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表达方式,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试图通过阐述儿童个性特质、认知水平、环境因素、社会学习等影响因子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探讨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山东大学第三幼儿园的个案分析,进一步诠释儿童攻击性行为,为正确认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机制及合理的干预措施探讨一条新的科学、合理的方法。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
1. 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研究者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四种类型: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家庭溺爱型;模仿影视剧中打斗场面及模仿成人而引起的模仿型;同伴之间不能用良好语言交流方式进行沟通引起的矛盾型;源于喜欢、友善的动机而没有控制好下手的轻重引起的善意型。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的研究,主要是从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两方面着手[1]:
. 攻击行为的方式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从儿童攻击行为的形式看,语言攻击渐渐超过身体攻击。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具有了推测对方行为的意向和动机,因此工具性攻击方式逐渐转变为更多使用以人为中心的敌意性攻击。Hartup等人通过研究观察4-7岁儿童的攻击行为表现,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工具性攻击逐渐下降,敌意性攻击逐渐增加。如饶舌、批评指责和嘲笑经常在6-7岁儿童身上引起的敌意性反应,在4-5岁儿童身上则较少出现。
. 攻击行为的方式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近来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小学,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报告的被欺侮的比率呈下降趋势,其可能机制为:儿童从以前的经验中习得了一些无损于同伴关系等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再加上父母与教师对儿童亲社会的教育,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容忍度进一步降低,对其社会化适应程度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逐渐降低。
. 儿童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这些差异既表现在男女儿童参与欺侮的比率上,也存在欺侮的方式中。以往的研究证实,男孩成为欺侮者的可能性大约是女孩的两倍,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欺侮行为;女孩能更好的使用语言和心理欺骗,而男孩则更好使用身体欺侮,但在言语攻击上无明显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从直接身体攻击逐渐转变为更多采用其他攻击方式,男孩之间的攻击性冲突比男孩与女孩之间和女孩与女孩之间多得多,男孩不仅易挑起事端,而且也易成为攻击的对象,高攻击男孩因其敌意倾向常会招致同伴的攻击。
2.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儿童的攻击行为的形成受儿童个性特质、认知水平、环境因素、社会学习多因子影响[2]。
. 个性特质 既往研究表明,在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约占50%,从一些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父母身上,也可以发现攻击倾向甚至攻击行为。近来年,儿童颅脑fMRI(function MRI)研究发现,少部分儿童之所以出现频繁的攻击行为,可能与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调功能低有关。攻击行为儿童的左半球抗干扰能力差,右半球完形的认知能力较弱。另外,性激素也影响着男女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表现。
认知水平 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知识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导策略
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docx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doc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引导方法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的干预策略的研究
幼儿破坏性行为成因及对策.doc
浅述如何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doc
天使教育:幼儿行为问题解决策略
浅谈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举例说明如何有效的控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网址: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63438.html
上一篇: 自由玩耍贯穿一生 |
下一篇: Nature Commun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