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猫X心理学

猫X心理学

心理学家们(同时也是猫奴)找到了一些猫爱你的证据

我想大多数养猫的人都会把自己和猫之间的关系类比为亲子关系,毕竟猫并没有什么赚钱养家之类的“实际”用途,反而需要你提供吃喝、铲屎陪玩,尽管如此,你还是感激有它的陪伴。关注和照顾一只猫,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带来满足的感受。

可是,这样的情感是不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呢?

猫对给自己铲屎的人类,也有同样亲密的情感吗?

为了验证这一点,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动物学家Kristyn Vitale和她的团队召集了79只小奶猫、38只成年猫以及它们的主人一起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的实验发表在2019年9月的《当代生物学》上▼

再具体点来说的话,Vitale团队的实验验证的是猫与主人之间是否能形成类似于人类亲子的依恋关系。

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狗能够和它们的主人发展出依恋关系,而针对猫的实验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依恋是)一种温柔、亲密和持续的体验,在这个关系中双方都能找到满足感和愉悦感。 ——John Bowlby,1951 "

我们现在对于依恋的认知,大多来自于心理学家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

从1936年起,Bowlby用几十年的时间观察和研究了大量因战争失去家庭的儿童,这段经历让他相信,幼年时期与父母等照顾者的关系发展是塑造我们的基础。只有在幼年时期与照顾者形成了牢固的依恋关系,才会在长大后发展出健康的社会关系。

为了证实和研究Bowlby的假设,他的同事Mary Ainsworth设计了著名的陌生情景实验(Strange Situation Test)

Ainsworth陌生情景实验步骤:实验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展开,母亲先带着婴儿进入房间,在实验过程中,一个陌生人加入进来,母亲会离开婴儿,让婴儿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

在一个陌生环境下,与母亲的分离,陌生人带来的不安全感和恐惧会激活婴儿的一系列依恋行为。假如婴儿与母亲有牢固的依恋关系,他会在母亲离开后表现出不安,等到母亲回来时又表现得高兴;在感觉害怕的时候,婴儿会回到母亲身边,直到在那里觉得安全,再鼓足勇气继续行动。

通过观察和记录这些行为,陌生情景实验就可以评估一个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关系的质量。

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后,Ainsworth通过表现出的依恋行为把婴儿分为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抵抗型【注1】。其中,后面两种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代表着婴儿与母亲早期的互动状态并不理想。

我们回头来看看猫在实验中的表现

在Vitale团队的实验中,他们采取了一个简化版的陌生情景实验,叫做安全基地实验Secure Base Test。简单来说,后者去掉了原版实验中的陌生人变量,保留了陌生房间、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和团聚等实验程序:

第0分钟:猫跟着主人一起走进一个陌生的房间

0-2分钟:主人坐在地板上,如果猫主动发起互动则回应

2-4分钟:主人离开房间关上门,猫独自留在房间里

4-6分钟:主人回到房间坐下,如果猫主动发起互动则回应

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猫都表现出了类似于人类婴儿的依恋行为。猫似乎能够与它们的主人形成依恋关系,就像人类幼儿与他们的照顾者那样。

▼主人离开后,留在陌生房间内的猫显示出焦虑不安,一直在门边徘徊喵叫(左上角)

▼主人回归后,猫立刻靠近她寻求安慰

▼获得足够的安慰后,猫继续探索房间内的其他部分

在主人短暂的离开又回到房间之后,大多数猫都从不安的状态中平静了下来,在得到主人的抚摸后,它们能够继续探索,这说明它们能从主人身上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把这些猫在房间里探索的轨迹画出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些以主人为中心向外发散的线(图中标出)——猫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反复回到主人身边寻求抚摸和鼓励。这表明猫把主人作为了“安全基地”使用▼

安全基地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当婴儿与照顾者之间有牢固的依恋关系后,他会把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当婴儿感到焦虑和害怕的时候,可以随时退回到依恋对象的身边,在那里感到足够安全时,再继续向外探索。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猫都能从主人那里获得安慰

和Ainsworth在陌生情景实验中发现了婴儿的不同依恋类型一样,Vitale团队的研究发现,猫也存在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不安全-矛盾/抵抗型】的猫在主人离开时显得非常不安,在主人回来之后,它们通常紧紧依靠着主人,不愿意继续探索

▼【不安全-回避型】的猫在主人离开后并没有显示出明显不安,在主人回归后,它们也不太愿意靠近主人

实验中,35.7%的小猫和34.2%的成年猫是不安全的依恋类型,这与人类婴儿中的不安全依恋类型的比例(35%)非常接近。

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的依恋类型背后的形成机制,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后续实验:一部分小猫和它们的主人做为实验组,一起接受了为期6周的训练和社交干预,然后再重复SBT实验来测试它们的依恋类型,结果发现,经过训练的小猫中各种依恋类型所占的比例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研究人员推测,一些遗传因素,比如猫的性格气质,会影响并固化一只猫的依恋类型。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Lauren Finka博士评论说:“猫不太可能天生需要与照顾者形成牢固的依恋关系【注2】,尤其是那些成年猫。因此,这种现象可能是猫的个性、幼年与人类的互动和我们养育它的方式三者的共同结果。”

Anyway,在一个充满挑战的陌生环境中,如果你的猫能从你的身上得到些许安慰和鼓励,那都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1】Ainsworth实验记录的行为以及所对应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后表现出不安,等到母亲回来时又表现得高兴;在感觉害怕的时候,婴儿会回到母亲身边,直到在那里觉得安全,再鼓足勇气继续行动。

回避型的孩子表现得非常冷漠,母亲离开房间时他们不会表现出太多情绪;母亲回来后,他们也避免跟她接触。

矛盾/抵抗型的孩子不能依恋对象身上产生安全感,母亲离开后,他们非常烦躁;母亲回来后,孩子会对她表现愤怒和不满。有的会紧紧抓住母亲哭个不停,不再继续玩耍或探索。

后来Ainsworth的学生Mary Main又发现了第四种依恋类型:不安全-混合型。混合型的孩子不能表现出清晰的依恋行为,他们对于母亲的反应是上述两种不安全依恋类型的混合。

【2】人类的依恋是本能行为,这是Bowlby的依恋理论的核心之一。在危机四伏的早期人类生活中,只有那些时刻与照顾者保持身体亲近的婴儿才能活下来,因此这些依恋行为被“编码”到人的遗传程序中,成为一个人的本能。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只猫并不一定需要人类的照顾才能存活,因此这些依恋行为的动机很可能不是本能的。

相关知识

猫X心理学
猫的心理学特征
揭秘猫奴心理学
「首发」猫和心理学有什么关系?
心理学告诉你:爱猫有理
猫的心理学
心理学踢猫效应:一种不良行为的连锁反应
心理学分析喜欢猫的人是什么?
喜欢猫的男生性格怎样(爱猫男性心理学)
喵懂心理学

网址: 猫X心理学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76615.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学术 | 论积极心理学对团体心理
下一篇: 调节定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