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焦点分享
猕猴观察:从新视角探究
母亲如何形成与新生儿之间的依恋
Observations in Macaque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How Mothers Form Attachments to Their Newborns
资料来源:哈佛大学
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Margaret Livingstone)从未想过要发表一项关于猴子的母性依恋和联系的研究。然而,在她研究猕猴宝宝的视觉物体识别如何发展的过程中,她对猕猴妈妈进行了一系列令人惊讶的观察,她知道她必须分享这些观察结果。
Margaret Livingstone
在一篇新的论文中,利文斯通描述了10年来对5只猕猴妈妈的8轮观察。这项研究于9月19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揭示了即使面对一个毛绒玩具,新近分娩的猕猴妈妈都可以以一种类似于通常与它们亲生婴儿建立关系的方式来形成关系。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猕猴妈妈对宝宝的依恋是基于柔软质地的触觉,而不是通过视觉或声音等其他线索。
这项研究建立在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婴儿与母亲产生依恋关系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之上。然而,这篇新论文重点关注的是母体方面,这一点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理解。从广义上讲,这些发现为触觉在猕猴的母婴依恋关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为解读人类母婴依恋关系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利文斯通是哈佛医学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的武田神经生物学教授,她在接受《哈佛医学新闻》(HMNews)采访时谈到了我们对依恋关系的理解的历史,她的观察揭示了关于母婴联结的内容,以及为什么研究猴子对于了解复杂的人类认知至关重要。
HMNews: 您是如何开始研究猕猴的母性依恋和联系的?
利文斯通:实际上我并不研究动物行为。我实验室的主旨是研究视觉,特别是大脑的下颞皮层,这是一个对物体识别很重要的区域。视觉系统是由一系列的层次结构组成的,我们复杂的物体识别能力由此而来。不同视觉认知中最高级的是专门处理某一类重要物体的,比如对人脸和身体进行编码。
猴子和人类的大脑都有这个特点,所以我们开始研究猕猴,借此来解释人类的物体识别是如何进行的。我们的猴子是社会化饲养的,有时会怀孕。10多年来,我对猕猴妈妈如何形成对宝宝的依恋进行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偶然的观察。这篇论文就是这些观察的结果。
HMNews: 在论文中,您讨论了我们对依恋的理解是如何演变的。能详细说明一下吗?
利文斯通:在20世纪上半叶,在养育儿童方面广泛采用行为主义,即认为儿童应该在干净、消毒的环境中使用科学的条件反射和训练原则来养育。
父母被告知,对孩子过多的爱是不好的,婴儿学会爱他们的母亲只是因为他们提供母乳。事实上,发明了行为主义一词的行为学家华生写了一本育儿书,概述了“过分母爱的危险”。
这本书说了很多很极端的东西,比如要求父母客观和坚决,永远不要拥抱和亲吻孩子。
这一思想影响了这一时期对待儿童的方式。孤儿院经常隔离儿童,特别是那些营养不良的儿童,以防止病菌传播。在医院里,父母不能探望早产儿或生病的孩子,因为他们担心会传播感染。行为学家B.F.斯金纳(B.F. Skinner)在一个隔间里抚养自己的女儿。
在20世纪50年代,甚至我的祖父也确信,当我想被抱的时候我的母亲不应该把我抱起来。然而,在20世纪中期,开始有研究记录了那些在机构中被隔离长大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当时,行为学家认为这些问题是由于遗传或社会经济地位造成的,而不是缺乏抚育。
HMNews: 现在大多数人似乎都不是这样育儿了。为什么行为主义会失宠?
利文斯通:思维开始改变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隔离对儿童的影响。第二个原因是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对猕猴宝宝的研究(即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他一开始试图找出如何将新生的猕猴与它们的母亲分开饲养,以减少他的猴群中的疾病负担。
Harry F. Harlow’s rhesusmonkeys experiment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1959)
Harry F. Harlow’s rhesusmonkeys experiment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实验(1959)
他发现,幼猴对柔软的毛巾形成了强烈的依恋,当毛巾被拿走时,它们会感到不安。用软毛巾养大的幼猴比由它们自己的母亲养大的幼猴更大、更健康。
哈洛和他的同事随后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他们发现幼猴普遍喜欢柔软的替代者而不是硬的替代者,即使硬的替代者有脸或提供奶或热量。
幼猴对软质替代物的依恋程度与其他幼猴对亲生母亲的依恋程度相同。那些没有柔软替代物的猴子未能茁壮成长,并出现了行为问题。哈洛的研究表明,猴宝宝的依恋主要是触觉上的,与柔软物体的依恋发生得相对比较快。
哈洛的工作和对在隔离状态下成长的儿童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身体接触在儿童养育中的重要性,并认识到隔离状态对幼儿来说是可怕的。到1950年,这种新的方法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哈洛对猕猴宝宝的研究使我们养育儿童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关于依恋关系的母性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这正是我的新论文所涉及的内容。
猴子Sv在第一次产后(图1-3)和第二次产后(图4-6)带着收养的毛绒玩具。最上面一排显示她在产后3个星期仍然带着一个玩具。图1显示的是一个没有被选中的红色玩具,图3显示她把毛绒玩具放在臀部,这是一个典型的母性行为,但是,和活体宝宝一样,只要有人靠近,母亲通常会迅速把宝宝抓回胸前,所以很难拍到这个照片。下排(图4-6)显示的是同一只猴子在第二次分娩3周后的情况;它在出生后的第二天早上选择了这个红色的毛绒玩具而不是棕色的。(资料、图片来源:研究人员)
HMNews: 您对猕猴妈妈的依恋和联系有什么观察?
利文斯通:我喜欢这篇论文,因为我没有料到这些结果——它们完全是一个惊喜。我第一次观察是在2013年,当时很遗憾,我们的猕猴维纳斯生下了一个死胎。我打电话给兽医,他们告诉我,为了母猴的健康,我必须把死婴取出来。
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她变得很痛苦,所以我想,如果我给她一个我放在办公室里的婴儿的毛绒玩具,也许我可以让她平静下来。我给了她一只毛绒老鼠,她立即从我手中抢过,并平静了下来。第二天我来到这里,她仍然很平静,拿着那个毛绒玩具。这真是太神奇了。
此后,每当我们为了研究认知发展而不得不将宝宝从猕猴妈妈身边带走时,我们都会给她一个毛绒玩具。多年来我们这样做了很多次,此后我们再也没有遇到过痛苦的猕猴妈妈。我们注意到,大约有一半的猕猴妈妈采用了毛绒玩具,而另一半猕猴妈妈似乎并不在意。
一旦她们认定毛绒玩具是她们的依恋目标,她们大多把它抱在胸前,偶尔看看它或给它顺顺毛。
在我们收录在论文中的观察结果中,有三位猕猴妈妈在这些年的不同时期生了五个孩子,她们拿起一个毛绒玩具,无论去哪儿都带着,持续几周到几个月。
其中一位猕猴妈妈选择了毛绒动物而不是同时提供的硬质粉红色婴儿娃娃,另一位选择了毛绒动物而不是硬的金刚玩具。另外两位妈妈对她们的宝宝不在身边没有表现出任何痛苦,她们也没有拿起毛绒玩具。
在一个令人惊讶的案例中,一位从分娩那天早上就一直抱着毛绒玩具的猕猴妈妈选择继续抱着玩具,即使我们在当天晚些时候试图把她自己的宝宝还给她,她明显更喜欢那个毛绒玩具。
这一观察促使我写了这篇论文。
HMNews: 为什么这些观察结果如此令人惊讶?它们告诉我们关于母性依恋的什么?
利文斯通:像人类一样,猴子有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一个复杂的视觉系统,有专门的区域对脸和身体进行选择。事实上,猕猴大脑的三分之一是视觉。我们从早期的研究中知道,猴子必须在其早期发育过程中接触面孔,以形成面部识别的领域。然而,这个过程已经在成年猴子身上发生了。
猴子可以相互识别;它们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哪些个体。它们甚至可以区分不同的人类。成年猴子能清楚地识别面孔,它们通过面孔向对方传递很多重要信息。
因此,我们假设猕猴妈妈会有一个模板,知道小猴子应该是什么样子。但事实证明,它们并没有。似乎猴子并不使用视觉来识别它们自己的宝宝,而是最初基于触摸来与新生儿建立联系。
类似于小鸟的印记,雌性猴子似乎与它们产后遇到的第一个柔软的东西深深联系在一起,它们认为那是它们的宝宝。最终,母猴无疑会发展出一个复杂的、高层次的、多感官的模板来识别它们的宝宝,但形成这种联系的最初触发因素似乎是触觉。
回过头来看,这是说得通的。母性依恋比高级视觉区域进化得更早,所以哺乳动物肯定已经进化出一种不依赖于视觉脑区就建立母婴依恋关系的方法。考虑到新生儿总是在母亲身边,这种基于触摸的简单的依恋触发机制就很好用了。
此外,即使猴子的身体形态,包括它们的脸和身体的外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这种非常低等级的模式可以继续用于母性依恋。我们的这一发现,与哈洛关于猕猴宝宝基于触觉形成对柔软物体的依恋,是一致的。
HMNews: 这些发现有什么更广泛的意义?它们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吗?
利文斯通:由于猴子和人类大脑的相似性,如果触觉和柔软的质地在人类母亲与婴儿的联系中,甚至在其他类型的人类依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我不认为我们对这些进入我们潜意识的低层次输入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且我想知道触觉对人类的治疗作用。我觉得我们太执着于对高层次认知的研究,以至于对触觉的重要性有所忽略,但我打赌它确实重要。
触觉可能比我们认为的要重要得多,特别是在像分娩这样的荷尔蒙激发的情况下。例如,我一直在读,有时流产的妇女,可以从栩栩如生的婴儿玩偶身上得到安慰。我想知道毛绒玩具或宠物是否也能起到治疗作用。
也许对于失去婴儿的妇女,甚至对于抑郁症患者,都有基于触觉和柔软质地的潜在疗法。也许对触觉的依恋驱动是宠物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HMNews: 为什么要用猴子做研究?
利文斯通:首先,能与猕猴一起工作是一种荣幸。我们非常注意善待它们,在舒适、丰富的环境中养育它们,并给予大量的抚育关怀。例如,我们给猕猴宝宝提供婴儿爱因斯坦玩具和毛绒玩具,让他们玩耍和抱着,而且,作为一个晨练者,我是清晨给猴子们喂奶的人。
归根到底,我们研究猕猴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就像我们一样。他们的大脑与我们非常相似。我们无法从大鼠或小鼠身上了解高层次的视觉处理或认知等事情,因为这种处理方式并不发生在啮齿类动物的大脑中。我们必须研究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以了解复杂的认知,以及我们人类的大脑如何发展成现在这样。
图7 猴子大脑 vs 人类大脑
我们对小猴子的研究提供了关于人类大脑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宝贵信息。例如,我们已经了解到,如果一只猴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没有看到脸,这相当于一个孩子生命中的前四或五年,那么它将永远不会有正常的面部和社会识别。
了解各种经验如何以及为什么对正常发展很重要是关键。这使我们了解到在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各个阶段,适当的大脑发育所需的各种经验。它还告诉我们哪些不正常的早期经历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视觉、社交或认知缺陷。
我的实验室以前是由大卫·胡贝尔和托尔斯滕·维塞尔管理的,他们也研究猴子。他们发现的一件事是,如果猴子的一只眼睛的视力受阻,例如被白内障阻挡,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哪怕只有几个月,那只眼睛就会失去与大脑的连接,导致永久性失明。然而,成年猴子却不会,因为这些连接已经固化,不再具有可塑性。
成人可以有多年的白内障,只要治疗好了,他们的视力就会好。作为他们研究的直接结果,医生们开始在儿童出生后几个月内对患有白内障或眼球错位的儿童进行手术,而不是等上几年,早期的手术极大地改善了儿童的治疗结果。
同样的方式,我认为物体识别,甚至更高级别的认知过程,都可能有早期的可塑性关键期:机会窗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关闭。我们需要研究猴子,以了解这些过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当一个孩子遭受不正常的早期经历或没有按照预期发展时,我们可以如何进行干预。
回到哈洛,他对猴子的研究阐明了触感和依恋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这些发现导致了在养育儿童方面的广泛变化。虽然理论的直接应用不一定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但我们对猴子进行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深化对人类大脑和行为的理解,以便我们最终能以某种方式造福人类社会。
作者: Catherine Caruso
翻译:开星果儿童成长中心
翻译指导:杨锦陈(认知心理学博士)
来源: Harvard
图片: 来源自网络及研究人员
文章来源:https://neurosciencenews.com/tactile-maternal-bonding-21451/
Original Research: Open access.
"Triggers for mother love" by Margaret S. Livingstone. PNAS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初中生宠物依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宠物与人类的关系:心理学视角的探讨
犬的心理与训练的关系.pptx
老年人孤独感与宠物依恋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宠物依恋、人际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
新行为主义理论与动物行为学的关系
4.1.6 养育行为相关理论:依恋理论(依恋的概述).pdf
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宠物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儿童对宠物依恋与社会性发展关系.doc
大学生的宠物依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问卷
网址: 科学快递 | 猕猴母婴依恋关系最新发现,给理解脑与行为的关系带来新启发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00764.html
上一篇: 什么是反应性依恋障碍依恋 |
下一篇: 如何给宠物过头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