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经典实验:充气娃娃被大孩攻击实验)
1.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有其明显的特点:(1)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2)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知识拓展———观察学习的效应
班杜拉分析了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
第一,习得效应。指通过观察习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模式。例如,儿童的语言就是一种通过模仿习得的技能。父母使用文明语言,其子女习得文明语言;父母使用不文明语言,其子女经常出现不文明语言。观察学习的习得效应可以解释大部分与态度和品德有关的新行为方式的学习。
第二,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受到社会谴责,观察者会暂时抑制受到谴责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去抑制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为重新发作。观察学习的抑制与去抑制效应可以解释不良态度与品德转变的部分心理机制。
第三,反应促进效应。指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习得的行为。反应促进也指原先习得行为的加强。
第四,刺激指向效应。指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观察者将自己的注意指向特定的刺激。在班杜拉的实验中,看到榜样用木槌击打布娃的儿童同未看到这种行为的儿童相比,不但模仿这种攻击行为,而且更多地将木槌用到其他情境。
第五,情绪唤醒功能。指看到榜样表达的情感,在观察者身上容易唤起类似的情感。所以,观察学习是情感教育的最重要手段。
典型例题(单选题) 一个经常违纪的学生被调到一个风气良好的班级后,在周围学生严格守纪行为的影响下,其违纪行为暂时很少表现出来。这体现了观察学习的( )
A.习得效应 B.情绪唤起效应 C.抑制效应 D.反应促进效应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观察学习理论应用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观察学习理论表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而习得新行为。这种间接习得的行为既可能促进原有行为发生的概率,也有可能抑制原有行为的发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对强化的重新解释
(1)直接强化(参与式学习)。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强化(替代性学习)。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指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4.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资源、行动结果、他人与物理条件)、个体(信念、期望、态度与知识)和行为(个体行动、选择和言语表述)。
典型例题(单选题) 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社会学习理论 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掌握情况。根据班杜拉实验研究结果,在影响个体观察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中,榜样身教的作用远远胜于言传。而人本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关系和个体情感体验的价值;认知学习理论重视的是个体认知结构和知识掌握的价值;联结学习理论强调的则是通过奖惩来养成行为习惯,不重视榜样的作用,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是其基础理论之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