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飞哥谈影 “视觉冲击力”究竟是个什么鬼?

飞哥谈影 “视觉冲击力”究竟是个什么鬼?

经作者本人授权,大美摄影正式推出“飞哥谈影”专栏,同步刊发他的文章,如果你也喜欢,请订阅大美摄影微信公众号,你一定不会失望。

0:14飞哥有话说来自大美摄影

飞哥是谁?他是摄影界的法律专家,法律界的摄影理论家,摄影理论界的史学家……他直面事实,敢于用深刻犀利的言辞对摄影界的现象进行评论,本着摄影理论家、评论家的业界良心,旁征博引,普及知识,剖析表象,深入本质,指点江山,嬉笑怒骂,论的是实实在在的事,讲的是实实在在的理,触动了敏感的神经,点醒了迷茫懵懂的人们。他说:“我是许华飞,我不会让你舒服,但我会帮你进步。”

——编者

摄影界一直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但是谁也说不太清楚的概念,“视觉冲击力”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在各种“佳作点评”、“经验总结”当中,“视觉冲击力”一直是“名师”们讲解的“常规武器”;另一方面,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使用语境一直是模糊不清、甚至有些自相混乱的,一些有思想的批评家对其“深恶痛绝”,个别喜欢直言不讳的老先生甚至明确表示视觉冲击力“都是废话”。

飞哥在这里给大家“露个底”,在所有和理论、评论教育等相关的工作中,“夸一张照片如何如何好”是相对简单的一种。反正点评的肯定是佳作了,拿好话往上堆大抵不会错。在这个场合下,有时候讲评专家也没看出来作品哪里好,就按照“构图合理、光影动人、细节丰富、视觉冲击力强”这个路数糊弄一下。这么干的人多了,也就无怪好多朋友干脆怀疑这些概念是不是真的存在了。

这张作品被某些人点评为“视觉冲击力强”,飞哥表示不赞成

但是,如果大家看到下图,再和上图疲惫的美国医生进行对比,是不是第一反应上还是有很大不同?这不同,一定程度上就是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本图实在有些莫名其妙,但是“视觉”确实很“冲击”

所谓“视觉冲击力”,按照飞哥非常肤浅的认识,就是摄影作品中因为画面呈现的独特之处,给读者造成格外的视觉刺激。换而言之,“视觉冲击力”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画面的呈现上有独到的特色。

第二,这种特色足以对读者产生“平均水平之上”的视觉刺激。

那么,什么样的“特色呈现”会产生视觉冲击力呢?

一是画面的内容“触目惊心”

比如下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凯文卡尔特的这张作品救活了很多非洲孩子,但是闹死了自己

从改变现实世界的角度上看,这张作品可能是摄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了。他的成功关键就是内容——奄奄一息的孩子和等待捕食的秃鹫,这种现实世界的残酷和人类文明理念之间的巨大差异完全“秒杀”了读者,形成了无以伦比的心理震撼。

如果说这张图的作者本身就是很有功力的摄影师,那么下面这张图更能说明问题:

2013年4月19日晚,江苏省泰州市滨江工业园区管委会晚宴被当地群众的围堵,为首的官员被迫跪在酒桌上喊话求饶。CFP供图

这张图飞哥也是多次使用过,他的特点不是拍得好,而是拍的非常不好,连基本的“拍清楚”都没有做到,简直就不配叫做“摄影作品”。但是呢,本图的内容时代特点鲜明、切中社会热点,简单粗暴、直击要害,这种剥离了影像素质,完全依靠内容来进行的赤裸裸的视觉冲击,传播效果要比一般所谓“作品”好得多。这也是飞哥一贯的观点,作为摄影,其内容具备了压倒一切的重要性。

二是表现手法的独特性

上图是Harold Edgerton的高速摄影名作“静止的时间”(STOPPING TIME),摄于1964年。不客气的讲,这张图片在审美上价值很有限,深度思考、社会意义、个性感受啥的更是谈不到,但却在摄影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原因就是其表现手法完全是革命性的。虽然苹果和子弹都是平凡不过的玩意儿,但结合起来的效果堪称华丽。在其产生的年代,画风的前卫大胆、几乎颠覆性的与众不同,使其吸引了千万人的瞩目。能够依靠形式感取得普遍认可,实在是把“视觉冲击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好了,大概解说了“视觉冲击力”是什么,其优劣又如何呢?

首先必须要指出,视觉冲击力好的作品,在今天优势是很明显的。今天的形势就是图片数量爆炸,谁也看不过来,太多好照片没有被见到就死掉了。无论是影赛评委还是图片读者,多数情况下都是“扫描式阅读”,不会一张张细致的读图,而是一眼扫过去就是一大片。视觉冲击力好的作品,呈现效果的刺激性非常远胜于其他,更容易在扫描中被发现,从而脱颖而出。大家可以观察,如今各媒体的头图,往往采用各类手段来刺激读者,吸引眼球。作为影友呢,大大方方去把视觉冲击力的事情做好,千万不要觉得既然有专家不赞成,用这件工具就很“俗”。记住了哈,手段只有好不好用,根本无所谓俗不俗!

无论中外,头版都在“冲击”你

还有一个小建议,其实在视觉冲击上做得最好的,是大家不太重视的商业摄影。商业摄影离一般影友比较远,所以我们今天也没有用相关的片子。如果影友“学有余力”,可以学学商业摄影师的构图和打光,更要紧是琢磨一下人家撩拨读者心理的本事。

但是,要产生一张好照片,“视觉冲击力”可也存在明显的弱点,这就是:

边 际 效 用 递 减

我们前面提到过,视觉冲击力需要画面呈现有特色,而形成冲击的方式其实是有限的。在内容上,选择热点问题、群体场面、突发事件和其他“与众不同”场景;手法上讲,尽量“出血”、特写突出视觉中心、适度变形、色彩和明暗强烈对比、开放式构图等等,也是常见的招式。当然我的总结并不全面,但无疑所有的手段终归都是有“套路”的。

但大家要明白,既然已经图片爆炸,那内容上的“与众不同”越来越难找了,而手法套路用多了,第一次观众“震撼”,第二次“新鲜”,第三次可就是“平淡”了,“冲击”效果会一次比一次差。飞哥自己在评选现场就发现过一个规律,视觉冲击力强的作品,往往第一轮成绩斐然,到了第二轮之后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原因无他——评委看过一次之后,不那么“新鲜”了。实际上,每一次视觉表现革命之后,都会有无数拙劣的模仿者(那个苹果之后,摄影师用子弹又打穿了多少东西啊)。单说他们的作品呈现往往不差,可是没留下太多声音,因为只有第一个才是“革命”,剩下的只不过是“起哄”。

即使是“没有递减的第一次”,我们也要明白,单纯的“视觉冲击强”只是一种相对“低层次”的成功,在飞哥所谓的“新奇深情”评价体系里,只占了“新奇”,还挨不上“深情”的边。就像一部单靠感官刺激的电影(其实电影的感官刺激很依赖声音和画面切换,摄影还无法达到这样的刺激),有可能大卖,但是要谋求历史地位,那就有点不靠谱了……

那么,有没有“视觉冲击力强”的作品长葆魅力的例子呢?当然也有。上图凯文的作品算一个,下图卡帕的《西班牙战士》也算一个。

这张作品的成功当然有呈现上的道理:内容固然触目惊心、拍摄角度也是前无古人。摄影师不拼命走到最前线,不可能有这样的场面(当然,搏命的卡帕最后也把自己扔在了战场上)。但这幅作品(包括凯文的作品)冲击的除了视觉之外,更是以生死之间的强烈对比(作品里面只反映了死,但是读者的环境是生,所以读者不可能不想到生),来冲击读者的心理。生命的脆弱无助、战争的残酷无情,都会引发读者超出作品本身的观察和思考。这种把“视觉冲击力”深化为“心理冲击力”的做法,真正延伸了作品的生命力。当然,一般影友可能没有机会拍摄太多生死相见的场景,但每个人的视野之内都有或多或少的悸动,这就是你应该关注的地方。

我们的结论是这样的:摄影可以看作作者对读者的一种表达。营造视觉冲击力,无疑是表达的一种好的方法,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用“冲击视觉”吸引读者只是第一步,将读者吸引过来,再用表达的内核“冲击心理”,才算是功德圆满。

我是许华飞,我不会让你舒服、但会帮你进步,要相信我是爱你的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飞哥谈影 “视觉冲击力”究竟是个什么鬼?
浅谈照片的“视觉冲击力”
成功有说道(5)|视觉冲击力招人爱来又惹人嫌
设计中的视觉冲击力!如何增强?
如何有效地提升视觉冲击力?
如何增强视觉冲击力?视觉强化法
设计技法!视觉冲击力强化策略!
营造视觉冲击力——9个技巧 !
视觉冲击力十足的海报设计:揭开《一头钻进笑声里》的惊艳面纱
影响消费者视觉冲击力的元素主要有( )。

网址: 飞哥谈影 “视觉冲击力”究竟是个什么鬼?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62883.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陌陌母亲节短片,视觉冲击力太大了
下一篇: 融创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