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心理学各领域新进展、新动态
来源 | 广大青心
中心研究人员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SSCI-Q1; IF=4.614)上发表题为 “Linking Self-Control to Negative Risk-Taking Behavior among Chinese Late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自我控制对晚期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影响机制。
01
青春期:冒险行为的顶峰阶段
青春期是一个独特的发展时期,尽管青少年在此期间没有频发的生理疾病,但青春期个体死亡率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来自于青少年的 冲动冒险行为(Shulman et al., 2016)。
冒险“涉及对结果仍然不确定的行为的自愿选择” (Crone et al., 2016, p. 353)。由于社会情感系统和认知控制系统发育不平衡,青少年缺乏足够的自控力 (Shulman et al., 2016), 冒险行为在青春期达到顶峰(van Duijvenvoorde et al., 2016)。在许多情况下,与积极冒险行为(例如,参加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和运动)相比, 消极冒险行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更大,造成危害包括受伤、威胁身心健康,甚至死亡 (Crone et al., 2016)。
问题行为理论为减少青少年的消极冒险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 (Jessor, 1991),该理论认为:个体的问题行为(如消极的冒险行为)是由 保护性因素和 风险性因素共同决定的,如果保护性因素减少,那么风险性因素会增加个体从事问题行为的倾向。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探讨问题行为理论保护概念框架下的人格相关结构:自我控制、调节定向、一般权力感,寻找减少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保护机制。
02
自我控制与消极冒险行为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改变其主要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以遵循社会规范和追求长期目标的能力 (Baumeister et al., 2007)。
根据 问题行为理论(Jessor, 1991),保护性因素通过直接减轻或缓冲暴露于风险因素的影响来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良好的自控力是人格系统中的保护性因素,可以抑制不必要的冲动,帮助青少年建立自己的行为规范,预防和减少消极冒险行为的发生。
此外,根据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双系统模型(Shulman et al., 2016),青少年对奖励有相对较高的反应性,但同时他们拥有相对较弱的自我调节能力。高水平的自我控制可以帮助青少年使用更好的抑制性控制来计划和监控行为,以防止或避免从事消极的冒险行为。
由此, 本研究认为更高的自我控制有助于减少或预防青少年的消极冒险行为。
03
自我控制如何减少消极冒险行为?
——调节定向的作用
自我控制的 “促进和预防机制”可以解释自我控制与消极冒险行为的关系 (de Ridder et al., 2011; Li et al., 2019)。促进机制是指调动积极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过程,而预防机制是指解除消极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过程。
调节定向作为一种动机取向,通过两个独立的动机导向(即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在自我控制减少消极冒险行为上发挥作用 (Higgins, 2012)。其中, 促进定向是指利用接近策略来实现目标,而 预防定向是指使用警惕和回避策略来实现目标。
根据潜在的积极或消极结果,自我控制会增强不同的动机取向以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 (Cheung et al., 2014; Ouyang et al., 2015)。由于消极冒险行为可能会产生不确定的结果 (Crone et al., 2016),因此,青少年的 预防定向策略可能帮助他们防止自己产生不良后果。此外,由于期望获得回报的潜在风险,他们的 促进定向策略也可能发挥作用。总之, 自我控制会间接通过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影响青少年的消极冒险行为。
04
自我控制何时减少消极冒险行为?
——一般权力感的调节作用
权力感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影响他人的感知相对能力(Anderson et al., 2012)。高权力者往往比低权力者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Heller et al., 2017)。因为他们在 平衡目标和调整注意力方面更有优势 (Guinote, 2017),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倾向或采取延迟满足的策略来实现长期目标。
而且,具有高权力感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通过调节行为动机的强度来实现目标,即通过增强动机来 接近想要的或/和避免不想要的(Elliot, 2006; Yang et al., 2017)。一方面,在积极结果中,他们会对收益和奖励敏感,倾向于增强他们的接近动机。另一方面,在消极结果中,他们会保持谨慎,防止新的消极状态或纠正已有的消极状态,倾向于回避动机。因此,当结果倾向消极时,具有高权力感的青少年可能会增加预防定向动机并使用预防策略来维持积极的现状并避免风险结果。
由此推测, 权力感可能会调节自我控制和调节定向之间的关联。此外,高权力感进一步增强自我控制对青少年调节定向动机的影响,从而减少他们的消极冒险行为。
05
研究概况
本研究以广州市2018名本科生(759名男性,1259名女性)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被试的特质自我控制、调节定向、一般权力感和消极冒险行为等,并利用Mplus 8.3软件检验了自我控制对消极冒险行为的直接影响,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权力感的调节效应。
理论模型图
06
结果发现
1、高自我控制能减少消极冒险行为
正如问题行为理论和双系统模型的预测结果 (Jessor, 1991; van Duijvenvoorde et al., 2016),拥有较高自我控制能力的青少年表现出更低的消极冒险行为。 这证实青春期消极冒险行为的发生与缺乏冲动控制能力有关。自我控制能力强的青少年可以有效地抵制诱惑引起的冲动或自动化反应,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然而,自控力低下的青少年追求诱惑带来的直接快感,忽视其潜在的消极后果,加剧冲动冒险行为的发生。
2、预防定向:自我控制降低消极冒险行为的中介机制
本研究发现,高自控的青少年倾向于采用以 预防为中心的策略(而不是以促进为中心的策略)来避免或预防消极冒险行为的发生。这进一步为自我控制的“促进-预防”框架提供了证据 (de Ridder et al., 2011; Li et al., 2021),也说明自我控制的预防机制在降低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使冒险会带来直接的刺激和愉悦,但也会造成潜在、不可逆转的消极后果 (Crone et al., 2016),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远大于任何好处。
3、权力感显著增强了自我控制对预防定向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自我控制-预防定向-消极冒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在权力感较高的青少年中作用更强,即, 高权力的青少年通过增加他们的预防动机来接近其最终目标,以避免他们不想要的任何事情(Yang et al., 2017)。这是由于消极冒险行为的潜在威胁远大于其积极收益,不仅消耗大量资源,而且在控制不当的情况下,会危害其身心健康 (Crone et al., 2016)。因此,自我控制通过启动预防定向来抵制消极冒险的诱惑 (Scholer et al., 2010; Shao et al., 2018)。而具有高权力感会增强自我控制通过预防定向来实现目标的动机作用,从而保持其当前的积极状态,防止新的消极状态出现,从而抑制消极冒险行为的发生。
07
降低与预防
消极冒险行为的教育路径
(1)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的 自我控制能力,如正念训练等 (Friese et al., 2012)。
(2)指导青少年 设定目标,并鼓励他们使用 预防策略来维持现有的积极状态和持续的努力 (Petrou et al., 2020)。
(3)家长可以鼓励青少年 自己做决定,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课程和活动来 增强青少年的权力感,例如培训学生的领导技能以及提高社交和情感学习能力 (Seemiller, 2018)。
基金资助
该文题为 Linking Self-Control to Negative Risk-Taking Behavior among Chinese Late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2022年6月22日在线发布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SSCI-Q1; IF=4.614)。第一作者是中心已毕业的16级硕士研究生 梁梓勤(导师: 聂衍刚教授),广州大学 窦凯副教授和 聂衍刚教授为通讯作者,香港教育大学 黎建斌博士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王玉洁博士为共同作者。
想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查看原文”。
原文APA 7th引用格式:
参考文献
(请向上滑动阅览)
Cheung, T. T. L., Gillebaart, M., Kroese, F., & De Ridder, D. (2014). Why are people with high self-control happier? The effect of trait self-control on happiness as mediated by regulatory focus.Frontiers in Psychology,5, 722.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4.00722
Crone, E. A., van Duijvenvoorde, A. C. K., & Peper, J. S. (2016). Annual research review: Neural contributions to risk-taking in adolescence – Developmental chang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7(3), 353–368. https://doi.org/10.1111/jcpp.12502
Friese, M., Messner, C., & Schaffner, Y. (2012). Mindfulness meditation counteracts self-control depletion.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1(2), 1016–1022. https://doi.org/10.1016/j.concog.2012.01.008
Higgins, E. T. (2012). Beyond pleasure and pain: How motivation work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ssor, R. (1991). Risk behavior in adolescence: A psychosoci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2(8), 597–605. https://doi.org/10.1016/1054-139X(91)90007-K
Li, J. B., Dou, K., Situ, Q. M., Salcuni, S., Wang, Y. J., & Friese, M. (2019). Anger rumination partly accounts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rait self-control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81, 207–223. https://doi.org/10.1016/j.jrp.2019.06.011
Ouyang, Y., Zhu, Y., Fan, W., Tan, Q.-B., & Zhong, Y.-P. (2015). People higher in self-control do not necessarily experience more happiness: Regulatory focus also affects 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6, 406–411.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5.06.044
Scholer, A. A., Zou, X., Fujita, K., Stroessner, S. J., & Higgins, E. T. (2010). When risk seeking becomes a motivational necess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2), 215-231. https://doi.org/10.1037/a0019715
Seemiller, C. (2018). A competency-based model for youth leader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leadership education, 17(1), 56–72. https://doi.org/10.12806/V17/I1/R1
Shao, P., Li, A., & Mawritz, M. (2018). Self‐protective reactions to peer abusive supervis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revention focu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formance instrumentalit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9(1), 12–25. https://doi.org/10.1002/job.2206
Shulman, E. P., Smith, A. R., Silva, K., Icenogle, G., Duell, N., Chein, J., & Steinberg, L. (2016). The dual systems model: Review, reappraisal, and reaffirmation.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7, 103–117. https://doi.org/10.1016/j.dcn.2015.12.010
van Duijvenvoorde, A. C. K., Peters, S., Braams, B. R., & Crone, E. A. (2016). What motivates adolescents? Neural responses to reward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adolescents' risk taking, learning, and cognitive control.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70, 135–147.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16.06.037
Yang, W. Q., Li, Q., Guo, M. Y., Fan, Q., & He, Y. L. (2017). The effects of power on human behavior: The perspective of regulatory focus.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9(3), 404–415. https://doi.org/10.3724/SP.J.1041.2017.00404
推文作者:梁梓勤
编辑排版:欧阳宁、廖均皓
指导老师:聂衍刚、窦凯
课题组邮箱:psydk@gzhu.edu.cn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不代表三仓心理学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如何减少晚期青少年的消极冒险行为?
了解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及干预策略
康复自助CBT | 克服消极预言、回避以及安全行为(第五期)
【培伴推荐】会议里的消极行为,你该如何避免?
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综述
负强化是消极强化吗为什么
腾讯严惩英雄联盟消极游戏行为 最高可能封号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解析(3)校园心理危机干预
网址: 如何减少晚期青少年的消极冒险行为?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57081.html
上一篇: 伊利股份依宝宠物食品悄然上市 |
下一篇: 康复自助CBT | 克服消极预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