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区、市、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兴隆镇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调整完善了全镇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明确总体目标,整体发力、点面结合、精准施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素质明显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一、主要经验
(一)实施“七大工程”,集中力量解决瓶颈制约。依据贫困村“五通八有”和贫困户“七有”、“三不愁四保障”,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七大工程”,努力破解“七项难题”。一是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破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题;二是实施产业发展脱贫工程,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途径不足难题;三是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破解贫困群众发展思路不清的难题;四是实施金融脱贫工程,破解贫困群众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难题;五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破解生存发展难题;六是实施帮扶脱贫工程,破解贫困群众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七是实施兜底脱贫工程,破解重度贫困群众确实不能通过自身发展脱贫的难题。
(二)实行“协同攻坚”,开展脱贫帮扶工作。兴隆镇14个贫困村中9个贫困村的帮扶单位干部对所在贫困村的贫困户进行帮扶,5个区级帮扶单位的贫困村由镇村干部、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每人帮扶5个贫困户。与贫困户商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助推脱贫越线。帮扶责任人通过实地进村入户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收入、生产生活中存在困难和问题等情况,并向他们宣传农业产业和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及时制定帮扶措施,认真填帮扶联系卡、收入台账等。
二、典型措施
近年来,我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总领,作为增加和改善民生福祉的最大任务,严格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总结“124”战略措施,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选拔培育一套团结干事领导队伍,排兵布阵建强脱贫富民“指挥部”
按照把致富能人发展成党员,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的思路,不断增强了基层党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积极引导优秀组织带头人抓班子、理思路、兴产业、办实事,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以“培养选拔致富能人进村级班子”为主的“能人引领”工程,注重把能人型党员选配到村“两委”班子主要岗位上来,今年,全镇32个村换届选举后,能人型党组织书记占到了85%,并抓住关键重点人群,实行村“两委”成员与致富能人“一帮一”联系制度,要求每月与致富能人联系不少于4次,扎实推进创业指导,以点带面、以面联片,通过带头人引领带动全镇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认真落实“三推两考一培养”制度,按照“广进严选”的原则和“有群众基础、有发展思路、有带动能力”的标准,从全镇范围内的种植养殖大户、运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等致富带头人中筛选冶一山、马泽龙等村级后备干部77人。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督促引导14个村第一书记转变传统帮扶方式,积极帮助基层党支部理清发展思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提高致富能力,充分发挥了小段村王东等第一书记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扶贫攻坚和党建等工作中的带动作用。
二、抓好“两个带头人”队伍建设,尖兵引领锻造脱贫攻坚 “先锋军”
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坚持把提高致富能人综合素质和带动能力作为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的关键环节,建立“梯次培养”机制,分层落实培养措施,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村党员活动室和电教室为主阵地,大幅度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和致富带动能力,使率先致富和有潜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成为创业增收、脱贫致富的“排头兵”,并针对农村经济工作中发展主体不明确、不突出的现状,提出以兴隆、下范等村为试点“党支部+党小组+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四位一体”工作新模式和“带头人+主体农户+项目”模式,紧抓区、市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政策机遇,立足资源条件和确立的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做大做强马铃薯、特色蔬菜、草畜等优势产业,积极培养王维军等组织带头人38人、涌现出了冶一山等致富带头人224人;并由党支部做示范,组织“两个带头人”带头成立腾胜蔬菜种植、兴芋马铃薯收购等专业合作社120余个,率先投资,建设基地,在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广大农户参与,其中由“两个带头人”建立兴元马铃薯、伊兴养殖等合作社35个,家庭农场3个,培育个体小老板300多人。同时,充分发挥两个带头人带动的叠加效应, 全力激发了农村发展“内力”,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建立“1+2+X”结对帮带机制,即1名致富带头人帮扶2户示范户、帮带若干贫困户,认真把服务渗透到产业培育、发展、营销等各个环节,从横向拓展产业面,从纵向拉伸产业链,吸引和带动更多的精准扶贫户和其他农户参与到产业链中受益,带动1200余户5300余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实现了“点对点”精准帮扶,初步形成“培养一批致富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链条效应”,使全镇一大批基础差的村改变了贫困面貌,基础好的村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快速发展。
(三)实行“四大产业”脱贫富民,整体推进开展脱贫攻坚“兵团作战”。
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积极在产业富民上下功夫,全力通过草畜产业、马铃薯产业、特色蔬菜产业和物流产业,不断加大脱贫致富步伐。
––草畜产业
坚持规模化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通过产业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金融贷款支持农户走“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养殖示范户示范带动作用,在金融贷款的扶持下,全镇肉牛饲养量超过10万头,清真肉牛年屠宰量达6至8万头,年交易量15至20万头,牛羊贩运、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建设饲草基地,切实夯实养殖饲草储备基础:主抓以川口、兴隆、好水三个川区和公易山区10万亩地膜玉米种植,为“小群体、大规模”养殖业发展提供饲料准备。培育龙头企业,引领草畜产业规模化发展:以万家灯火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建设为抓手,配合流转土地2000亩,通过托管代养,确立向全县1200多兜底户每年分红3000元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机制,引领带动当地发展高档肉牛产业;以新合、陈田玉养牛示范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金融贷款扶持和科技普及力度,完成建档户种、养殖产业验收,落实产业补贴1322户688.86万元,加快产业富民步伐。
形成产业链,不断提升牛羊肉加工附加值:完成单家集屠宰厂选址,完成土地调规,全力建设集屠宰、加工、包装为一体的企业,解决私屠乱宰现象,有效提升清真牛羊肉品牌知名度,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不断提高脱贫致富成效。
––马铃薯产业
加大马铃薯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采购原种、一级种薯1100吨、重点用于公易片区为重点的8.5万亩马铃薯更新换代,提高公易、马堡等贫困村马铃薯质量与产量,不断加大贫困户家庭经营性收入比例;并通过整合筹措资金,精准施策,对王河、代段等贫困村为重点的“三粉”手工作坊基础设施进行规范改造,建设“三粉”交易园区,扩大贫困户就业渠道,加大精准脱贫步伐。
––特色蔬菜
通过流转土地、合作社运营,重点抓好以罗庄等村为核心的两个千亩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引领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并通过吸收“有劳力无钱赚”贫困户临时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商贸流通
依托单家集活畜交易市场、兴隆中心集镇,进一步采取项目支撑,不断提升基础,拓展空间,整治秩序,全力营造浓厚的商贸氛围,鼓励大众创业,加大运输、煤炭市场等运营,拓宽了群众致富就业渠道。
供稿:王军江 编辑:王晓琴 责编:马淑芳审核:王军江
长
按
关
注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脱贫之路靠打拼
党建引领科技创新
昌乐残疾小伙儿学养宠物鼠增收脱贫
砖庙镇:乡村振兴工作见成效
提高站位、抢抓机遇,实现乡村振兴
我院项目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斩获铜奖
岷县猫尾草入选《中国优秀绿色环保产品》
《日照日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贵阳市林业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上美集团旗下韩束亮相开年顶流大剧《赘婿》
网址: 【脱贫攻坚典型】两个带头人带动、特色产业主攻、党建引领促脱贫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94215.html
上一篇: 走向宠物健康管理最前沿,平安产险 |
下一篇: 【每日英语】看电影练口语;狗狗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