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阅读宗师对《每天10分钟,高效提升孩子时间管理力(孩子办事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妈妈怎么办?一线专家帮你教出懂得管理时间的好孩子。)》的笔记(1)

阅读宗师对《每天10分钟,高效提升孩子时间管理力(孩子办事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妈妈怎么办?一线专家帮你教出懂得管理时间的好孩子。)》的笔记(1)

【读家教练Ⅱ级】《慎终如始,创造玩熵:无聊时首选的游戏,将最终支配你的最优体验》

【第八季】#联读二进制# 0/禅熵:毫不费力的作为 1/心流:轻而易举的富足 D3/90 (帝师私教①亲子学习力②双语高分高能○|●读家教练①菁英阅读控②关联知识图谱③心法实践融合技 5237-5246/25000本“书单人生算法|生命熵业管理”) 11-20/1800 《每天10分钟,高效提升孩子时间管理力》盛建武 全书字数:131千字 速标时长:2分钟(23040字/分钟) 心读指数:★★★★★♥♥ 定价:29.8元 〖树摘〗 · 积木·注意力转移·绿叶·多说·朗读·分时段·分心 为了训练孩子的注意力,爸爸经常和儿子糖糖玩一种名为“静心”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次从罗列在一起的积木堆上拿起一块,但不许触动其他的积木。在这个过程中,另一方可以用语言“刺激”拿积木的一方,一旦拿积木的一方因为抗不住干扰而触动了别的积木,他就失败了。每次和爸爸玩“静心”游戏的时候,糖糖都很专心,为了忍受爸爸的各种笑话和搞笑夸张的动作,糖糖甚至会将脸憋得通红。爸爸一直在跟糖糖说笑话,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内心不再平静,继而触动别的积木,但是糖糖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静心秘籍”:他会深呼吸,眼睛紧盯着自己的目标,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因为糖糖知道,想要战胜爸爸赢得这个游戏,就得要求自己避免外界的干扰,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手上,这样才能保持手的稳定。 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在纸板上随便写下两个数字,比如2和3,2写在上面一行,3写在下面一行,然后让孩子将两个数字加起来,将答案5写在数字2的旁边,然后再将数字2写在5的下面,如此循环下去,就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转移能力。 爸爸妈妈在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的时候,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戏氛围。最好将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像一个司令员那样指挥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孩子应该是游戏的主体,是“红花”,爸爸妈妈要适时扮演“绿叶”的角色,这样孩子才会在游戏中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专注力自然也就随着思考提升了。 当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的声音刺激。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多说说话,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小听不懂。其实爸爸妈妈的话语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刺激,能够促进听觉能力的发展。 每个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默读的时候,不管是看小说还是读报纸,时间一长,往往会走神,经常是眼睛看到了文字,但是思维还没有跟上。而大声阅读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眼耳口协调,使人的视觉、听觉以及思维同步。从本质上讲,大声读书其实是一种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阅读方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声波可以经由神经系统传向人体的五脏六腑,当人大声阅读的时候,嘴巴配合着眼睛一起运动,会加强大脑语言管理中枢的反射强度,提升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 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做事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一般只能持续半小时左右,而且孩子自身的性格和周围环境也会影响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假如爸爸妈妈总是紧盯孩子,让孩子长时间做一件事情的话,那么孩子就很容易陷入疲劳。人在疲劳的时候,注意力就集中不起来,而且会对眼前所做的事情生出厌烦情绪。这样一来,时间也就在懈怠和厌恶中被浪费掉,更别说让每天“多出”一小时来了。所以爸爸妈妈要让孩子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得到一定的休息,一定不要让孩子自始至终地集中注意力做事,而是要他们学会分时段去完成,如此才能避免孩子因为疲劳而浪费时间。要知道虽然孩子很容易疲劳,但是他们的精力恢复得也快,只要爸爸妈妈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安排任务,就能让孩子做起事来事半功倍,掌握更多的时间资源。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证实:儿童能够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2~3件事情上,成人则能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4~6件事情上。比如刚刚学走路的婴儿就能边听音乐边接收父母的指令迈出步子。也就是说,一个孩子,正常情况下完全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甚至是一心三用。 · 玩·自由·阅读·倒摄抑制·记忆·慎终如始·最后通牒 玩耍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浪费”时间,但是实际上它能带给孩子愉悦的心情,孩子心情好了,才能更好地专注于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玩耍其实也是在“创造”时间——会玩的孩子身心放松,懂得劳逸结合,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高效地完成目标。 爸爸妈妈要尽量让孩子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孩子的身心才会完全放松下来,在之后的学习中全身心投入,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 家长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如将孩子努力之后节约下来的时间“交到”孩子手中,让他自由支配。比如爸爸妈妈可以大体估算一下孩子做作业需要的时间,假如孩子提前完成了,就不要再给孩子增加其他的任务。爸爸妈妈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家长不会干涉,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乐于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养成专注做事的习惯,节省下大量的时间。 妈妈想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不再一味唠叨读书的重要性了,而是将家里能放东西的地方都随意地摆放了一本书,不管是书桌上,还是柜子、茶几上,都有了书的身影。在卫生间里,妈妈特别在马桶旁边放了一本时下孩子最喜欢读的《马小跳》,因为妈妈发现轩轩每天坐在马桶上的时间很多,而且几乎都在玩手机游戏,假如他能将手里的手机换成书籍的话,就能额外地收获一段宝贵的阅读时光。做好了这一切后,妈妈给轩轩制定了一条规矩:去卫生间的时候不许带手机。虽然一开始轩轩坚决反对妈妈的这项规定,软磨硬泡想要让妈妈“妥协”,但是妈妈不为所动,将轩轩的手机没收了。这样一来,坐在马桶上的轩轩百无聊赖,看到了放在一边的《马小跳》,无聊地拿了起来,想要打发一下时间。但是翻着翻着,轩轩渐渐被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轩轩从卫生间出来后,再也没嚷嚷着玩手机游戏,而是抱着那本书继续看起来,且妈妈之后发现儿子开始留意起其他书籍,每次上卫生间的时候,总是会随手拿起一本书,将以前的“手机游戏时间”变成了“阅读时间”。 心理学上有一种“倒摄抑制”理论,说的是后面过于强烈的记忆会对前面的记忆产生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当孩子下课后疯玩疯闹的话,会让上一堂课上学到的知识“烟消云散”。 剧烈的运动会对前面的记忆起到抑制作用,不利于孩子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所以孩子最好在课间活动时做一些比较温和的运动,比如玩一些拼图类的不太激烈的益智小游戏,切忌疯跑打闹,不然会增加疲劳感,使得孩子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更加容易走神,浪费更多的时间。 孩子回到家里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训练孩子将注意力和记忆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找不同”游戏:将两张差不多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孩子看过之后立即说出它们之间的差异。这样孩子在看的时候会特别集中注意力,而且叙述的过程也是记忆的过程,这样就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其实寒暑假对孩子而言是一段读书的好时光。读书不但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情操,还能丰富孩子的语言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经常读书,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文化和智慧上的提升,更能让孩子做事的专注力得到一个质的升级,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人往往会在事情要做成的时候失败,假如这些人能够善始善终,最终就不会失败。所以爸爸妈妈在生活中要教导孩子养成善始善终的习惯,这样他们才能抓住时间,不断提升自己。 对于不需要立即完成的事情,人们习惯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的时候才去努力完成。其实这种习惯所反映的是人类的一种拖延本能,做事的时候总是能拖就拖。但是在不允许再拖延的情况下,如到了规定的时间或者不允许拖延,也能基本上完成任务,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最后通牒效应”。 · 清醒·深呼吸 为了让孩子尽快从睡眠状态中恢复过来,爸爸妈妈可以教孩子醒后在床上躺1分钟,起床后在床头靠1分钟,下床前双腿下垂1分钟,这个方法能够让孩子快速地清醒。当孩子醒来后,让他等1分钟,这段时间大脑皮层能够逐渐清醒,让孩子在起床后处于清醒的状态。 医学研究证明,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能够快速地让身体代谢功能恢复平衡,从而使得身心彻底地放松下来。而减少身体消耗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呼吸,深吸一口气然后呼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胸腔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使得血液循环恢复平稳,继而降低心脏跳动的频率,缓解神经系统的紧张,让整个身心放松下来。

2020-02-28 08:18:02 回应

相关知识

阅读宗师对《每天10分钟,高效提升孩子时间管理力(孩子办事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妈妈怎么办?一线专家帮你教出懂得管理时间的好孩子。)》的笔记(1)
阅读宗师对《脑科学压力管理法》的笔记(1)
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用这20种方法,让孩子从此彻底爱上阅读!
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的书房(附让孩子爱上阅读的100个方法)
孩子成长寄语汇总十篇
咋让厌学孩子重拾自信?孩子爱打游戏咋办?青岛早报教育会客厅校长来支招
养狗狗可以提升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能力吗
40种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家孩子
40种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方法,总有一种适合你家孩子!
别拒绝孩子养宠物的要求了 孩子真的需要

网址: 阅读宗师对《每天10分钟,高效提升孩子时间管理力(孩子办事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妈妈怎么办?一线专家帮你教出懂得管理时间的好孩子。)》的笔记(1) https://m.mcbbbk.com/newsview8965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怎样缓解烦躁
下一篇: 嘉兴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