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老年期的老人都会伴随身体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指的是人类个体在完整的生命过程之中一直伴随发生的种种生理及心理功能的衰退,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往往在肢体功能、感觉体验和思维认知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退化。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是老年群体所共有的,是每一个老年人都要面对的具体问题。
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迅速地转化为了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成为了社会上受关注与保护的对象。因此,为了能够使设计本身更好的符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就要对老年群体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才能更好的为老年群体所服务。本文将从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入手,分析老年群体身心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2018年12月新修正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
但随着近年来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的不断完善,人类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同时各国普遍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促使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生产活动也越来越多。
基于这一现状,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重新进行了划分,将 15-44岁的人群称为青年人,45 到 59 岁的人群称为中年人,60 到 74 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75 岁以上的才称为老年人,90 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老年人所处的时期又被称为老年期。
根据建设部批准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表明,在老年期的老人以“是否需要他人或器械帮助”为分类标准又可以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三类。
自理老人即为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为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或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为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这三种类型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基本呈现递进趋势,纵向发展不可逆。
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变化会因多种因素产生,同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但是逐渐衰退的大方向是不变的。大多数人在 40 岁左右身体开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到60岁左右开始变得明显,步入老年期之后程度加剧。
这段时期普遍都会出现身体情况不佳,抵抗力减弱,并会逐步出现综合障碍等状况,给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生理衰老的具体特征:
1.人体结构发生变化
这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生理变化,也是直观感受最强烈的变化,其中包括肢体灵活度、肌肉力量、器官功能下降、机体协调能力降低以及老年人体型变化等一系列的关于运动方面的生理衰老。
首先表现在器官功能上,步入老年期之后,各种器官的健康程度都随之递减,循环系统运行缓慢、消化系统的慢慢老化,以及呼吸系统的负担加重,这些都是老年人身体器官的显著变化。
例如,心脏容量从50%降低到 40%,肺活量从 60%降低到 50%,肝脏自洁功能减少 40%,脑部细胞缩减,消化系统减弱等,容易患各种身体退行性疾病。
其次较为明显的则是运动系统,骨老化、关节老化、以及肌肉老化。骨老化表现为骨皮变薄,骨中凝胶减少或消失,骨骼中的水分增加,钙质减少,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症增加,这也就是老年人常常很容易骨折的原因。
而关节老化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关节软骨含水量和亲水性粘多糖减少,软骨素减少,纤维化失去弹性,使关节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引起疼痛,骨质增生形成骨刺。
肌肉老化则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细胞水分减少,肌褐素沉积增多;肌肉韧带萎缩,耗氧量减少,肌力减低,易疲劳,这些都导致反应变慢,活动受限。最后为机体调节能力的变化以及体型变化。
老年人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变慢,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发生减退,性格易发生改变,自理能力下降,手脚协调性降低。而随着进入老年期,老人们往往会弯腰屈背,身材越高越明显,这种状况每 10年成为一个周期,身高开始缓慢变矮,这些都属于人体结构的显著变化。
2.知觉功能发生变化
大多为身体知觉细胞含量减少,器官组织的退行性变化。从五感方面来进行概述的话,普遍的 70 岁健康老人视力会发生减弱,听力会有所下降,甚至会对外界一些声音感觉不到。
同时,老人对咸味比较敏感,但对其他方面分辨能力有所下降,常常有食之无味之感。在对外界的感知上,对于冷暖温度变化变变得不敏感,常会引起伤风感冒。
3.神经系统发生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大脑中的多种神经质反应开始迟缓,直接反应出的表现就是容易变得糊涂、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和睡眠困难,性格往往也会渐渐发生改变。
运动协调性降低,只能进行较慢的活动和较轻的工作。中枢神经减慢,导致其对外部事物反应不敏捷,大多数老年人也可能会有健忘症的表现,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会更快地忘记,对于事件的记忆往往是混淆的。
4.免疫功能发生变化
老年人的免疫防御能力下降,易患各种传染病,免疫监测功能降低,也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很多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对于突如其来的身份转变,失去了以往的生活节奏,从社会回归到家庭,所面对的仅仅是家人,没有了社交需求,往往会产生自我怀疑之感。
当然,引起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突然来袭,就会在不易察觉间产生出心理变化,而得不到疏解的后果往往是导致其生理层面的衰退。心理衰老的主要表现:
1.失落自卑感
失落感,即心理上感觉失去了什么,所期盼的往往并不能得偿所愿,或无能为力。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想要证明自身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心理在涌现,又由于往往在家中有着主导地位,容易对自己坚信的事情深信不疑,从而排斥新事物。
特别是老人在年轻时会有具体的工作和强健的体魄,社会存在感较强,而一旦离开工作岗位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无用之人的错觉,使其怀疑自身,经常会产生一种即自信又自卑的矛盾心理。
2.孤独空虚感
老年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往往是不能很快适应周围环境,缺乏交流对象,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孤独感。老年人退休后变得与外界的接触时间很少,与年轻人就更容易产生代沟和隔阂,长久地缺乏情绪交流,孤独感就会慢慢加深,严重者甚至会衍变成老年抑郁症,这一点在丧偶老人或失孤老人中较为明显。
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家人和子女的沟通,但一旦随着子女的渐渐长大,纷纷远离父母成家立业,不能常常回家,对父母的关注减弱,而老人又因自身年龄渐长,很多新鲜事物搞不懂,也弄不明白,在这样双重压力的挤压下,老年人会更加孤独空虚。
3.焦虑恐惧感
老年人都有着对自身身体状况的焦虑,以及对死亡到来的恐惧心理。这些焦虑恐惧使得老年人越来越害怕生病,而过度的焦虑也会使他们容易产生疾病,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他们一方面担心生病后的身体为家人徒增负担,另一方面又会产生离死亡不远了的悲观想法。这种焦虑恐惧往往导致的不良情绪之一就是易怒,造成他们不仅对现下的事情产生焦虑,还会对以前的事情进行反复追究,又在事后会因发脾气而感到后悔,这种情况往往周而复始。
4.抑郁自闭感
抑郁症在当今社会是一种严重影响到人心理健康的心理疾病,它的病症人群范围较广,其中老年人也是其中的一大群体,通常表现为长久的心情低落,对每况日下的身体状况感到绝望,对未来缺少希望,生活中的困难无力克服等,
更有甚者会产生悲观厌世,企图自杀的念头,这也导致了老年人不愿出门,不愿与人交往,封闭自己,害怕外面不断变化的社会,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上述情况是步入老年期的老人生理、心理衰老的普遍变化,其中还有一些老年人因疾病导致部分生理机能大幅度减低或丧失的特殊情况,这些都是使老年人居住空间得以无障碍化的设计前提和基础,为具体的无障碍设计提供了帮助。
面对多样的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我们在为其进行居住空间设计时应更加无障碍化、智能化、适老化、精细化、人性化,来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机能的需要。
无障碍设计中居住空间环境温度与湿度的控制、整体照明和局部照明的选择、家具的摆放和应用、居住空间环境色彩的选用等等,这些具体的无障碍设计细节都要在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的情况下去进行,才符合我们今天社会对无障碍设计的人性化需求。
(本账号所发布文章,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相关权益,请私信告知,所发布文章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相关知识
步入老年后,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会出现哪些变化?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会有哪些变化
老年期生理、心理变化及应对
狗狗步入老年期会有哪些征兆?
狗狗步入老年期会有哪些征兆?
老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特点
【老年心理】 老龄期的智能变化
人进入老年,生理与心理会有哪些变化?
狗狗几岁会变 "老"?
宠知识|狗狗步入老年的六大“变化”
网址: 步入老年后,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会出现哪些变化?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41178.html
上一篇: 心理发展 |
下一篇: 【老年心理】 老龄期的智能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