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幼儿教师招聘知识点

幼儿教师招聘知识点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是儿童在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新生儿对不同的人并无明显的不同反应,但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会更喜欢与自己的母亲(依恋对象)接触,甚至在陌生人接近的时候表现出一些反抗或者哭泣的行为。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我们所说的依恋关系的存在,所以有些婴儿才会在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出现分离焦虑,这就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实验,研究了婴儿的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实验过程主要是在带有陌生人的陌生环境中,通过观察母亲在场、离开以及返回三种情况下婴儿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等,从而总结出以下三种亲子依恋关系的类型:

这部分知识点相对来讲易于理解,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想象,考点主要在于每种依恋关系类型与其不同情况下表现特点的对应关系,需要联系实验中的操作过程进行对比记忆。

(1)回避型

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焦虑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我们也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儿童”。这类儿童约占10%~15%。

(2)安全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母亲又重新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这种依恋类型儿童约占65-70%。

(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母亲离开时,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有无法把母亲作为安全的探究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这类儿童约占10%-15%。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发现安全型是较理想的依恋关系类型,也是占据比重较大的一种依恋关系类型。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通过身体接触、及时反馈信号等方式,引导幼儿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对幼儿的积极探索以及同伴关系的建立都是有利的。

在考试中本部分知识点常会以匹配性的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小试牛刀啦!

母亲对于婴儿的成长漠不关心,很少与其互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与母亲形成的依恋关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是( )。

A.安全型 B.反抗型 C.矛盾型 D.回避型

【答案】B。解析:此题考察婴儿依恋的类型关于依恋的研究,美国著名的动物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依恋”实验或者说“母爱剥夺”实验是经典实验。

他们将刚出生的“婴猴”脱离母亲的哺育,单独关在笼子里。笼子里装有两个代理妈妈:一个用铁丝编成,身上装有奶瓶;另一个用绒布装成,身上不设奶瓶。小猴饥饿的时候在铁丝妈妈身上吃奶,但当小猴休息和感到恐惧的时候便会趴到绒布妈妈身上。研究表明,小猴不仅需要食物,还有一种先天的需要,便是与母亲身体亲密的接触。哈洛称之为“接触安慰”。而此题中,母亲对幼儿漠不关心,缺失了对孩子的陪伴,没有建立彼此之间的依恋,也使得孩子对于母亲没有依恋,被称为“无依恋的儿童”,故此题选D。

对于本部分知识,重在理解掌握三种艾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以及依恋的三种类型,更好的促进学习。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相关知识

幼儿教师招聘知识点
幼儿教师资格证备考笔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幼儿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策略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调控
幼儿教师说课大赛评分标准
宋梅: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自我调适 | 生活教育
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备考知识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试论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其缓解策略(教育理论范文)
教师招聘笔试知识点
教基高频知识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网址: 幼儿教师招聘知识点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0078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涨知识】有关宠物的逸闻!
下一篇: 幼儿依恋的发展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