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视频中我们简单的介绍了焦虑障碍,在焦虑障碍的分类中,特定恐惧症的机制算是最简单的,这期我们就针对特定恐惧称是什么、特定恐惧症的心理机制进行讨论。
我们先来看一个新闻片段。
【新闻片段】
我把特定恐惧症的定义放在这里,大家感兴趣可以暂停看一下。
特定恐惧症的定义(DSM-5)
该障碍的关键特征是当存在特定的被命名为恐怖症刺激源的情景或物体时,感到害怕或焦虑。害怕的情景或物体的类别用标注来表示。许多个体害怕的物体或情景超过一种类别或恐怖症刺激源。诊断特定的恐怖障碍时,其反应不能等同于那些常常出现在人群中正常的、一过性的害怕。如需符合诊断标准,这种害怕或焦虑必须是强烈的或严重的(即“显著的”)。体验到的害怕的程度随着与所害怕的物体或情景的距离有所变化,害怕的物体或情景既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发生在对它的预期之中。害怕或焦虑也可以表现为完全的或部分的惊恐发作的症状(例如,预期的惊恐发作)。特定恐怖症的另一个特征是,几乎每次只要个体与恐怖症刺激源产生联系,就会激起害怕或焦虑。因此,如果个体遭遇相应情景或物体时,偶尔会变得焦虑(例如,在5次飞机飞行中,只有一次变得焦虑),则不能被诊断为特定恐怖症。然而,根据遭遇恐怖性物体或情景的不同情况,所表达的害怕或焦虑的程度可能有所变化(从预期的焦虑到完全的惊恐发作),因为不同的背景因素,例如,其他人的在场、接触的时长,以及其他威胁性的因素,例如在飞行中遭遇湍流会对害怕飞行的个体产生影响。通常,儿童与成年人表达害怕和焦虑的方式不同,害怕或焦虑都发生在刚一遇到恐怖性物体或情景之时(即是立即的而不是延迟的)。
个体积极的回避该情境,如果他不能回避或决定不回避,则该情景或物体会诱发强烈的害怕或焦虑。积极的回避意味着个体有目的地避免或减少与恐怖性物体、情境接触的方式(例如,由于恐高,平时会选择走隧道而不是过桥;由于害怕蜘蛛,就避免进入黑暗的房间;或者避免在那些恐怖性刺激常出现的地方工作)。回避行为通常很明显(例如,害怕血的个体拒绝看医生),但有时不那么明显(例如,害怕蛇的个体拒绝看蛇形的图片)。许多有特定恐怖症的个体受该病影响很多年,曾为了尽可能回避恐怖性物体或情景而改变生活环境(例如,被诊断为动物特定恐怖症的个体搬到一个能避开所害怕的动物的区域),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再经历害怕或焦虑。在这样的案例中,当个体缺乏明显的焦虑或惊恐时,其回避行为或持续拒绝参与那些可能导致个体暴露于恐怖性物体、环境的活动(例如,由于害怕飞行而反复拒绝与工作相关的旅行邀请),有助于临床确认和诊断。
害怕或焦虑与物体、情景带来的实际危险不成比例,或比应该出现的情绪更为强烈。虽然有特定恐怖症的个体通常意识到他们的反应过于不成比例,但仍倾向于高估他们所害怕的情景带来的危险,因此“不成比例”应有临床工作者予以判断。此外,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应考虑在内。例如,害怕黑暗在暴力背景中是合理的,害怕昆虫在昆虫被端上餐桌消费的背景中则显得不成比例。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6个月或以上,可帮助将该障碍与人群中,尤其是儿童中常见的一过性的害怕区分开。然而,病程的诊断标准应被作为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允许有一定弹性。特定恐怖症必须导致临床导致临床显著的痛苦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的受损,才能被诊断。
总结下来,特定恐惧症有以下这些关键点。
1、害怕或焦虑的刺激源是针对性的事物或场景。可能是动物昆虫、可能是某种食物、可能是闪电飓风、可能是电梯深海、可能是飞机汽车。
2、个体往往会选择积极的回避刺激源。同时恐惧是立即的不是延迟的,也就是说恐惧是无意识的。
3、个体的恐惧是不合理的,是与实际危险不成比例的。
当然,恐惧是非常正常和常见的情绪。只有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以说是特定恐惧症。再者说,大多数的正常人都有一些特定的恐惧症,比如说“恐鬼症”,但是不妨碍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是不用担心,也没有必要去治疗的。
特定恐惧症成因的心理机制
1. 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两个刺激。一个中性刺激和一个非中性刺激,或者可以说过和一个原本可以引起自然反应的刺激。通过匹配,最终使中性刺激产生原本非中性刺激带来的反应。原本的中性刺激就成为了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导致的反应称之为条件反应。
比如:
巴普洛夫的实验中
铃声作为中性刺激,食物原本可以引起自然反应(分泌唾液)的刺激。
在多次的喂食前伴随着铃声,久而久之狗会对铃声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
相信很多养过宠物猫宠物狗的同学都有过类似的实验经历。
食物(非条件刺激,或可以引起自然反应的刺激)可以引发分泌唾液(非条件反应,或自然反应)
铃声(中性刺激)
在食物和铃声多次同时出现后
铃声成为了条件刺激,此时对铃声进行的唾液分泌成为了条件反应。
这种条件作用不仅仅在动物身上,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人类婴儿身上进行过类似的实验。
华生的被试是一位不满一周岁的婴儿小艾尔伯特,在实验前两个月,华生对九个月大的小艾尔伯特进行了测试,小艾尔伯特对白鼠、兔子、狗、猴子、毛绒玩具、皮衣等均无恐惧情绪。(此时白鼠、兔子等刺激对小艾尔伯特均为中性刺激)
两个月后进行了实验,在小艾尔伯特面前呈现白鼠,开始小艾尔伯特没有表现出恐惧情绪,会观察抚摸白鼠。实验人员在小艾尔伯特抚摸白鼠时候,用金属锤用力的敲击金属棒,发出巨大刺耳的声响(非条件刺激),在听到巨大的声响后小艾尔伯特开始大哭,表现出了恐惧。
重复多次后,白鼠(原本的中性刺激)与巨大声响(可以引起自然反应的刺激)进行了配对。
当小艾尔伯特看到白鼠时,会表现的恐惧,哭着转身试图离开。
2. 泛化
经典条件作用的进一步发展。
小艾尔伯特在对白鼠表现出害怕的反应后,实验人员进行了进一步的测试。小艾尔伯特对与白鼠相似的事物也表现出了恐惧的反应,例如在两个月前的测试中原本其他的中性刺激,例如兔子、毛绒玩具、皮衣等。
泛化的核心是感知到新的刺激与之前形成了经典条件作用的刺激的相似性。
大脑通过对刺激的视觉、听觉、或其他感觉属性的分析来评估刺激间的相似性。当新刺激足够相似条件刺激时,之前对条件刺激的条件反应,也会被激活并应用到新刺激上。
总的来说是因为大脑可以针对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识别,相似的事物,或事物间有相似的特点特质等。都因为其相似性,会讲条件作用扩展到相似的刺激上。这个扩展的过程称之为泛化。
3. 语言和概念等抽象刺激也可形成经典条件作用,或也可以对建立了经典条件作用的刺激进行泛化。
特定恐惧症的治疗原理
我们成长中对一些具体的事物形成的经典条件作用,使得原本的中性刺激成为了可以导致恐惧的恐惧源。
那么对特定恐惧症的治疗,基本也都是遵循着“反条件作用”或“逆条件作用”的。
反条件作用的核心是替换原有的条件刺激(最初的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配对后成为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无需条件就可以自然引起反应的刺激)之间的关联,或者说是断开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联接。那么如何断开呢?通常是使条件刺激匹配到一个新的反应上。
主要的方法是:
一、逆向配对
刚才我们得知,最初的中性刺激与可以自然引起反应的刺激多次同时出现,进行了配对,使得原本的中性刺激引发条件作用(对条件刺激产生的恐惧感)。
逆向配对的目的是:使用一个新的反应(愉悦)来取代形成了的条件反应(恐惧)。
操作过程
1、确定条件刺激
首先识别导致不良反应的条件刺激,简单来说就是什么事物跟恐惧建立了联系,要注意的是,通常识别的是条件刺激,而不是非条件刺激。
例如一个害怕蛇的女孩,她认为蛇有毒,被蛇咬会很痛,会中毒,会导致死亡。也就是说,蛇作为中性刺激与痛这个可以自然引起恐惧反应的非条件刺激进行了匹配。在实践中往往进行反条件作用的是切断蛇与恐惧的关系,并非是中毒与恐惧或死亡与恐惧的关系。 因为保留着必要的恐惧,对我们而言是一种保护。这一点在后面的系统脱敏疗法自助版中会提及。
2、选择逆向的刺激
我们的目标是把建立好的消极反应,用积极的反应取代。
那么往往需要引入一个可以引发这种积极反应的新刺激。
积极的刺激可以是各种引发愉悦或者积极情绪的刺激,例如视觉上的绘画、电影等;触觉上的按摩放松、抚摸安全温顺的动物等;味觉上美味的饮品食物等。
应确保积极刺激带来的积极反应,足以强烈到足以抵消原有的负面反应。
3、同时呈现原有的条件刺激和新的逆反刺激
在治疗的过程中,引发负面反应的条件刺激和新选择的逆反刺激应同时呈现。
4、重复和强化
为了有效的重新建立稳固的条件反应,需要重复进行逆向配对,以加强新的联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引起恐惧的刺激(狗)将逐渐可以和逆反刺激(会让人开心的事物)带来的反应(快乐)进行匹配。直到原本的条件刺激(狗)可以引发新的条件反应(快乐)。
二、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也是基于经典条件反射为原理的治疗方法,然而,这两种方法在目的、过程和应用上存在关键的区别,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在治疗中成为了两种不同的疗法。
逆向配对指的是使用新刺激带来的反应来抵消原有的刺激带来的反应,暴露疗法指的是不需要新的刺激,直接暴露在条件刺激带来的条件反应下,逐渐的使得反应消退。
养过宠物猫宠物狗的同学应该也有过体会。
小学时邻居家养了一只猫,在给宠物喂食之前敲一下它的食盆,重复了多次之后,形成了条件作用。记得我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时候,觉得非常有趣。就有一种敲食盆是遥控器一样的感觉,可以遥控这个猫猫。我尝试了好几次,不管小猫在房顶上,还是在很远的地方,听到敲食盆的声音小猫都会跑过来。我在这么做的时候,邻居家的小伙伴说:不要在这样做啦,你敲了食盆后不给食物,久了之后小猫就不会再来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原本的中性刺激并不具备引发反应的能力,只是跟非中性刺激伴随着出现,进行了绑定。暴露的过程中则是一个解绑的过程,或者是一个经典条件作用消退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福艾(Edna Foa)和心理学家科萨(Michael J. Kozak)在1986年提出了情绪加工理论,该理论专注于解释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机制,以及治疗恐惧和焦虑障碍。
情绪加工理论
1、恐惧结构:该理论指出人们的恐惧是由所谓的“恐惧结构”维持的,这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恐惧刺激、恐惧反应和恐惧意义的复杂信息网络。
2、激活恐惧结构:为了重新加工恐惧记忆,恐惧结构必须被激活,这通常是通过暴露疗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将害怕的刺激暴露在个体面前。
3、信息修改:在恐惧结构被激活的同时,需要引入新的、不符合原有恐惧结构的信息,以此来修改和更新恐惧结构中的信息。
4、情绪反应的改变:随着新信息的吸收和恐惧结构的修改,个体的情绪反应也相应改变,从而减少或消除了恐惧反应。
那么下期内容,我们介绍一个基于上述理论的,可以自行操作的心理治疗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的一种)
相关知识
常见心理问题系列之八 “适应障碍”
关于心理问题的常见疑问
高一新生适应问题心理指导系列之学习适应篇
护心抗疫——北大心理人在行动
男性的认知:抑郁=软弱?丨心理自助手册
用微笑掩盖一切吧。| 心理自助手册
全自助洗狗机加盟店多少钱
自助宠物洗澡店加盟 自助宠物洗澡店加盟费用 代理怎么样
自助洗澡
自助宠物洗澡店加盟
网址: 4心理问题自助系列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07203.html
上一篇: 宠物训练技术的创新 |
下一篇: Psychol Sci:宠物酷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