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招老师前几天带大家一起学习了 记忆的分类之识记
招教心理学笔试备考:记忆过程之识记!
今天一起来看 记忆的分类之保持与遗忘!
记忆过程概述
记忆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 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回忆过程。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没有识记就谈不上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回忆或再认。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保持与遗忘
1
保持及其规律
(1)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保持的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趋于减少。
(2)保持的规律
保持并非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
①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
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进程呈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例如,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当天回忆可能很清楚,可一周或一个月后再去回忆,效果就不一样了。
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记忆恢复是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儿童身上和不完全的学习(即没有达到透彻理解、牢固记忆的学习)上,并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出现记忆恢复的原因在于:在识记时有累积抑制,影响了识记后的回忆成绩,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抑制作用解除,引起回忆量的上升;也可能是材料的相互干扰,识记后的即时测验由于受到前后材料的相互干扰,各部分之间不宜建立有机的联系,材料的保持还是零散的,过一段时间后,干扰的消失以及材料间联系的增多,整体性加强,识记的材料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引起回忆量的上升。
②保持在质量上的变化
一方面,记忆内容中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和合理。另一方面,记忆内容中的某些特点和线索有选择地被保留下来,同时增添某些特征,使记忆内容成为较易理解的“事物”。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常常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心向、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例如:让许多人读一篇关于印第安人和鬼打仗的故事,过一段时间让他们把故事回忆起来,结果,经常阅读鬼怪故事的人对鬼的内容增加了许多细节;而无鬼论者和逻辑性强的人则大大删去了鬼的内容,把故事编得更合乎逻辑。
2
遗忘及其规律
(1)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遗忘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2)遗忘的种类
①根据遗忘的时间,可分为暂时性遗忘与永久性遗忘。前者指已经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暂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这是一种与线索有关的遗忘。线索上的误差、不同线索间的冲突以及线索不足等都可能使再认与回忆遭到困难。后者是发生在瞬时记忆与短时记忆阶段的记忆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产生的遗忘。这是一种因衰退原因而引起的“存储性障碍”。
②遗忘还可分为主动性遗忘与被动性遗忘两种。主动性遗忘指人们为了减轻心理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回忆那些引起特别痛苦的体验与感受的事件,或者以某种方式有意地歪曲它们,使其不再出现,也称有意遗忘。弗洛伊德提出的“压抑性遗忘”及巴特莱特提出的“创见性遗忘”均属于主动性遗忘。被动性遗忘即指人们因为消退、干扰、腐蚀衰减等原因引起的遗忘。
③根据遗忘的内容,可分为部分遗忘与整体遗忘。
(3)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于 1879 年至 1884 年对遗忘进行研究,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在最初的时间里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继艾宾浩斯之后的许多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有关遗忘过程的规律。
例如:
①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
②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
③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时间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
④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等。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的性质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以及意义性。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直观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遗忘得慢;比较长的、难度较大的材料的遗忘进程更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长度、难度适中的材料保持效果最好;凡是能引起主体兴趣,符合主体需要、动机,激起主体强烈情绪体验,在主体的工作、学习、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一般不容易遗忘。
②系列位置效应。所谓系列位置,是指在系列学习中,学习材料处于系列记忆的不同位置。位置不同,回忆效果也不同。系列位置效应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好,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被称为渐近部分。例如,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容易忘记。其原因是:课文的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最容易遗忘。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一般来说,材料过多、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 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 150%,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例如,读一篇外语课文,学习 30 分钟就刚好能背诵并正确回忆,为了巩固记忆,又增加了 15 分钟的学习时间,这就是过度学习,其过度量为 50%。
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一般来说,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⑤识记的方法。研究表明,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⑥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减少。
⑦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等也影响遗忘进程。
(5)遗忘的原因
①消退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和巴甫洛夫学派进一步发展。它适用于解释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但很难用实验证实,因为识记后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既可能是记忆痕迹消退的结果,也可能是因受到其他材料的干扰所致。
②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③压抑(动机)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该理论是弗洛伊德在给病人催眠时发现的。他认为个体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该记忆使病人感到痛苦而被人为地压抑到潜意识中。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就属于这种类型,考试时经常发生。
④提取失败说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能回忆起某件事,但又知道这件事是知道的。这种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称为“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⑤同化说(认知结构说)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以此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当然,在有意义学习中,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这是一种消极的遗忘,教学中必须努力避免。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教招面试有黑幕吗?考场有几个评委老师?评分标准曝光!
湖北幼儿教招笔试知识点
2020内蒙教招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弹性
2021河北唐山教师招聘笔试备考技巧: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教资备考|四种学习理论,都是常规考点
记忆原理
插画教程之沙发上的法斗犬
插画教程之宠物猫咪
幼儿教招笔试知识点
插画教程之萌宠萨摩耶
网址: 招教心理学笔试备考:记忆过程之保持与遗忘!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22854.html
上一篇: 杨庆峰:《记忆研究与人工智能》 |
下一篇: 为什么音乐会勾起我们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