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缸为透明亚克力材质,大小规格为20cmx12cmx10cm(长x宽x高,均为内径参数)。检测缸中间由一块相同材料的隔板隔开(不透水),分成左右两个小室,每个小室被人为二等分为两个区域,靠近隔板一侧定义为社交区域(social zone)。
- 社交互作检测缸 -
实验设计和流程:
社交互作实验包括3组,分别为wt-nacre组(实验组)、wt-wt组(wt对照组)以及nacre-nacre组(nacre对照组),每组检测15尾(即n=15)。实验中,用网兜(直径10cm)小心将待检测个体转移至检测缸,视频记录个体行为。当个体进入社交区域(social zone),视为参与社交互作活动。以受试个体进入社交区域的次数和累积时间等指标来评估其参与社交互作的水平。
行为记录和分析:
实验中采用相机进行视频记录,时间为6min,用作行为分析。采用四项指标来衡量受试个体的社交互作行为:(1)移动总距离(distance traveled/cm);(2)社交区域的累积时间(time spent/s);(3)进入社交区域的频次(number of entries);(4)平均每次进入社交区域逗留的时间(average entry duration/s)。
斑马鱼仔鱼成群凝聚能力测试:
成群凝聚能力测试是一种通过观察斑马鱼群聚行为变化进而评估其社会行为的实验方法。斑马鱼是一种群居型生物,能够表现出明显的成群凝聚行为。当它在觅食或遇到敌害感到恐惧时,这种行为尤为明显。将11dpf斑马鱼仔鱼置于玻璃培养皿(直径9cm)在上午11:00至下午1:30(为了避免白天的混淆效应)之间进行成群测试,每组选取30条仔鱼,即每组每个烧杯(重复组)选取10条仔鱼。每个培养皿中装有25mL水和10只仔鱼。跟踪10只仔鱼的运动8min,每15s收集一次数据,分析仔鱼之间的最近邻距离和个体间距离。前2min用于驯化,剩下的6min用于分析。
双酚A是最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之一,已被证明具有拟雌激素活性和 抗雄激素活性,对正常细胞活性造成损伤,进而影响生物体的健康,可以导致斑 马鱼幼鱼昼夜节律紊乱,表现为自发运动的振幅下降。激动剂GSK4112可以恢复斑马鱼幼鱼的自发运动节律。
斑马鱼幼鱼社交刺激实验:
将对照组、25pmol/L BPA组、1pmol/L GSK组和BPA+JSK组染毒至72hpf,然后用养鱼水培养到13dpf。取定制的斑马鱼幼鱼社交行为学板,该板由三个区域构成,分别为鱼群刺激区域、无鱼群刺激区域、自由游动试验区域(自由游动区域划分为两个小区域,分别为靠近鱼群刺激区域和靠近无鱼群刺激区域)。每组分别选取1条放入试验区域,加入与板边缘齐平的养鱼水,使斑马鱼幼鱼能够自由游动,每组重复10次。将社交行为学板放入Daniovision仪器中,仪器参数设置为60min光照。记录持续60min光照期间斑马鱼幼鱼再自由游动试验区域的游动情况,评估斑马鱼幼鱼的社交情况来评估自闭样行为。
斑马鱼幼鱼触觉刺激试实验:
将对照组、25μmol/L BPA组、1μmol/L GSK组和BPA+JSK组染毒至72hpf,然后用养鱼水培养到13dpf。取定制的斑马鱼幼鱼触觉刺激行为学板,该板由三个区域构成,分别为卤虫刺激区域、无卤虫刺激区域、自由游动试验区域(自由游动区域划分为两个小区域,分别为靠近卤虫刺激区域和靠近无卤虫刺激区域)。每组分别选取1条放入试验区域,加入与板边缘齐平的养鱼水,使斑马鱼幼鱼能够自由游动,每组重复10次。将社交行为学板放入Daniovision仪器中,仪器参数设置为60min光照。记录持续60min光照期间斑马鱼幼鱼再自由游动试验区域的游动情况,评估斑马鱼幼鱼的触觉刺激情况来评估自闭样行为。
参考文献:
1、Dlugos C. A., Rabin R. A. Ethanol effects on three strains of zebrafish: model system for genetic investigations [J].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2003, 74(2): 471-480.
2、Miller N. Y., Gerlai R. Shoaling in zebrafish: what we don't know [J]. Reviews in the neurosciences, 2011, 22(1): 17-25.
3、Miller N., Gerlai R. From schooling to shoaling: patterns of collective motion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J]. PLoS ONE, 2012, 7(11): e48865.
4、Levin E. D., Bencan Z., Cerutti D. T. Anxiolytic effects of nicotine in zebrafish [J]. Physiology & Behavior, 2007, 90(1): 54-58.
5、Nelson R. J., Trainor B. C. Neural mechanisms of aggression [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7, 8(7): 536-546.
6、刘建俊. 钟基因nr1d1在BPA暴露致斑马鱼幼鱼自闭样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23.
找实验方法,上脑声常谈
相关知识
斑马鱼行为篇㉟:斑马鱼幼鱼社交行为
斑马鱼行为篇㉘:浅析斑马鱼孤独症模型
斑马鱼行为篇:药源性眼损伤斑马鱼模型
斑马鱼行为篇㊳:斑马鱼听觉功能研究
斑马鱼行为篇:铁对斑马鱼学习记忆能力影响
脑声笔记︱斑马鱼行为篇①:斑马鱼嗅觉行为学和简单运动行为学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创新构建了一种双相情感障碍斑马鱼模型
快速、直观、成本低!斑马鱼才是实验动物的真香选择
红绿灯鱼热带淡水活体观赏宠物鱼小型宝莲灯斑马鱼群游鱼苗灯科
宠物鱼有哪些品种(30种好看可爱的宠物鱼分享)
网址: 斑马鱼行为篇㉟:斑马鱼幼鱼社交行为 https://m.mcbbbk.com/newsview169151.html
上一篇: 探究宠物鼠的行为习性:从活动习惯 |
下一篇: 【中国科学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