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在“裸猿三部曲”的新书分享会上,上海译文邀请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博士和科普作家、哔哩哔哩知名知识区UP主唐骋博士一起来聊了聊这部曾经的“禁书”。
他们聊的话题很多,译文君从中节选了最有趣的几个精彩片段与各位读者分享:
人类能维持的亲密关系有上限吗?人类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动物吗?人类的毛发为何越来越少?人类为何总是忍不住要撸猫?……
唐骋:这本书的思想对当时人的冲击很大。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有些事情理所当然了——“人是一种动物”。我不知道大家以前学动物学的时候,老师是不是这么跟你讲的:人是一种动物,但人是高等动物。总之人不能是一般动物。现在是一个思想相对开放的时代,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人和动物就是绝对的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莫利斯是一个非常具有开放性的人物。
我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在上个世纪会造成那么大的冲击。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要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类,更不会把人类的一些行为归因到动物性上,认为这是一种动物性的延伸。这本书要是再早出个几十年,说不定他就触犯众怒了。
何鑫:这本书是西方体系下的产物。在中国讨论这个话题,大家会相对轻松一点,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我们的课本里面不会有神创论的说法,一直传授的都是生物演化的思想。当然,科学在进步,细节会有变化,但总体来说,我们接受了达尔文的部分思想。
但是,这个书出版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乃至于到现在,西方其实一直有很重的宗教思想的延续。对于演化论思想,一方面,科学家很认同,很多社会民众也很接受;另一方面,民众对宗教的认同也很强烈。
刘宇婷:所以他受到的攻击是非常猛烈的。那个时候宗教组织把《裸猿》列为禁书,宗教人士把它烧掉了。
唐骋:这样还能卖出1000多万本。
何鑫: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的时候,受到的冲击远比《裸猿》大得多。那个时候,没有人相信生物是演化的。但是达尔文提出这个学说后,就销声匿迹了。那个时候的社交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他提出之后就不管了。
到了德斯蒙德·莫利斯的时代,电视、广播已经很发达了,他的反对者通过很多渠道攻击他,他能直接看到。
到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知道社交媒体更是敞开的状态。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如果只是摘出“裸猿三部曲”的一部分内容发到网络上,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也不知道写这本书的过程,肯定还会觉得这是异端学说。
刘宇婷:莫利斯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归因到基因。人类进化到现在,跟其他物种差别特别大。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其实是文明塑造了人类的社会形态。莫利斯却认为,其实所有的社会形态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是由生物性决定的。这个两位老师怎么看待他这个观点?
唐骋:现在一般认为,不管是人还是其他一切生物,它们的特征都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塑造的。读“裸猿三部曲”要把握一点:它的大方向是对的,人类很多行为确实可以从动物那边找到一些根源;但具体落实到书里的小观点,要结合其他言论来综合地看待。
我们现在研究一个生物的性状,认为它是环境和基因的共同作用,那到底是环境占大头还是基因占大头,很多时候我们说不太清楚。人类有很多行为是动物性的延伸,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到现在也有一万多年了,这个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说起来也算是某种对人本身的驯化。人类驯化狼,驯化了一万多年,把狼变成了狗;人类自我驯化一万多年,肯定也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刘宇婷:莫利斯写到,人类学家喜欢到那种偏远的、古老的部落去寻找人类的行为方式的起源,但他把落脚点放在欧美这一块。他认为只有生存下来的文化才是主流文化。
何鑫:这样说有他自己的道理。但事实上我们觉得人类社会的发展,普遍存在一种随机性。其他很多作品也会持这样的“地理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不同的地理位置可能决定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枪炮、病菌与钢铁》那套书就持有这种观点,影响比较大。
莫利斯的书里面有一些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值得我们从自身的角度去深挖。我印象比较深的,他说我们人类有这样一个变化——我觉得他总结得比较好——人类所属的灵长类这样一个支系,大多数是吃水果的植食动物;然后逐渐出现一些杂食的支系,吃一些昆虫或者蛋类;然后到了人类这个族系比较近的,像黑猩猩、人类,就开始有一些主动的捕猎行为了。莫利斯管这叫“狩猎猿”,人类就从森林猿变成了草原上的“狩猎猿”,我觉得这个倒挺有道理的,这其实是基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的改变。本质上,灵长类动物更适应森林生活。进入草原以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一种是像狒狒,演化出更接近于食肉动物的强悍性格;另一种就是像人类,没有在身体方面产生大量变化,却触发了社会行为的变化,比如集体行动与食肉动物抗衡,比如抢夺这些食肉动物捕猎之后的残骸,然后逐渐地变成主动捕猎,最终变成所谓的“狩猎猿”。时至今日,出去工作也还是一种“狩猎”。我觉得挺有意思。
刘宇婷:莫利斯把都市生活和部落生活做对比,他觉得一万年下来,人类的城市越建越大,但是所有的生活习性还是跟小部落时期非常像。比如,部落时代的一个部落大概就是几百人规模。现代社会有这么发达的技术和网络,但是真正保持亲密关系的,依然就是那么几百人。
何鑫:他在《人类动物园》和《亲密关系》里面比较多提到的就是亲密关系。大家现在生活、交际的方式,肯定跟原来有很大的不同,一个人的微信里可能有上千个“好友”,但是你最熟悉的、相对来说频繁接触的,仍然符合书里面提出的几百人的这样一个规模。
刘宇婷:最初的部落只有几百人,就是动物性决定的——我们只能处理好这几百人的关系。
唐骋:最早互联网提出的时候,大家觉得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觉得人因此自由了、沟通无障碍了,最后大家变成了从线下的部落变成线上的部落,但是网上圈子最终还是几百人。这个观点他是很超前的,甚至预言了网络时代的生活状况。
刘宇婷:莫利斯拿人类的社群跟黑猩猩的社群作比较,我记得有一段写的是“当领导的十条金科玉律”,讲的是要怎么领导下属,要怎么表现。比如,动物表现自己很威猛的时候,要把毛发张开;人类的君王想要让自己有威严,就要戴上专门的头冠,把台阶建高,用眼睛去瞪别人,这个类比很有意思。动物怎么去巩固自己的领袖地位和人类怎么巩固自己的领袖地位是差不多的。你们觉得动物的社会结构跟人类的有相似的地方吗?
何鑫:这样说是合理的。我们对人类研究的比较多,研究的方式、方法也比较丰富,所以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事实上,我们对于其他物种的了解是比较有限的,我们对黑猩猩或者倭黑猩猩的行为观察很多,但是对于更具体的行为,我们也不是能够特别地研究到或者观察到。推而广之,我们对于更多动物,肯定没有像对人类这样的关注或者了解。
我看过一本书,里面提到美国的兽医之间流行的一句俗话:“医生是只能给人类这么唯一一个物种看病的兽医。”如果我们对于每一种动物的研究都能像人类研究自己那样深入,那就是不得了的。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在关于自己的研究上投入了很多。给动物治病,只要它不死就算成功了,如果它真的治不好,那也没有办法。但我们在人类自己身上投入的精力就大得多,所以无论从自己的演化结果还是从我们现有的科学研究的尺度,都会自认为特殊性很明显,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唐骋:这属于观察者偏差。
刘宇婷:《亲密行为》也解释了一个现象,就是大家现在为什么那么喜欢养宠物。以前,人类养狗是为了帮助生存,但是现在大量的养猫、养狗,莫利斯的解释是,因为人缺乏亲密接触,但又不能去拥抱陌生人,于是就转身去摸猫猫狗狗。其他动物也有亲密接触的需求,比如大猩猩也有互相梳毛的习惯。
何鑫:灵长类动物个体之间的接触是很重要的,因为这表明了个体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对于我们做动物研究的人来说,灵长类动物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因为它的行为更丰富。我们可以通过理毛这个行为确定它们的等级序列,包括理毛的时间,理毛的动作的方式。
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毛发越来越少了,也没有办法帮别人理毛。但与此同时,我们对于毛发的重视度反而是上升的。比如,虽然在演化过程中为了高效地奔跑或行走,减少了毛发存量,但我们知道每个人都珍惜自己仅存的头发,尤其是男士过了一定的年纪以后,会特别珍惜每一根头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从头发本身来说。
由于社群的结构在改变,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有两三百个常常联系的对象,但这种联系往往是虚拟的,而且现在越来越虚拟了,联系靠手机,见面的机会很少,肢体接触也就越来越少了。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能够触摸的宠物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甚至在虚拟的世界里,人类也给自己创造了很多虚拟的可接触对象。比如,一些游戏让你拥有一个跟你一起打仗的团队,在现实当中,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团队。如果你没有办法把自己列入到这样一个序列中,你只有你自己,你可能就会脱离社会。
所以,本质上来说我们人类渴望有更多接触,渴望亲密行为。但在实际中,这太难了。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人类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能够遇到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这当中的陌生人也越来越多。
唐骋:我突然想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教猩猩手语的实验。有一只黑猩猩叫COCO,它生日时,实验人员问它想不想要一个礼物,结果猩猩回答它想要一只猫。实验人员给了它很多猫的图片,它都扔在一边。最后想明白了,那只猩猩要的是一只真实的猫,于是,人类真的送给它一只猫。那只猩猩整天把猫抱在怀里撸猫。
这个实验表明,撸猫的需求可能是刻在灵长类基因里的基本需求。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想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当时人类拿COCO做实验,它无法融入大猩猩的群体,它太孤独了,所以需要用宠物来排解自己的孤独感。
何鑫:人类驯化宠物的方向是把宠物驯化得越来继续越保持“幼态”的状态,所以越可爱的宠物脸越圆、眼睛越大,头骨相对来说更偏向幼体的状态,这都是为了方便人类的抚摸行为。猫的体型变化没有那么大,但狗的本质是狼,体型还是比较大的,但经过我们的驯化后,一些品种的狗比猫还小。人类在社交里无法满足的一些需求,在狗身上获得了满足,所以才产生出事实上比较畸形的一种审美,因为对于这些宠物而言,它们长成这样对身体其实是不好的,甚至有比较大的伤害。这也表明了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尝试扮演所谓的创造物种的角色。大自然肯定不会筛选出这样的物种去存活。
撸猫这个话题虽然不是今天的重点,但是可以提一下,人类和猫之间是有一个特别微妙的关系,我们现在把它当宠物,当作一种可爱的形象,但事实上我们曾是猫科动物主要的猎物。
相关知识
非人灵长类动物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与人类重大疾病研究进展
作为“高级动物”,人类的繁殖行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
精品案例 | bilibili人类云吸猫行为观察
非人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分析方法的进展
从生物学中的“本能”引入,浅谈人类的“本能”?
与动物权利博弈 欧洲深陷灵长类研究泥沼
《最后的拥抱》:动物与人类的情绪丨图书推荐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脑脊液采集指南
调查发现:海外社交媒体依托虐待灵长类动物视频博取流量
网址: “沉迷吸猫”,是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的本能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64642.html
上一篇: 《动物本能》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
下一篇: 【图片】猫该怎么养?库娃配卡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