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大宗淡水鱼类湖泊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大宗淡水鱼类湖泊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该【大宗淡水鱼类湖泊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是由【老狐狸】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大宗淡水鱼类湖泊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大宗淡水鱼类湖泊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与实践肖调义1,2李德亮1,2王红权1,2陈开健1,2李祖军2刘安民2(,湖南长沙410128;,湖南益阳413215)摘要:在资源与环境之间冲突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为实现内陆浅水湖泊渔业的可持续进展,本争论以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大通湖为基地,在具体的资源与环境调查的根底上,创性的提出了以大规格鳙鱼鱼种的大湖培育技术、草鱼大湖集约化精养技术、大湖鱼鳖套养技术、软体动物掌握开发技术为主要技术内容的大宗淡水鱼类湖泊生态养殖模式并进展了初步实践。该养殖模式的初步实践结果显示出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应用前景并为湖南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渔业可持续进展供给了范例。关键词:大宗淡水鱼;湖泊;生态养殖模式青、草、鲢、鳙、鲤、鲫、鲂是我国主要的大宗淡水鱼类养殖品种,也是淡水养殖产量的主体,是我国居民膳食构造中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产业地位格外重要(戈贤平,2023)。内陆湖泊是大宗淡水鱼类的自然栖息和肥育场所,也是大宗淡水鱼类的主要养殖基地。但是,由于只留意渔业产量的提高,而无视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养殖模式对我国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正日趋严峻,在生态效应上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丧失、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并最终导致湖泊的逆向演替(谢公平,1996;张国华等,1997;张婷等,2023)。在资源与环境之间冲突日趋恶化的形势下,湖泊渔业到底如何进展下去成为摆在水产科技工作面前的重要科学问题。目前,我国的水产科学家已达成共识,湖泊的渔业进展必需走渔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进展之路(金刚等,2023)。为此,本争论以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大通湖为基地,在具体的资源与环境调查的根底上,进展了大宗淡水鱼类湖泊生态养殖模式的探究、构建与初步实践,期望以此为湖南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渔业可持续进展供给范例。基地位置与养殖概况1基金工程: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常德综合试验站(CARS-46-42);湖南农业大学人才基金工程(10YJ03、10YJ06)作者简介:肖调义,男,湖南邵阳人;教授;从事水生生物资源种质与水产动物养分生理争论。E-mail:tyx1128@大通湖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湘中偏北,东邻漉湖,南与沅江市相连,西北与南县、华容县比邻。曾因东通东洞庭,南连南洞庭,西注目平湖,北纳藕池水,四通八达而得名。1950年,随着大通湖蓄洪垦殖试验工程的完工,大通湖水面与洞庭湖湖面完全隔绝开来,成为湖南省内最大的一个垸内湖。目前,(),,,呈三角形,–(吴淞高程基准)。大通湖是洞庭湖的湖中湖,也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生态环境优越,始终是湖南省重要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因养殖需要,该湖泊的主体已被人为地用拦网分割成蜜蜂夹湖、大西湖和尼古湖三局部(图1)。长期以来,湖泊的渔业利用方式主要是人工放养。放养种类以鲢、鳙鱼为主,适当搭配鲤鱼、鲫鱼、黄颡鱼、青鱼、翘嘴红鲌等。2023年开头,湖内开头人工放养河蟹。图1大通湖位置与形态概况基地渔业资源与环境为了合理利用大湖自然渔业资源,确立大通湖生态养殖模式,2023年12月、2023年1月、4月和7月,按季度对大通湖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软体动物资源进展了具体调查分析。优良的水域环境及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为其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供给了优越的资源与环境根底。水质理化指标大通湖全年水温在10~32oC,~。水质偏碱性,~,透亮度32~60cm,氧化复原电位在-~-;~;~,~(李德亮等,2023)。水体中As、Cd、Cu、Pb和Zn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要求,除极个别区域Zn含量属国家地表水II类以外,其他全部区域的上述5种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沉积物中As、Cd、Cr、Cu、Pb和Zn的含量均高于相应元素的洞庭湖背景值,呈现累积富集的趋势,但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均较低(李德亮等,2023)。浮游生物调查期间,大通湖浮游植物共计54属98种。其中,绿藻门26属46种、黄藻门1属2种、裸藻门4属19种、蓝藻门12属16种、硅藻门8属10种、隐藻门2属3种、甲藻门1属2种。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的浮游植物细胞数分别为:×106、×107、×106、×106(李德亮,待发表)。调查期间,大通湖浮游动物共计45属,其中原生动物12属,轮虫20属,枝角类10属,桡足类3属,丰度为2930ind./L。软体动物调查期间,大通湖共鉴定软体动物15种,隶属于5科10属。其中,腹足纲(Gastropda)8种,双壳纲(Bivalvia)7种。环棱螺属(Bellamya)种类最多,%。这些种类均为长江中游湖泊均消灭率以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最高(%),而纹沼螺(Parafossarulusstriatulus)和扭蚌(Arconaialanceolata)的消灭率最低(%)。双壳纲的河蚬(Corbiculafluminea)和圆顶珠蚌(Uniodouglasiae)分居其次(%)和第三位(%)。大通湖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软体动物平均密度(68±11ind./m2)和生物量(±)数值均夏季最低,但其与春季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冬季最高(295±70ind./m2,±),但与秋季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整体呈现由春夏季向秋冬季渐渐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图直观地显示,大通湖软体动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蜜蜂夹湖区和尼古湖的东北角和西南部,整体上呈现由东北向西南渐渐递减的趋势。软体动物在大西湖全年的现存量很低,而且也主要集中分布在靠近蜜蜂夹湖和尼古湖的区域(李德亮等,2023)。生态养殖模式确实立立足大通湖资源与环境根底,确立了大通湖生态养殖模式的指导思想及生态养殖模式的主要技术内容。指导思想在湖泊可持续进展理念的指引下,在确保湖泊生态环境稳定优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依据湖泊生态特点,依据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规律,逐步引进并改进高效的现代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稳步提高以大宗淡水鱼为主体的水产品产量,优化配置资源、物流、市场,不断提升大通湖水产品的品牌质量和影响,全面实现大湖景观生态优化、渔业生产现代化。主要技术内容在生态养殖模式确立的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结合大通湖现有渔业资源现状,共确立了四种主要的生态养殖技术:大规格鳙鱼鱼种的大湖培育技术草鱼大湖集约化精养技术大湖鱼鳖套养技术软体动物掌握开发技术生态养殖模式的初步实践大规格鳙鱼鱼种的大湖培育技术鱼种投放是养殖的关键环节,鱼种的优劣程度直接打算了大湖养殖的成败。大通湖每年放养的鲢鳙鱼鱼种量达500万斤,鲢鳙鱼比例接近1:10。因此,鱼种的来源就成为了一个制约大湖鲢鳙鱼养殖的重要因素。然而,尽管前两年实行的公司+基地+农户+现代化技术效劳体系的一体化订购方式以及年末以保护价收购的运作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肯定量的大规格鱼种的供给,但由于受基地条件的限制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仍需要从一些散在的养殖户手中收购鱼种。由于散在养殖户鱼种的质量无法保证,从而造成收购鱼种的质量千差万别。为此,2023年,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在蜜蜂夹湖和大西湖扩建了6000亩鱼种围网养殖区,通过每年冬季(11月至其次年元旦)及夏季〔8月1日-15日〕两次放养的套养模式,实现了年养殖产量达400多吨,平均亩产135公斤,其中大规格优质鱼种350吨,占网围养殖区总产量的86%。目前,该项养殖技术日趋成熟稳定,已成为大通湖湖泊实现高产高效养殖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和举措(张祥,2023)。草鱼大湖集约化精养技术草鱼是我国的四大家鱼之一,也是大宗淡水鱼类的主要品种,深受宽阔消费者宠爱。近10年来,由于大湖水草资源相继匮乏,大通湖主要以滤食性鱼类的放养为主,几乎很少投放草鱼。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2023年,开头尝试通过在大湖设置网围的方式开展草鱼的大湖集约化精养技术探讨。实践证明,这种养殖模式是适合大通湖这种浅水型湖泊。目前,大湖设置4个网围(3345亩、2203亩、5397亩和3138亩)近15000亩水域专门用于草鱼的集约化养殖,放养量约为150公斤/亩,,。这种草鱼的大湖集约化养殖模式成功地将草鱼的池塘集约化养殖模式嫁接到大湖,通过投放大规格鱼种,生产大规格成鱼的方式提高大通湖草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湖鱼鳖套养技术甲鱼,学名鳖,又称水鱼、团鱼,因风味香浓、养分丰富的原因成为备受消费者推崇的滋补水产佳肴。随着池塘和工厂化温室养殖甲鱼的快速进展,甲鱼的品质大大降低,因此,野生甲鱼成为市场的宠儿,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但由于环境条件限制,纯野生甲鱼的量格外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提高甲鱼的品质,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于2023年开头在蜜蜂夹湖北部,用水泥打桩,金属网为网衣建设了中南地区最大的仿野生甲鱼生态养殖基地,并在甲鱼养殖的同时套养大规格鳙鱼。该基地面积3130亩,~,水质清爽,无污染,背风向阳,安静,水体流淌较慢,底泥厚度为15~25cm,以螺类和河蚬为主的软体动物分布格外丰富。在基地的中部均匀的用木桩搭架,铺设旧网片的方式搭建2列晒背台和食台,每列3个。4月中旬到5月上旬,先后从良种场和签订养殖合同的固定养殖户处收购不同规格的优质甲鱼苗种30613斤,共计39570只,。套养大规格鳙鱼的密度为50斤/亩,以充分利用大湖丰富的浮游生物并起到调整水质的目的。放养的生态甲鱼主要利用大湖中丰富的自然的螺类、小鱼和小虾为食,并适当配备肯定量的冻鱼和蚌壳下脚料,全部养殖生产过程均依据国家有机产品标准进展,力求保持其野生的品质。估量到年底,甲鱼总产量可达8万余斤,其中商品甲鱼近2万斤。由于甲鱼的养殖完全承受仿野生模式,故甲鱼的品质要远优于池塘和温室,估量市场价格会到达160元/kg左右,市场效益潜力大。大湖软体动物的掌握开发技术大通湖是典型的浅水型湖泊,多年的肥水养殖使得大湖水质和底质均较肥,为软体动物的快速生长供给了便利生境条件。经调查,2023年大湖软体动物总生物量为7万吨,2023年总生物量增加到12万吨,较2023年增长71%。丰富的软体动物资源不但为生态甲鱼及河蟹的养殖供给了自然的食物资源,同时也为创大湖自然渔业资源的开发模式供给了物质根底。2023年,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创性的提出了大湖软体动物资源开发的思路,由最初的只捕不养,渐渐向养捕结合过渡,在肥水养殖鲢鳙鱼的同时,充分考虑软体动物的生长需求,从而实现软体动物和滤食性鱼类的共同生长。2023年,,;,,。为实现软体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2023年4月开头,每两个月对大湖软体动物的资源量进展具体调查,从而为科学的养殖、捕捞供给数据资料。为协作软体动物的总体开发需求,公司投入近700万元用于软体动物精深加工设备的购置、改进和更。目前,已加工螺类、,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局部产品如河蚬肉已全部出口到日本,大大提高了大湖渔业资源的附加值。除此之外,由于软体动物也以滤食浮游生物为食,故只要通过具体的资源调查和科学指导养殖和捕捞,不但可以提高软体动物的产品附加值,同时可充分发挥其在湖泊低碳循环渔业中的生物调控功能,到达通过生物操纵的方式保护水环境的目的。,5,5-,李忠杰,,15(1),70-,张婷,余建波,—(Z1),183-,(已承受)谢平,(增刊),1-5张国华,曹文宣,(3),271-,李德亮,许宝红,陈开健,肖调义,杨昌珍,,2(5),12-,1,74-76.

大宗淡水鱼类湖泊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知识

大宗淡水鱼绿色养殖发展的问题与破解方法
为什么要优先养殖大宗淡水鱼?
2020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方案
怎样用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养殖大宗淡水鱼? 爱问知识人
适合北方淡水养殖的鱼类?
淡水鱼类养殖中的技术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策略
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有哪些?
淡水养殖
黑鱼:淡水霸主的真相,揭秘其生态习性与水域偏好 —【发财农业网】

网址: 大宗淡水鱼类湖泊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78296.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揭示多重影响
下一篇: 我国鱼类生态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