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是指儿童在应对环境及环境中人时不当的回应方式,主要表现为攻击、反抗、违纪、捣乱、破坏、孤僻、退缩等。
自1928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E.K.Wakeman)对儿童“偏差行为”开展研究以来,“偏差行为”就以其严重性和重要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20世纪70年代,国外报道学龄儿童的检出率为5%-15%,80年代后,已高达10%-20%;国内儿童“偏差行为”的检出率从8.3%增至12.97%。其中,儿童单项行为异常的发生率高达30%~50%,行为综合征的发生率为8%~20%。
就上海市而言,上海精神卫生中心2001年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偏差行为”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长的趋势,成为影响儿童成才的重要因素,亟待解决。
孩子的“偏差行为”给园长、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困扰,因而受到了幼儿园的关注。尽管如此,许多老师对幼儿“偏差行为”认识还是不够,不善于进行科学合理的观察、分析、诊断,更找不到有效的干预方法,以致在面对孩子的“偏差行为”时不知所措。
“津心教育”将推出如何解决孩子“偏差行为”系列文章,分别从案例分析、理论阐述、干预手段等方面对“偏差行为”进行详细解读。
“偏差行为”系列之攻击、欺负行为
案例一:
乐乐(化名)今年5岁9个月,老师发现,无论户外还是室内活动,乐乐都喜欢伤害他人,比如会推挤小朋友,用篮球打小朋友,区域活动时因抢玩具抢不过就动手打伤小朋友。乐乐会不承认自己的行为,老师多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他在家也会有攻击行为,虽然妈妈对他比较严厉,也知道他的这些行为,但对老师有所隐瞒或是经常找理由为乐乐开脱。
案例二:
涛涛(化名)5岁,涛涛在幼儿园欺负同伴,会破坏同伴劳动成果。有一次,几个孩子在建构区搭建滑滑梯,涛涛经过琪琪(化名)旁边时,脚故意往后一踢,把琪琪的滑滑梯推倒了,接着他逐一推倒所有小朋友搭的建筑,即使几个孩子强烈抗议,但涛涛笑着跑开了。老师看到后跟他说: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涛涛答应了,但老师离开之后,他又跑到游戏区,破坏别人的玩具。
案例三:
豆豆(化名)上幼儿园中班,老师最近发现豆豆很喜欢揪比他弱小的小朋友头发,并且威胁他们不能告诉老师和家长,否则下次还揪他们头发。看到被揪头发的小朋友哭了之后,就开心地走了。
为什么会这样?
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简而言之,孩子的攻击行为其实是对挫折的直接或间接反映。
而孩子的挫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人际交往中的挫败感
三四岁孩子出现攻击、欺负行为并不新奇,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缺乏理性,容易冲动。
而上文三个攻击、欺负行为案例描述的均是五岁左右孩子,不同于三四岁孩子,五岁孩子出现攻击、欺负行为,可能是缺乏一定的社交技巧。
因为五岁孩子已经有了好朋友概念,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会表现出亲近的意愿,会开始交流互动、交换玩具,当然也会发生冲突。案例一中乐乐(化名)就因为抢玩具抢不过就动手打伤小朋友,导致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
还有些孩子会通过破坏团体游戏活动、破坏玩具来宣泄人际交往中的挫败情绪。案例二中的涛涛(化名)因抢小朋友的玩具被排斥,于是他将挫败情绪转换为破坏玩具,小朋友的玩具、幼儿园的玩具,无一幸免。
02
需求未被满足后的挫败感
在幼儿园,当孩子的需求未被满足时,比如想要某样物品被拒绝,想去做某件事被禁止,孩子会感到被束缚,没有自主性,加上孩子又不会正确表达“我想要”、“我要做”,于是就容易通过攻击、欺负等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在家里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了需求—被拒绝—言语、行为攻击—家长满足或纵容,有了一次成功的经历,当孩子的需求再次被拒绝时,他便会沿用这套模式,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的做。
03
想做却做不到后的挫败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有自己的主见、想法,尤其是3岁的孩子,自主、独立是他最重要的任务,他开始尝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又因自身能力不足,想做却做不到,就产生沮丧、挫败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遭受挫折后,除非允许他们宣泄自己的攻击性,否则攻击性的能量将受到抑制而产生压力,由于这种能量要寻找一条输出通道,所以便产生暴力行为。
也就是说,当孩子有了挫败情绪后,如果这些不好的情绪没有合理的宣泄渠道或没有得到成人的疏导,积压在心里。当孩子内在情绪太满无法处理时,他就会跟着自己的本能,利用打人、欺负人等这样的方式排泄情绪。
04
敌意性攻击、欺负
相较于孩子因挫折产生的攻击、欺负行为,敌意性攻击会出现以人为中心的攻击,目的是伤害他人,看到别人身体受到伤害,他们会感到满足,有报复的倾向。
就像案例三中的豆豆(化名),他喜欢揪弱小孩子的头发,是因为她在上小班的时候,曾被年长的孩子揪过头发,当时认为自己被欺负了,现在自己强大了,于是用同样的办法欺负别人。
除此之外,孩子的攻击、欺负行为原因还有:与家庭氛围有关,父母遇到点事就喜欢吵架、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动手打人;与孩子的物权意识有关,为了保护那些他们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小心伤害他人;模仿影视作品里的暴力。
有攻击、欺负行为的孩子会遭到同伴的排斥,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交生活,而且长期欺负他人也容易使儿童形成攻击性人格。有研究发现,儿童攻击性水平越高,成年后的犯罪的可能性越大。
幼儿园如何干预?
孩子出现攻击、欺负行为与孩子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家庭教养、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方面有关。家庭想要有效干预孩子的攻击、欺负行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做很大的改变,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范畴。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园长、老师通过观察、记录孩子在幼儿园8小时的行为表现,对孩子的攻击、欺负行为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
在2016年津心教育举办的“第二届南粤优秀心理教师评选比赛”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一线老师,他们在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后,懂得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干预手段,去观察、记录、干预孩子的“偏差行为”。
以下案例是精选自蛇口湾厦幼儿园谢丽如老师在“第二届南粤优秀心理教师评选比赛”的参赛及获奖作品,谢老师通过“五周干预法”有效干预了一个有攻击倾向和破坏玩具的孩子的日常行为。
“五周干预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观察阶段(第一周)
第二阶段
干预阶段(第二、三、四周)
第三阶段
继续观察阶段(第五周)
经过五个星期的观察、记录、干预,根据行为记录表的记录,如果孩子的攻击、欺负行为大幅度减少,则认为此干预手段有效;若孩子反复出现攻击、欺负行为,则继续进行“五周干预法”。
案例描述:
涛涛(化名)5岁,涛涛在幼儿园欺负同伴,会破坏同伴劳动成果。有一次,几个孩子在建构区搭建滑滑梯,涛涛经过琪琪(化名)旁边时,脚故意往后一踢,把琪琪的滑滑梯推倒了,接着他逐一推倒所有小朋友搭的建筑,即使几个孩子强烈抗议,但涛涛笑着跑开了。老师看到后跟他说: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涛涛答应了,但老师离开之后,他又跑到游戏区,破坏别人的玩具。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欺负行为?当面对孩子的攻击、欺负行为时,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看完这篇文章的你,或许已经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幼儿园心理干预方案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的干预策略的研究
原创 公认的有效的自闭症干预方法有哪些?如何选择?
幼儿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精选24篇)
深度阅读丨手把手教你如何观察和解读孩子的行为!
重视幼儿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干预,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如何对多动症孩子进行行为干预
【健康讲座】走进幼儿心理世界,识别常见行为问题与科学应对
如何缓解幼儿园孩子的分离焦虑症?
儿童多动症的心理干预方法有哪些
网址: 如何科学干预孩子“偏差行为”?这个幼儿园老师的方法,值得借鉴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73973.html
上一篇: 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与干预 |
下一篇: 科普:PII家长执行式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