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
文字稿|许育光:创伤与哀伤心理咨询(上)
◎创伤议题与治疗
◎创伤与复原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详细内容:
文字稿|许育光:创伤与哀伤心理咨询(上)
—▼—
课程老师
展开剩余95%
许育光教授
台湾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学系教授 兼任系主任、辅导季刊主编、台湾游戏治疗学会理事长、学校心理与咨商辅导协会发起专家暨理事长、团体咨商与治疗研究学会首届常务监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咨商与人事服务系客座研究。台湾临床心理师/与咨商心理师双证照;专业咨商心理督导与督导培训师。专长于人生发展与家庭心理谘询、儿童临床心理疗育、人际动力心理治疗、团体动力与谘询等专业。曾受邀于多所顶尖大学客座讲学,知名两岸心理咨询培训实务、督导培训课程教授。
失落、哀伤、悲恸
假若单纯的是一种失落,我们通常就不用创伤的角度去看。但在创伤的失落的区块里看,有三个重要的概念:
(1)失落:生命中的某个人事实地物的失去。一个小朋友的玩具小熊,搬家的时候掉了,这也算是失落,这都可能对他主观上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在游戏治疗里面的时候,就看到这个情况,他其实很想念掉在火车上面的一个小东西,通常看严重程度,不应该对他造成太多心理上的阴影。
(2)哀伤:对于失落的身心反应与应对状态。假如造成很多身心反应跟应对不良的状态,或者没有办法走出这样失落的神情反应,我们说这其实就是一个哀伤。哀伤,有正常的哀伤,大家经历过一些哀伤的事情,我们知道那个身心的反应,大概需要一段过程,不是那么快可以走出来的。
(3)悲伤/悲恸:失去重要的所爱他人的哀伤、哀悼与伤痛的反应。比如失去家人,失去挚爱,失去很好的朋友,失去兄弟姐妹,失去不论长辈晚辈,是一个重要他人、重要客体的某一种哀伤。或者是像弗洛伊德讲的哀悼,是一种伤痛的反应。
所以这三个概念交织起来,其实是失落所带来的哀伤。
失落:人生
失落在人生里是重要的课题,举几个例子,离婚也是关系的破裂跟关系的失落。
像这次的生态灾难,我们看到是失去健康,突然的必须住院,或者因为一些意外,或这个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失去健康,也是失落的一个状态。 中年失业,或者年轻人有他的理想,想要做好这个工作,但是却因为一些因素要离职,或是没办法做下去,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失落。 失去财务的稳定性就是非常恐慌的。其实我们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比如公司的稳定性,工作的稳定性,还有全球经济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一些生活当中,要去面对的物资等等的稳定性,这些都会有影响,会造成心理上面的第二个层次的一些失落。 流产,比如失去了理想中期待的小孩。 退休失去了自己本来生命的投入感,可能必须要去开创退休后的新生活,离开工作岗位之后,自己就失去那个职称,并不是教授,也不是董事长等等。所以这种失落其实都跟人生的变化有关。 宠物的死亡,像我家里的小狗死掉的时候,小朋友大家一起把它埋葬了,很难过的一个过程,同样是一个失落。 失去理想,失去梦想,没有办法达成,被环境现实给封杀了等等。 亲人重病,或是朋友因为误解所造成的友谊的失落。 经历到创伤以后,安全性可能治安的问题等等,让我们觉得必须该居安思危,常常也是对原来的一个生活形态失落了。 搬家,从这个地方搬到一个很远的城市,过去的整个生活好像一页翻过去。所以林林总总这些失落,我们值得在心理咨询的工作里面去聆听,更细致的把这个工作做好。我想这是失落带给我们的很重要的一个人生课题,以及我们咨询当中可以去陪伴的一个主题。
工作中的失落:例如中年事业
举例来说,中年失业:失去了掌控感,失去了他的专业身份,失去了自尊自信,时间安排都不对了。
例如中年失业的爸爸,台湾有一些心理咨询专门在做这个领域,他说来跟你谈,谈到六周之后,你找到工作的话就给免费,通常都会很有效果。当然,跟中年失业的来访者谈的时候,那种失落不单只是工作这种有形的,更多的是像自我价值、目的跟意义,还有也会影响到友谊,就不敢跟别人说,甚至白天还是照样出门,不让家人知道,然后在公园里,找报纸或是搜寻网络去找工作。家人的一种安全感,跟家人的关系,还有本来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是一定的失落,所以有好几个层次,非常的复杂。
离婚/分手:失落的多重意义
我们以前在咨询里面,常听的一个主题就是分手、关系的破裂、多么痛的领悟,或是离婚。不单纯只是关系破裂这件事情,也带来了多重失落的意义。比如:
本来两个人一起走很紧密的同伴关系,然后关系就此结束,不再有人跟你分享了,似乎前面的那一大段的过程就此崩解了。但有时候可能也是解脱。 失去支持,还有失去财务、情感、社会层面的支持。 失去了本来两个人共构的计划跟梦想,也有一个情况是失去了自我价值。特别是因为小三介入,导致婚姻破裂,为什么他要离开我呢?是我不好吗?对方也没有多好啊,我这么好,他为什么就不愿意跟我继续。这种自我价值和意义,通常也是一个多重失落的内涵。 大家知道我离婚,家人、朋友、领导、同事怎么看待,这些多重的意义社会观感。我自己怎么想,有人比较想得开,有人深陷于分手所带来的社会性和心理上面的失落感。健康的失落:遭逢严重疾病/失能
生病健康所带来的失能的一个主题。我们将来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上面,做的更细致的话,像我有的学生在做安宁病房,临终病房,安宁疗护,就是去陪伴这些非常严重的癌症病友,谈谈他们人生最终的某一种生命的整理。当然包括跟病人的家属,能够跟他们谈谈多重的失落的意义。
深陷病痛V.S当你所爱之人病了
当我们自己或当事人身陷病痛,或者当你所爱的人病了,多重的意义可能包含:
难以适应,连走路都不行,必须躺在这里,那种愤怒跟沮丧。 他们自己被告知得了癌症,或者是确诊一个严重的病。为什么是我呢? 尝试去了解我生命当中是不是想做的事或是值得的东西都得到了,有没有很大的遗憾。 医生会跟我们报告这个死亡率,成功几率有多高,所以我就会去预想这个死亡,也会担心未来,我走了孩子怎么办,怎么去应对这个状况。还有很多要处理,又不保证我会好起来,都是一个几率的问题。我以后又要这么多钱支付治疗费用,太多的难题。所以我有研究生也是专门在做这样的医疗相关的主题。家属有时候会说,要不要告诉他妈妈得癌症的事情,或是不要告诉她。或是兄弟姐妹之间,大家会觉得到最后这个插管要不要拔管,都是非常难的医疗抉择的伦理。老妈妈不希望再做这些治疗,觉得都是浪费家人的钱,但是子女愿意为她来做,所以这种失落的意义好多层面。
亲人身上伴随的痛苦,我们看的很难受,兄弟姐妹安排时间去照顾,同时病人也会说:“哎呀,我死的算了”或者“你们都不要再理我”。很多时候这种无能为力,或是他不愿意去面对最坏的状况,或是一天到晚把最坏的状况跟死亡挂在嘴巴上,都是失去平衡的状态。 过犹不及,无论太过于悲观或过度的乐观,其实不单是生病的人遭遇到这种失落,照顾他的家人也同样有些事情让人感到遗憾内疚。生病的状况跟情绪,持续的影响到周围的人感到羞愧、内疚和羞耻。这样听我说起来有没有觉得病痛的失落跟哀伤好复杂,其实我们在咨询里面听人的痛苦的时候,真的是非常复杂,太多的关系牵扯在里面。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这个准备度必须要有。我们愿意去倾听最复杂最困难的人生处境,陪伴他从复杂、无望、羞愧、遗憾或是愤怒里走出来。并且我们带着专业和共情去工作。
诊断不愿意接受、拒绝,不断想象自己有好多种病以及那种孤独感。因为当人到了临终的时候,或是你不太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这些都是人生难题。我喜欢把人生当做春夏秋冬来理解,就是春耕夏耘秋要收,收藏好。所以我们不断的看一些书、电影,听一些演讲,跟朋友聊天,吸收正能量。因为人生的冬天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了,来到的时候,那个孤独感很深。假如你没有在春天、夏天、秋天去耕耘一些心里的力量,或是收藏一些心里的能量,当人生的冬天来的时候,我们真的很困难去面对人生的难题。这份孤独感,没有人能帮你承受,这个痛苦很深刻,但是一定得要我们自己去经历。
在医疗处置里面失去自我。因为现在很多西医着重在器官,有时候还有很多的实习大夫在旁边观察或是检查你的器官,然后很多的检验报告。有时候太忙碌了,没有办法把你当成一个珍贵的人。所以聚焦在医疗的状况下有很多心里的失落跟受伤,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我想后续新冠肺炎趋缓下来以后,有些社区民众,他有家人或者曾经碰到这个问题,或者是其他的疾病,失落跟哀伤可能就会存在当中。临终关怀&缓和/安宁疗护
接下来再继续看,假如到了临终的时候一样有哀伤咨询的工作。相关的内涵,临终关怀,缓和、安宁疗护,在大陆应该也有这样的发展。他已经到了末期,但是并不希望做积极的治疗,而是慢慢的减少他的痛苦跟病痛,能够好好的陪伴,好好有尊严的去面对死亡。
其实有很多需要沟通,到底要不要道别,要不要很明白的去交代后事,子女之间跟爸妈之间未讲完的话,有些时候在安宁疗护跟哀伤的历程,心理咨询师是可以发展出很多这种陪伴的力量。
包括这个家族当中,你成为一个见证人去帮忙,或者单方面的在咨询里帮助子女送走其父母亲的感受。我觉得在大陆特别难的是,因为独生子女的议题,在要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这些长辈的时候,其实是孤单的。
“孤单”所带来的保护跟危险的因子要承受的就更大,兄弟姐妹有时候还可以去讨论。当出现心理调试比较困难的时候,咨询师可以像一个非常忠实的陪伴者跟关怀者,也像他的兄弟姐妹参照的一个意见,可以给予他很多的心理上的支持。我想这个是临终关怀里面很难的一个课题,大家也能先思考这样的主题。
哀伤与悲伤历程
接下来就进到一个从失落进到失落的哀伤,以及丧亲有关的悲伤跟哀恸里面,其中重点的部分更加复杂。
悲伤的历程
因为牵涉到“丧亲”,我们对死亡跟哀伤的看法,是一个很漫长的历程。
我们有时候去参加丧礼跟告别式,跟好朋友说赶快走出来。其实这个是没有错,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我们自己碰到的时候,也是一个很漫长的历程,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走完。
丧失亲人或是面对一个丧失,面对这样的哀伤,其实会带来内心的修炼。当我们看过亚隆的著作,他说到其实父母亲的死亡,有时候带来一个警讯,上天好像在告诉我们,我们跟死亡之间没有区隔了,我们就在面对死亡了。
逝去爸爸妈妈的那种感觉,好像非常的陌生。像我碰过有一个来访者,跟我说他就变成孤儿了,虽然他已经很大了,在社会上很有成就,但那个感觉就是个人的,没有办法替代。所以在哀伤咨询/悲伤辅导/悲伤的咨询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能量是咨询师能够了解这些事情,并且安顿下来,给他涵容的空间去谈他自己。因为悲伤所带来的一些威胁,假如他没有陪伴跟走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他可能会有生理情绪跟精神上面的一些问题。
悲伤的过程当中,有时候会被极端严重的失落所影响。随着时间的洪流过去,有时候正向的发展就会对失落有一个觉察,带来新生命能量潜能的开发。更多的思考,对于意义、价值的一些观点,可能因此变得更加成熟。对新的价值观跟新的看法,带来一种生命当中不一样的力量。
但也可能会走到一个状态,可能卡在某一个生命的阶段或段落里,而没有办法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天使走过人间》(The Wheel of life: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是非常著名的哀伤发展专家 Elisabeth Kubler-Ross所写的一本书,谈到哀伤所发展的阶段历程,他所建议的一个过程其实有很多的理论。
悲伤阶段论
今天就专注谈一种,可以稍微思考一下,走过丧失亲人是个悲伤的过程。
(1)否认:不可能会是我。悲伤阶段可能先是一种否认,或者说这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不是真的。
(2)愤怒:伤人或自伤。接下来是一种愤怒,怎么可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怎么可以发生在我身上。
(3)讨价还价:可不可以不要。继续进展的话,进到一个讨价还价的一个过程,可不可以不要发生这种事,可不可以不要这样,可不可以留下一点给我,可不可以再晚一点,可不可以再慢一些。
(4)沮丧:忧郁、心情不好。意识到亲人真的已经过世了,已经不在了,通常就是像我们在客体关系里面谈到抑郁的position这种状态,似乎掉到真实的去碰触到失落哀伤的状态,而产生这样的忧郁情况,沮丧跟忧郁的心情就出现。
(5)接受:这是生命的承受之重。
这个悲伤的阶段,其实不是一个很顺的,说这个礼拜是在愤怒,下礼拜是在这个讨价还价期。而是似乎像潮水翻滚的动作。有时候是否认的,有时候是愤怒的,有时候是沮丧的,有时候暂时接受了,但是有时候又退回来到一个否认的状态。但是像潮水不断的往前进,可能会越来越靠近“接受”的一个状态。在评估来访者的时候,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看,他在悲伤的阶段里可能有一些循环,而他可能比较潜在的一些心理是什么。
接受失恋五阶段
举一个不那么沉重的例子:失恋也同样走过这个阶段。
你发现对方有小三,然后你们吵了很久,不愿意相信、承认他不爱我,然后感到麻木,讨价还价,不断的争吵。想看一下,可不可以复合,掉到一个沮丧、个痛苦当中。然后慢慢朝向我看开了,反正这么烂的人,不要跟他在一起了。然后我放下自己,放下执着,尝试去接受这个分手的事实。甚至有时候分手的过程还带来新的力量,比如像我带的一个团体,叫做“分手依然有爱”。大学生处于分手阶段,讨论中会通过一个过程,从否定、大家一起骂对方、痛苦、讨价还价、然后决定抉择、面对新的状态、接受现实,朝向重新安排生活。我们看到也是有类似的过程。
正常悲伤反应
正常的悲伤反应我们看到身心当中:生理感官知觉、认知、行为、情绪这四个向度。
(1)情绪反应:最常看到的是愤怒、倦怠、无助、惊吓、麻木等等。
(2)生理感官知觉:胃部空虚、呼吸困难,喉咙发紧、肌肉乏力、口干舌燥,各种的生理反应都是正常的悲伤反应。
(3)认知:不相信,有时候打开房门还幻想着对方,感觉到对方还存在,知道这样不合理,但是就会有这样的一些认知和想法。特别在丧葬礼仪里面,很多的民俗活动是在帮助我们慢慢的认识到亲人已经不在了,慢慢去接受的一个过程。
(4)行为:失眠、吃不下或是暴食,像刚刚说的创伤的感受,不断的想要去跟逝去的亲人接触,但是又害怕提起,长期哭泣,这些都是正常的悲伤反应。但是假如到了六个月、八个月还是这样,就是比较复杂的哀伤反应。
所以注意到PABC,P是生理的感官知觉, A是情绪,B是行为,C 是认知。接个案的时候要有这个架构概念,去看看他的悲伤反应。在悲伤的初期,这些是正常的。比如丧亲悲伤已经一年以上,长时间持续这些症状非常不好,可能会衍生出其他轻型精神上的症状。这些就是Wordon 所说的复杂跟异常的悲伤反应,我们需要留意一下。
异常<复杂>的悲伤反映(Wordon.1991)
延宕型悲伤:被自己的意识给禁止、延后,还有压抑的一种悲伤。在失去爸妈或是亲人的时候,似乎没什么感觉。一个案主跟我提到说:童年爸爸过世的时候,不太有感觉。但是到他自己当爸爸以后,有一次进到孩子学校门口就痛哭了,想起了丧亲的感受。延宕型悲伤有时候会因为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压抑掉了那一部分悲伤,所以延宕型悲伤有的甚至延长到二十年、三十年后。
伪装型悲伤:以生理症状或偏差行为伪装悲伤。比如发生在儿童身上,因为很难过、伤心、失望,所以他尿床了,或者是身体有转化的现象,头痛等等,或青少年不写功课、跟同学打架,把怀念爸妈的这种悲伤转移到偏差的行为上面,这个时候学校的心理老师要注意到这件事,注意到悲伤对青少年行为带来的影响。
慢性化悲伤:哀伤一直持续,好像永无尽期。两三年一直在哭泣、怀念,甚至都不愿意有人去把他的房间整理起来,始终保持那个样子,不愿意有任何变动,创造一个死去的亲人还在世的感觉。所以这个慢性化的悲伤有时候拉的很长,不容易走出来,或者是不容易处理的一种哀伤形态。
夸大的悲伤:过度的情绪起伏、过度的躁动、过度的哀伤,过度的夸大,哭泣没有节制等等。通常也伴随着共病性,酗酒、药物滥用或是精神疾病,或者是PTSD 创伤压力症候群等交织在一起,而让哀伤演变成其他的精神诊断。
Grief和Depression的相关性其实很高,哀伤所带来的忧郁、抑郁。像悲伤、疲倦、失去能量或是焦躁、生气、焦虑这些身体化的症状,因为有高度的相关,你很难说他是抑郁症还是哀伤反应。通常有一个重点在于时间轴上面,在正常的哀伤里面,六个月或八个月左右慢慢走出,回顾到他的生活上面。假如在六-八个月之后,还持续停留在极度明显的悲伤状态之下,可能跟抑郁症或是忧郁症有高度的相关性,就需要我们去做一些临床上面的处理。
悲伤任务论
悲伤也有一种任务论,重点有四个:接受失落的事实、经验悲伤的痛苦、重新适应逝者不存在的环境、将情绪活力投注在其他关系上。
一、接受失落的事实
有些时候拒绝相信,家中的摆设好几年都不动,甚至我们听到一些新闻说把尸体存在家里面,不愿意下葬。或是去做一些认知上的扭曲,当然也有一个状况就是什么都不记得,选择性的遗忘。因为在意识的层次有些东西会阻隔,不记得他什么时候死掉的,也不记得他生前的事情等等。我们要探寻一下他对于失落的过程和事实的了解。有时候他没办法说出来一些感受跟想法,大家在咨询里面可以多鼓励他去说说亲人过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重点是回到脉络、真实里面,在故事的层面上面,让他自然的说出曾经发生的事件。我们的一些民俗活动长期来说对于走过哀伤并没有太大帮助,但是在短效上面可以让丧亲者放下一些心里面的疙瘩。丧葬礼仪其实也很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慢慢的去接纳事实。
二、经验悲伤的痛苦
心理咨询有一个好处,我们的工作非常核心的去保留一个很大的空间,让情绪和情感可以沟通。我们的文化里面有时候会把这种悲伤和哀伤看成是不健康或不正常的,所以我们才会说请节哀顺变,外国人会说I am sorry heard about that 。当中有一个差别是说赶快离开这个哀伤,然后可以走过它。但是外国人会说,我很遗憾的听到这个事情,似乎没有一种催促。这两种观点其实是交织的,经验悲伤和痛苦,其实是难以承受的。环境要求我们不要那么难过,不要那么痛苦的时候,我们被压抑住了,那个哀伤出不来。但是出来太多的时候,又没有办法去节制。所以在咨询里面打开一个空间,可以尽情的把情绪宣泄出来。你的陪伴可以帮助他看到悲伤更深的意义。
有时候有些复杂的哀伤是因为把痛苦封住了,不去感受痛苦,连带把很多情绪封住,而就没有感觉了,变成一种麻木的状态。所以就会有地理治疗的形态,去旅行,但是发展心理学当中的Bowlby学者说到“逃避悲伤的人迟早会崩溃”。因为通常在一个忧郁而不能去面对的状况之下去感受到的,并不真实的状态,所以崩溃时带来的就是非常严重的精神上的痛苦。
三、重新适应逝者不存在的环境
适应逝者不存在的环境通常会有角色的空缺,譬如说必须自己煮饭,必须去接送孩子。重新建构新的环境,可能会带来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信念的改变。
四、将情绪活力投注在其他关系上
必须要把活力投入在其他关系上面,学者都谈到的哀悼的心理过程,可以慢慢的为逝去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地方安顿好,为这样的关系做一个保留。治疗师和咨询师的任务重点也是让来访者的情感,在生命当中找到一个适合的地方,让他可以再去爱,再有能力去爱,有能力去相信自己是值得爱的。
影响悲伤反应的要素
影响悲伤的要素有这几个部分,包括:
(1)失落的对象(逝者)是谁
(2)和逝者的依附关系
(3)死亡的形式(预期或意外,自杀或他杀等)
(4)过去的悲伤经验
(5)人格结构的变数
(6)社会因素(含文化及宗教)
(7)其他压力(如经济困难)
如果关于亲人死亡的形式是预期的自然死亡,有一段时间可以慢慢接纳。但是假如是自杀或他杀,就带来非常严重的切断。特别是自杀,我们很难去面对,到底是生气、愤怒还是遗憾,太多复杂的情绪卡在里面,导致我们产生复杂性的悲伤。
悲伤辅导的目标
增加失落的现实感、处理已经表达的或潜在情感、协助当事人克服失落后在适应过程中的障碍、鼓励当事人向往生者告别。
失落与哀伤咨询:理念
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双重历程,Back v.s Forward。能够留意新生活带来的要求和变化,回顾也能够往前。双重理念就是我们在治疗、咨询里面很重要的两个力量。一是失落导向的接触与压力释放,当中包含宣泄、释放、梳理失落等等;另一个是重新导向的调试与压力应对,连接新的生活,新的改变,这个在哀伤的调试当中是很重要的一块。
关于“创伤、失落与哀伤”的课题主要分享以上内容。关于延续性的学习,可能会有接下来的实务学习任务。
创伤治疗与哀伤咨询的延伸学习
创伤治疗的实务学习
创伤形态、生命发展图像与治疗 急性创伤减压与安心 创伤的症状处理缓解:疗法 创伤的疏通:历程 创伤案主内在心智运作与转化历程 生活重构 案例与实务讨论,学习创伤与哀伤咨询基本课题比如说创伤的形态、生命发展的图像,通常创伤好像是把石头打碎,那怎么样通过生命图像,怎么样减压和缓解创伤所带来的症状,怎么样疏通和重构生活?
哀伤咨询的学习
失落与哀伤反应的生命意义构建 哀伤发展历程、类型与咨询模式 咨询与治疗中的文化关注与意义重构 复杂性哀伤案主的客体角色转化 案例与实务讨论,学习创伤与哀伤咨询的基本课题在哀伤咨询的学习当中也有类似的一些状况,我们可以看看哀伤在生命的意义,失落后怎么样重新建构,再找回来。哀伤的发展历程和类型,我们怎么样在咨询里听见他的哀伤和困境。要注意到一些文化因素,因为华人的生死观和西方人的生死观是不太一样的。
一般的哀伤咨询用一些陪伴和关怀,协助他走过哀伤的过程。但是复杂性的哀伤可能有精神上的症状,或是一直处于伪装或延期的哀伤,我们没办法那么快的去松动,所以我们还要再多一些学习和相关的考虑。
今天的课程内容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接下来是问题和经验的分享。
问答环节
1、一个学生坠楼,同学提出要到坠楼的地点看看,这样做对这些悲伤中的同学有帮助吗?
首先几个角度来想,第一个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替代创伤,替代创伤的含义是可能因为目睹的关系而导致创伤。所以假如同学要去看灾难现场,我认为是非常不恰当的。但是如果在老师的支持带领之下,已经清理好了现场,没有创伤画面,希望在那个地方哀悼、怀念,大家分享这个同学以前的好,或是对他说一些什么话,在没有创伤画面或太过于让人不舒服的状况之下,老师和心理老师能够陪伴,可以先写一些信在这个地方念给逝去的同学听,然后同学跟逝去的同学做一些道别,这样子是可以的。在专业的带领下,对于同学们是有帮助的。
2、做梦会梦到逝去的亲人还活着的情景,感觉很真实,但突然醒来现实是亲人已经不在了。这种很深的悲伤与失落感怎么缓解?
这个也是常听到咨询的伙伴或是朋友说的,通常会有两个不同的状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当中感觉很真实,似乎这个亲人还活着,我们能跟他有一些交流;另外一个可能性是这个来访者会说,他一直没有梦到他的亲人,亲人为什么都不给他托梦。像我们在民俗里面会觉得这个叫托梦,或者是回到梦里面来跟我说一些话。这两个状况我们都应该去留意。梦醒来之后确实有很深的失落感跟悲伤,我认为把梦记下来,或是把它画下来,做一个自我的日志,会有帮助。你也可以问问他,希望梦到亲人跟你说什么,或许你有什么话想说,其实梦是一个很好的桥梁。
3、 亲人去世后,认为周围人对她的照顾和关怀不足,所以对其他人有很深的怨恨,怎么缓解?
这个问题我猜有两个角度、两个角色。过世的亲人觉得周围人对他照顾不够,因为亲人已经不在了,觉得在过程里面已经尽力了。有时候咨询里面听到一点,他有时候可以百分之百的尽力,可是他只用了百分之八十五,而对于没有做到的百分之五感到很遗憾,这个时候我们通常要去聆听接纳。但是另外一个是他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或是自己的事业,其实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别人照顾到百分之百。在这个过程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咨询的课题大概是释放和解放,还有一个是追求完美的心情,这个是第一个角度。第二个角度是兄弟姐妹或是大家会去批评,然后说那时候谁对爸爸和妈妈的照顾不够。其实每个兄弟姐妹或者是亲友的能力都不太一样。而在当中做到六十分、八十分都有他的理由,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概念是说他够好就好了。对这种情况和心情,我们可以稍微理解一下。
4、 案主是复杂型创伤群侯症,跟进过程中发现照顾者对案主的行为也有很大问题时,应该怎么跟进或处理呢?
可能有这种创伤的青少年和儿童,他的父母亲会因为他有这个创伤,或是因为他需要被保护,所以有时候就有一些的偏差或是过度保护的行为。这是常见的,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父母亲的关爱就特别多。这种过度粘稠的关系,假如大家有经验的话,可以考虑几个层次,一个是做家庭的会谈,家庭咨询,把爸爸妈妈纳进来,需要一点点在沟通上面做一些澄清。第二个是单独的跟父母亲谈,家长咨询也是一个角度,可以从这个过程当中去理解,给他一个空间去了解对孩子的担心。但是他没有看到孩子现在已经到初中,到高中了,必须要放下或者是给予他一些管理,让孩子负起一些责任,这个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5、 一个被性侵的女生,是否需要告诉自己的男朋友?
这个是来访者的抉择,不论做什么决定,都是她要负责的,咨询师没办法帮她负责。心理咨询永远是百分之百的要站在来访者的权益和她的最佳的生活状态区域做考虑。所以她认为这是有帮助的,你评估起来也是有帮助的话,她想要怎么样去抉择,你都要带领她去思考一下,让她可以在告诉对方之后,扛起那样的责任。这当中你跟她还要花几次的时间去谈的更清楚一些。
6、 老伴去世后,生者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不吃东西,不再吃药……如何提高生者的力量?
我猜有一种信念是跟着老伴一起去了,其实这就像我们说的比较复杂性哀伤,复杂性的哀伤中,有一种偏差的行为来表达他的哀伤。在一些家族活动中,可以多给予一些对老人的支持和祖孙之间的互动,让他发现到生命的意义,我觉得是比较恰当的。
7、 是否应该告诉癌症病人的病情?如何处理比较好?
我想这就是一个重要的难题,在安宁病房里常碰到这个主题。我们华人有一些电影里面就是专门在说不要告诉爸爸妈妈,但是其实妈妈自己很想知道。我们有时候会想说,告诉他以后,其实本来还可以应付这个病情,反而被吓到病更重了。所以这个处理是需要来访者跟他的亲友去好好沟通。而我个人的态度跟价值,会觉得以现在的教育水平来说,年纪比较年长的长辈,其实也都有一些人生智慧。他是可以去理解跟了解他的病情。并且有时候他也可以稍微提早的去为他自己即将离开做一些准备,比如说跟子女能够好好的道别,所以我比较倾向于能够告知。但这个一定跟家族文化有关系,一定要详细的去谈。能够把告知之后可能出现的状况详细的去做一些讨论。
8、 父亲生病脑梗导致瘫痪,总是梦到他可以站起来行走,内心的状态是?
我想这是非常深的一种愿望,很希望父亲可以康复,可以恢复他的功能,怀念爸爸过去有力量的部分,可以带着这样的期待,但以现在来说确实是失去他的某些功能,我们也可以站在接纳的角度,尽量让他的功能可以恢复一些,我想这内心的状态是非常孝顺的。
—▼—
今天我们谈到创伤跟哀伤的议题,其实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人之间很深的一种情感。创伤的部分可能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在人生道路上意外所带来的事情,能够有力量的去面对跟处理。今天的线上讲座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希望以后还有更多机会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