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文献翻译|2022 AAHA 犬免疫接种指南:按抗原分类的疫苗接种

文献翻译|2022 AAHA 犬免疫接种指南:按抗原分类的疫苗接种

投稿作者:宠物医师网编委会


版权:J Am Anim Hosp Assoc. 2022 Sep 1;58(5):213-230.

原文: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049241/

DOI:10.5326/JAAHA-MS-Canine-Vaccination-Guidelines.

PMID:36049241

翻译:李展博

0.摘要

1.引言

2.疫苗概述与分类

3.核心/非核心疫苗的接种建议

4.关键疫苗接种考虑因素

5.收容所内的疫苗接种

6.血清学效价的使用与阐述

7.接种后不良事件与反应

8.疫苗的储存与处理

9.疫苗标签与疫苗许可证

10.客户教育与团队培训

11.总结



2022AAHA犬免疫接种指南一图概览

摘要

本指南是对于之前AAHA发布、经同行评议的2017年版本《犬免疫接种指南》的更新与延展。免疫接种是犬预防保健的基石,也是保证犬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犬疫苗接种还可以形成屏障来对抗几种影响犬类和人类的人畜共患病,所以也具有保障公共卫生的功能。犬类疫苗大致分为含核心抗原的疫苗和非核心抗原疫苗两类,可以根据对动物个体风险因素的评估结果来进行使用。本指南包含一个全面的表格,列出了犬核心和非核心疫苗的种类,以及每种疫苗推荐首免和加强免疫的时间表。指南阐述了不同疫苗类别之间相关性,包括弱毒苗、灭活苗和重组免疫制剂。对于患者的免疫接种情况以及疫苗免疫持续时间等可能影响疫苗效力的因素,本指南也进行了讨论。

由于动物收容所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之一,本指南还对动物收容所内收容或居住的犬只提供免疫接种建议,也给出了收容所内传染病爆发时的适当建议。指南阐述了兽医从业者该如何将动物的血清学指征(包括母源抗体在内)作为动物免疫状态和疫苗接种适宜性的指标。其他章节讨论了疫苗接种后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如何保存和处理疫苗以保证疫苗效力、如何解释疫苗产品标签以确保疫苗的合理使用,以及如何通过宠主教育和医疗团队培训来提高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认知。


注意:本文仅作为指南,而非AAHA的护理标准。这些指南与建议不应被视为唯一的方案、疗程或程序。根据动物个体的需求、资源以及各诊所环境的不同限制,疫苗接种可能需要在实践中有所变化。我们会尽可能地在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提出具体建议。其他建议则基于实际的临床经验与专家的共识。本文的某些建议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佐证,因为每个病例都是不同的,兽医必须根据最可靠的科研证据以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决定。

4.关键疫苗接种考虑因素

4.1 犬瘟热病毒,犬腺病毒与犬细小病毒疫苗

4.1.1 犬瘟热病毒(CDV)疫苗

CDV可以感染许多动物,包括家犬、狼、郊狼、狐狸、雪貂、臭鼬和浣熊。尽管该病毒在环境中相对不稳定,但其宿主范围广泛、在全世界均有分布,这增加了自由放养犬接触该病毒的风险。

CDV疫苗被认为是核心疫苗,任何地区的犬都应该接种。CDV疫苗包括减毒活疫苗(MLV)、高滴度低传代的减毒活疫苗(减毒程度低)以及金丝雀痘病毒载体CDV重组疫苗。幼犬进行初次免疫的最小年龄是6-8周。但是MLV疫苗可能被母源CDV抗体阻断,母源抗体随时间呈指数下降,一般于12-14周龄时消失。因此建议每隔2-4周再接种一次,直到超过16周龄;在CDV高风险地区,最好在18-20周龄时接种最后一次疫苗。首轮免疫后,幼犬应在一年内加强免疫,此后应每三年接种一次,不需要每年都进行加强免疫。也有研究显示CDV疫苗接种后免疫持续时间超过3年,但该结论在大部分经同行评议的文献中都尚未得到证实。

疫苗接种后可通过血凝抑制试验(HI)、病毒中和试验(VN)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DV抗体。(详见指南章节——血清学效价的使用与阐述)

4.1.2 犬细小病毒(CPV)疫苗

犬细小病毒2型(CPV-2)感染是犬病毒性肠炎最常见的病因。目前鉴定出的变体包括CPV-2a、CPV-2b和CPV-2c,三种变体的基因相似性为99%。

家养和野生犬科动物均易感CPV-2,感染风险最可能来自其他家犬排出的病毒颗粒。该病毒在环境中相对稳定,经口鼻接触传播。现行的CPV MLV疫苗为肠外接种,母源抗体降至抑制水平以下后接种该疫苗通常很有效。

CPV MLV疫苗被认为是核心疫苗,任何地区的犬都应该接种,目前认为该疫苗可以预防三种CPV变体。幼犬进行初次免疫的最小年龄是6-8周,但是MLV疫苗可能被母源CPV抗体阻断,母源抗体随时间呈指数下降,可能持续存在13-15周或更长时间。因此建议每隔2-4周再接种一次,直到超过16周龄;在CPV高风险地区,最好在18-20周龄时接种最后一次疫苗。

尽管CPV疫苗作为核心疫苗推荐所有犬接种,但幼犬(一岁以内)由于缺乏保护性抗体而确诊CPV的情况仍然存在,尤其在动物收容所的犬只中。虽然宿主相关的因素可能引起一部分接种失败,但未能完成首轮免疫及疫苗存储、给药的错误也许是大部分犬“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首轮免疫之后,幼犬应在一年内加强免疫。此后应每三年接种一次,不需要每年都进行加强免疫。也有研究显示该病毒疫苗接种后免疫持续时间超过三年,但该结论在大部分经同行评议的文献中都尚未得到证实。

疫苗接种后可通过血凝抑制试验(HI)、病毒中和试验(VN)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PV抗体。(详见指南章节——血清学效价的使用与阐述)

4.1.3 犬腺病毒(CAV)疫苗

犬腺病毒2型(CAV-2)疫苗被认为是核心疫苗,该疫苗能通过交叉保护作用预防犬腺病毒1型(CAV-1)——犬传染性肝炎的病原,该病历来被认为是一种严重且高致死率的犬类疾病。虽然CAV-1感染并不常见,但仍有关于该病毒感染的零星报告。肠外接种CAV-2疫苗应与CDV和CPV疫苗接种计划一致,且CAV-2一般包含于联苗中。

CAV-2能引起气管支气管炎,该病是犬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综合征(CIRDC)的症状之一。CAV-2 MLV疫苗能与犬副流感病毒(CPIV)疫苗、波氏杆菌疫苗联合接种,因为粘膜免疫不会被母源抗体阻断,所以该疫苗可以用于3周龄幼犬经鼻内接种。

4.2 狂犬疫苗

美国20世纪40年代开始推行流浪犬控制计划,而家养犬会进行常规狂犬病疫苗接种,所以美国在2008年从传播链上消灭了犬狂犬病毒变异株。犬与人类接触密切,随着这种对人和犬都几乎致命的变种病毒在犬中被消灭,人类与犬的生命同时得到了拯救。在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犬(以及人类)仍面临其他狂犬病毒变种的威胁,这些变种具有宿主适应性,存在于各种野生动物种群中,如臭鼬、浣熊、狐狸和蝙蝠。病毒从野生动物中溢出的程度取决于流行地区的野生动物宿主,有浣熊变种的地区溢出最常见,臭鼬变种次之,蝙蝠变种最少见。美国疾控中心发布了年度狂犬病监控概要,其中包括狂犬病毒地图,展示了陆地上狂犬病毒变种的分布以及(从野生动物)溢出至犬的事件。如要获取有关狂犬病和狂犬病毒流行病学的最新刊物,请访问https://www.cdc.gov/rabies/resources/publications/index.html。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汇编的狂犬病统计数据记录于以下网址:https://inspection.canada.ca/animal-health/ terrestri-alanimals/diseases/reportable/rabies /rabies-in-canada/eng/1356156989919/ 1356157139999。

狂犬病感染的死亡率极高,引起公共卫生风险,因此许多司法管辖区都将给犬接种狂犬疫苗列为法律规定。首轮免疫的年龄、加强免疫的时间、疫苗的配方、逾期未进行加强免疫时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是否允许免除狂犬疫苗接种,都可能在法律法规中进行规定。各地方、州、省都可能有相应的法令,兽医应了解所在地区的所有适用的要求。如果客户来自接种要求不同的司法管辖区,那么兽医应当遵循不同的司法管辖区的法规。地方和州卫生部(https://www.cdc.gov/rabies/resources/ contacts.html)以及各州公共卫生兽医(列出于http://nasphv.org/Documents/StatePublicHealthVeterinariansByState.pdf)是获取疫苗接种要求、当地狂犬病流行情况、狂犬病检测以及狂犬病暴露风险评估等信息的重要来源。

狂犬疫苗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疫苗接种失败的报道很少。在没有特殊规定的司法管辖区,狂犬疫苗应依据现行的《动物狂犬病预防和控制简编》的规定作为核心疫苗接种(http://www.nasphv.org/documentsCompendia.html)。目前所有获得许可的犬用狂犬疫苗都是灭活苗,提供免疫有效期一年和三年的两种疫苗配方。所有获批的狂犬疫苗都注明适用于3月龄及以上的幼犬。不论初次接种时的疫苗配方和动物年龄如何,都建议在首轮免疫后一年进行加强免疫。加强针的目的是对那些初次接种没有成功产生免疫应答的动物进行免疫。目前尚未有研究数据表明半剂量狂犬疫苗的有效性。

只有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才允许犬合法地免除狂犬疫苗的接种。未接种或接种不足的犬暴露于狂犬病毒下,会同时威胁到人和犬的健康,因此如果要免除狂犬疫苗的接种,兽医应根据动物的健康情况和生活习惯(例如暴露的风险)与主人沟通。兽医应该将沟通过程记录在病例中。能起到保护作用的狂犬病抗体滴度水平尚未明确,因此不能通过血清学检测来确定是否接种疫苗。

4.3 钩端螺旋体疫苗

北美大多数犬都应重点考虑接种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疫苗,因为该病可能危及生命,并在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流行,且为人畜共患病。为了满足国内和国际上对于犬进口和运输的需求,疾病防护之外的疫苗接种也是必要的。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螺旋体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包括问号状钩体(L interrogans)和克什纳钩体(L kirschneri)。根据表面抗原分为多种不同的血清型,引发疾病的血清型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和时间推移而改变。过去,犬问号型钩体(L interrogans serovars Canicola)和黄疸出血型钩体(Icterohemorrhagiae)在北美占主导地位,早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这些血清型的疫苗就已经问世。近年来,问号波摩耶型(L interrogans serovars Pomona)、伯拉迪斯拉瓦型(Bratislava)、秋季热型(Autumnalis)和克什纳伤寒型(L kirschneri serovar Grippotyphosa)已经成为重要的犬病原体。北美使用的四价疫苗包括了波摩耶型和伤寒型病原。因为异种血清型之间疫苗的交叉保护作用有限,因此专家小组建议接种4种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疫苗来预防与犬关系最密切的病原体。

大多数钩端螺旋体疫苗为灭活苗,且有佐剂,但无佐剂疫苗近期也逐渐上市。作为典型的细菌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需要每年进行加强免疫,不同血清型疫苗的免疫持续时间从12到18个月不等。

大部分北美地区的犬都有患钩端螺旋体病的风险。历史上看,该病最易感的群体为暴露于户外的农村大型犬。但这一情况已经发生改变,也许是因为城市和郊区的犬类会接触到包括老鼠在内的野生动物宿主,现在小型犬也经常感染该病。任何年龄、品种或性别的犬都可能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在整个北美地区都有发生,虽然总是与水体接触关联,但该病在一些干旱地区(如亚利桑那州)同样也有记录。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户外活动(城市、教区和农村都有可能)、与啮齿动物接触,以及犬舍或托管所内感染。

接种钩端螺旋体疫苗能诱导抗体产生,可能会引起疾病血清学诊断上的假阳性。显微镜凝集试验和即时血清学检测都会受到干扰。幸运的是,由于接种疫苗的犬不太可能患有临床疾病,假阳性造成的影响也就无足轻重了。接种疫苗不会导致实时PCR结果呈假阳性。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尽管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狗能直接传染人类,但患犬经常暴露于受污染的环境中,而主人也与犬密切接触,这可能导致人类接触到环境中的病原体。一些较新的疫苗已经记录在案,这些疫苗可以大大减少或清除犬肾脏与尿液中携带的钩端螺旋体,达到间接保护人类的目的。

兽医对于钩端螺旋体疫苗不良反应的担忧历来存在,为减少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如今的疫苗成分已经发生了改变。根据现有的资料,钩端螺旋体疫苗的不良反应似乎很罕见——每10000剂疫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数量低于53剂。大部分为轻微的不良反应,接种钩端螺旋体疫苗的犬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报告并没有比其他疫苗更频繁。尽管如此,在小型犬和幼年犬还是更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工作组建议犬12周龄或以上时进行首轮免疫。可以通过尽量减少一次接种疫苗的种类、遵循疫苗生产厂商的建议(如注射前让疫苗达到室温)等措施来减轻不良反应。

4.4 疏螺旋体(莱姆病)疫苗

生活在莱姆病新发或流行地区或即将前往这些地区的犬应该考虑接种莱姆病疏螺旋体疫苗。莱姆病病原为疏螺旋体,经蜱虫叮咬传播。虽然至少有21种疏螺旋体可以引发莱姆病,但在北美,这种疾病几乎完全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2014年,疏螺旋体中的一个物种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属——伯氏疏螺旋体。然而,兽医还不经常使用该术语,而B burgdorferi 则有其他意义。

莱姆病通过硬蜱叮咬传播,在美国东北部、大西洋中部和中北部、加拿大东部省份,该病的主要媒介为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如黑腿蜱或鹿蜱);而在太平洋地区,主要的媒介为太平洋硬蜱(Ixodes pacificus,如西部黑腿蜱)。虽然莱姆病流行的范围可能扩大,但目前该病的感染主要局限于这些蜱虫和合适的哺乳动物宿主丰富的地区。

莱姆病疫苗可以使那些在莱姆病流行地区进行户外活动的犬受益。接种疫苗应辅以体外驱虫,因为预防蜱虫叮咬可以阻断该病的传播。计划前往疫区的犬应在旅行前2-4周完成两次疫苗接种。在最近(2012-2019)统计的大型数据中,犬莱姆病阳性率高于5%的州包括康涅狄格州(15.5%)、马萨诸塞州、佛蒙特州、缅因州、宾夕法尼亚州、新罕布夏州、罗德岛、纽约州、新泽西州、西弗吉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特拉华州、威斯康星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加拿大的马尼托巴省、安大略省东部、魁北克南部、新斯科舍省和新不伦瑞克的部分地区也有该病流行。犬可以作为人类感染这种人畜共患病的哨兵动物,犬血清阳性率最高也反映了该地区有更多的人类感染者。幸运的是,尽管莱姆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但受感染的犬无法直接传染给人类,人与犬的感染都依赖于媒介传播。

大多数感染了伯氏疏螺旋体的犬都仍然保持健康,只有不高于10%的犬发展为抗菌药物有效的多发性关节炎。感染该病最重要的潜在后果是导致蛋白缺失性肾病,据估计,1%-5%的感染犬患有莱姆肾炎,虽然可以进行抗菌治疗,但仍然可能致命。有人认为一些寻回犬品种可能有患莱姆肾炎的倾向,因此这些品种也许需要考虑额外接种疏螺旋体疫苗。

获批的疏螺旋体疫苗有四种,每一种都被证明是是安全且有效的。预防莱姆病的疫苗通过一种不同寻常的机制发挥保护作用。所有可用的疫苗都可以诱导犬产生相应抗体,这些抗体能与疏螺旋体的外表面蛋白(OspA)结合,这种蛋白在疏螺旋体寄宿于蜱虫时表达。仅含有OspA的疫苗被证明为有效。脂化作用也被认为是疫苗免疫原性的决定性因素,脂化的重组OspA疫苗能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一些疫苗还可以诱导另一种抗体的产生,这种抗体结合的抗原(OspC)在犬感染疏螺旋体后不久就会表达出来。当蜱虫叮咬接种过疫苗的犬时,会从犬体内摄取OspA抗体,使得病原在传播前就被杀死。而OspC抗体则能杀死那些未在蜱虫体内被OspA抗体消灭的疏螺旋体,与OspA抗体协同起到保护作用。

疫苗诱导的抗体可能导致血清学诊断的假阳性结果,也可能不影响检测结果,这取决于检测的方法。重要的是兽医应了解疫苗接种对于疾病筛查和诊断检测的影响,将疫苗接种引起的假阳性与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区分开并不困难。

4.5 波氏杆菌、犬副流感和犬流感疫苗

在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阴性的比格幼犬进行的免疫学研究提供了各种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了灭活注射疫苗、减毒联苗鼻内(IN)联接种以及单价口服疫苗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有效性。近期,有研究对目前的联苗鼻内接种和单价口服疫苗进行了直接对比。在口服与IN联苗接种两种途径诱发免疫力的等效性方面,这些研究的数据存在冲突——一项研究认两者没有差异,另一项研究则表现出经鼻内接种的出色临床效果。总的来说,无论接种途径如何,现有的数据表明市面上的Bb疫苗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呼吸道病原体而言,IN(与口服相比)的方式一般更为可取。因为人们发现,最初粘膜免疫系统的概念过于简单,而粘膜免疫反应存在区域性。至少在某种程度上,IN传递的抗原相比于口服而言能更有效地刺激呼吸道产生免疫应答。

在首轮免疫中使用多种疫苗和给药途径可能是有益的。这一策略被称为“异源初免-加强(heterologous prime-boost)”,该策略提供不同的途径接种不同形式的抗原,以增强和延长免疫应答。尽管在小动物医学领域中关于该策略的文献很少,但存在大量的比较研究支持该方法,包括一项犬相关的百日咳杆菌小鼠模型研究。目前,异源初免-增强策略正被广泛研究,以提高新冠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一项联合使用IN与注射接种(全细胞细菌)Bb疫苗的研究表明,结合使用两种接种方式比单独使用一种疫苗更具临床效果。然而,在现有的犬Bb疫苗或其他病原的疫苗中,该策略还尚未进行评估。

加强免疫方面,在用于成年家犬的加强免疫时,联苗IN和单价无细胞注射疫苗被证明能够诱导等效的、针对Bb的回忆应答反应,产生IgG与IgA抗体。目前尚未出现单价口服疫苗用于加强免疫或用于家犬的研究报告。

有感染Bb风险的犬也有感染犬副流感病毒(CPIV)和犬腺病毒2型(CAV-2)的风险,所以应接种三种病毒的联苗。目前只有IN联苗和注射(核心)疫苗含有这些病原体。因此,工作组不建议接种单价口服疫苗和Bb注射疫苗。也存在例外情况,如犬无法进行IN接种,或在单价注射疫苗与核心注射疫苗同时可用时,将其作为幼犬首轮IN免疫的增强疫苗。如果不慎将IN疫苗作为注射疫苗注射,应及时查询疫苗包装插页,或咨询疫苗生产厂商,因为这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十分严重。

Bb与犬副流感病毒(CPIV)疫苗的免疫持续时间及相关的年度接种建议通常基于阴性实验比格幼犬的实验性感染的结果而制定。此类研究通常在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高峰期进行,通常用于准评估疫苗预防发病的能力。但此类研究采用群体饲养、基因相近的受试犬的实验结果来推广至家犬,这使得其得出的免疫持续时间的有效性令人怀疑。犬的家庭饲养条件多种多样,包含大量的主人、环境和病原体等能够延长或缩短临床免疫持续时间的因素,因此很难模拟的犬家庭饲养情景。这需要精心设计和执行的现场试验,包括疾病报告,但这类研究很少见。一项针对Bb自然史的开创性研究发现,该病原体的临床免疫持续时间可能短至6个月。而家犬对于CPIV的临床免疫持续时间尚且未知。因此,对于CPIV和Bb高风险地区的犬而言,一年多次(如寄养前)地进行联苗IN接种来加强免疫可能有好处。除了增强后天免疫外,较频繁地接种疫苗还可能通过刺激局部的先天免疫应答(产生1型干扰素)来更好地减轻疾病,尽管这在小动物中鲜有记载。

犬流感病毒(CIV)的H3N8和H3N2血清型在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记录。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症状与犬传染性呼吸道疾病(CIRD)相似,因此通常难以区分,但感染CIV的犬可能发生严重甚至致命的疾病。该病毒与CPIV不同,CPIV往往是地方流行,或至少普遍存在于犬类群体中,但迄今为止CIV感染和发病都是以多中心非持续性的形式爆发。因此目前不建议所有犬都进行常规的CIV疫苗接种。通过定量PCR结合CIV在当前环境的传播情况监测,可以对犬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病例进行病原学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可以确定是否该为某些犬接种CIV疫苗,尤其是那些在犬托管所、犬公园、犬表演活动和敏捷比赛中寄养、混养的犬,还有那些旅行的犬。尽管针对CIV的免疫有血清型特异性,但使用双价CIV疫苗可以避免某一血清型的免疫应答出现偏差,增强疫苗的保护作用,因此建议使用(二价疫苗)。

4.6 响尾蛇类毒素

目前还没有研究数据能证明类毒素疫苗对西部菱斑响尾蛇毒有疗效。在一项发表的攻毒试验中,以犬推荐接种量的50-1500倍体积的类毒素疫苗接种小鼠,随后以高剂量(LD50的两倍)注射响尾蛇毒液。对于被响尾蛇咬伤的犬来说,以这项研究的程序和攻毒的结果是值得怀疑的。此外结果接种疫苗的小鼠存活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有一些接种组小鼠在注射毒液后死亡时间或需要安乐死的时间短于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小鼠。同样地,给先前接种过疫苗的犬注射毒液,犬产生不良反应(如过敏)的情况也有报道。

包括响尾蛇在内,蝮亚科毒蛇的毒液在免疫原性上存在异质性。尽管生产厂商声称其类毒素疫苗对除宣布菱斑响尾蛇以外的蝮亚科毒蛇的毒液存在交叉保护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已发表的犬类研究数据支持这一点。使用这种类毒素疫苗时,兽医应该意识到该疫苗缺乏同行评议的公开数据支持。在疑似响尾蛇咬伤的病例中,多价抗蛇毒血清治疗可以替代类毒素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略

注:本译文版权归"宠物医师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联系本站获得授权,且在醒目处注明 "转自宠物医师网"。


今日精彩课程推荐

近年来,兽医逐渐重视内分泌疾病对麻醉影响;但在此之前大多数携带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动物进行麻醉时遭到忽略。

本节主要针对矫形外科手术后术部的生长状态进行X线影像的解读,旨在更早的发现异常并做成调整方案。

学习本次课程,从中兽医视角剖析咳嗽的诊治。

相关知识

文献翻译|2022 AAHA 犬免疫接种指南:按抗原分类的疫苗接种
文献翻译|2022 AAHA 犬免疫接种指南:疫苗储存管理、标签与教育培训
2020 AAHA AAFP 猫免疫接种指南(1
文献翻译
2020版猫免疫指南的最新精华总结:疫苗类型、接种计划与疫苗不良反应
2020 AAHA/AAFP 猫科动物疫苗接种指南,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干货 | 最全面的猫咪疫苗接种指南!别再被坑了!
宠物疫苗接种的原则 问题: 宠物疫苗接种的原则是什么?
《WSAVA犬猫疫苗接种指南》2024更新版摘要和中国已上市犬猫疫苗产品汇总
宠物疫苗接种问题

网址: 文献翻译|2022 AAHA 犬免疫接种指南:按抗原分类的疫苗接种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12445.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狗狗疫苗是打四联好,还是八联好
下一篇: 狗狗打了狂犬疫苗会有什么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