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477天 2022-08-03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中年期,是在35-60岁之间。这个时期,人们普遍心理越来越成熟,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更豁达通透,也更有担当了。但这个时期,身体却不如从前,不能熬夜。所以,这个时期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爱护自己和家人,要树立终身学习和成长的理念,不要给自己设限。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更年期
更年期,除了遗传、生物环境等因素影响外,另一方面就是情绪的影响。那些经常生闷气、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年期就会比同龄人来的早,并且持续的时间长,容易患肿瘤等疾病,所以要调整好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一、女性更年期:(45-55岁)
性腺功能衰退→完全消失
二、男性更年期:性器官萎缩,性功能衰减
第二单元 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年转换期
莱文森把人生的40~60岁化为中年期,他指出这时中年人经历中年转换期(40~45岁)达到中年高峰期(55~60岁)。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中年期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要求最多、最大的时期。
在家庭中……
在工作中……
在社会中……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思维活动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以及辩证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二、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卡特尔提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1、 晶态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也称文化知识智力。
2、液态智力,是指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它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成熟而发展变化的。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成年期自我发展水平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遵奉者水平
第二阶段:公平水平
第三阶段:自主水平
第四阶段:整合水平(自我发展最高水平)
2、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
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因素、认知发展水平因素
二、人格特征——稳定性、成熟性
具体表现为:
1、内省日趋明显——荣格:外倾→内倾
2、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3、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4、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完美人格”
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式的阐述。
1、观点: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分为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
2、初级控制:指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是人的根本愿望。
3、次级控制:指人类透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是在个体对外界控制不成功,或没有能力控制外界环境时出现的。
研究表明:
(1)成年期初级控制水平是稳定的;
(2)次级控制水平的策略丰富而宽广,发展贯穿整个成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运用更多样、更有效的次级控制来适应环境。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60岁以后)
第一单元 老化的原因
一、从个体出发的理论
遗传学说: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是有规律的退化。
行为老化学说:行为老化是随着年龄增长,对刺激反应时间会延长,学习能力等下降。
精神机能的退化引起老化,反映在行为变化中。
二、从个体与社会关系出发的理论
疏离学说:与社会的脱离是老年人个体老化的主要原因。
适应学说:老年期的变化主要是人际关系的改变。
第二单元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
1、观点: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展,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
2、丧失内容: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
3、评价:把心理发展看成是线性的上升和下降,不符合复杂性的客观规律,是不可取的。
二、毕生发展观
1、观点: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2、评价:是种积极乐观的老年心理变化观,但是该理论对心理变化的下降和衰退总趋势不够重视。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的变化
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
1、视觉减退:视觉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聚焦能力减弱、暗适应时间延长。
2、听觉减退:听觉敏锐度逐渐丧失、对高音的听力减弱。
3、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
50岁以后各种感知觉出现退化。
二、记忆减退的特点
1、年龄趋势:40~50岁 较为明显的减退;
70岁以后 更加明显的衰退关键时期。
2、衰退特点:一是机械记忆衰退明显;
二是再认能力逐渐老化,但比回忆保持较好;
三是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3、记忆障碍:一是信息提取困难
二是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是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四是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4、记忆减退的解释:
(1)加工速度理论
(2)工作记忆理论(容量变小)
5、记忆减退的延缓和弥补:
(1)影响因素有年老、健康、精神状态、脑力锻炼和记忆锻炼等因素。
(2)弥补方法: 一是利用多种感觉器官
二是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三是放缓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
四是运用记忆策略,进行记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