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塚本由晴:城中村的生活状态是城市所缺失的

塚本由晴:城中村的生活状态是城市所缺失的

2017年3月,日本建筑师塚本由晴来到深圳对南头古城等城中村进行了考察调研,为即将到来的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做准备。本篇推送前半部分为塚本由晴专访(节选),后半部分为塚本由晴2013年在第五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讲座实录(节选)。

塚本由晴 | 专访

塚本由晴

Yoshiharu Tsukamoto

1965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犬吠工作室创始人之一。作为日本中生代建筑师中的佼佼者,其研究以城市、社会现象、人们的行为等为观察视点对建筑进行思考,其实验性的姿态得到了建筑界的高度评价。

应《现场》之邀,

塚本由晴在结束深圳城中村考察后,

接受了采访。

文 | 上启艺术

Q1 你对深圳的印象如何,对深圳城中村又有什么印象?

A 我之前来过深圳两次,这次是第三次。第一次来是十年前了,我记得我夜里在城市驾车奔驰,黑暗中看见许多高层公寓大厦的轮廓,然而房子里却没有多少灯火。有人跟我解释说,这些楼房都是非常漂亮的投资品,非居住用。四年前,我第二次来深圳,去了深圳一些相对轻松惬意的地方,如OCT华侨城。前两次到访给了我非常不同的印象,但这次到访,我才第一次有机会进入城中村。

南头古城 ©雨石

我对于深圳总体的印象是,这是一座飞速发展的城市,有着现代的城市规划和摩天大楼,空间广阔,道路宽敞。此外,城市绿化和十年前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依然觉得这座城市的街上少了点生活气息。对于我来说,我很难去设想居住在深圳的生活是怎样的,人们如何在公寓大楼和工作场所之间生活,孩童如何在学校和楼房之间学习和玩耍。直到去了城中村里,我终于感受到了真正的生活气息。那里就像中世纪的欧洲小镇,街道狭窄,建筑物密度高且紧紧相邻。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生活,虽然室内空间感觉不甚舒适,但各种活动在工作场地、阅读空间、学校等场所中交织发生,非常生动。我觉得和深圳的现代发展相比,城中村是非常有趣的一种现象,对其他想来参观深圳的外来者来说,这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南头古城 ©雨石

Q2 如果你要在城中村进行创作的话,会做一种什么样的概念或计划介入?

A 我们工作室对于通过艺术设计来使公共资源更加易接触这一点非常感兴趣,这也是犬吠工作室的基本创作理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对城中村的资源十分感兴趣。在田间地头,资源就是土壤、山岭、森林、树木等自然资源;在海边渔村,资源当然就是海洋、鱼类、贝类、牡蛎等等;而在城市地区,我们很难说有这些公共的、共享的自然资源。所以问题来了:在城市中,那些可以在人群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感的资源,或者说生活,到底是什么?一个答案是空间,但城市里的公共空间并非那么容易能触及到。一旦公共空间变得更易触及,我想它就能成为一种城市的资源。另一个答案是人类行为。在每一个不同的社群、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已经养成一定的行为模式。这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行为模式,已经深深根植在他们身体里了,所以这是真实存在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出人们的这种能力,创造一种更好的环境,给人们以更好的行为能力,让他们更深入日常生活中,我觉得人们就会开始愿意去做出某种行为。这就是我为城市空间计划所设想的。

分拆町屋(Split Machiya),东京,2010

Q3 你认为在城中村进行项目创作与在其他地方可能会有何不同?

A 2001年,我们受邀参加上海双年展。在上海街头我们发现了两种有趣的行为:

一个是街上有很多家具,人们长时间在里弄外面呆着,因为里弄黑暗狭窄,所以人们喜欢呆在街边人行道上,喝茶,煮饭,吃饭,有时还做缝纫活儿,工作,打麻将等等,一切都很自然。有很多活动是在街上发生的。

上海街头

另一个有趣的行为是关于自行车的。2001年的时候,人们还是习惯骑自行车。而且骑车的时候,应该要跟旁人的速度保持一致。这就是有趣的原因。当时浦东新区有很多施工场地,显然将来会是个新的城市中心。我当时听说政府要在浦东新区做一个没有自行车的新规划,我觉得有点遗憾,因为在上海街头骑自行车非常有趣,能带来一种真实的生机活力和生活气息。但这个新规划可能会影响人们和他们的惯常行为。

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所有现存的行为方式、行为模式、生活技巧,因为这才是人的资源。在那次双年展中,我们做了一种很有趣的自行车,叫“Furnicycle”,是家具和自行车的结合。当你骑自行车的时候,它只是一个交通工具;但将它们放在一起的时候,自行车、三轮车的后部却又成了椅子、长凳或桌子;把它们组合起来时,又能变成街上的生活设施。然后我们又在街上做了茶道仪式,把它们带进了博物馆,我们也向观众提供茶水。这是犬吠工作室很早、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介入公共空间的项目。这些经验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知道如何进行公共空间介入项目的创作。

Furnicycle,上海双年展,2002

点击图片阅读作品完整介绍

从那个项目开始,我们提出以小型公共空间为特点的城市概念,命名为“微观公共空间”,并制作出一系列新奇物件,这些物件可能是一种灵活的结构或是有机的家具,邀请人们在这个场所展现他们真实的行为方式,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城市人群聚集点。人们知道如何与这些物件进行互动,因为那些行为模式早已根植于他们的身体里。但同时他们也知道这里与他处有些不同,有些奇异,有些新鲜。于是他们会感到好奇,从而去测试、去检验这些物件到底是什么。这自然催生了人类在城市环境中的表达方式。我们命其名为“微观公共空间”,因为它与现有的空间非常不同,我们现有的空间比较固化,只是为人们划出一片区域作为公共空间,只关心空间的面积大小,却没有考虑这些空间的使用者是谁,他们会在这个空间里使用什么技能,做出什么行为。而我们的这种空间,是留给公众的,也是公众容易接触到的。

样板屋(Model Home),上海外滩美术馆,2012

当然,在那种大型的商业中心中,确实是很难想象人们有哪些固定的行为模式。所以现有的空间设计对于人的考虑变得越来越笼统。但是实际上,这种设计和空间就是在告诉人们,你是虚无的,你只是一个数字,却从未考虑这些人的背景、行为和技能。人们其实是能够意识到这点的,他们不喜欢这样。所以他们只会路过那种公共空间,而不去使用它。

但在城中村就没有这样的空间。城中村面积广阔,但毫不空旷。所有地方都被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占满。有人发现了什么,就对它做些什么。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每一寸空间都被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可能不一定美观,但我觉得会给人带来一种舒适感,因为从你的位置看到的整个环境都是可理解的,因为都是人们所触碰的场域。我觉得人们更喜欢这种模式。我想城中村对深圳而言的价值在此。

这次我还去了大芬村。他们用商店来卖画,而且他们就在居住的场所中间画画;他们在建筑物之间的顶棚画画,把墙当作画布;他们也在街上画画,这些都太不可思议了。这都是很开放的空间,路过的人能看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画得也很开心,并不会因为被围观而感到拘束。在这个例子中,人的身体和技能很好地利用了空间,这种技能就是绘画技能,很好地把控了对空间的利用。可能不能说是“空间”,而是“场所”,“场所”这个词更好。

深圳大芬村绘画现场 ©刘思

Q4 你对此次双年展有何期待?

A 我很欣赏此次双年展将聚焦在城中村,因为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持续发展中,城中村正面临消失的威胁。但城中村里的生活状态却是深圳其他地方所缺失的。所以我希望此次双年展能突出城中村的地位,发现城中村的价值并展现给公众,保留城中村的原貌。

塚本由晴在南头古城 ©刘思

# 文中塚本由晴(犬吠工作室)作品配图版权归Atelier Bow-Wow(犬吠工作室)所有,更多作品信息请前往官网:http://www.bow-wow.jp/

《现场》是起源于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的一个艺术项目,由上启艺术出品。它不仅关注艺术、建筑、城市文化,还反映民生、城中村生活,是一个与展览平行的媒体平台。每期《现场》均有固定版面与不同的艺术家合作,展示其纸本作品,呈现纸上作品展览现场的构想。该项目旨在融合展览活动与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让专业人士和更多深圳市民关心城中村的人与事。

塚本由晴作品《东京制造》以及与李翔宁合作的作品《上海制造》曾于第五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展出。2013年12月7日早晨,“跨边界讲座:塚本由晴《东京制造》”在第五届深双主展场B馆文献仓库举行。

塚本由晴《东京制造》

我觉得塚本由晴先生的实践和其他日本建筑师不一样。大部分其他建筑师风格有脉络可寻,而塚本由晴的实践更像是解决问题的建筑。如果没告诉你是塚本先生的设计,你很难看出这个设计是他做的。他针对每个特定的问题、每个建筑都会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形式在他这里不那么重要,他的每个作品都不相像,每个作品都有很特别的形象,这是他非常重要的特点。

—— 李翔宁,2013UABB策展人、学术总监

跨边界讲座:塚本由晴《东京制造》

我和妻子(贝岛桃代)于1992年成立了犬吠工作室,我们做研究工作,做民用建筑设计、公共空间以及公共建筑的设计,也做教学工作。2000年,我们出版了两本书,《东京制造》和《宠物建筑指南》。“东京制造”展项在本次深双(2013届)B馆展出,它旁边是和李翔宁教授合作的“上海制造”。

《东京制造》(左)和《宠物建筑指南》(右)

《东京制造》是一本东京“不好的建筑”(Dame-Architecture)指南。这些建筑并没有坚持建筑的形式和美感,而是以一种顽固而真实的姿态来回应其所处的环境及使用需求。它们阐释着东京这个城市本身,而不是被东京所定义。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建筑的收集和整理,使东京城市空间的本质更加清晰。

超级驾校:超市楼顶的驾校

搅拌车公寓:楼下的空间方便搅拌车的停放,搅拌车在工作的时候驾驶员则可以在房间里休息。

《宠物建筑学》中记录则是非常小型的、小体量的建筑项目,展示如何在东京去应用这种非常小的空间。

宠物建筑学的类型学分析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书籍介绍

宠物建筑学 #46: Kadokko restaurant

写这两本书最初的想法是创造一种更好的关系——构建城市和建筑之间的理论联系。在日本,尤其是二战以后,关于城市和建筑有各种不同的思路和讨论。现在的日本有很多非常漂亮的建筑,有些是公共建筑,有些是私人拥有的,但是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座座建筑单看很漂亮,聚集起来却有一种违和的感觉。我对这种缺乏集体感的集合感兴趣,所以很早就开始研究这个话题。而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重新建立起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们21世纪日本及东京建筑师的重要任务。

这两本书是我们关于城市和建筑关系的初期研究成果,之后我们又做了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2010年,我们出版了《行为学》,讨论了三种不同的关系:第一种是建筑和自然的关系,第二种是建筑和人的关系,第三种是建筑和建筑环境的关系。这和本届深双关于“边缘”、“开放边界”和“跨越边界”话题是紧密相关的(编者注:2013深双主题为“城市边缘 Urban Border”)。之前的两本书意图打开城市和建筑的边界,让建筑表现城市,而城市也会影响到建筑本身的特性和特点。现代生活是碎片化的,缺少“整体”的观点,而且很不幸地,由于工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出现,很多城市失去了自我。所以,《东京制造》和《宠物建筑学》这两本书都是想探讨城市空间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我们把研究往前推进,于是有了《行为学》这本书,探讨建筑和城市、里和外之间的关系,讨论这些概念的起源。我们关心自然、人和建筑的行为,观察这些不同的边界发生了什么。

犬吠工作室《行为学》

比如现在我们所处这个空间的采光其实都是从外面照进来的,这是基于自然和建筑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看到包括窗户、供暖,湿度……这些都是自然和建筑的行为。自然界的光、风、热和湿度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说,利用这些自然的因素能使我们生活更方便舒适。

另外,在建筑学中人也有很多行为。人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在不同的背景和环境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表现,建筑能够鼓励人们产生不同的行为,同时也会让人们不愿意做一些行为。听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比较奇怪,我们觉得建筑不会动,是固态的。但我们如果从很长的时间框架来看建筑的行为,比如100年,就能看到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和地形的变化。

自然的行为也要从时间的尺度和周期来看。比如台风只有夏天快结束的时候才出现,比如樱花一年中只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盛开。当人们坐在樱花树下喝酒、唱歌、聊天,人的行为和樱花树的行为就实现了一致性或者同步性,这种同步让人们成为了大众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

人们在树下赏樱 ©Ryuichi Mino

下面和大家举两个公共空间的例子。哥本哈根在夏季快结束的时候,因为天气并不是非常热,所以骑自行车的人们已经开始穿外套了。然而坐在另外一边喝着啤酒的人们却穿得比较单薄。同样的天气下,大家穿着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墙壁在下午吸收了阳光并传热,所以觉得背靠墙的人们觉得很温暖,于是根据自然环境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比骑车的人们穿得少一些。

第二个例子是北京冬季的天坛公园。我很喜欢这个公园,在里面能看到人们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在跳舞,有的打太极,有的舞剑……还有一位女士也在锻炼,靠一个大树的凸起部分按摩自己的肩部。大家都是根据公共空间的自然环境在调整自己的行为。

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编表示:南方也有健美大叔

公共空间并不仅仅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空间。公共空间要让使用这个空间的人能够利用这个空间的开放性。如果这些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不知道怎么在其中有相应的行为,这个空间就仅仅是空的空间,而不是公共空间;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和空间本身产生互动,才会创造更好的、更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公共空间。

人的行为体现在各自的身体和社会文化中,从这个着眼点,我们可以开始考虑任何空间的使用。

路过印度一座靠近孟买的房子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人坐在门廊下的秋千上阅读。我跟他打招呼,他回应我,然后继续在秋千上读书。对他来说我是一个突然出现的访客,像自然界其他的任何东西一样,像风和光线一样,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存在。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空间,但其中有行为和共存性,这使这个空间的内涵一下子丰富起来。

通过对于建筑行为学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中的重复性、节奏、时间的跨度以及分享性,了解其怎样与人的个体行为进行互动。行为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有一定的重复性,而行为重复之后就会有一定的节奏,产生时间性。一个人无法完全垄断自己的行为,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共享的东西。因此,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上来说需要有一种策略,即怎么通过人的行为来思考空间。

微型空间大排档(White Limousine Yatai),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2003

我们考虑空间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谁是所有人、谁在使用这个空间、谁在使用这个空间当中的物件。这个空间中会有很多的自然的资源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我们在其中也尽量会去使用这些免费的自然资源。这个过程中会创造一种空间的分享感,然后建筑设计会发生转移,从个性化转向共性化。因为人有自己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一些共同的行为。建筑设计从基于个性的行为转向共性的行为,实际上是20世纪到21世纪建筑设计的转移。这是我对于所谓“建筑行为学”的思考。

犬吠工作室建筑效果图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塚本由晴:城中村的生活状态是城市所缺失的
猫咪的生活习性,与现代城市人的生活状态更为契合。与猫相比,狗无疑是“社交型宠物”
【北湖点滴】神秘来客?对Meto来说的重要人物是?怒涛跟猫哥一起在宠物杂志出道
“我的孩子是只宠物”
宠爱城市:和谐宠物生活指南
宠物鸟、野鸽子不可小觑 城市防控还需全民参与
城市流浪犬探因:主人遗弃、行业混乱、监管缺失
租住生活 “去孤岛化”的一种可能:猫咪也是“社交货币”
怎么熬过一个人孤单的日子
城市中宠物犬在户外活动空间的探讨

网址: 塚本由晴:城中村的生活状态是城市所缺失的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0362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文化安全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 【上古哲学资料】《应用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