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独立的人随着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熏陶,刺激。因此每个人就有了要求独立的渴望,但这种渴望也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因此需求独立的渴望程度也顺势不同,但是一旦严重缺少独立性的渴望,将会对今后良好性格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一个人的独立性是表现人对显示的态度及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对待个人,社会,集体,的关系。对待工作,学习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及自己的态度。因为应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更确切的说,独立性是指不受他人影响,不依赖他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在幼儿时就已产生,因此在幼儿时就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养成良好的性格特点,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在这个经济,文化教育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属于独生子女家庭,每家都有一个宝贝,尽量的去宠着,爱着,并且每位父母都拥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因此大多数家长都会把大多数时间,精力,金钱等全部投放在孩子身上。包括衣食住行,一些属于孩子自己做的事情也完全由家庭来全全替代,为自己的孩子铺好每一步。然而这样却导致了有些孩子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不懂得自理,不会好好的照顾自己,进而使幼儿的独立性大大降低。独立性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缺乏独立性的人只能以从属于被支配的形象立身社会,其聪明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不断获得独立感的幼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心,自信心也会不断的和谐发展。从而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与环境相互适应,逐渐养成主动思考,勇于挑战的心理品质,去更好的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会有更多机会探索周围世界,环境,并主动参加活动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幼儿的独立性也需要更好的培养。
一、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处于一两岁的幼儿这个时期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出一些独立行为,并且开始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尝试学会自己拿杯喝水,试用勺子或筷子吃饭,自己可以解衣扣,脱衣服,穿衣服等基本的生活自理。这一时期幼儿已有独立思考,独自行动的意愿,但限于动作能力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这种意愿,而且做事的动作是很迟缓的,因此这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以后才能逐渐达到熟练自如的程度。在这样的阶段往往需要家长的配合,这时候家长要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过多的去干涉,家长担心会出现严重结果,但是这种担心是避免不了的。所以一定要适度。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弱完全取决与周边的环境,氛围,起始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什么都不要孩子去做,这样依赖,自理能力得不到练习,自然会差下来。这样对孩子今后在的成长也会不利。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自立的。而当父母的帮得了一阵子,却帮不了一辈子。父母的帮助看来是爱,实则是害。不但为他们日后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会在思想上发生变化,产生好逸恶劳的恶习。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从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开始。就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自己事自己了,孩子在完全脱离家庭之前,自立总是相对的,但作为家长并不能把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包办了。如最简单的,穿衣,叠被,吃饭,洗澡等一些生活琐事。有时,在让孩子做一点自己的事情时,有些家长就会自然的生成一些想法,让孩子做还不如自己做的干脆,怕的就是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而解决起来怕麻烦,情愿自己多操劳些,也不愿让孩子去碰。其实这样的想法是负面的。我认为在做某些事情的过程中也会学到很多,尽管也会遇到麻烦,凡事总要或多或少的付出一些。只要家长可以因势利导的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算作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了。
当幼儿在3岁前,可塑性则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也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最佳期。这时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承认做的事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看见大人在扫地,幼儿也到处找扫把,什么都要自己来。起始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但由于孩子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常常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会出现麻烦。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独立的生活。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帮助下儿童独立地做就可以渐渐学会,贵在放手让幼儿练习,开始不要怕幼儿做不好,不要怕浪费时间,要有耐心,要让幼儿在独立做的过程中学会。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一个侧面,不可轻视,而自理能力要与孩子的年龄相适应。例如:结合3岁幼儿的特点,在培养生活能力时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吃饭,睡觉,等自理的好习惯。所以在培养生活独立时,应做到一“管”二“放”两项原则。“管”是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时,要过问一下,估计一下有些什么困难,会出现什么问题,即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又要促使孩子重视起来。“放”就是要放手让孩子去做。独立是在做种培养的。因此在少年儿童时期是培养独立生活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少年时代,正在形成个性的时候,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或是作为今后孩子的父母只有在实际生活中赋予其较强的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独立的生活能力才能有助于良好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1、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好奇好问是学问之门径”,是父母和教师“施教的钥匙”。对幼儿来说,好奇好问是启迪知识的关键,它在教育上的价值就在此可以鼓励,启发幼儿动脑筋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凡事幼儿能想到的应让他自己去做。遵循这样的原则,就能很好的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对幼儿的好奇好问置之不理或抑制幼儿的好奇心,否则会影响其思考的积极性或搅乱幼儿的思想。
大多数的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懒惰。由于成人的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幼儿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随着现在家教观念的不断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注意创造机会,从小培养幼儿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能力。如: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成长的故事,以激励孩子从小立志,培养孩子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
2、创造机会,培养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
鼓励幼儿畅所欲言,幼儿问题多,这是好事,不提问的幼儿是不正常的,家长应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坚持听他讲完,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巧妙地引导,用讨论的方式让幼儿明白他所提出问题的道理。使幼儿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不易受人暗示,有自己的见解,具有良好的独立性格。
支持幼儿多尝试,试着某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幼儿是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成长的,家长应宽容幼儿的一些差错。幼儿最初的直观行动思维方式是尝试错误,其活动过程主要靠具体动作而展开的,而且有许多无效的多余动作,在行动之前,无预定目的,也不可能遇见后果,所以长出现错误,因此家长不应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幼儿,应正确引导,使幼儿能够在不断出错的过程中得以完善。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的孩子就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避免的成功,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都是无数次的失败,换取一次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如果家长对孩子持有这也不准做,那也不准动的态度,就会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并不是一味的指责,惩罚,产生自我否定的心里趋势,而要加强幼儿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自我抉择以及遇到问题能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尤其是听觉,视觉,触觉及运动机能的综合协调性较差,对事物的方向性和空间位置把握不准,同时幼儿肌肉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不完善,手和脚部力量小,加之小脑的平衡功能发育较晚,不能正确地判断其深度,但又因幼儿有较强的好奇心,缺乏安全意识,还不愿意受大人的保护,因此导致幼儿的自我保护较差,但又因家长的过分帮助,保护又减少了幼儿的独立性,因此为幼儿的独立性得到良好发展应注意:(1)、消除安全隐患,利用模拟显示,讲故事,看图画等形式进行的安全教育,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2)、教会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3)、加强体能训练,同时避免采取恐吓手段,以免幼儿形成胆小怕事,畏缩不前的性格。
三、培养孩子适应环境能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是难免的,一不小心摔倒了;被尿淋湿了裤子;同邻居家的孩子,同园的小伙伴打架,拌嘴。诸如此类,大部分家长此时表现的匆匆忙忙,无微不至,呵护有加。实际上,孩子的这些举动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的,是每个幼儿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一种最初表现。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孩子的坚韧,果断,容忍,谦让的优厚品质。孩子们的打打闹闹,本身就是游戏的一个方面,他们之间本身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也不会形成什么刻骨仇恨,根本无需大人的介入。我们如果过分的关心,甚至包办,那么孩子今后进入社会,所面临的激烈社会竞争。他们将无所适从。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成人或教师应让孩子逐步接触外人,多接触形形色色的失误,多接触变化的环境,在这些的接触中培养幼儿的适应环境能力。
(一)、适应,熟悉不同的环境。
幼儿接触的环境就属于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了。更广泛地说也就是学校环境,以后更大一点,甚至也就是社会环境。在不同的环境里会遇到不同种类的困难,随之也锻炼了幼儿克服困难,不退缩的意志品质。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适应相应的环境。如在幼儿园时,教师应多创造机会,提供幼儿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机会,建立其独立意识,已达到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如教给孩子一定的任务,我们创造了超市购物,秋游,踏青等活动。在活动中,遇到突发时间随机教育,鼓励幼儿自己拿主意做决定,在相应的环境中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关注,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赞赏,去更大胆的接触,适应环境。
(二)、让孩子学习沟通的基本技巧,掌握交际技巧
1、掌握说话的场合,要让孩子知道,说话应注意场合,对身份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措辞是不能一样的。
2、掌握说话的时机,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即使再精彩,如果没把握好时机,也可能达不到效果或者起了反作用。所以,要让幼儿学习根据对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当时的氛围等条件,考虑说的内容,时机。
3、把自己的意思讲明白,沟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信息清楚明了的传递对方,而只有把自己的想法讲明白时才能使对方更加理解,与自己对某种问题概念明确相一致,这样自己的观点才能被对方领会,接受。
适应环境,也同样适应环境里的人,事物,不同的人,事物需要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因此应多种方法去适应。进而从小培养幼儿适应环境能力。使幼儿在不同的环境里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某种自己的想法,达到成功。
四、更新教育思想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要培养幼儿独立性就要更新思想,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兴趣,愿望,思想等等。这是任何人都包办不了的。在教育活动中更是应该把幼儿看作是主体,去了解孩子的世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了解孩子。观察他们的兴趣,愿望,尊重他们潜在的价值。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独立性成长也是这样,只要孩子喜欢了,投入了,积极参与了,就不太过重视结果的好于差。只要幼儿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很棒,改变传统思想,注重过程中的细节,幼儿相对获得会更多。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幼儿之间因为存在着个体差异,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能力也会有所区别,因此在具体的培养中需要家长和教师达成统一教育思想观念。因材施教,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独立性之所以说,父母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幼儿的独立性,是通过父母教育观念和幼儿独立性,控制能力发展的相关分析获得。可发现父母的教育观念中严厉教育维度与幼儿的情绪控制和行为控制都存在着很高的正比,这说明如果父母倾向于严格管教孩子,那么幼儿情绪控制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的发展水平会更高一些。莫扎特曾在《莫扎特教育风暴》中提出,幼儿的独立性是幼儿的自我主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结合的。尽管父母的教育思想,观念对幼儿的独立性中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影响。但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所以不能排除父母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对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影响作用。
我们千万不要被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束缚。让幼儿发挥独立性去大胆地创造,挖掘属于自己的才能,价值。更好的展现自己于世人。
相关知识
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浅谈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如何培养幼儿独立性
简述学前儿童独立性的培养
活教育理念下小班幼儿独立性培养策略探索
【教学研究】浅谈如何通过户外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
培养独立性,从2-3岁开始
跳出儿童独立性培养的误区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绘画表现力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网址: 浅谈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32920.html
上一篇: 幼儿园必修课:为什么孩子要学会自 |
下一篇: 李玫瑾:放手不是放弃,培养孩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