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是生猪养殖行业极其困难的一年,年初至今仅 7、8 月有一波小幅反弹,对于多数养殖群体而言,持 续亏损已经创历史最长。经历过往几轮周期的洗礼,行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规模场及龙头企业产能占比提升 显著,产业韧性明显增强。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 年初至 9 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变动-3.42%,产能去化缓 慢且结构性差异凸显,具有成本优势以及融资能力的养殖主体产能稳定甚至微增。展望明年,24H1 生猪供应压 力较大,叠加需求淡季,猪价预计仍承压;24H2 随供给边际减少及需求回暖,猪价或有所回升。但是倘若集团 猪企及部分养殖群体仍在按既定的扩张规划逆周期布局,则行业整体“产能微调、产业微利”的阵痛期或许还 将持续一段时间。
1.1 全年猪价低位运行,产能微调
供给压力较大,全年猪价低位运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前三季度我国生猪出栏量达 5.37 亿头 (同比+3.3%),猪肉产量 4301 万吨(同比+3.6%)。在供给充足,需求相对低迷的背景下,前三季度猪价整体呈 现低位运行态势。据农业农村部监测,9 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 6.3%、环比增长 2.4%,这 些中大猪将在 2 个月内陆续出栏,据此推断今年生猪供应压力仍较大,全年猪价或呈现低位运行。2023 年前三 季度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约 2.43 亿头(同比+15%),屠宰量显著增长而生猪均价低位运行,也在 一定程度反映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存在以及下游需求相对低迷。
生猪养殖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亏损状态,下半年后备母猪及仔猪价格走低。Wind 数据显示,由于猪价连续低 迷,今年生猪养殖行业亏损时间久,年初至 11 月上旬,仅在 8 月及 9 月部分时间行业盈利,其余时间均处亏损 状态。截至 11 月 10 日,自繁自养生猪头均亏损 216 元,外购仔猪头均亏损 158 元。猪价低迷、担忧疫病风险 以及资金偏紧等因素影响下,养殖端补栏后备母猪谨慎,50kg 二元母猪价格持续走低。与此同时,在补栏需求 低迷、仔猪供应充足以及行业预期偏悲观等因素影响下,仔猪价格在下半年加速下跌,涌益咨询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20 日当周,规模场 15kg 仔猪出栏价为 208 元/头,为 2022 年以来最低水平。
能繁母猪缓慢去化。根据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初至 9 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变动-3.42%, 产能呈现缓慢去化趋势。从绝对值看,9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 4240 万头,为 4100 万头正常保有量的 103.4%, 仍接近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上线。
能繁母猪存栏去化呈现结构性差异。Mysteel 数据显示,2023 年初至 10 月份,无论是规模猪场还是散养户, 其产能总体呈现去化趋势,但其结构存在分化现象,散养户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变动达-13.16%,而规模场这一数 据仅为-1.61%,这可能是由于规模场相较于散养户,可以通过资本融资、非瘟后利润积累以及其他业务利润输 血等方式维系业务。此外,部分上市猪企 9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较年初增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行业去化 存在结构性差异。
标肥价差仍存,体重或逐步上行。涌益咨询数据显示,上半年肥猪供应充裕导致肥猪价格低于标猪价格, 养殖端积极降重。下半年标肥价差逆转,肥猪紧缺刺激养殖端增重,出栏体重以及宰后均重均呈现上行趋势。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 年第 45 周 16 省宰后均重为 91.01kg/头,去年同期为 93.17kg/头。短期来看,标肥 价差仍存,冬季消费偏好肥猪等因素影响下,生猪出栏体重以及宰后均重或逐步上行。
冻品库容率偏高,鲜销率较去年同期下降。涌益咨询数据显示,受一季度猪价低位运行,短期疫病影响导 致恐慌性出栏以及冻品企业对下半年行情看好等因素影响,贸易商囤货积极性增强,支撑屠宰企业主动分割入 库比例增加。7 月开始猪价较前期低点有所回升,冻品企业出库意愿增强,库容率逐渐降低。截至 11 月 9 日, 冻品库容率为 20.75%,为近 4 年来最高水平。Mysteel 数据显示,11 月 2 日当周重点屠宰企业鲜销率为 89.50%, 低于去年同期。虽多数屠宰企业保持以销售鲜品为主,但由于终端消费持续低迷,白条走货不畅,叠加部分地 区仍有逢低入库操作,导致重点屠宰企业的鲜销率较去年同期下降明显。
1.2 行业环保、防疫、资金门槛提升,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我国生猪养殖结构正从正三角型向沙漏型再向倒三角型转变。中国畜牧兽医年鉴数据显示,2005 年我国生 猪养殖以小散户为主,其年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 71.77%,家庭猪场次之,规模猪场及龙头企业的占比 较小,整体呈现正三角型结构。经过多年发展,截至 2022 年,小散户年出栏占比连续下降至 32.34%,家庭猪场占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规模猪场及龙头企业出栏占比持续提升。现阶段我国生猪养殖呈现沙漏型结构, 展望未来,随着头部企业产能逐步增长,以及规模猪场数量增多,我国生猪养殖结构或将向倒三角型转变。
1.2.1 2014 年周期:环保政策趋严,行业准入门槛提升
环保政策趋严是本轮猪周期的核心原因。由于生猪养殖对于我国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为了引导行业向 绿色健康发展,国家于 2014 年 1 月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条例主要针对畜禽养殖污染、畜禽养 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做出相关规定。同年 4 月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表明,畜禽养殖场、养 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此后陆续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 计划》等政策通过划定禁养区域、建设排污许可制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引导力度。 2014-2018 年间,生猪养殖场总量大幅减少,小型养殖场最为明显。在一系列环保等政策实施之后,我国生 猪养殖场数量下降明显,根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统计,2013 年底至 2017 年底期间,养殖场数量累计减少 1437 万个,降幅达 28%。细分来看,小型养殖场数量普遍呈现减少趋势,而从出栏量的占比来看,年出栏 500 头以下的养殖场出栏量在全国的比重呈现连续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小规模养殖场而言,购置环 保设备、建设环保体系等成本较高,因此依据环保政策采取整改措施的意愿不足。在面对环境政策的变化时, 该类生猪养殖主体选择退出生猪养殖行业,其生猪出栏占比顺势下降。
中大型养殖场结构性崛起。①从生猪出栏占比来看,年出栏 500 头以上养殖场的出栏占比呈现提升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该类养殖主体可能具备养殖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从事养殖行业时间较长等特征,因此他们在短时 间内退出养殖行业的沉没成本较大。若上述养殖群体选择继续坚守养殖行业,在环保要求趋严的大形势下就只 能依据成本收益增加环保投入,这在短期会增加养殖群体的生产成本;而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环保投入对单位成 本的影响,养殖企业只能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规模。②从养殖场数量看,年出栏 500-50000 头的养殖场数量总 体呈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是环保政策带来的资金/技术投入远超猪企能力范围,或改进成本远远高于退出成本, 因此部分养殖群体选择退出生猪养殖行业。③年出栏 5 万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数量增加且出栏占比提升,这主 要是由于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自身有技术优势以及资金优势,能在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的同时,通过内生增长、 外延收购等方式顺势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环保政策影响下生猪养殖行业准入门槛提升。在经过环保政策筛选后,留存下来的生猪养殖企业均在一定 程度上符合环保标准,因此除非后续环保政策更加严格,否则这些企业或较难因环保问题而退出养殖行业。即 单就环保角度看,留存企业的竞争力有明显提升;此外,养殖户生产效率也在提升。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其在 建设养殖场时,需要综合考虑环保设施投入、符合监管要求、配套相应技术与人才等诸多问题,因此行业门槛 亦有明显提升。
1.2.2 2018 年周期:非瘟疫情冲击,行业防疫门槛提升
行业养殖主体数量大幅度减少,大型养殖场进一步崛起。受非洲猪瘟疫情冲击,我国生猪养殖户数量出现 明显下降,2019 年生猪养殖场数量为 2274 万家(同比-27.95%),2020-2021 年仍然保持下降趋势,但降幅收窄, 主要系留存养殖主体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分结构看,年出栏 100 头以下养殖主体呈现连续下降趋势;年出栏 3000- 50000 头养殖场数量增速在 20%-30%;年出栏 50000 头以上养殖场数量增速在 50%左右。大型养殖场进一步崛 起。
医疗防疫成本显著提升。《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在 2011-2017 年间,我国生猪养殖医 疗防疫成本较为稳定,但是在非洲猪瘟爆发之后,医疗防疫费用增长明显,主要系养殖场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及损失,加强防疫措施和投入,包括更严格的隔离、消毒、疫苗接种以及更加具有生物安全性的养殖环境等。 从规模上看,大型猪场通常具有较高的养殖密度,一旦疫情爆发,规模化猪场的损失严重,因此它们更加重视 防疫工作,投入资源更多。
丰厚收益刺激+供应链稳定催生产业链一体化。在非洲猪瘟期间猪价带来高利润刺激,生猪养殖上下游产业 链向养殖延伸成为一种大趋势。具体来看,上市企业中正邦科技、大北农、新希望等企业均是在非洲猪瘟前期 主要从事饲料业务,非洲猪瘟爆发之后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务,主要系饲料业务可以为养殖业务提供优质的饲 料,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主营屠宰业务的华统股份在非瘟之后亦进军生猪养殖行业,主要系养殖业务可以为 屠宰业务提供稳定的生猪供应,确保屠宰环节的稳定运行。
留存企业竞争力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变高。在经过非洲猪瘟的洗礼之后,行业留存企业的竞争力有明显提 升,包含养殖场区硬件与软件的升级、饲养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疫情防控制度的完善等。除此之外,为了在 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养殖场(户)还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在后非洲猪瘟时期,新进入者需要面对 更高的门槛。
1.2.3 2022 年周期:成本高位+生猪低价,行业资金门槛提升
饲料价格高位运行叠加猪价长期低位,行业资金门槛提升。①资金需求增加:自 2019 年下半年以来,饲料 价格持续上涨至高位,并在高位震荡运行。高饲料成本意味着养殖场在日常运营中需要更多的资金流动来覆盖 这些成本。除此之外,长期低猪价环境下养殖场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弥补盈利的不足,覆盖日常运营成本。②养 殖场为了应对高饲料价格以及低猪价,部分群体使用期货合约等工具来锁定产品价格,这同样需要一定量资金 用于保证金以及风险管理。 资产负债率攀升,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占总现金流入的比重增加。由于上轮猪周期出现的高额收益,资本大 量涌入并带动行业快速扩张,主要上市猪企的资产负债率开始提升。随后在扩张惯性以及低猪价背景下,经营 利润难以覆盖企业支出,上市猪企普遍增加筹资,以维系企业生存。Wind 数据显示,上市猪企的筹资活动现金 流入占总现金流入的比重在 2018 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截至 2023 年 9 月末,该项占比仍达 15%,为 2018 年以 来的较高水平。
短周期养殖策略盛行。以往猪周期中,养殖户从后备母猪开始参与养殖环节,直至商品猪出栏,养殖周期 至少 10 个月;对于外购仔猪养殖户而言,养殖周期也需 6 个月左右,整体养殖周期较长。在非瘟等疫情影响下, 越来越多养殖户为降低养殖风险,选择短周期养殖策略,即只参与育肥环节的末端部分,在低价时买入小体重 猪并在相对高价时卖出肥猪,这其实是后非洲猪瘟时期养殖户适应市场的结果。2022 年 4-7 月、8-10 月以及 2023 年 2-3 月等期间,二次育肥群体均有不同程度参与短期博弈。
1.3 24H2 猪价或回暖,碎片化周期演绎短期内或无法避免
24H1 猪价承压,24H2 猪价或回暖。①从供应角度看,2023 年 3-6 月国家统计局能繁母猪存栏量绝对值高 于 2022 年同期,叠加行业生产效率在逐步提升,这意味着 2024 年 1-4 月生猪出栏量或同比增长。②从需求角 度看,春节之后为传统消费淡季,叠加当前冻品企业库容率偏高,预计猪肉需求整体偏弱。结合供给与需求角 度看,24 年 1-4 月猪价或承压。2023 年 7 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小幅下降,对应 24 年 5 月生猪供应或边际减 量,叠加需求持续恢复,猪价或有所回升。综合来看,在不考虑冻品企业大力入库及二次育肥积极入场前提下, 预计 24H1 猪价承压,24H2 猪价或回暖。 能繁母猪存栏或以小幅调整为主,碎片化周期演绎或明显。非瘟后养殖门槛的大幅提升和资本的大量介入, 使得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低门槛的中小散(非瘟之前的养殖主体)存量已经去化很多,而低效率的养殖集 团和中等规模养殖场(非瘟后占比提升的主体)还未充分退出市场,此外短期投机行为的增加和期货套保等金 融工具的使用,也使得产业韧性相较以往更强。若集团猪企仍在按既定的扩张规划逆周期布局,则行业整体“产 能微调、产业微利”的阵痛期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此大背景下,碎片化周期演绎短期内或无法避免。
2023 年是白羽鸡行业预期强于现实的一年,祖代鸡引种中断对商品代的减量影响并没有如期兑现,这背后 是行业一致预期下积极换羽、以及国产种鸡加速推广的结果。全年来看,AA+/罗斯、利丰及科宝等父母代苗价 格高位震荡,国产品种苗低价推广。商品代苗价在经历上半年的阶段性高景气之后,整体呈现低位运行态势。 展望 2024 年,祖代方面密切关注海外引种变化;父母代方面考虑①市场对优质种鸡的需求较好,②2023 年祖代 鸡海外引种有所恢复,预计 AA+/罗斯、利丰及科宝等父母代苗价格或高位震荡。国产品种仍处推广阶段,圣泽 901 等父母代鸡苗价格需密切关注下游接受度。父母代鸡苗销量增加以及种鸡产能高位运行,商品代环节供应 增幅大于需求,24H1 价格或同比下滑。
2.1 为何 22 年引种中断没有在 23 年商品代环节体现出断档?
行业一致性预期导致种鸡单位产能偏高。我国祖代种鸡自 2022 年 5 月开始引种中断,直至当年 11 月恢复 引种,在引种中断时间较长、国产种鸡推广初期性能有待验证、祖代鸡强制换羽成功率低等噪音影响下,产业 看好后市的一致性预期较强。因此,行业范围的种鸡换羽、延迟淘汰等操作致使原有产能的利用率显著提升。 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数据显示,2023 年单位祖代鸡产能均值为 1.20,处 2017 年以来第三高水平;单位父 母代鸡产能均值为 3.95,处 2017 年年以来最高水平。 国产祖代种鸡积极推广。根据卓创资讯统计,2023 年 1-10 月祖代种鸡更新渠道仍然为美国、新西兰和中 国,其中国内自繁占比提升至 61.30%,美国引种量占比为 34.98%,新西兰占比最低,仅有 3.72%。年内自繁企 业持续发力,特别是国内自主培育品种企业积极进行产品推广,父母代鸡苗销量增多,导致上游相关产能配套 量增加。
2.2 明年商品代供给或同比增加
祖代鸡更新量恢复,明年国内自繁或继续发力。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数据显示,2023 年 1-9 月祖代鸡 累计更新量 99.19 万套,较 2022 年恢复显著。从结构上看,科宝自繁+新西兰引种构成最大品种,占比约 22%; 其次为国产品种圣泽 901,占比约 21%;来自美国的安伟捷品种(AA+/罗斯 308、利丰)占比约 36%。2024 年 国内自主培育品种企业均有扩产计划,因此 2024 年国产品种的更新量仍有增加可能。 海外引种阶段性受限。10 月 27 日美国阿拉巴马州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原计划 11 月 3 日国内引种的白羽 祖代鸡批次已终止,意味着阿拉巴马州暂时被限制供种,国内祖代鸡自美国引种再次中断。目前美国田纳西、 密西西比和俄克拉荷马等州距离最近一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均超过 6 个月以上时间,按照中美种禽协定书, 有复关可能,但上述州当前是否具备供种能力,以及是否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仍需等待后续确认。
24H1 白鸡在产祖代种鸡存栏或震荡上行。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数据显示,10 月 23 日当周我国在产父 母代种鸡存栏 2201.68 万套(同比+10.52%,环比-0.04%)。①随着海外引种逐步恢复以及国产品种持续推广, 后备祖代种鸡存栏自 2023 年 7 月中旬开始震荡上升,意味着明年上半年祖代鸡新增产能逐步增加;②10 月 23 日当周父母代鸡苗价格近 50 元/套,按照完全成本 22 元/套计算,单套利润近 30 元,祖代场盈利丰厚,主动调 减产能概率低。结合行业新产能注入及旧产能淘汰情况,我们预计 24H1 在产祖代鸡存栏或震荡上行。
父母代鸡苗销量或区间震荡,海外品种价格有望持续景气。由于后备祖代种鸡存栏量可作为未来父母代雏 鸡销量预测的先验指标,2023 年下半年开始后备祖代种鸡存栏量呈现震荡增加趋势,因此在行业生产效率及其 他因素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2024 年上半年父母代鸡苗销量或呈现区间震荡增加趋势。考虑①市场对优质种鸡 的需求较好,②2023 年祖代鸡海外引种有所恢复;预计 AA+/罗斯、利丰及科宝等父母代苗价格或高位震荡。国 产品种仍处推广阶段,圣泽 901 等父母代鸡苗价格需密切关注下游接受度。
在产父母代种鸡存栏预计高位运行。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数据显示,2023 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后备父 母代种鸡存栏量呈现高位震荡趋势,叠加 2023 年父母代鸡苗销量同比增加,预计新增在产父母代种鸡量相对较 大。Wind 数据显示,2023 年 1-10 月父母代种鸡养殖利润平均值为 0.68 元/羽,在行业整体盈利状态下,父母代 场因亏损而被动淘汰产能的概率偏低。综合新产能注入及现有产能淘汰情况看,我们预计 2024 年上半年在产父 母代种鸡存栏量仍将高位运行。
商品代苗销量或在较高位水平,24H1 苗价及毛鸡价格或同比下滑。后备父母代种鸡存栏数据可作为未来商 品代雏鸡销量预测的先验指标,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数据显示,2023 年下半年开始后备祖代种鸡存栏量总 体在较高位水平保持震荡,在行业生产效率及其他因素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预计 2024 年商品代鸡苗销量同比 或增加。若行业不进行强制换羽与种鸡淘汰等操作,明年上半年行业产能或较今年同期增加,供应量增加叠加 需求相对稳定,预计明年上半年鸡苗价格或同比下滑。从供应端看,商品代鸡苗供应增加将导致毛鸡供应相对 充裕,叠加需求稳定,毛鸡价格同比或下行。与此同时,饲料价格同比或下降,进而降低行业盈亏平衡中枢。 综合考虑,24H1 毛鸡价格或同比下滑。
2023 年是黄羽鸡行业表现相对平淡的一年。年初商品流通放缓,积压供给抬升成本,且消费淡季价格低迷, 多因素致行业陷入较深亏损;经历约半年去库,叠加消费回暖及替代品价格回升,黄鸡价格有所走强,产业链 扭亏为盈;全年来看,行业或盈亏平衡。展望 2024 年,产能低位运行,供给端或并不过剩,需求端随替代品价 格回暖及消费复苏而有所改善,综合看明年黄鸡价格较今年或有所好转。
3.1 为何存栏量低位,毛鸡价格端未兑现?
817 肉鸡(又称小白鸡或肉杂鸡)快速崛起替代部分黄鸡消费。由于终端市场对 3.5 斤以上大规格 817 肉鸡 的喜好程度提高,特别是南方地区 817 肉鸡可替代部分快大型黄羽肉鸡,主因 817 肉鸡价格较低,屠宰后胴体 与黄羽肉鸡较为类似。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 817 肉鸡数量增长迅速,由 2017 年的 10 亿只增长至 2022 年的 20 亿只,期间复合增速达 15%。快速增长的 817 肉鸡替代部分黄鸡消费,是黄羽鸡产能 低位下降,价格涨势疲软的原因之一。 生猪价格低位运行压制黄鸡消费。历史数据来看,黄羽鸡价格与生猪价格之间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猪肉 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中的占比最大,今年以来生猪价格低位运行,意味着对肉类整体价格定调,黄鸡产能虽然 低位运行,但较低猪价压制黄鸡价格大幅上涨。
2023 全年毛鸡养殖微利。上半年受消费淡季低鸡价、积压供给抬升成本等因素影响,毛鸡养殖端亏损相对 严重,下半年随消费旺季需求回暖,积压供给出清等利好因素提振下黄鸡价格有所回升,养殖端扭亏为盈。全 年来看,供需基本平衡以及低猪价压制等因素影响下,毛鸡养殖或微利。
3.2 明年黄鸡市场行情或同比改善
产能或继续低位运行。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30 日当周,黄鸡在产父母代种鸡存 栏 1277.03 万套(同比-4.06%,环比+0.41%),后备父母代种鸡存栏 854.74 万套(同比-5.69%,环比+0.34%), 二者均位于 2018 年以来低位水平。①年初至今父母代种鸡场处盈亏平衡水平,②年初至今黄鸡父母代雏鸡销量 5200.43 万套(同比-0.77%),意味着行业新增产能同比小幅下滑。结合父母代种鸡场盈利水平及补栏情况判断, 明年黄鸡产能仍将低位运行。
黄鸡出栏量或同比小幅下滑,价格预计延续前低后高走势。供给层面看,考虑黄鸡在产父母代种鸡存栏低 位运行,以及行业生产效率相对稳定,预计明年黄鸡出栏量或较今年小幅下滑。考虑明年上半年为黄鸡消费淡 季,叠加同期猪肉供应压力或较大,预计上半年黄鸡价格或低位运行,下半年随消费旺季提振,鸡价有望回暖。 全年来看,黄鸡价格或延续前低后高走势。
2023 年饲料行业产品销量呈现结构性差异,猪饲料受益存栏高位影响而增长显著,禽料因下游养殖现金流 改善而有所增长,水产料受行情低迷及极端天气影响,销量同比下滑。原材料方面,玉米价格高位震荡,豆粕 价格较高点有所回落,二季度开始鱼粉价格因秘鲁捕鱼进展不及预期及短期炒作原因暴涨,随后高点回调。展 望明年,生猪养殖行情或有所改善,猪料需求或保持平稳;禽料及反刍料保持稳健增长,水产料需求有望恢复。 原材料成本压力有望改善,饲料企业盈利能力或有所好转。
4.1 猪禽料增长显著,水产料下滑
2023 年前三季度饲料产量同比增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在生猪产能充足、规模化进程加快等需 求因素拉动下,饲料产量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 23264 万吨,同比增长 5.3%。其中,配合 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5.3%、14.0%;浓缩饲料同比下降 0.1%。 生猪存栏高位,猪料同比增长显著。前三季度,猪饲料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达 10660 万吨,同比增长 10.3%。其中,仔猪饲料、母猪饲料、育肥猪饲料同比分别增长 9.5%、9.1%、12.6%。今年 1-7 月,猪价持续低 位运行,生猪养殖连续长时间亏损,猪饲料需求环比波动回落,二季度 3 个月产量环比分别下降 0.5%、1.8%、 2.1%。进入三季度,由于猪价震荡上涨、生猪养殖出现扭亏迹象,生猪补栏和饲喂积极性提振,二次育肥比重 增大,猪饲料产量环比连续三个月小幅增长,分别增长 2.4%、6.7%、1.5%。展望 2024 年,生猪存栏量预计高 位,猪料需求较好。
禽产业链现金流修复,禽料呈现恢复性增长。自上年 3 月以来,蛋鸡养殖连续 19 个月盈利,叠加蛋鸭养殖 恢复性增长,养殖场户补栏、扩栏积极性提高,拉动蛋禽饲料需求。前三季度,蛋禽饲料产量 2386 万吨,同比 增长 0.2%,处于近五年平均水平。其中,蛋鸡饲料同比下降 2.6%,蛋鸭饲料增长 6.2%。基于肉禽养殖周期、 禽肉价格上涨和养殖户盈利水平提升等因素,上半年肉禽养殖积极性总体较高,利好肉禽饲料需求。前三季度, 肉禽饲料产量 6882 万吨,同比增长 4.9%,处于近五年同期高位水平,其中肉鸡、肉鸭饲料同比分别增长 5.2%、4.2%。
水产养殖去库缓慢,投料积极性不足导致饲料需求下降。受年初正常养殖节奏被打乱,叠加消费回暖不及 预期,水产品压塘去产能缓慢影响,水产行情持续低迷,水产饲料需求不及预期。前三季度,水产饲料产量 1876 万吨,同比下降 9.3%。其中,淡水养殖、海水养殖饲料同比分别下降 10.6%、0.1%。展望 2024 年,水产品积压 库存逐渐消化,叠加消费回暖带动需求改善,水产饲料需求有望恢复增长。 反刍饲料保持增长。随着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产能稳步增加,养殖方式加快转变,反刍动物饲料需求向 好。前三季度,反刍饲料产量 1203 万吨,同比增长 3.0%。其中,奶牛、肉牛、肉羊饲料分别增长 3.5%、3.9%、 0.9%。展望 2024 年,反刍料规模化加速,饲料渗透率提升带动反刍料需求增长。
4.2 玉米及豆粕价格扑朔迷离,鱼粉价格关注秘鲁捕鱼进展
玉米价格需关注进口及替代品情况。根据 CAOC 的预测,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叠加单产水平提升,明年玉米产量有望呈现增长趋势。饲用消费在本年大幅增长且处于高位背景下,明年有望保持平稳或小幅增长; 其他需求或小幅增长;综合看明年玉米消费较今年亦有所增长。若我国明年无大量进口玉米或替代品补充,供 需形势或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反之,若进口玉米数量可观、替代品投放充足,则玉米价格有望回落。 明年豆粕价格或有下降可能。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丰产概率大;阿根廷降水充足,阿根廷大豆产 量或有所恢复;美豆方面,USDA11 月报告中上调美豆新作单产,供给端或进一步宽松。综合看 23/24 年度大豆 供应较之前年份宽松。需求端看,我国压榨消费有望小幅增长。结合供需形势看,明年豆粕价格或有下降可能。
鱼粉对外依存度较高,鱼粉价格需关注秘鲁捕鱼进展。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鱼粉进口量 180 万 吨,饲料工业年鉴数据披露国内加工量 72 万吨,结合两组数据判断,我国鱼粉对外依存度近 70%。由于鱼粉供 应主要来自海外,且国内水产饲料企业在鱼粉采购中处弱势地位,鱼粉的定价权主要取决于国外。秘鲁是我国 鱼粉的主要进口国,上半年受秘鲁捕捞暂停影响,秘鲁鱼粉价格大涨带动其他国家鱼粉价格上涨。随着秘鲁 B 季捕鱼节奏逐渐恢复正常、国内市场需求不佳、以及我国非秘鲁鱼粉进口量增加,港口鱼粉库存回升的同时产 品价格高点回落。展望明年,鱼粉价格需密切关注秘鲁捕鱼进展。
4.3 明年部分普通水产品价格或回暖
主要水产品价格表现低迷。水产养殖行业面临较大库存去化压力,叠加消费相对低迷以及其他肉类蛋白价 格整体偏低等因素影响,草鱼、罗非鱼等普通水产品价格表现较为低迷。四季度为传统出鱼时点,受终端市场 支撑不足影响,普通水产品流通依旧缓慢,大量成鱼达上市规格,但销量受阻,价格整体表现较为低迷。特种 水产品方面,生鱼、牛蛙、加州鲈鱼等品种因供给增加以及需求较弱等因素影响,年初至今均价低于去年同期。
国内供应充足叠加进口量激增,对虾价格下跌明显。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南美白对虾 产量近 210 万吨(同比+6%),随着小棚养殖模式的盛行以及工厂化养虾模式的普及,我国对虾养殖效率逐步 提升,并最终带动国内对虾产量增长。荷兰合作银行全球海鲜联盟(GSA)的 Gorjan Nikolik 预测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南美白对虾产量将突破 220 万吨。对虾产量增长的同时进口总量亦在攀升,中国 2023 年 1-8 月份南美白 对虾的总进口量已经达到 69.7 万吨(同比+47%)。供应激增叠加需求较差,对虾价格自 2023 年 6 月开始持续低迷。
明年部分普通水产品价格或有改善。从供给角度看,过去两年普通水产品价格整体表现较为低迷,叠加饲 料成本高企,养殖收益较差,养户投苗积极性偏低或致存塘鱼较少;需求端或逐步恢复,供需形势结合判断价 格或改善。对虾方面,国内产量增长明显,若明年进口量依旧较大,预计明年供给宽裕,价格或承压。特种水 产品方面,生鱼等品种今年价格低迷影响养殖端积极性,投苗量或有减少,需求端若有所改善,则产品价格有 望回暖。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与作物单产,提升自给率仍然是重要环节; 从今年小麦、玉米、大豆进口情况来看,进口来源更加多元化,也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补充;此外, 需要关注厄尔尼诺气候对全球粮食生产的潜在影响。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初审结果落地推动种业发展进入新 纪元,有望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部分虫害和除草剂耐性问题,有利于农作物生产量与质的提升,后续仍需关注 转基因商业化进程以及未来种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5.1 主要作物进口来源趋于多元化,关注厄尔尼诺气候变化
2023 年 1-9 月我国小麦进口量为 1125万吨,同比增长 69.68%,进口金额为 37.69亿美元,同比增长 52.48%。 从进口来源看,国内小麦进口来源较广,主要进口国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法国。2023 年 1-9 月我国 从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美国进口小麦数量分别为 635.6、177.0、81.5、63.0 万吨,占比分别为 63.4%、17.7%、 8.1%、6.3%,进口金额分别为 19.80、5.24、2.43、2.23 亿美元,占比分别为 63.8%、16.9%、7.8%、7.2%。今年 夏季收获季节的降雨对国产新麦产量及品质造成损害,而主要供应国澳大利亚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炎热干燥 的天气或将影响农作物产量,进而存在供应趋紧价格上涨的可能,促使中国买家趁小麦价格较低的机会扩大采 购。
2023 年 1-9 月我国玉米进口量为 1743.00 万吨,同比下降 11.93%,进口金额 60.84 亿美元,同比下降 8.65%。 从进口来源看,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9 月我国从美国进口玉米金额 23.08 亿美元,同比下降近 50%,占比达 39.91%,同比下降 33.81pcts,进口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对美国玉米进口依赖度有所减轻。乌克兰是我国玉米 第二大进口国,1-9 月进口金额占比达 30.40%,同比提升 5.80pcts。1-9 月我国从巴西进口玉米增长明显,金额 达 12.98 亿美元,占比达到 22.46%。1 月首次散船进口巴西玉米抵达广东麻涌港,标志着巴西玉米输华走廊正 式打开,并迅速成为我国玉米进口第三大来源地。单月来看,9 月我国玉米进口量为 165 万吨,同比增加 7.3%, 其中,巴西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玉米供应国,当月从巴西进口约 125 万吨玉米。总体来看,今年 1-9 月我国玉米 进口量及进口金额略有下滑,进口来源趋于多元化。
2023 年 1-9 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 7881.00 万吨,同比增长 14.12%,进口金额 482.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92%。9 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 715 万吨,同比减少 7.38%,当月从巴西进口大豆 688 万吨。从进口来源看,整 体进口结构变化不大,巴西仍然是我国大豆主要进口国,1-9 月进口数量占总体进口量的 69.62%,海关总署数 据显示,1-9 月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大豆进口金额分别为 323.93、125.50、9.92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1.40%、 7.38%、68.71%,占比分别为 68.45%、26.52%、2.10%,相较 2022 年同期分别-1.27pcts、+1.01pcts、+0.81pcts。
主要粮食自给率仍需提升。根据汇易网数据测算,2023 年我国玉米、小麦和大豆的自给率分别为 93.62%、 91.18%、17.69%,同比分别+0.11pcts、-0.24pcts、+0.78pcts,尽管大豆自给率有所提升,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及要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 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
持续关注国际局势与气候异常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在今年 7 月 4 日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 尼诺条件。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一般每 2-7 年发生一次,其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它出现 后一年内显现,因此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在 2024 年最明显。厄尔尼诺对太平洋周围各国的影响 主要体现为西旱东涝,一般会导致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高温干旱;巴西北部少雨,中南部降雨过多;美国 内陆地区降雨增多。从对全球农产品的影响看,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对种植业造成一定冲击,如①棕榈油:马来 西亚及印尼降水量往往减少,或导致棕榈油减产;②白糖:印度和泰国或面临干旱减产预期,而巴西中南部或 受益降水偏多带来增产;③大豆:理论上南北美洲主产区降雨增多有利于全球大豆单产提升。根据世界气象组 织最新通报,厄尔尼诺现象在今年 7-8 月快速发展,于 9 月达到中等强度,可能将在 2023 年 11 月至 2024 年 1 月达峰,成为一个强烈事件,很大可能将持续整个即将到来的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5.2 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增长显著,种子市场供给大于需求
杂交玉米制种面积、总产量均创近十年最高纪录,杂交稻、常规稻与大豆制种面积均有所增长。2023 年全 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 462 万亩,同比增长 26.29%,全国杂交玉米平均制种单产预计 379 公斤/亩,为近 5 年中 位水平。分地区来看,新疆制种面积 168.9 万亩,占比 36.55%,甘肃制种面积 165.5 万亩,占比 35.81%,新疆、 甘肃合计占全国 72.4%,新疆超越甘肃,成为全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其他作物制种面积方面,2023 年,杂交 稻制种落实面积 216 万亩,同比增加 19 万亩(增幅 9.6%),预计全国杂交稻平均单产为 191 公斤/亩,同比增 加 33%;常规稻繁种落实面积 239 万亩,同比增加 11 万亩(增幅 5%),预计全国常规稻繁种单产 529 公斤/亩, 同比增长 4%;大豆种子生产面积 639 万亩,同比增加 128 万亩(增幅 25%);棉花、春小麦、春油菜等春夏播 作物种子上,生产面积在合理范围内互有增减。
从种子供需角度来看,种子偏供过于求,竞争激烈。杂交玉米:预计 2024 年新产种子 17.5 亿公斤,加上 上季有效库存 2.9 亿公斤,总供应量 20.4 亿公斤,预计总需求量 12.2 亿公斤,预计期末余额 8.2 亿公斤,供需 比达 167%。杂交稻:预计 2024 年新产种子 4.1 亿公斤,加上上季有效库存 0.7 亿公斤,总供应量 4.8 亿公斤, 总需求量 2.7 亿公斤(含出口 0.3 亿),预计期末余额 2.1 亿公斤,供需比达 178%。常规稻:预计 2024 年新产 种子 12.6 亿公斤,加上上季有效库存 0.5 亿公斤,总供应量 13.1 亿公斤,总需求量 5.7 亿公斤,供需比达 230%, 其中,北方稻区供需比 265%,南方稻区供需比 175%。
5.3 转基因品种初审结果落地,转基因赛道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转基因品种初审结果落地,商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农村部公示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品 种审定会议初审通过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及相关信息,包括 37 个转基因玉米和 14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从 目标性状来看,主要集中在耐草甘膦除草剂(转基因玉米 24 个,转基因大豆 14 个),抗亚洲玉米螟/抗粘虫/耐 草铵膦除草剂/抗棉铃虫/抗草地贪夜蛾的过审转基因品种分别为 35/19/8(玉米 3+大豆 5)/4/1。从转化体所有者 来看,转基因玉米品种主要采用大北农转化体的产品,数量为 22 个,此外,杭州瑞丰 9 个(包含杭州瑞丰、浙江大学 7 个),北京粮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 个,中国种子集团 2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转化体主要为农科院和 大北农,数量分别为 9、5 个。总体来看,此次转基因品种初审名单中主要上市种企均有涉及,转基因初审名单 落地利好转基因育种企业。展望未来,随着转基因品种初审结果的落地,转基因商业化正逐渐步入快车道,产 业化进程预计不断加快,国内种业发展即将迎来新时代。
我国农作物虫害依然严峻。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年初预测数据显示,预计 2023 年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 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 20.20 亿亩次,比 2022 年和 2017-2021 年均值分别增加 29.5%和 10.6%。其中,预计玉米“三虫两病”发生面积 5.0 亿亩次,同比增加 20.8%。从具体病虫害数据来看, 截至 8 月 18 日,已在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山西等 6 省 50 余市 200 多个县区发生 2000 万亩以上, 发病面积是 2021 年同期的 3 倍左右,其中,河南、安徽见病面积超过玉米种植面积 10%;三代粘虫发生面积 1000 万亩,在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北部局地高密度集中危害;棉铃虫、玉米螟、甜菜夜蛾等穗部害虫混合多发; 玉米叶螨在辽宁、内蒙古等地发生程度重、范围广、面积大,发生面积 3000 万亩以上;草地贪夜蛾目前已在 22 个省份 787 个县发生 3441 万亩,发生仍以西南华南为主。从公示的首批过初审转基因品种的试点信息来看,转 基因品种抗虫害效果显著,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防治当前玉米大豆主要虫害,有望缓解当前虫害严重态势。
当前我国玉米及大豆单产水平仍然有待提升。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玉米单产为 6.29 吨/公顷,略 高于全球水平(5.90 吨/公顷),美国/阿根廷/巴西玉米单产分别为 11.09/6.97/5.32 吨/公顷;我国大豆单产为 1.95 吨/公顷,低于全球水平(2.74 吨/公顷),美国/阿根廷/巴西大豆单产分别为 3.48/2.76/3.14 吨/公顷。从转基因试 点数据来看,转基因玉米品种平均亩产有所提升,比受体品种增产 0%-11%,转基因大豆增产区间为 2.5%-11.9%。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 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推广能够有效实现主 要作物单产的提升,同时,我国大豆自给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进口依赖度较大,预计转基因品种推广背景下, 能够有效提升粮食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
国内转基因玉米/大豆商业化推广市场规模预测。若以农业农村部预测国内玉米种植面积 6.58 亿亩测算,参 照国内杂交玉米种子价格(约 56 元/亩),考虑到转基因种子成本更高且经济效益更好,假设其价格为杂交玉米 种子的 1.3 倍(约 72.8 元/亩),当渗透率达到 90%时,其市场规模为 431.12 亿元,假设种子公司净利率为 30%, 则对应国内转基因玉米市场利润规模为 129.34 亿元。同理,若以国内大豆种植面积 1.57 亿亩进行测算,假设转 基因种子价格为杂交大豆种子的 1.3 倍(约 45.5 元/亩),当渗透率达到 90%时,其市场规模为 64.29 亿元,假 设种子公司净利率为 30%,则对应国内转基因大豆市场利润规模为 19.29 亿元。展望未来,随着转基因品种审定落地,具有研发优势和先发优势的企业竞争力或更加明显,后续可持续关注转基因商业化进程以及未来种业 竞争格局的变化。
2023 年尽管动保行业受下游养殖行情低迷影响,但整体韧性十足,主要动保企业底部蛰伏,以大客户与大 单品为抓手,推动业绩稳中有升。1-10 月兽用生物制品批签发数量同比有所减少,新注册兽药数量基本持平, 秋冬季节为养殖行业疫病高发时点,相关动保企业业绩有望环比改善。此外,兽药原料药今年行情同样低迷, 部分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静待行情回暖。大单品方面,已有 4 款“猫三联”产品通过农业农村部应急评价, 预计明年相关产品将陆续上市,同时,持续关注重大单品非瘟疫苗研发进展。
6.1 生物制品批签发有所下滑,关注秋冬季疫情发展动态
动物疫病形势依然严峻,重点做好秋冬季节疫病防控。2023 年 4-10 月,全国共报告发生一、二、三类主要 动物疫病 27 种,发病动物 115.05 万头/羽/只/匹,病死动物 10.57 万头/羽/只/匹,其中,一、二、三类动物疫病 发病数占比分别为 0.45%、10.59%、88.96%,从具体疫病来看,三类动物疫病鸡球虫病发病数量居多,占总体 4-10 月动物疫病总体的 81.92%,其次为二类动物疫病猪流行性腹泻,占比达 7.64%;三类动物疫病巴氏杆菌病 发病数排第三,占比为 3.05%。从病死率情况来看,4-10 月高致病性禽流感(一类)、炭疽(二类)、狂犬病 (二类)病死率较高,分别为 100%、81%、70%。秋冬季节通常为养殖行业疫病防控的重要时间窗口,消毒液 等产品的较快增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较严峻的养殖防控形势,冬季以后腹泻等猪病易发,预计动保企业业绩环 比增长。
下游养殖行情持续低迷,兽用生物制品批签发数量有所下滑。国家兽药基础数据显示,2023 年 1-10 月主要 国产兽用生物制品批签发数量为 7788 批次,同比下降 3.34%,其中,猪口蹄疫、猪圆环、伪狂犬、猪蓝耳、猪 瘟、禽流感、狂犬病、布病疫苗批签发数量分别为 512、790、1135、528、1387、3241、188、7 批次,同比分别 -1.54%、+0.77%、+0.98%、+3.53%、-2.12%、-7.74%、+1.62%、+75.00%。从国内新注册兽药数据来看,2023 年 1-10 月新注册兽药数量为 106 个(剔除“变更”则为 71 个),同比 2022 年 1-10 月持平,其中,一类/二类/三 类/四类/五类新注册兽药数量分别为 3、10、48、6、4 个。
6.2 兽用原料药行情低迷,底部蛰伏静待市场回暖
兽用原料企业地域特征明显,兽用原料药市场行情低迷。从分布区域看,我国兽药原料企业主要集中在东 部和中部地区,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份(自治区),兽药原料企业分布和兽 药生产企业分布基本一致。亚太易和数据显示,我国兽药原料产品分布地域也相对集中,头孢类产品主要生产 企业位于山东省;喹诺酮类集中于浙江省;盐酸多西环素主要位于江苏省和河北省;氟苯尼考主要位于湖北省 和浙江省;安乃近主要位于山东省;乙酰甲喹和喹烯酮的主要生产区在山西省;广西兽药原料药企业主要生产 右旋糖酐铁;四川企业主要生产苯扎溴铵、月苄三甲氯胺等。从整体行业变迁趋势来看,我国兽药原料药行业 历经从集中到分散的转变,同时,受环保高压、成本上升等多因素影响,原料药生产区域逐步转移,三四线城 市或成为未来原料药生产集中地。从兽用原料药价格走势来看,中国兽药饲料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原料药 价格行情持续低迷,在此背景下,部分原料药企业从产品结构端进行优化,提升高毛利产品占比。
6.3“猫三联”产品呼之欲出,非瘟疫苗多路径并举
国产“猫三联”产品预计明年推向市场。农业农村部资料显示,今年 8 月和 10 月共有两批“猫三联”产品 通过农业农村部应急评价,涉及上市动保企业瑞普生物和科前生物,相关兽药产品分别为猫鼻气管炎、杯状病 毒病、泛白细胞减少症三联灭活疫苗(RPVF0304 株+RPVF0207 株+RPVF0110 株)和猫鼻气管炎、杯状病毒病、 泛白细胞减少症三联灭活疫苗(WH-2017 株+LZ-2016 株+CS-2016 株),用量方面,8 周龄及 8 周龄以上猫首免 1.0ml,3 周(或 21 日)后二免 1.0ml,以后每年加强免疫 1 次。《2022 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宠物猫数量 6536 万只,展望未来,假设 2023 年宠物猫数量保持 10%左右增速,则有望突破 7000 万只; 假设“猫三联”疫苗单价为 100 元/次,在渗透率为 50%的情况下,对应当前“猫三联”疫苗的市场规模可达 35 亿元。从市场空间来看,随着未来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养宠意识的觉醒,“猫三联”产品增长潜力巨大。
关注重大单品非瘟疫苗研发进展。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从急 性、亚急性到慢性不等,以高热、皮肤发绀、全身脏器广泛出血、呼吸障碍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发病率 和死亡率几乎达 100%,非洲猪瘟进入中国后导致生猪养殖的医疗防疫费用增长明显。从国外现有非瘟疫苗来 看,2022 年越南推出两种非洲猪瘟疫苗产品,即中央动物药业股份公司(Navetco)的 NAVET-ASFVAC 活疫苗 和越南 AVAC 股份有限公司的 AVAC ASF 活疫苗,但因可能存在的稳定性、毒力留存等问题,我国严防其入 境。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机构包括研究所(哈兽研、兰兽研、青岛所、北京牧医所、军兽研、中科院等)、 高校(华中农大、扬州大学、复旦大学等)、企业(金宇、易邦、天康、普莱柯、中牧、瑞普、信得等),我国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策略包括基因缺失疫苗、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mRNA 疫苗等。目前,非洲猪瘟仍然是 我国生猪养殖的重大威胁,非瘟疫苗研发进展备受社会关注,若非瘟疫苗研发成功并进行商业化应用,将带来 巨大的市场增量。
2023 年宠物行业整体表现向好,尽管上半年受海外客户库存调整影响,主要宠物食品公司海外业务同比有 所下滑,但目前海外客户订单基本正常发送。当前我国宠物行业仍处于量价齐升阶段,市场需求仍然旺盛,“双 11”大促期间,宠物食品类目实现逆势高增。宠物食品发展趋势仍然以高端化、拟人化、精致化为主,一方面 宠物主消费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宠物食品不断推陈出新,共同推动行业消费升级。展望未来,国货品牌正不断 提升产品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可关注猫经济趋势下的增量以及老年犬市场的需求。
7.1 出口订单量逐渐恢复,“双 11”宠物食品销售逆势高增
海外客户库存调整完成,宠物食品/用品出口环比提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 年 1-9 月我国宠物(犬猫) 食品累计出口 19.27 万吨,同比下降 8.55%,累计出口额 63.39 亿元,同比下降 0.94%;宠物用品(鞍具及挽具) 出口量为 6.22 吨,同比下降 16.36%,累计出口金额为 63.50 亿元,同比下滑 8.13%,尽管宠物食品与用品累计 出口量和金额均有所下降,但环比改善趋势显著,同比降幅持续收窄。分宠物食品出口国来看,主要出口国家 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美国、德国、日本,出口量分别为 2.74、2.40、2.20、2.12、1.58 万吨,同比分别-1.97%、 -10.16%、-33.81%、+7.49%、-0.05%。从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来看,受 2022 年下半年海外客户库存调整影响,主 要上市宠物食品公司营收及利润端均有所承压,Q1 整体处于底部位置,Q2 后逐渐改善,截至目前出口业务逐 步恢复正常。
“双 11”宠物食品类目销售成绩亮眼。星图数据显示,2023 年“双 11”大促期间,宠物食品类目综合电商 平台及点淘实现销售额约 48 亿元,同比 2022 年增长近 30%,显著优于其他热门关注类目,如家用电器、美容 护肤、洗护清洁、粮油调味、香水彩妆、休闲零食类目同比增速分别为-2.55%、-3.96%、2.45%、6.57%、-5.56%、 -10.37%。从综合电商平台(天猫、京东和拼多多等)及点淘平台占比来看,天猫平台销售额占比约 52%,剔除 退货等因素,销售额较高品牌包括鲜朗、网易严选、蓝氏、诚实一口、阿飞和巴弟等;京东平台占比约 38%, 剔除退货等因素,销售额较高品牌包括皇家、麦富迪、网易严选、生鲜本能、伯纳天纯等。
7.2 老年犬及幼猫需求旺盛,主粮及保健品增长显著
把握老年犬与幼猫市场增长空间。2022 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宠物犬猫年龄分布中,宠物 犬龄集中在 8 岁以上,2022 年占比达到 16.3%,同比提升 0.8pcts,宠物犬老年化趋势明显。从双 11 销售数据来 看,2023 年“双 11”期间京东超市老年犬粮成交额同比增长 168%,展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宠物猫年龄分 布情况来看,2022 年宠物猫年龄主要集中在 1 岁以内,占比达 30.5%,宠物猫数量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有望带动幼猫粮需求提升。
市场聚焦主粮品类,宠物保健品增长显著,烘焙粮及主食湿粮成为宠物主粮新增长点。魔镜数据显示,全 价宠物主粮以及宠物保健品类目销售额增长显著,全价猫主粮、猫/狗保健品、全价狗主粮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 为 52.02%、49.40%、41.98%。2022 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目前主粮仍然占宠物消费结构的最高比 重,2022 年犬/猫主粮在消费结构中占比分别为 33.4%/37.5%。宠物食品是养宠的第一需求,也是最密集的需求, 从“双 11”期间销售数据来看,京东超市宠物烘焙主粮成交额同比增长 265%,主食湿粮成交额同比增长 128%; 天猫平台中,犬用烘焙粮销售额增幅居宠物狗消费产品品类首位,达 85%。从魔镜统计数据来看,天猫&淘宝平 台中,犬猫风干/烘焙粮、湿粮/主食罐两个品类占宠物猫主粮、宠物犬主粮比重整体呈增长态势。
宠物用品智能化趋势明显,宠物犬管理规范化不断提升。京东“双 11”销售数据显示,宠物用品方面,智 能用品成交额同比增长 109%,宠物出行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 95%;水族小宠方面,智能鱼缸成交额同比增长 413%。魔镜数据显示,天猫&淘宝平台宠物智能喂食器、智能饮水器&净水器近年来增长显著,2023 年 1-10 月 平均增速分别 41.48%、103.24%,智能用品关注度提升。此外,宠物出行产品“双 11”期间增长显著或因近期 烈性犬伤人事件影响,近年来,各地逐渐加强宠物犬饲养管理,尤其加强对流浪犬的管理,随着相关制度规则 不断完善,宠物用品有望迎来增长机遇。
国产替代不断加速,新兴渠道布局带来增长动力。从主要电商平台“双 11”销售榜单来看,国产品牌在宠 物食品领域已经崭露头角,京东超市、天猫、抖音“双 11”宠物食品销售 TOP10 中,国产品牌分别为 4、7、 10,抖音平台目前有着大量的受众和消费群体,国产宠物品牌已经完成渠道抢占。魔镜数据显示,2023 年 1-10 月天猫&淘宝累计销售额 TOP10 中,国产品牌占 6 个,销售额前三品牌里国产品牌占两个,为麦富迪、网易严 选,同比增速分别为 17.00%、55.60%,高于皇家品牌增速(11.30%)。未来,随着国产品牌逐渐完善产品矩阵, 不断进行产品研发创新,有望通过性价比和供应链优势,实现对进口品牌的超越。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知识
邀您看报告:农林牧渔行业2024年年度策略:把握养殖周期复苏,拥抱宠物龙头崛起
2023年农林牧渔行业中期策略 23年生猪供应压力或增加
【中原农林牧渔】农林牧渔行业月报:猪价偏弱运行,“双十一”宠物数据维持增长
农林牧渔行业月报:猪价持续反弹,宠物出口数据维持正增长.docx
宠物电商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宠物电商行业发展调研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24
10份2020宠物市场行业报告
2025年农林牧渔行业投资策略:养殖链和宠物景气延续,生物育种有望扩面提速
农林牧渔2025年投资策略报告:生猪行业的回暖之旅 宠物食品的成长之翼
2024年宠物癌症治疗投资前景报告
宠物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投资机会分析
网址: 2024年农林牧渔行业投资策略报告:养殖产业结构变革,种业发展新纪元与宠物消费升级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31049.html
上一篇: 宠物狗养殖需要长期投资 |
下一篇: 养殖鱼需要投资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