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热针作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内热针作用的原理
内热针技术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循经选穴,辨证施治,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常见的软组织损伤及骨关节病引起的慢性疼痛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肝肾亏虚于内,外感风寒湿邪,痹阻于经络,而致局部气血运行不通,发为痹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劳者温之”,“寒者热之”的理论,内热针疗法中以针刺穴位疏通经络,经络气血运行流畅,则痹阻得通;以针身之温热,散风寒,化寒湿;以内热针刺相应背俞穴,以温补肝肾,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内热针技术以西医理论指导下,在肌肉的起止点、肌腹及筋膜等软组织进行针刺松解,可以对挛缩的软组织产生松驰效应,并且不易复发。实验研究发现:内热针具有松解及修复痉挛变性肌肉的组织,促进肌细胞再生和再血管化的作用;也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筋膜的张力和无菌性炎症的作用,从而使肌筋膜痉挛变性缺血情况得以改善,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内热针疗法适用范围
内热针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适用于:
1.软组织原性的各部位慢性疼痛;
2.软组织损伤导致血管神经受累的感觉异常及肌力下降;
3.软组织原性的脏器功能障碍等病症;
4.骨质增生症与骨关节疾病;
5.各种神经卡压综合征;
6.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严重病人。
术前准备
(1)询问病人的身体情况,了解病史,如病人有无发热或病毒感染。
(2)有心脑血管疾病者,针刺前应按时口服相关药物。
(3)避免空腹治疗,以免造成晕针。
(4)术前解好大小便。
(5)妥善安排好病人的体位。
二、常见疾病的内热针治疗
一、颈椎病、颈肩肌筋膜炎
颈椎病是以头、颈、肩及上肢疼痛和麻木为主的疼痛疾病,引起颈椎病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长期低头劳损造成颈椎周围的肌肉慢性损伤,进而造成椎间盘的退变、突出,刺激神经而导致的颈肩及上肢的疼痛和麻木。
其中,软组织病变为主占到80%以上,而颈椎间盘突出只占到20%左右。传统的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牵引、按摩、理疗等等,虽然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疼痛症状,但是很难治愈,以致病人隔三差五的跑医院、按摩店等。内热针主要针对颈肩部的病变组织(压痛区)进行治疗,包括枕下筋膜、颈椎两侧、肩胛区域等病变组织进行治疗,一般1周治疗1次,3~4次1个疗程,一般一个疗程多可治愈。
二、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是以颈椎病变引起的头痛,可占到神经性头痛的80%左右,主要病变是上颈部的肌肉炎性、痉挛以及颈椎间盘突出刺激上颈椎的神经所致,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等。可表现后枕部的疼痛,并可放射至头顶及前额部。
疼痛可急性发作,也可慢性存在,迁延不愈,非常痛苦。口服药物虽然可以缓解疼痛,但必须经常服用,到后期口服药物也不能控制头痛。内热针治疗主要是针对枕部、上颈椎两侧组织进行治疗,1治疗1次,一般3~4次多可治愈,很少复发。
三、腰背部肌筋膜炎、肌肉劳损
腰背部疼痛因疼痛就诊的主要疾病,可表现为背部、腰部的持续性疼痛,往往后半夜疼痛加重而痛醒,检查在胸椎、腰椎两侧肌肉多有局限性压痛、肌肉痉挛。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肌肉筋膜的炎性病变,以及长期的病变导致的痉挛,刺激末梢神经,导致慢性疼痛。目前以内热针治疗效果最佳,经过3~4次治疗,多可治愈,病程时间不论长短,均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腰臀部软组织病变
腰臀部软组织疼痛是疼痛门诊、骨科门诊、康复科门诊的最多见的疾病,也往往是影响人们生活能力和降低劳动能力的主要原因。引起腰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是肌肉、筋膜的病变,包括炎症、痉挛、粘连、挛缩等,多是慢性损伤所致,导致腰臀部的神经受到刺激而产生疼痛,包括坐骨神经、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神经等,产生复杂的疼痛症状,如腰部疼痛、臀部疼痛、大腿后侧疼痛、小腿疼痛、会阴部疼痛、肛周疼痛、睾丸疼痛、足外翻等等。其中以髂腰韧带损伤、臀部肌肉损伤最为重要。由于腰臀部疼痛发病面积大、症状复杂,导致一般治疗手段难以凑效,而内热针治疗可针对大面积病变进行治疗,是治疗腰臀部疼痛的重要治疗技术。一般经过3~4次治疗,大部分可得到控制,5~6次治疗可基本治愈。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疼痛的重要疾病之一,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刺激和压迫腰椎的脊神经所致,产生典型的腰部疼痛和下肢的疼痛与麻木。传统治疗以牵引、推拿为主,疼痛严重时进行注射治疗,严重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目前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单纯手术治疗已经越来越不被人们接受。而内热针治疗可最大程度的消除腰部肌肉的炎症和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神经炎性水肿的消退。与侧隐窝注射相结合,可以治愈绝大部分的腰椎间盘突出,使部分患者免除手术。
六、膝关节炎
膝关节炎是中老年患者的非常多见的疾病,几乎所有的中老年患者膝关节或多或少存在着疼痛,严重的造成关节变形。对膝关节的治疗以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应用比较多,其次是针灸、按摩、烤电等,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针对引起疼痛主要病变——即关节周围的韧带、筋膜、滑囊病变治疗较少。内热针治疗可以针对膝关节的所有病变组织进行消炎松解治疗,配合膝关节注射治疗,可使膝关节疼痛的治愈率提高至80%左右。
七、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是高发与50岁左右的女性疾病,当然其他年龄人群发病,表现为肩周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严重时变成“冻结肩”,夜间疼痛更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传统治疗以按摩、功能锻炼和局部注射为主,治疗效果较差,不能快速控制疼痛,尤其是冻结肩,越是锻炼越是疼痛,给病人造成恐惧心理。内热针治疗可消除肩周病变组织的炎性粘连,即可消除疼痛,又可松解粘连,改善冻结肩的状态,配合肩关节周围及肩峰下滑囊的注射,可很快治愈疼痛,恢复肩周的正常活动功能。
三、内热针治疗操作的基本步骤
1 中医方法:按针灸理论指导,循经选穴,辨证施治,但须选取两个穴 位以上,即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一般多选同侧肢体的 1~3 对穴位为宜; 可结合神经分布区选穴【如腰骶部取气海俞(深层有腰神经)、八髎(深层有 骶神经)】;也可以阿是穴作为针刺点,根据病变部位局部选穴【如上肢瘫痪: 三角肌配肩髎,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为主,配手五里或四渎】。
2、西医方法:以解剖学理论为基础,选取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腹进针。
3、患者体位:根据治疗需要,患者可采取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位,既要 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又要使患者体位舒适。
4、定点:一般用龙胆紫定点,也可用手术专用记号笔定点。定点是针刺成 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定点准确,针刺入皮肤后能容易找到骨面,顺利进行针刺的 各种操作,迅速消除肌肉骨膜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
5、消毒:患者针刺治疗区域,常规碘酒、75%酒精皮肤消毒。医师手消毒后,佩戴无菌手套进行内热针治疗。
6、针刺:医师根据不同的针刺部位选择合适型号经高压蒸汽消毒的内 热针于定点处针刺,护士协助将针柄连接加热端,给予针恒温加热,仪器加 热温度一般为 42 度,时间一般调至 20 分钟,时间和温度具体可根据临床医 生需要调节。
7、起针:治疗结束后,医师移除针柄部的加热端,再手执无菌棉球按 压针眼皮肤后快速起针,嘱患者48小时内治疗部位勿湿。
四、内热针临床风险防范
一、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和慎用症
适应症:凡明确诊断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慢性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痛和伴随全身各系统相关征象如:头痛、眩晕、眼胀、视力减退、耳鸣、吞咽不适、口张不大、胸闷、心悸、腹胀、腹痛、腹泻、尿急、尿频、痛经等泌尿生殖系疾病均属内热针适应症。
禁忌症:严重的心脑血管病、血友病、严重出血倾向性疾病(凝血机制障碍)、严重糖尿病、癫痫或不能配合者、精神过度紧张或疑心病患者、局部区域皮肤或感染性疾病以及发热者、妊娠妇女、女性经期在耻骨处禁施针。
慎用症:高龄患者、体弱患者、心智不健全或心理有障碍者、因心血管疾病或其它长期口服阿斯匹林患者。
二、熟练掌握针刺技术和操作流程
内热针疗法是在软组织松解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盲视下操作,所以更复杂。但若要真正精准地掌握其技术仍需进一步学习,而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软组织疼痛专科医生不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及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掌握精细的解剖并经过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更好的解决临床中大量顽固的慢性软组织损害性疼痛及相关疾病。
三、不断学习积累精细的人体解剖知识
精细的解剖知识是提高内热针技术和预防意外发生的前提和保证。医者在施术前需对施治部位有清晰的解剖概念,尤其是局部重要组织、血管、神经在体表上的投影,更需了然于心,做到心到、眼到、手到、针到。
四、术前告知及术后医嘱
术前必须与患者或家属做好沟通工作,既要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又不能让病人产生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值。要不仅能确保疗程有效地完成,还要预防在发生并发症时得到理解并配合治疗,减少误解和不必要的纠纷。可酌情与患者签定内热针术知情同意书。术后医嘱最好有成文的书面资料,以备患者查询。并告知患者有不明反应或不适时及时反馈,不要延误等。
以上资料,仅供学术交流使用
当你读完本篇文章时,你有两个选择:
1、你可以将它传扬出去,让世间多一点爱
2、你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你从未看见一样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内热针治疗技术原理及适应症操作方法
【专业科普】心理咨询方法及适应症
宠物穿刺治疗技术—关节穿刺技术(宠物临床治疗课件).pptx
宠物治疗技术
兽医外科学及手术学实验课课程标准
宠物适应症(宠物临床诊疗技术在技能里起什么作用?)
犬长骨骨折的髓内针固定技术
如何复习《小动物影像技术》?专业课《小动物影像技术》考试题目题库及答案+重点
小动物超声检查前准备及适应症
盘点宠物药品适应症及用法用量
网址: 内热针治疗技术原理及适应症操作方法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58377.html
上一篇: 辉瑞JAK抑制剂两种剂型在中国获 |
下一篇: 儿童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