍他。如果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在做,可能有一天妈妈会决定孩子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歌唱和故事了。妈妈可能会减少讲故事或不再拍拍他,并且最后离开房间,在判断婴儿已经准备好入睡之前,科胡特形容这个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这种可以忍受的沮丧和失望等,就能促使内在心理结构的建立,为自我安抚提供基础。但如果妈妈没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而是突然地或粗暴地要求孩子自己睡,孩子做不到时,妈妈就嘲讽或责骂孩子,那么就超出孩子心理能承受的范围,这就会造成创伤。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被母亲完全满足的孩子(或者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溺爱”)其实同时也被剥夺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失去了满足自己成长的机会。进一步说,就是不要做100分完美的妈妈,而是只做60分足够好的妈妈,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恰到好处的挫折。
父母要合理限制孩子的欲望,让Ta知道现实世界、社会规则和自己的愿望之间是有距离的,但限制孩子应该注意尺度,过度挫折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限制的同时也要给予儿童各种尝试的机会。
恰当的挫折是指在个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个体进行自我认识:挫折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提升适应能力:通过克服挫折,个体可以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心理韧性:经历并克服挫折可以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解决问题:面对挫折,个体需要寻找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巨婴走向成熟
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承担责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
独立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绪管理:学会控制和表达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控制自己。
社会交往:提高与他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克服巨婴现象中的不成熟行为,个体可以逐步走向成熟,发展成一个更加独立、有责任感和心理韧性的成年人。
家长、教育工作者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不含敌意的坚决” - 限制孩子不合理的欲望
“不含诱惑的深情” - 持续提供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鼓励儿童去进行各种各样有利于自立和成长的尝试
让孩子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同步成长,让年轻人成为真正意义的成年人,才能产生一个充分发挥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
心理学研究得出结论:对孩子进行恰到好处的挫折教育,要从0—6岁开始,而6—12岁是孩子抗挫折形成的黄金阶段。
根据人脑发育的特点,负责情绪的杏仁核发育较早,而负责推理、决策、自我控制等的前额叶发育较晚,要到25岁才成熟。所以家长必须意识到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权衡利弊、调节情绪的能力不能和成年人相提并论,而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并不会自动自发地形成或提升,需要家长耐心培养。
但事实上,“恰到好处”需要在总体接纳、鼓励而非拒绝的前提下。在操作的层面,更多会强调“不含敌意的坚决”——只有拒绝和呈现边界的行为中不带有敌意,才算“恰到好处”。
那到底什么样的挫折中才算带有“敌意”呢?
很多父母在拒绝孩子时,会从根本上否定需求被满足的可能性,然后告诉孩子我不满足是因为你这个需求不合理不正当,你提出这个需求是有问题的,换其他任何人也不会满足你。所以在我这就先给你拒绝了,让你先学会接受。
一个喜欢制造挫折的文化之所以会“致病”,很关键的一点是:把“需求不被满足”的客观现实直接和“发出需求的人有问题、不可理喻”建立了联系。
其实,任何需求如果还原回本身对生存、安全、爱与尊重的根本需求都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人生存的驱力。需求被拒绝的情况,并不代表需求本身有什么问题。
然而这种有敌意的挫折,会化身迫害、惩罚性的超我,让个体知觉到的不是外在环境的挫败和不满足,而是“我的存在就是个错误”。
这可以解释很多经典的病理现象,如经典的核心信念“我不值得被爱”,如矛盾型依恋中“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要的太多了,根本不会得到?所以我不敢去爱了,害怕被彻底拒绝和否定”。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发出欲求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不是“我如何能让我的愿望得到满足”,而是“我能不能有这个愿望”,然后甚至自我批判一番,并把愿望都扼杀在萌芽中,这样的生活该有多拧巴。
而所谓恰到好处的挫折,是父母可以拒绝孩子的需求,同时告诉孩子:的确你发出一个需求不被满足是有可能的,但这不代表你有问题,而是因为我的能力与精力有限,或者有其他的客观限制,没法满足你这么多。
这背后至少隐藏了以下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还可以看看如何妥协,或者试试其他替代性的方式来尽可能满足愿望;第二,你的愿望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环境和我,或许可能有一天你还会找到其他满足你的人和环境。
说得更深一点,在恰到好处的挫折情境中,父母始终保持在场的态度,始终试图理解孩子想要什么,并带着先尝试看看能不能满足的愿望;而过度的挫折,是利用自己的权威性从被孩子索取的张力中撤出来,站在一个评判者的位置来审视孩子。
当然需要承认“撤出来”的好处是:不用体验到自己被卷入的烦躁,被榨干的愤怒以及给不出的无助和内疚感。
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强烈的情感冲击时,会下意识地回避和逃开,并用分析来自我防御。
之所以说这样的挫折中是带有“敌意”的,就是在拒绝需求的同时,还往发出需求的人身上插了一刀。
这样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类似被害妄想的体验。因为发出的需求不被满足,马上会体验到一种来自外界的否认:你这个需求是不合理的,你是有问题的,进而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从而体验到来自他人的敌意和针对。
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有一大批是过度反思的,总觉得到处都是自己有问题。因此咨询要做的并不总是带个体反思和探索自己,有时反而是让个体更全面理性地认识发生了什么,把不是自己问题的东西摘出去。
或许很多长程精神分析咨询中,来访者被创伤的体验也都或多或少与并非恰到好处的挫折有关。如果有一个人看到了你的深层愿望,但自己却不在场,而只是反复告诉你:想要吗?不给你。这些你永远也要不到……想想就创伤。
可说到底,真实的人际关系就是自由市场。我从你这要不到的东西,我还不能去别处要吗?早年得不到的还不能在未来再补上吗?凭什么你告诉我你不能满足我,就把我打发了?
当然不可否认,看到自己过于理想化的愿望,并试着哀悼它,的确是进入现实世界必然要经历的挫折。
我不好说诠释这种无意识幻想有多少疗效,但我想在这之前的两件事是更基本的:第一,充分认可偏异行为背后需求的合理性;并至少提供一个尝试替代性满足的态度。
只有认可了自己需求的合理性,对需求驱动的行为形成一种非羞耻的叙事,个体才有可能矫正性地去除对外界敌意的知觉,把那些需求没能被满足的情境重新解读为恰到好处的挫折。
怎样让孩子获得恰到好处的挫折
1、成熟的回应。一个孩子获得恰到好处的挫折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父母能否用“不带敌意的坚持、不带诱惑的深情”来回应孩子。例如孩子大吵大闹,一个母亲尖锐地大喊“停”,并以敌对和严厉的态度回应孩子,而另一位母亲则温柔的说“不”,以坚定却不具攻击性、充满爱却不诱惑的方式抱住哭闹的孩子,并加以安抚,哪一种方式更适合不言自明了。
假如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敌意的回应中,这将会引起孩子强烈的焦虑和过度的刺激,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
2、温和的轻推。父母要懂得放手,不要把孩子紧紧“束缚”在身边,亦步亦趋地提醒孩子,这个危险,那个不干净,生怕孩子磕着或摔着,这样孩子就没有一点机会体验到挫折了。父母应该把孩子轻轻地往外推,让孩子勇敢地去体验和应对各种情况,去探索和经历外在的世界。
3、两步法干预。当孩子竞争失败时,父母需要及时干预孩子的挫败感,方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做一个容器,肯定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比如孩子因为落选而感到沮丧,父母首先肯定孩子的情绪,对他说:“落选了是挺让人沮丧的,妈妈也会因为落选而感到沮丧,你还有哪些感觉?生气?嫉妒?失望?……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被接纳,并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帮助他平静下来,形成稳定的自我。
第二步,保护自恋,事情是没做好,但你是好的。
应对挫折,如同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抵御所有毁灭性打击,就需要有一个内聚性的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而这个内聚性就必须建立在“我是好的”这种感觉上。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能积极参加班级竞选,比起入学时的你,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比如你的做事态度、参与的积极性、语言表达能力……帮孩子分析和看到自身的优势,同时客观地分析班级竞选的情况等等。
相关知识
孩子受到挫折就哭?其实是“心理弹性”在作怪,这5种方法能解决
心理弹性的定义
如何培养孩子面对逆境的心理弹性?
挫折面前,如何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坚不可摧?专家科普“心理弹性”
关于心理问题的常见疑问
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心理学:你喜欢哪种宠物,测出你是冷静型人格还是冲动型人格☞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69分.docx
挫折应对和压力管理.ppt
2常州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题参考答案
网址: 适当挫折是‘心理巨婴’走向人格成熟的必经之路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55374.html
上一篇: “二舅”真的能治好精神内耗吗?心 |
下一篇: 狗狗观察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