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领的朋友们! 你家毛孩子是否正在经历这些问题:没有理由的吠叫、拆家、乱拉乱尿?请注意,你的宝贝可能正在经历分离焦虑,大北领涨姿势本期就来聚焦毛孩子的这一问题!
01.
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指的是宠物因与主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过度窘迫等不愉快的发展性不适,也称为离别焦虑。
常见的表现为哀嚎嘶吼、发抖、精神低靡或高度紧张,压力爆表以至于破坏家具、随地排泄、大面积脱毛等,狗狗还会体现为食欲下降、过度舔舐脚脚、紧随主人,猫咪则可能有过度梳理自身毛发、异常饮水、反复蹭人等行为。
很多铲屎官会很疑惑,明明我家的宝贝被保护的很好,为什么还会出现分离焦虑?在现行的主流观点中,宠物出现分离焦虑的原因分为两点:
展开剩余85%
外界因素
1、环境改变。和人类相比,宠物的感官要灵敏的多,自然对环境的变化也就越敏感。外界的理化因素如光照、气味、温度突然改变时,会引起宠物的排斥反应,压力升高引起焦虑。例如,许多猫狗会因为突然搬家而焦虑。
2、过早断奶。在毛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如果过早断奶,会让它们与母亲断开联系,导致安全感下降,早期社交范围过小,社交行为建立不完全,导致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最终出现更多刻板印象、攻击行为和焦虑心理产生。
3、社会化不完全。一般来说,在它们的黄金社交期社交不充分也是日后产生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你可以回想一下,当家里出现陌生人或气味时,宠物有没有出现紧张情绪?此时要及时安慰它,但也不要强迫宠物待在安全感较低的地方,顺其自然即可,之后可以适当拓展它的社交圈,缓解孤独感。
4、过度关注。毛孩子需要关注,但并不是24小时无时无刻的关注。过度的关爱也会导致宠物产生不适感,日常生活中可以增加与宠物的眼神和语言交流,但不宜过多强行身体接触,毕竟有距离才产生美呀~
内在因素
1、生病了。当家里的毛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应当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一些病痛也会增加宠物的心理压力,主人要及时疏导,按照兽医的建议,配合治疗。
2、心理创伤。如果它们曾经遭受虐待或遗弃,内心会十分害怕再次受到伤害,你需要为它提供“坚实的后盾”,并给予它们充分的时间,让它们慢慢感受到温暖和善意。
3、就是天生的,没办法。有的小孩天生敏感,基因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把好的和不好的感受都会随机传给下一代,如果自家小孩的祖辈也有分离焦虑症,那么它有概率也会存在问题,只能靠后天努力,慢慢调整。
02.
如何缓解分离焦虑?
为了缓解毛孩子的焦虑,无论离家还是归来,主人首先应该随时保持平静的心态,情绪不宜过于激动,让进出家门成为一件自然而又平常的事,因为狗狗和猫猫都能随时感知到主人情绪的变化,营造一个更为安静祥和的氛围能帮助它们更快稳定下来;
其次,主人在离开之前可以喷撒适量费洛蒙或者带有自身强烈气味的衣服,逐步让宠物习惯主人不在身边的时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陪伴的时间。只有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虽然毛孩子和你的语言并不相通,但在你和它相处的点滴之中,一定能知晓你的爱意。每天可以固定时间陪宠物玩耍,增加运动量、促进激素分泌,增进情感交流。
对于狗狗来说,提高它的自尊是化解焦虑的有效方式。当主人在家时,若狗狗食欲不振,可以通过训练、做游戏等方式给予适量零食,来更好地刺激狗狗的食欲,同时多多称赞狗狗,它一定能听懂你的话。
训练狗狗也是有技巧的,首先要让狗狗习惯待在自己的小窝里,如果狗狗还不理解,主人可以试一试“响片训练”的方法:手持零食和响片,当狗狗展现出走向狗窝的意向时,抓住时机按下响片,同时给予零食;
给出“坐下”或者“卧”的口令,当狗狗按照指令执行时,按响片给零食并给予夸赞,反复进行多次,以夸奖为主,就能逐渐引导狗狗安静待在窝里,让它明白窝也是独属于自己温馨而安全的地方。
刚开始,主人可以反复进出家门,如果狗狗没有太大反应,可以适当增加离开它视线的时间,从五分钟、十分钟慢慢增加到半个小时,让狗狗逐步适应家里变化的环境。
等到主人真正要离开时,可以在玩具中塞一些零食,让它代替你陪伴狗狗,不仅分散了注意力、增强狗狗的独处能力,还能刺激食欲,缓解焦虑问题。
而对于猫咪来说,能被充分给予安全感是十分必要的。主人可以给猫咪提供专属且隐蔽的小空间,猫窝或者笼子都是不错的选择,以供猫咪躲藏休息;
由于猫咪的听力很灵敏,一点风吹草动就有可能使猫咪受到惊吓,主人可选择在离开之前播放安静舒缓的轻音乐,如果猫咪有焦虑的情绪,应当及时安抚,并且和狗狗一样,都应该接受分离训练,逐步增加分离时间,适应独处的环境。
当家里的毛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紧张,更不要焦虑,首先要尝试换位思考,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必要时可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治疗分离焦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主人愿意付出细心、耐心和爱心,相信毛孩子们一定能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幸福。
文章参考资料:
《迎接第一只猫咪的教养手册》
文字/哈斯图雅
责编/喵大仙儿&Miki
图片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