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动物启示录

动物启示录

动物是我们在大自然中的伙伴,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也常用这样的话形容人与动物密不可分的关系:瞧,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她像蜜蜂一样勤劳,他像狮子一样威严,她像树袋熊一样可爱……

  作为高级动物,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思维能力,最大的相似在于有动物的本能。因此,研究动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事实上,很多有关人类心理的研究,都是通过对动物行为的了解而得到的。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主角是一条狗,而斯金纳研究的是小白鼠和鸽子。达尔文也是最早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动物与人类的情绪表达》影响深远。

  1973年,劳伦兹、庭伯根、冯弗利因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那么,奇妙的动物世界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暴怒的野马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它们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它们貌不惊人,体量细小,却是身强力壮的野马的天敌。它们在野马的腿或头上爬来爬去,用尖利的牙齿咬破野马厚厚的皮肤,然后吸食血液,一直到吸饱之后,才肯飞走。深受其害的野马不能容忍吸血蝙蝠的骚扰。它们愤怒蹦跳,拼命狂奔。然而很多野马却在这种暴怒、狂奔和流血之中,无可奈何地丧命了。

  解析

  其实,吸血蝙蝠吸食的血量对野马来说微不足道,远构不成致命威胁。那么野马为何毙命呢?这要归咎于它的“情绪炸弹”。野马用暴怒和狂奔对付吸血蝙蝠的进攻,结果疯狂奔跑的同时,被活活气死了。

  人类也有自己的情绪炸弹。盛怒之下,人极有可能做出冲动而冒失的行动,犯下无法弥补的过失。日常生活中,一些原本无足轻重的伤害,都可能会像吸血蝙蝠一样,引爆我们的情绪炸弹。

  比如别人一个鄙视的眼神,或者别人说自己小气、笨,或者配偶不能立刻明白自己的心思......这些都有可能引发强烈的不满,甚至巨大的愤怒。

  在这个时刻,我们就像那些狂怒的野马,不懂得“抽离”与“停止”,任由烦躁和愤怒来临。在情绪“高涨”的同时,理智却迅速降到零点,最后变成只受本能驱使的愚蠢的动物。

求死的小白鼠

  行为学家克拉特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水池中心放入一只小白鼠。虽然水面很大,但仍在小白鼠游泳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小白鼠落水后,没有急于游动,而是一边转圈,一边发出吱吱的叫声。原来,它是在利用鼠须测定方位。叫声传到水池边沿,声波反射回来,被鼠须测到,水池大小、自己所在位置、离池边的距离就胸中有数。于是小白鼠不慌不忙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去,安全迅速地抵达水池边沿。几次实验它都安然无恙。

  然而另一只被剪掉胡须的小白鼠却不是这样。尽管也在水里转圈,发出吱吱的叫声,然而没有了鼠须这个“方位探测器”,它就不知道水池边沿其实离自己很近,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游出去。小白鼠干脆放弃了努力,几分钟后沉至水底毙命。

  解析

  动物在生命彻底无望的前提下,往往会强行结束自己的生命,即“意念自杀”。意念是一种生命力,可以决定生命是继续存在,还是就此消失。在抑郁症患者的意念中,自己毫无生存价值,因而对生命不再留恋,对勃勃生机的自然界也无半点留恋,就像失去方位探测器的小白鼠。

  意念也是一种本能。有人统计了乳癌患者的存活率,发现很多有顽强求生愿望的患者能顺利战胜癌症,而一些悲观的患者既使手术成功也会相继死去。因此,意念在癌症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还有人做过一个试验:把人放进冰箱里,告诉他气温将会降到零下40摄氏度,而事实上温度却一直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上。结果十几个小时后打开冰箱时,人已被冻僵。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当生命遇到危险时,怎样才不像剪掉胡须的小白鼠,自暴自弃呢?

  安全的鲨鱼

  鲨鱼极具攻击性,捕杀猎物凶悍快捷,被称为“水中之王”。鲨鱼的牙齿令人生畏,能将两厘米厚的钢板切开。只要一颗牙脱落了,很快又会长出一颗,而且新牙比失去的牙更加锋利。据统计,鲨鱼一生中新生的牙多达3万颗左右。因此不管对方如何强大,鲨鱼也不放在眼里,即便鲸鱼这样的庞然大物。鲨鱼行动起来悄无声息,海边游泳的人稍不留神就会遇上。一旦被鲨鱼发现,侥幸逃生者为数极少。

  然而,海洋生物学家罗福特却不这样认为。他研究鲨鱼多年,经常与其近距离接触,相安无事,鲨鱼似乎对他的存在毫不介意。罗福特发现,人在遇到鲨鱼时,常常因为害怕而心跳加快,而鲨鱼正是通过这种快速心跳的感应波来发现猎物。所以只要见到鲨鱼时心情坦然,就会很安全。即使它不小心触到了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发起任何进攻,而是马上游走去寻找别的猎物了。

解析

  鲨鱼是恐惧的象征。它就像一个扣动的扳机,射中了我们内心中装满恐惧的黑盒子。当恐惧迅速充溢我们的身体时,我们的躯体就会泄漏我们内心的秘密。比如有社交恐惧的人,习惯于把别人的目光当作鲨鱼。而一些在父母婚姻不和谐中长大的孩子,亲密关系就像一条鲨鱼。他们会本能地回避,不论爱有多深,走入婚姻殿堂都会令他们紧张。因此,只有当我们有能力在内心中建立和谐与平静,消除恐惧与紧张,才可能开始幸福的生活。所以,战胜对手最大的关键是—战胜自己。

  固执的毛毛虫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6英寸远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圈地爬行。时间慢慢过去,1分钟、1小时、1天......毛毛虫就这样固执地兜着圈子。7天7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精疲力竭,全死了。

  解析

  看似努力求生,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杀”。这种习惯与本能的冲突,也体现在人类心理现象中。很多心理问题伴随的症状,表面看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比如一个不愿上学的孩子,可以得到父母的超级关心;一个不停自我责备的人,可以阻止别人对他的责备;一个强迫症患者的仪式行为,可以暂时缓解其内心的痛苦......然而与此同时,这些行为定式又会带来更深的痛苦:不上学的孩子很可能会开始自闭;自我责备者更容易变得抑郁;仪式行为固化会令强迫症患者更加难以治愈......怎样才能不做生活中的毛毛虫?其实,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这种固定的模式,就可以看到另一种全新的局面,好好地活着。

  自我放弃的跳蚤

  动物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没有盖子的杯里,结果它轻而易举从杯中跳了出来。第二次,他们用玻璃盖住了杯口。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都撞到玻璃盖,无法跳出。过了些时候,动物学家把玻璃盖拿开,跳蚤也只跳到杯盖的高度,而不能跳出杯子。人们又继续降低杯盖的高度,结果跳蚤也随之不断降低起跳的高度。一段时间后,跳蚤几乎放弃了起跳,呆在杯底不跳了。

  解析

  跳蚤不再做任何努力,也不是完全消极,毕竟它适应了新环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外界的阻碍消失后,跳蚤仍不能恢复原有的生存能力,就是一件悲哀的事了。它将后来出现的困难,都视为不可跨越的障碍,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巨大的修改。

人类行为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刚结婚的新人难免为琐事起纠纷。不少人做了努力却没有立刻见效,就会放弃,于是冷战、争吵、甚至第三者都有可能趁虚而入。在他们看来,解决问题还不如回避问题。在这种消极状态下,人们还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定义—“我没办法”、“努力没用”、“环境太恶劣”、“没人帮我”,等等。一旦彻底放弃,当然更不会有改变的动力和奇迹出现,就像跳蚤再也不会跳出杯盖的高度。

  有趣的动物行为学

  上世纪60年代,动物行为学开始受到各国科学家关注,欧洲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成果丰富。1970年代后,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的分支。除研究动物行为对维系群体的作用外,还研究行为的个体发育进化史、行为的控制及社会性组织等。目前,动物行为学已逐渐发展为一门涉及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综合性学科。

相关知识

动物行为启示录—小鼠篇
动物启示录
疫情启示录(二)
疫情启示录(完结篇)
日本宠物市场启示录:国货如何在品牌、品类、渠道中崛起
亚马逊、沃尔玛入局,中国宠物药启示录
盘点人与动物的治愈时刻,治愈心灵,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Chewy宠物行业标杆启示录——如何抢夺跨境电商黄金赛道
「丫丫的神奇一脚」:动物行为学揭示的松弛艺术
《日本宠物行业启示录》系列之一:新瑞鹏如何抓住“猫经济”趋势

网址: 动物启示录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3902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我领养了一只宠物狗需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 宠物犬常见体外寄生虫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