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应激行为

应激行为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三个方面。

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

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脸梳头,不知道吃饭睡觉,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个人的生活陷入混乱状态。行为增多者表现为动作杂乱、无目的,甚至冲动毁物。话多,或自言自语,言语内容零乱,没有逻辑性。

情绪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恐慌、麻木、震惊、茫然、愤怒、恐惧、悲伤、绝望、内疚,对于突入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些情绪常常表现得非常强烈,如被打之后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丧失亲人之后出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内疚。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个体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比如在极度悲伤、绝望、内疚的情绪支配下,有些人会采取自杀的行为以解除难以接受的痛苦。可能还会伴有躯体不适,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消化道不适、头晕、头痛、入睡困难,做恶梦。

对于受灾人群而言,在灾难发生以后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很快地调整到正常几乎是很难的。人非草木,面对着尸横遍野,面对着已经突然倒塌了而曾经温馨的家,面对着灾难给我们带来的生死离别,我们最正常的状态应该是什么?不是节哀顺变,不是无动于衷,而应该是上述急性应激反应中所描述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只能说明我们的情感反应是正常的,而不能说明我们脆弱、不坚强,只要是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就不可能在这种灾难面前无动于衷。

那么是不是这种反应是正常的,我们就可以不管不问任由其发展?

当然不是。由于这种状态不仅在短时间内会对人们的心理、生理产生了很大影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如果处理不及时还会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有资料报道,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亲身经历或目睹过创伤事件,在这个人群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有7%-12%。其中女性的患病率为10.4%,男性的患病率为5.0%。

创伤后应激障碍比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要晚,而障碍的持续时间比急性应激反应要长得多,往往要持续一个月以上。表现为难以控制地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各种场景以及当时的情绪;回避或不愿意提及创伤性事件,不愿意提及更不愿意看到事件发生的场所,甚至不愿意去跟事发场所类似的地方,情感麻木,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情感隔离的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健康是不利的,悲伤、内疚等负性的情感长时间没有一个合适的发泄渠道,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

适应性障碍的主要表现是出现情绪障碍,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从而影响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等受到局限或不正常。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退。

一、心理应激与应对的定义

 拉瑞鲁斯(1968)认为,心理应激是指人对外界有害、威胁、挑战经认识评价后,知其将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地位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

应对是指面对威胁性的应激源时,需要通过各种适当的心理行为策略,经过努力、行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来消除或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及机理

 适当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可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从而促使心身成长、发展和身心健康。

近期研究发现,持久、过强的紧张、焦虑、愤怒情绪,可使交感-肾上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活化而产生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而持久、过强的失助、失望、压抑、孤独、抑郁则使副交感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障碍而产生哮喘、溃疡病、皮肤病、肿瘤等。

三、生活事件与疾病

 霍尔姆斯和雷赫(1966)把在现代社会中人体遇到的重大正性生活变化(结婚、升学等)和遭受到的负性生活危机(离婚、死亡等)称为生活事件,不同的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心理应激量或心理刺激强度是不同的。他将43种生活事件经统计计算后列出分值,称为生活事件单位(LEU)。最强的为配偶死亡,LEU为100;最弱的为轻微违法,LEU为11;居中的为结婚,LEU为50。霍尔姆斯发现,一年内LEU累计分超过300,则75%的人,在今后两年内有重大疾病发生;一年内累计在150~300者,则来年有50%的人发病;一年累计在150以下者,只有33%人患病。

四、减弱心理应激负面影响健康的方法

1.回避或逃避过强的心理应激源,如逃避引起吵架、愤怒的场所。

2.心胸宽大、乐观地应对和处理负面生活事件。

3.增强自身应对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4.通过各种放松措施控制或转移负性情绪。

5.学会各种放松技术,如气功、生物反馈疗法、散步、白日梦等。

6.取得社会支持,取得亲人、友人支持和理解。

应激性行为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行为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

应激性行为行为 :是生物体随环境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相应反应的特性。应激性行为是生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丧失这种特性,生命活动就随之停止。

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由此可以说明,反射是应激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行为的范畴。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应激性行为行为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应激性行为行为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行为是不同的。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也是生物体要求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出一定反应的特性。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行为、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应激性行为和适应性都是维持生物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所具有的应激性行为和适应性都是通过遗传积累下来的,都是由遗传性决定的。应激性行为表现在生物的生命过程和功能上;适应性表现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行为,便能对周圈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使生物体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形成了适应性。应激性行为是适应性的生理基础,生物只有在应激性行为的基础上,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及生理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应激性行为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

应激性行为与适应性是相互联系的,应激性行为包括在适应性之中,但不等于适应性,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外,应激性行为是生物体对环境中某一刺激做出的反应,不同生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适应性是其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环境大体相适应,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的适应表现不一样。应激性行为反应与施激对象是因果关系。

应激性行为生物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神经系统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称为反射,它是通过反射弧结构来完成的,反射是应激性行为的一种形式,范围较窄,仅指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包括人)才能具有,隶属于应激性行为的范畴,并不等于应激性行为。植物无反射活动,但有应激性行为,它是通过激素调节等方式来完成的。

如何区别应激性行为、适应性、遗传性和变异性?

 应激性行为是生物对刺激作出一定反应的特性。生物应激性行为,在生态学上表现为适应,适应性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现象。应激性行为也可以看成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结果。遗传性是生物应激性行为和适应性的物质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变异性是生物体在结构或生理机能上的差异。生物变异性使生物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形成新的物种,从而产生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生物界物种之间之所以有鲜明的差异,是由其遗传物质控制合成体现生命物质来达到的,一切外在生命现象的本质均是遗传的结果,由遗传性来决定,应激性行为也不例外。

相关知识

应激行为
应激对水生动物生长, 行为和生理活动的影响
5.2犬的行为节律和应激反应.ppt
抑郁症啮齿动物行为实验|慢性社交挫败应激模型
海正讲堂回顾|上海站·猫应激后的环境管理及应激后常见行为问题解析
什么是犬应激反应?犬的应激反应会影响到它的行为和健康
探索猫咪应激行为:解读你的猫咪的情绪世界
容易让猫咪应激的5种行为!千万不能做
猫应激到底是什么,如何评估猫应激,又该如何管理猫应激
宠物应激如何预防,降低应激反应!

网址: 应激行为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9218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动物慢性应激反应
下一篇: 动物沟通的奥秘动物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