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4.1.6 养育行为相关理论:依恋理论(依恋的概述).pdf

4.1.6 养育行为相关理论:依恋理论(依恋的概述).pdf

4.1.6 养育行为相关理论:依恋理论 (依恋的概述) (一) 什么是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尽管婴儿一 出生就能向别人传达他们的感受,但是当他们和照顾者之间建立起情感的依恋关 系之后,他们的社会生活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 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 依恋是婴儿与照料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对于激发父 母和其他照顾者对孩子更精心地照料,对形成婴儿最初对他人的信任、克服不信 任的个性品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 亲子间的依恋是相互的 心理学家鲍尔比强调,父母与婴儿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的联系:婴儿对父母产生 了依恋,父母同样对婴儿也会产生依恋。而且,父母形成的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系, 早在他们的宝宝出生之前便已经出现了。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准爸爸、准妈妈们 一脸幸福地谈论自己尚未出生的宝宝,为宝宝制定出生后一连串的完美人生计划, 每每感觉到胎儿的蹬、踢或从听诊器中听到胎儿心跳时,他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当然,真正的情感依恋是在父母和婴儿最初几个月的交往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三) 亲子互动的同步化与依恋的建立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中,婴儿和照顾者建立起的同步化互动模式对依恋的形 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如果照料者对婴儿细心照顾,在婴儿觉醒和注意力集中时提 供有趣的刺激物;而在婴儿过度兴奋或感到困倦、变得烦躁不安时,母亲能立即撤 走刺激,给婴儿自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亲子间的健康、积极的依恋关系就可 能得到健康发展。这便是同步化的互动模式,有人将其比喻成一种“舞蹈”。 斯腾(Stern, 1977)认为,婴儿与其照顾者的协同性交往在一天中会重复出现。 这对于情感依恋尤为重要。婴儿在和一个及时反馈的照顾者的互动中,能知道这 是怎样一个人,他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当然,照顾者对婴儿的信号的理解也 更准确,知道该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来吸引和维持婴儿的注意。婴儿和照顾者在 日常生活的不断实践中,逐渐成为更协调的“舞伴”,同时双方对这种关系也更为满 意,并最终形成强烈的相互依恋。 专栏5 3 刚出生后,是建立依恋的敏感期吗?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有研究者认为,出生后的第一个小时是建 立亲子依恋关系极其特殊的敏感期。在这段时间里,母亲与新生儿应有 皮肤贴皮肤的身体接触,这样才能形成母亲对孩子的最佳的情感。 最初的研究曾经提出一些有力的证据,证明早期的接触可以增进 母亲的各种育儿技巧和孩子的认知能力。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 随着学界对所谓敏感期概念的质疑,这些先前的证据几乎也都经不起 进一步的检验。研究者认为,亲子之间并没有出生后瞬间的相吸作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或几年里逐渐建 立起来的。 尽管我们还无法证明,及早的母子接触是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必 要条件,但是这样做无疑是有益无害的。所有相关研究都认为,初期的 接触确实有益于培养亲情和育儿技能。如今许多母亲也认为,要尽量增 加与新生儿皮肤接触的机会,并赞同推行母婴同室。这些观念和政策上 的转变无疑能使婴儿在生命的头几个小时就开始受益。

相关知识

心理成长 | 从依恋到幼儿安全感的建立
依恋模式如何影响你的亲密关系?
宠物心理学:为何人类对宠物情感依恋?
【科普】你的猫咪爱你吗?论猫咪的依恋类型
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老年人孤独感与宠物依恋的关系研究
依恋焦虑和回避影响宠物选择和宠物导向行为,Anthrozoös
品牌依恋的概念和测量
心理百科|这些有趣心理小理论你知道吗?
亲密关系心理理论

网址: 4.1.6 养育行为相关理论:依恋理论(依恋的概述).pdf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7468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大学生的宠物依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下一篇: 宠物扰邻行为将被纳入公共征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