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祥,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1983年9月供职于台湾研究院,《思想》杂志主编,《台湾社会研究》顾问。
(点击图片购买) 《动物社群:政治性的动物权利论》作者:(加拿大)休·唐纳森威尔·金里卡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01 动物伦理,是一种需要辩解的伦理。 我们今天谈人的道德、人的伦理,好像都不需要辩解,但研究动物伦理,却总是会碰到一个挑战:动物有资格成为道德关注的对象吗?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牵涉到道德吗? 在进入动物伦理学之前,我们要先把动物伦理学,放到一个我们的道德意识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去。道德,是在历史中逐渐发展成型变化的,明确这一点才能了解,今天为什么会把动物伦理当成一个主题来讨论。而另一方面,能够把动物伦理当成一个主题来讨论,正好也证明了,我们今天已在道德上有了进步的初步成果。这其中,涉及到三个讨论的焦点。 第一,动物能够进入道德思考、变成道德关心的主题,是跟人类对于道德的理解,一起逐渐变化、逐渐成型的。 第二:道德的意识在历史中间的发展,在一些条件之下应该称之为,“道德的进步”“。但我一会想要讨论的是,在历史中间真的有道德进步这回事吗? 第三:怎么对待动物?怎么看待动物?是道德进步的一环。动物伦理,是道德进步的结果,也是道德进步的一个面相。 21世纪受虐待最多的动物。 【一】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道德哲学,起源于轴心时代,也就是公元前800年到200年;希腊,希伯来,印度,中国,在这几个最大的、最古老的文明中,人类的思想都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在轴心时代来临之前,文明一般会把现存世界当成唯一的世界:不管是神也好,动物和人也好,或者说各种道德也好,都是放在现存的世界关系里面来看的。所以,大部分远古时候的神话,其实都是人的故事,比如,希腊神话里面的神,每一个都是有人性的。在轴心时代之前,是没有“超越世界”的。 轴心时代来临以后,印度有释迦牟尼,希伯来有旧约宗教的开始,中国有孔子,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在现实世界、经验世界之上,有了一个超越世界——受轴心时代思考模式的影响,今天的道德哲学,都带有一种内嵌的超越要求:要超越人类的实然状态,追求应然状态。 我自己有这样一个观察,人类追求超越,是因为想要摆脱死亡的威胁。怎么说?有肉体就有死亡,要摆脱死亡,首先就必须要摆脱肉体。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斐多篇》中记载,苏格拉底要死之前,他的学生和朋友都哭哭啼啼;苏格拉底说,有什么好悲伤的?我死掉正好摆脱我的皮囊,进入一个真正理性的世界啊。哲学家追求一个纯粹理性的世界,而不想被肉体经验或肉体需求所限制。我觉得,苏格拉底的这个观点,决定了希腊哲学、甚至于整个西方人类,对于理性的重视——它的主要动力,就在于人们想摆脱死亡的威胁,摆脱肉体——而靠的就是理性:只有理性不死。所以,从希腊哲学以后,各种灵魂肉体的二分法,心与物的二分法,都相信,人类不管是理性也好,灵魂也好,心灵也好,都有一部分不受肉体限制,因此也不会随肉体死亡的。 这本来是人类为了安慰自己,在思想上找的一个出路;但这种思维出现之后,理性、心灵、灵魂,就划清了人类与动物的界限—— 理性把人类抬高,人类已经不再属于,这个动物世界,这个肉体的世界:动物没有灵魂,没有理性,所以,它变成了只有肉体的存在;人跟动物的区分,也从这里开始出现。 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人类中心主义。它是动物伦理的一个核心概念。 我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完全避免的。我们不可能摆脱身为人类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看世界的范畴,是由我们身为人类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条件,来共同决定的。很多人家里养猫,有没有想过,猫眼睛里面的世界与人类眼睛里面的世界,有多大不同?猫的眼睛能看到的颜色,猫的耳朵听到的声音,都和人类很不一样。 但另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看成宇宙的中心,由人类来界定、支配、使用万物。2003年,一位荷兰的科学家提出了“人类世”这个概念,说人类已经控制了整个地球的面貌。这个概念,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表现。 人类中心主义,有两大根源,一是思想上的根源: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以及后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所谓的创世论——神创造世界,然后按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归人来使用——这两个传统,共同塑造了人类是世界中心的意识形态。 第二个是物质或者是生产基础、生产方式的根源:从渔猎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人类原本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猎人与猎物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你要去杀野兽,野兽也会杀你;这是一个双方相遇,凭借体力或智力展开搏斗的过程——猎人不会控制或拥有动物,而是各凭本事、在平等的基础上来对抗,谁赢谁就占有另外一方。 而农业社会,是支配的关系。农业把动物变成家畜,把植物变成农作物,把山川河流疏通,或挖掘运河和沟渠。换言之,农业人,是进行大自然改造的一种人。在这种生产形态之下,人类更有了自己是宇宙中心、世界中心的信念。所以,我说,农业人是人类中心主义最早的实践者,比哲学家或神学家还早。人类中心主义(左)与环境中心主义(右)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范围之下,其实本来没有所谓的动物伦理。因为,人类是有理性的,所以可以谈与道德的关系,但动物不能谈道德,所以只能被人类拿来使用。实际上,在人类中心主义下,西方整个伦理学的传统,都是排斥动物的。动物伦理学出现之前,西方思想家关于动物的看法,大概分成两种,两种都是否定性的。 一种,我称之为绝对的否定论,它的代表是笛卡尔。他说,动物没有任何道德地位,完全不具有道德义务可言。你去刺伤、切割动物,它会嚎叫,会反抗、会挣扎,但笛卡尔说,这些都只说明,动物是一部制作精巧的机器而已。这在西方的传统里,这也是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 比较常见的,是相对的否定论。它说,人类对于动物不负有任何直接的道德义务——从道德角度来说,我们不欠动物什么——但是,我们对动物有间接责任:因为动物大都是有主人的,动物就是人类的财产;因为人类对其他人的财产有直接的义务,所以我们也不可以伤害动物。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说法,人类对动物的怜悯是一种美德,值得鼓励:因为对动物有怜悯心的人,对人类也会比较容易有怜悯心;而对动物残暴的人,通常对人也残暴。 但所有这些讲法,都不认为动物有道德地位;只是为了人类考虑,要给动物一些道德上面的关注。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有4世纪的奥古斯丁、13世纪的阿奎那、18世纪的康德。他们对动物伦理的看法,大概就代表了以往西方伦理学,对于动物的主要的观点。【二】 其实,人对于人,一向也都是非常残酷的。战争、征服、杀戮、严刑峻法之下的酷刑,宗教战争、宗教迫害,这是人类文明的真相。不仅有权有势,有军事有武力,或有教会力量的人残酷,平民百姓彼此,也都残酷相待。所以,人们认为残酷是日常,是游戏,是娱乐,是景观。 大家知道,在古罗马竞技场中,不仅人跟人要互相格斗到死为止,还会叫人去跟野兽搏斗——这些野兽都是从非洲用了很大功夫运进来的——一个皇帝举行一场竞技场搏斗,前后进行了110天,一共杀死了11,000多只动物。 到18世纪的英国,也没有显出更多文明。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有一组名画,一共4张,描绘一个人的残酷如何从小逐渐发展。第一个阶段就是虐待动物。画上所有人:小孩、妇女,都在用各种花样去给动物制造痛苦。 威廉.霍加斯画作:残酷的四个阶段。 这也是18世纪伦敦街头的景象,当时英国人还喜欢看熊跟狗厮杀——这是一个在英国历史上非常长久的游戏,从12世纪开始,直到1919世纪,才立法禁止——简单说,就是把一只熊用铁链绑在木桩上面,把它的脖子绑住(也许把它的爪子也绑住一只),然后就放狗去咬。这种游戏通常要进行几天几夜。熊可能会杀死狗,可它最后也遍体鳞伤。 你可能很奇怪,为什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号称是在基督教的文化之下,居然有这种残酷、这样没有任何美感,纯粹以残酷为乐趣的游戏?并且延续了几个世纪?要知道,到1575年的时候,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还叫人,在她面前,把熊带来跟狗厮杀——那次一共用了11只熊——伊丽莎白这样的英国女王,怎么都会对这样的残酷观赏游戏感兴趣?这在我们今天看来难以理解。 英国人观看熊与狗厮杀 。 但难以理解的原因,在于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过去的残酷文化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在17~18世纪之间,欧洲逐渐出现了一种新感性。以前的欧洲的感情模式,基本上崇尚勇武,暴力、好斗、残忍,而这种文化,慢慢的转向了讲究柔软、仁慈、多情、怜悯,这被称为人道主义革命。 人道主义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三种因素。第一是宗教宽容的出现。15世纪开始到 17世纪,是欧洲的宗教战争时代,非常残酷;后来人们觉得,这样杀下去不是办法,开始有思想家出来提倡宗教宽容。第二个因素,是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的出现,讲究用理性去影响人类的行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暴力为尚。第三个因素过去比较忽视,但这几年西方非常重视,就是新言情小说发挥的作用。 在17、18世纪之前,是没有小说这回事的。以前是传奇,讲英雄、贵族、武士的征伐战争。言情小说出现之后,开始把少男少女感情的私下一面,写到小说里面去。这些小说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欧洲。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今天读起来,它可能有点太过于感性、太过于缠绵。但在一个原来崇尚勇武暴力残忍的文化里面,能够转而去接受这种小说,感性上的差距可谓非常之大。不过我更想强调的是,这种人道主义革命,不仅带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也发展出了新的道德观。(点击图片购买)
《现代人小丛书动情的理性:政治哲学作为道德实践》作者:钱永祥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0-01【三】 我们讲过,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观,简单来说就是一套理性主义的道德观;强调怎么样用理性的力量、用道德的力量,去改善人的品质。轴心时代的超越观念,就是要把人从实然状态提升到应然状态——一个合乎道德要求的理想的样子——在我们的观念中间,这几乎是道德思考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的道德观。可是人道主义出现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道德观。 我把传统的道德观,称为高调的道德观;它的目的,是把自然人转化成道德人:向上追求个人的道德提升。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所有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基本上都是在高调的道德观之下来运作的。 而人道主义出现之后的道德观,我称为低调的道德:它注意日常的悲欢喜乐,认为苦难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道德的目的,就是要减轻或消除苦难,避免给人造成伤害。更简单地说,道德的任务,不在去提升人的品质,而是要减少人的痛苦。 如果说,人的道德成就,是高调的道德观的关怀;而让人不要受到太多痛苦,让人过得快乐一点,就是低调的道德观的要求。 18世纪之后,欧洲各国都开始注意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致力于慈善事业和社会改革,例如废止奴隶制度,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救助童工和风尘女性等。这是工业革命的后果,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所带来的变化。 18世纪之后的工业革命,把传统的社会关系整个打散,大量农村人口涌入都市,工业资本主义在开始发展的时候,非常残酷——对工人的压迫,对失去劳动力的人的抛弃,使得像英国这种国家一方面有非常富有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存在大量非常穷苦的城市贫民;而法国大革命之后,激进思潮开始散播,英国的中产阶级非常担心将对英国的下层平民产生刺激作用,让他们起来造反,所以也开始注意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当时社会上的穷人。 这些慈善活动和社会改革运动,所用的理论,都来自于效益主义(或功利主义)。效益主义者认为,道德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提升个人的道德能力,而是减少痛苦、增加快乐,这是一反传统道德哲学走向的。简单说,它有三个特色。 一是看重后果:判断一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不要去看动机,不要去看它是否符合某一种道德规则——动机好,不见得后果就是好的——在后果、动机、规则三者之中,效益主义最看中的是,后果。 第二是看重行动的承受者,而非行动主体。我们刚刚讲过,传统的道德,把理性看成道德所关心的基本标准;而如果关心理性,必定关心的是行动者:承受者,在传统的道德观里没有位置。 第三就是,平等。效益主义只关心痛苦跟快乐,但不去关心,这是谁的痛苦、谁的快乐;对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要做平等的考量。【四】 18世纪末,英国的效益主义的创始人是边沁;20世纪,彼得.辛格成为开创动物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家。他根据动物能够感知痛苦这个基本的事实,把动物纳入了道德考量的范围。1975年出版的《动物解放》,是动物伦理学的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当代动物伦理学的奠基之作。但我现在不谈他的哲学观点,我最重视的是它的时代背景。
彼得·辛格:著名澳大利亚哲学家,现代效益主义代表人物,动物解放运动活动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中心荣誉教授。他专事于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从效用主义的观点来思考伦理问题。他以著作《动物解放》、论文《饥荒、富裕和道德》而闻名。
1960~1970年代,西方社会有一股强大的进步潮流,造成两个重要的运动:一是反种族歧视的黑人的民权运动,一是反性别歧视的妇女解放运动。所以,彼得辛格很自然地用了“动物解放”这个字眼作为书名。 这本书出版后,一方面在学院内部产生影响,特别在哲学系,开始出现动物伦理学这个领域,陆陆续续有一些很精彩的动物伦理学著作出版。另一方面则是为社会上的动物保护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动物保护运动的三个方面——唤醒个人意识、立法以及制定政策、把动物议题变成一种公共的议题,都从动物伦理学汲取思想和道德资源。 当代动物伦理学,有两大类。一种是把焦点放在动物上,寻找动物的某一种特色,指出如果人类因为拥有这种特色而有道德地位,而动物也有这个特色,那就意味着,动物也应该拥有道德地位。彼得的理论,就是这种架构的典型。他说,道德关心的是痛苦,人类因为会感知痛苦,所以有道德地位,可是动物明明也能感知痛苦,所以动物也应该有道德地位。这是消极的动物伦理,在学院的动物伦理学里居于主流。 另外还有一个学派,是德性主义。它把焦点放在人类自身,不去看动物身上有什么特色,使它们获得道德地位,而是回看人类对动物有什么样的感情,把情感因素里面的道德内容找出来,然后指出这种情感因素,对一个理想状态的人,有什么意义。 我个人在理论问题上,属于不求精致的杂食主义,对各种理论我都愿意取其长。但是我最中意的,是彼得.辛格的效益主义。它争议最小、最容易成为立法以及公共政策的理论依据,在应用的时候,也最有弹性。 比如,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之下,可以让动物安乐死;在某些情况之下,可以对动物做进行动物实验;如果不是从效益主义的角度来看动物的利害问题的话,往往会走向过度的理想主义,与今天的现实过于脱离。 其实,辛格的书能够打动人心,畅销数10万册,当然部分原因在于他的逻辑性很强,但也是因为他以专章分别描写实验动物以及经济动物的惨状,对1970-1980年代的读者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量。所以,我觉得效益主义,是具有公共意义、具有实际政策意义的一种伦理学。 但我对效益主义也有批评。效益主义,忽略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之中情绪和情感的角色,因而德性伦理学,也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走向。它直接指出,动物的问题出在人的身上,是人类的情感和心灵,欠缺一些重要的道德品质,加上人类中心主义的蒙蔽和误导,才使得人类对动物变得非常的冷酷而残忍。 德性伦理学讲,各种德性、道德品格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大概不会引起什么太大的争论,可是在面对动物的时候,我们就忘了这些道德,变得非常残忍、非常冷酷。德性伦理学基本的要求,就是善意、同理心,对自己的口腹之欲或其他的欲望,能稍微克制。任何一个在今天的社会里有一点道德感的人,都不会否认说这些道德的价值,可是到了动物,这些道德却马上消失了。这中间的差别在哪里?当然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祟。不过,我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有一点悲观。哲学思辨只有间接的作用。 用来产奶的牛。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讲历史,讲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体道德观念的演变,是为了说明,它们才是动物伦理出现和发展的前提。道德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动物伦理只是这个通则之下的一个例子而已;重要的是,对社会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演变,我们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我认为,所有的社会运动都源起于观念,再由观念带领社会改变。我做动物伦理学,提出一些观点、一些概念分析、一些道德价值的提醒,就是期望从理论上的探讨,经过社会上的动物保护运动和公共讨论,帮助社会慢慢发展出,一种对于生灵的痛苦更为敏感的情感以及风气。【五】 我今天演讲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动物值得我们用这么多心力吗?动物伦理,改善对动物的态度,到底有什么重大的价值? 斯蒂芬·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对我影响很大。这本书用800页的篇幅论证说,人类50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道德的进步史。人类进步的标准在哪里?不在于科技进步而在于道德进步,在于暴力的减少。以前,老师打学生是正常的事情,今天老师打学生是不对的事情;100年前女性不能念书,100年之后女性不仅可以念书,并且可以跟男性一样从事任何职业。我认为,这就叫进步。 平克在书里提到,常常有人说,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但如果回头看,你会发现,在20世纪之前人类的残酷和暴力更为普遍,只是那个时候没有像两次世界大战或极权主义这种系统化的残暴而已。 平克写道,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产生了一场权利革命:少数族群,特别是黑人、女性、儿童、同性恋,还有动物,这些族群原来在社会上属于被压制或者被忽略、被遗忘的一群,但在这个时代,纷纷被强调要拥有权利。在平克的眼里,这场权利革命,其实影响巨大。动物权利,就是这场权利革命的一环。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动物值得我们花费这么多心力。 动物伦理跟道德进步,到底关系在哪里?平克认为,道德进步的动力,来自于同情心、自制力、道德观念的普及,还有理性。平克称它们为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他说,人性中有恶魔,也有天使,什么情况之下天使能够发挥力量,使得人变得越来越好?除了一些社会经济的因素之外,这四点是每个人身上所能够具有的。这些善良天使,既是人与人间交往应该遵守的守则,更是在动物伦理议题中,反复提醒人们去反思的道德。相关知识
钱永祥 | 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
专访钱永祥:不要给动物制造痛苦,不要去欺负别人
钱永祥:伦理视角下的动物保护与人性进步
(闾丘露薇直播)动物伦理与道德进步
钱永祥:动物也能享有“公民权利”吗?
与“毛朋友”共处的道德理想国
对谈预告|钱永祥×梁文道:理性与情感,我们如何思考动物的问题?
人类的真正道德考验,就在于怎么对待动物
为什么说动物保护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疫情下的宠物救治与动物伦理
网址: 钱永祥:人类的道德伦理,是否也适用于动物?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43158.html
上一篇: 专家激辩:口罩涨价是价格机制的合 |
下一篇: 【求助】动物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