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行为学分析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鱼类行为,研究动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S9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25-01
鱼类行为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在动物行为进化上和渔业生产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渔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鱼类行为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主要包括鱼类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鱼类对重金属或有机毒物的应激反应以及鱼类群体内部个体间的协调机制等。这直接促进了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鱼类行为就是指鱼类进行的各种运动,是鱼类对环境变化的外在反应,主要包括游泳、摄食、生殖、呼吸等行为;此外,避敌、攻击、求偶时改变体色等非运动形式也列入行为范畴。本文主要介绍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国内学者开展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历史过程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动物行为学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延伸。当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鸟类和哺乳类,而对于鱼类的研究和报道都较少。自从1904年Lyon报道了鱼类的趋流行为以来,陆续有学者开展关于鱼类行为的研究,但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真正鱼类行为研究直到上世纪中叶才逐步发展起来,主要是为了适应海洋捕捞的发展需要。在1963年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中,Blaxter介绍了鱼类在不同光照下对网具不同部分的反应,1970年在冰岛雷克亚米克召开的世界性渔具会议有专门讨论鱼类行为的论文,1977年国际水生生物管理中心在意大利召开会议,专题讨论了鱼类行为与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关系。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鱼类行为的研究引起国际海洋理事会的重视,1992年在挪威召开会议上强调了鱼类行为学在渔业资源评估和渔业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2004年在波兰召开的渔具工作组会议上又讨论了渔具渔法、鱼类行为和鱼群的声波反射强度等。可见,有关鱼类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从最初的海洋捕捞业,逐渐扩展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管理等。
2.鱼类行为学的研究领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鱼类行为的观察和探索也不断取得进展。最初只是研究鱼类行为在捕捞产业中的应用,其后发展到研究鱼类个体对声响、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反应,最后发展到研究鱼类群体行为及内部机理。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学和群体行为学:
2.1 鱼类个体行为学
个体行为学主要是指鱼类个体在外界物理或化学刺激下所产生的自发或条件反射行为。主要研究对象为鱼类个体或者鱼群中的独立个体,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类的趋、鱼类的游泳行为和摄食行为等。
2.1.1 鱼类的趋
鱼类趋通常与环境因子的改变有关,如鱼类的趋光性、趋流性和趋礁性等,这些行为通常理解为鱼类的本能行为,不同鱼类面对光照、温度、流速甚至颜色的改变均有不同的反应和适应过程。王武等研究了水温与光照对瓦氏黄颡鱼幼鱼行为的影响,发现水温与光照的变化会对瓦氏黄颡鱼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过低的水温会减少瓦氏黄颡鱼对外界影响因素的反应,而高强度光照会使瓦氏黄颡鱼的游动增加,寻求藏匿处。该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适合在低光照强度下养殖,增加了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成活几率,成功将鱼类行为学应用于养殖技术领域。罗清平等[3]对孔雀鱼幼苗在光场中的行为反应进行分析,得出孔雀鱼幼苗对短波长的蓝、绿光趋向性最强,相应的照度范围为1500~2000lx,而对长波长的红、黄光表现出避光性。该研究结果在孔雀鱼工厂化养殖中得到应用,主要利用其趋光性特点进行定时定量投饵,也可以利用其避光性的特点对其进行驱赶,以提高清洁、分箱或捕捞等操作的效率。张硕等分析了黑幼鱼的趋流性,测定了黑幼鱼的感应流速、喜好流速和极限流速,并定量分析了黑幼鱼体长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者开展遗传育种或增殖放流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1.2 游泳行为与摄食行为
鱼类在长期的进化演变中,体形和游泳能力反映出鱼类对环境的某种适应性,观察和研究鱼类的游泳行为是鱼类行为学的重要内容。Marie-Laure等[9]早在1999年便利用声学遥感装置对养殖虹鳟鱼的游泳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虹鳟鱼的行为差异显著,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行动水平。Hanson等对黑鲈在自然环境中的游泳行为进行研究,并对于个体间的游泳相似性进行分析,得出了黑鲈在自然状态下的游泳行为习性。由于这次实验实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所以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2.2 鱼类群体行为学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以群居的形式存在。群体生活的好处在于有利于发现食物、抵御敌害和繁衍等。有统计表明,80%的鱼类均以聚集成群的形式进行栖息、索饵和洄游,这是鱼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一种适应性,对鱼类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鱼类群体行为学以整个鱼群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群的形成机制和鱼群的行为模拟等。ANNE等[17]研究了鱼类早期的经验对鱼类集群的影响,认为鱼群能否成功聚集及逃避捕食危害,多数取决于早期的经验,这在鱼类行为学的研究中,具有突破性价值,该项研究也可以应用于人工培育鱼类的早期驯养。日本学者M. Zheng等从鱼群对逃避捕食造成影响的角度出发,利用模型研究了鱼群对捕食者的行为反应,得出了不同情况下鱼类的被捕食概率,鱼群通常是某些个体行为对整个鱼群发出讯息,并成功逃避捕食者的追捕。
3.鱼类行为学的发展趋势
鱼类行为学发展至今,研究领域已经从水产捕捞学逐渐拓展到生理学、生态学甚至计算机学。其未来发展趋仍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鱼类行为的原理、方式和结果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研究。随着基因遗传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学者将该项技术应用于种群多样性、个体性状性和行为差异性的研究,鱼类行为学也可以借鉴该项技术,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内在因素进行探索与表达,如研究鱼类游泳姿态的差异性,雌、雄鱼求偶行为的基因表达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或仿真影像技术的发展,鱼类行为研究者们也开拓了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人工智能在鱼类行为方面应用的典型是涂晓媛鱼,这是一种以计算机动画为条件,具备人工生命的鱼类。涂晓媛鱼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变化作出不同反应。该种技术的应用具备广阔前景,许多不具备的实验条件在计算机上便可完成。仿真影像技术可以将鱼类的相对位置在计算机上精确显示出来,不仅可以应用于鱼群个体间的相对距离研究,而且可以应用于鱼群与渔船、礁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研究。鱼类行为学会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加繁荣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大仁,俞文钊译.(普罗塔索夫 B. P.著).鱼类的行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动物实验研究;综述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患病率可高达20%~60%。卒中后抑郁可严重损害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增加患者痴呆及自杀的风险,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现将近10年关于卒中后抑郁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PS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生物学、解剖学和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Robinson等就提出,脑内参与情感调节的5-HT能神经元和NE能胞于脑干,其轴突通过丘脑和基底节到达额叶皮质,脑卒中病变累及上述部位可影响5-HT能神经元和NE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导致两种递质水平降低而引起抑郁。Moller等利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间接估计了5-HT受体活性,研究发现在急性卒中后5-HT神经递质出现代谢的异常,尤其在边缘系统和中缝核5-HT代谢的显著下降,可能与抑郁的发生相关。临床上使用5-轻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缓解PSD的症状,进一步支持PSD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下降有关的观点。Terroni等根据MRI研究结果显示病灶影响边缘-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神经环,尤其是前额叶腹侧和背侧扣带回皮层、海马、杏仁核等易产生PSD,且以左侧为著,而这种情况未见于脑桥背部和小脑。说明前额叶背外侧皮质环路在情绪 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脑内该区域白质纤维连接的改变可能也会影响情绪调节过程。这与控制情感的神经环路主要分布在额颞叶、边缘系统和脑干腹部及其皮层下联系纤维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有学者认为,脑卒中"突如其来"的发生和其严重程度,使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变甚至丧失,导致患者心理应激障碍、心理平衡失调,由此对抑郁症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
2 卒中后抑郁动物模型的建立
有关卒中后抑郁的动物模型的建立,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多为复合模型即在卒中基础上结合相应应激刺激构建PSD模型。裘涛等[1]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后予以行为限制制作PSD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自发改变,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清洁动作次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下降(P
3 针刺干预PSD大鼠的实验研究
卒中后抑郁患者不仅有精神障碍症状而且还存在肢体的活动障碍,采用体针治疗卒中后抑郁可以显著促进患者肢体的恢复,平衡患者脏腑的阴阳,调节患者气血的虚实。龚燕等[13]采用单侧颈总动脉不全结扎联合孤养和小剂量利血平皮下注射制备复合型PSD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大鼠大脑海马区NE和5-HT含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和脑内NE、DA含量均明显下降。电针能使PSD大鼠糖水消耗量和脑神经递质NE、DA含量明显增加。得到的结论是:电针治疗PSD大鼠的机制可能与提高其海马区5-HT和NE含量有关。孙培养等[14]选择通督调神针法干预卒中后抑郁大鼠。结果:造模完成时,模型组和针刺组蔗糖水饮用量、水平及垂直运动得分、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均较正常组降低,Zea Langa神经行为学评分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4 中医药物干预PSD大鼠的实验研究
中医认为卒中后抑郁属于"中风"与"郁证"范畴,由于受到躯体病残的困扰,最终情绪抑郁。裘涛等[1]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后予以行为限制制作P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涤痰开窍解郁组、氟西汀组,并设假手术组,采用RP-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并观察大鼠自发改变。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行为能力下降(P
5 西医药物干预PSD大鼠的实验研究
PSD的西医药物治疗包括原发病、并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患者因需同时服用治疗脑卒中、高血压或其他并发症的药物,故在选择药物时,应选择相互作用小的药物,所以新型抗抑郁剂有一定优势,更适于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继发性抑郁的治疗。赵立波等采用CUMS结合孤养建立抑郁模型,MCAO术建立卒中模型PSD模型组和氟西汀组大鼠先建立卒中模型后建立抑郁模型,腹腔注射相应药物进行干预,连续给药21d后,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给药后各组大鼠脑组织中5-HT,NE,NGF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抑郁模型组和PSD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5-HT,NE,NGF表达均明显降低(P
6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论述PSD发病的因素时各有侧重,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是由多种原因通过多种机制所致,与心身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一致,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关于PSD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制备的动物模型主要以缺血性卒中为主,但卒中的发病类型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关于出血性卒中后抑郁动物模型的制备相对较少,这方面的研究信息相对缺失。并且,一般情况下卒中后抑郁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病,而这些在动物模型身上无法一一体现;同时,在动物实验造模、治疗、取材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误差,如取材的不完整性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以至于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其次,关于卒中后抑郁治疗方法颇多,有针灸、中医药物、西医药物等。脑卒中后抑郁属于"中风"与"郁证"范畴,运用中医药物治疗时,应综合分析患者实际病情,并概括患者分型,从而辩证论治。针灸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残肢的功能恢复,间接有利于患者抑郁状态的改变,另一方面疏肝行气、调和阴阳,又起到直接改善患者情绪的作用。西医药物治疗PSD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单一药物、综合、个体化、长期系统用药。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是:三环类抗抑郁药、5-HT再摄取抑制剂、NE再摄取抑制剂等,但西医药物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寻求PSD的发病机制以及制备理想的PSD模型,寻找治疗PSD有效的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西医学技术的不断介入,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研究正从多层次、多角度不断深入。假以时日,肯定能提出卒中后抑郁的最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裘涛,陈眉,代建峰,等.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12-13.
[2]刘福友,杨石,陈卫垠,等.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91-94.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坐骨神经部分损伤模型
【中图分类号】R-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22-01
神经病理性疼痛即通常所指的慢性持续性疼痛,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疼痛模型对该病的基础研究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周围神经损伤疼痛模型有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CCI)和坐骨神经部分损伤模型(PSI)。本实验旨在对两种模型的行为学变化和痛阈变化进行检测对比,为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中的模型选择做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与制作
30只SD大鼠(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动物中心),雄性,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3个组。
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组(CCI组):10只,制作方法如下[1]: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 ml/kg)麻醉,取俯卧位,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左、右侧大腿皮肤,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股二头肌,暴露出坐骨神经干,用非吸收外科缝线环绕神经干分别做4个轻度结扎环,间距1~2 mm,结扎强度以引起小腿肌肉轻度颤动反应为宜,术后用丝线逐层缝合切口。
②坐骨神经部分损伤模型(PSI):10只,左右肢暴露坐骨神经干以后用玻璃钝性组织分离器将坐骨神经干纵向分开,紧紧结扎1/3~1/2的神经干。其余方法同CCI组。
③假手术组(Sham组):10只,仅左右肢暴露坐骨神经干不予结扎,其余方法同CCI组。
1.2 疼痛行为学及痛阈测定
用Von Frey纤毛测定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和热痛刺激仪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 PWTL)分别评价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所有各组大鼠均在手术前1 d测定MWT、PWTL值,术后1、3、7、14、28、56 d分别测定MWT、PWTL值,测量前观察添足、咬足等行为。每次测量均在上午进行。(1)MWT测定方法:采用von Frey丝测定双后肢机械痛阈,将大鼠置于金属笼中适应环境30 min,用不同压力纤维丝刺激足底2、3趾间皮肤,每根重复5次,每次间隔5s,直至找到出现50%(10次)抬足反应的纤维丝,其压力值(出现大于5次以上是缩足反应),即为阈值,左右轮流测试,每足测量5次,取平均值。(2)PWTL测量方法:利用鼠爪热辐射刺激测痛仪。大鼠出于自由活动状态,调整好一起刺激强度(R=72),将刺激装置放置在鼠爪下,按操作键,当鼠爪移动时系统自动记录大鼠反应时间,此时间即为大鼠足底PWTL,每足测量5次,时间间隔3~5 min,取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行为学观察
三组大鼠术后7天内均出现舔舐伤口行为,CCI组和PSI组大鼠术后出现添足、咬足、垂足、脚趾并拢,屈曲等行为。
2.2 PWTL和MWT值检测
三组术前PWTL和MWT值检测无差异(P >0.05),术后1~28d CCI组和PSI组PWTL和MWT值较Sham组明显降低,其中CCI组更为明显(P 0.05,表1),而PSI组术后56d PWTL和MWT值与Sham组比较仍明显降低(P
3 讨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给病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理想的疼痛模型对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尤为重要。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可分为中枢神经损伤模型和周围神经损伤模型。中枢神经损伤模型如腰髓损伤等因会导致高位截瘫和坏死[2]目前已经极少应用。周围神经损伤模型针对脊神经如坐骨神经等进行损伤和压迫因可以较大程度的产生持续性疼痛[3]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常用的周围神经损伤模型有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CCI)和坐骨神经部分损伤模型(PSI)。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由Bennett和Xie[4]于1988年首次报道,该模型可以较好的模仿临床的肿瘤压迫、神经损伤、重金属中毒等产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而被广泛应用,且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但由于该模型的疼痛效果受打结强度的影响较大,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PSI模型。PSI模型由Seltzer首次报道[5]。该模型对部分坐骨神经进行钝性分离并深度结扎,产生持续性的慢性疼痛,可以有效解决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但操作复杂,易于污染,手术创伤较大,不利于大量制作。
本实验旨在对两种模型的疼痛效果进行对比,对疼痛的持续性和痛阈的敏感程度进行对比。实验显示,两种模型均能产生持续有效的疼痛。在持续时间上CCI模型在56d后PWTL和MWT值已基本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说明疼痛已基本消失,而PSI模型在56d后PWTL和MWT值与对照组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PSI模型可产生更为持久的疼痛。在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上,CCI组PWTL和MWT值在术后1~28d比PSI组更低,且较快的达到最低值,说明CCI模型比PSI模型对疼痛更为敏感,可快速达到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
总之,CCI模型和PSI模型均可产生持续性的慢性疼痛,CCI模型对疼痛更为敏感,而PSI模型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在进行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时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疼痛模型。
参考文献
[1]王江栓,曹靖,臧卫东等.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波形蛋白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J].解剖学杂志, 2011, 34(5):653-698.
[2]刘杨,刘季,王亚方等. 大鼠脊髓挫伤后BDNF表达的实验性研究[J]. 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 22(1):15-18.
[3]周秋雯,徐建国. 慢性疼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 21(6):638-642.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安全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所谓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组织行为学关注如何改进生产率、降低缺勤率、减少流动率、减少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增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以往作为安全管理人员我们一般都是发挥智慧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如果把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管理中,那么我们就能找到管理的理论依据,并能形成卓越领导力。
一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在众多行为科学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它关注如何改进生产率、降低缺勤率、减少流动率、减少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增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行为学的出现为安全管理人员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他提供了一些真知灼见来改善管理者的人际技能。组织行为学承认差异,它帮助安全管理人员认识到操作人员多元化的价值所在,以及对不同环境,不同性格特征的人进行管理时需要的一些变化帮助他们平衡工作于生活的冲突从而提高管理质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二影响安全生产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不安全行为或者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只是深层原因的征兆,是基本原因的表面现象,不安全行为就是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工作场所的越轨行为是指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体健康的主动,在安全生产中组织的规则就是安全操作规程,既有明令禁止的某些行为,如“保命条款”、“零伤害条款”也有大家共享的隐性规则,如不在工作场所打闹,为了避免工作环境的混乱,管理人员要找到工作场所越轨行为的来源,明智的管理者会针对导致越轨行为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解决,而不是仅解决表面问题,这样会使问题此消彼长。
三组织行为学理论模型应用分析
什么是学习?一般人会说:“那是我们在学校所从事的活动。但组织行为学家对学习的定义却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终生的在学校里学习,学习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因此一个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学习定义是: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在安全生产中我们面临的是新的工艺、新的技术、新形势,所以学习新的安全知识并且相对能够进行持久的行为改变是必要的,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定义是:安全行为的变化表明了学习的发生,学习就是安全行为的改变。
一个人如何学习呢?组织行为学为我们提供了三种理论来解释这一行为过程: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普洛夫进行的,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运用经典条件反射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一看到安全事故案例中的受伤者就能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指出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在安全管理中如果员工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就应该给以惩罚,通过惩罚矫正不安全行为。
(三)社会学习理论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52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
[关键词] CQM;光化学法;三叉神经损伤;脑内微透析;谷氨酸
疼痛是脑的高级部位(尤其是大脑皮层)对躯体某一部位现有或潜在的组织损伤产生的一种厌恶和不愿忍受的感觉[1]。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将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为由于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产生病变而导致的疼痛[2],临床特点为自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3]。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率较高,患者在肉体和精神上均遭受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质量。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至今尚不明确,但中枢和外周敏化机制已受到广泛关注。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Glu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兴奋性神经传递导致中枢敏化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有报道:增强脊髓中谷氨酸转运体亚型1的功能可产生镇痛作用[5];也有报道:将Glu受体拮抗剂MK-801注射于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鞘内,观察到与用药剂量有依赖关系的镇痛作用[6]。关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与兴奋性递质的研究,迄今为止大多在脊髓水平进行,但高级中枢如海马、纹状体、苍白球等作为脑内重要的痛觉中枢,负责痛觉信息的感应、分析、调节、整合等,其中兴奋性递质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这一水平上进行观察的报道却甚为少见。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面临的难题是缺乏满意的药物,因此探索有效的新药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意义重大。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7]的基础上,自拟处方CQM(CQ mixture),在多个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型上获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本实验拟采用具有较好临床预测效果的光化学诱导的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8],观察CQM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学的影响;在动物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应用脑内微透析技术采集纹状体细胞外液,观察药物对其中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Glu水平的影响,以了解CQM发挥镇痛作用的中枢药理学机制,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
1.1 动物 雄性SD大鼠,体重180~250 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京)2006-0009。
1.2 药品与试剂 CQM自制,主要成分为川芎嗪、青藤碱等,其中川芎嗪与青藤碱的比例为5∶2。加巴喷丁胶囊购于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12031291 No.107;Erythrosin B(赤藓红B),Glu,庚烷硫酸钠,乙酸钠,硼酸均为Sigma公司出品;甲醇购于Fisher Chemicals公司;邻苯二甲醛(OPA)为Aldrich公司产品;EDTA,KH2PO4为北京化工厂产品。
1.3 仪器 立体定位仪STRONG8003、动物体温维持仪69001、颅钻90-102(深圳瑞沃德公司); 51000-20C Von Frey hairs疼痛测试包(美国Danmic公司);氩离子激光器系统包括美国LASER DRIVE有限公司出品的电源(ARGON POWER SUPPLY)SA1111002、德国Sacher Lasertechnik集团出品的氩离子激光发生器D-35037 SA11118972、美国THORLABS公司出品的光学斩波系统MC2000 S.N.111108-05和斩波轮MC1F10;微透析系统包括瑞典CMA公司出品的透析膜长度为4 mm的CMA/12探针及套管、CMA/402微量泵、CMA/470低温样品自动收集器,美国Instech公司出品的五通转环清醒活动装置。高效液相色谱(HPLC)系统包括Aglient 1200,G1321A荧光检测器、化学工作站。
2 方法
2.1 大鼠适应性刺激、分组、造模 实验开始前1周用不同力度的Von Frey hairs疼痛测试棒适应性刺激大鼠待手术侧(右侧)三叉神经支配的颜面部触须垫,每日连续刺激5次,直到大鼠对以上刺激反应平静。之后将连续3 d痛阈大于26 g(三叉神经支配区最大痛阈为26 g)的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对手术组大鼠施行光化学诱导的三叉神经损伤,过程如下: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进行麻醉(350 mg·kg1),剃除右侧触须垫及颈部腹侧毛发,将大鼠左侧卧于鼠板上,右侧触须垫向上,剪开触须垫上方眶下孔位置皮肤,钝性分离局部肌肉,暴露深部的眶下神经(三叉神经上颌支的终支,infraorbital verve,IoN),约3 mm宽,用玻璃分针小心将神经束挑出,在其下垫一小条事先准备好的铝箔。②将大鼠仰卧固定,剪开颈部右侧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颈静脉并插入静脉导管。③将赤藓红B(32.5 g·L-1) 0.3 mL注入静脉导管中,立即将大鼠置于功率344 mW,波长458~514 nm的氩离子激光器下,使光斑准确照射暴露的眶下神经,由于赤藓红B在体内的半衰期短,需每5 min经静脉补充注射0.4 mL,直至13 min后照射结束。④取下大鼠,去除铝箔,缝合颜面部伤口,拔出静脉导管,结扎血管止血,缝合颈部伤口。假手术对照组大鼠暴露、剥离眶下神经后缝合。术后,均常规注射庆大霉素预防感染。从造模术后第7天开始连续测评大鼠眶下神经颜面部支配区的机械痛阈,连续3 d痛阈值小于6 g视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M组)、加巴喷丁组(gabapentin,GBP,100 mg·kg1)、CQM低、高剂量组(CQM-L,CQM-H,35,70 mg·kg1),腹腔注射给药,投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6只大鼠。
2.2 三叉神经颜面部支配区机械痛阈测评方法 参照1999年Juhana等的标准[9],将大鼠置于小鼠盒中,安静放置10 min适应周围环境后,用不同力度的Von Frey hairs从最小刺激强度0.008 g开始,依次向最大刺激强度26 g过渡,以每秒1次的频率刺激大鼠右侧触须垫区域,将5次刺激出现3次阳性反应的最小值视为三叉神经颜面部支配区的机械痛阈值。大鼠的阳性反应包括:①大鼠快速抓咬刺激物,表现出攻击行为。②受到刺激后快速后退,为避免面部进一步受到刺激,蜷缩身体向笼壁靠拢,或将头面部藏在身体下。③连续搔抓面部受刺激区域,通常合并后退动作。对经过适应性刺激后符合纳入标准的51只大鼠进行光化学诱导的三叉神经损伤造模手术,根据三叉神经颜面部支配区机械痛阈的测评结果,判定有32只大鼠造模成功,成模率达63%。
2.3 给药及药效观察 对造模成功大鼠进行以上行为学测评,基础数据的时间坐标为0 min,为第一个时间点,给药后分别于30,60,90,120,180,240,300 min进行大鼠三叉神经颜面部支配区机械痛阈测评。
2.4 微透析过程 给药测评结束后,麻醉大鼠,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将微透析探针套管埋植于大鼠右侧纹状体(A:+0.2 mm,L:+3.0 mm,V:-7.5 mm)内并固定于颅骨。次日在大鼠清醒状态下轻柔抓持大鼠,将脑部微透析探针经套管小心插入纹状体中,并将大鼠置于清醒自由活动装置中,进行活体脑内微透析采样。用复方氯化钠以2 μL·min1的流速灌流探针,平衡60 min后收集透析液,每30 min收集1管。取前2管透析液测定Glu浓度,并取均值作为0 min的基础水平。然后腹腔注射给药,与行为学测评时间同步,检测给药后30,60,90,120,180,240,300 min大鼠脑内透析液的Glu水平。
2.5 色谱分析 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Glu水平。色谱柱为Eclipse AAA(4.6 mm×150 mm,5 μm)。衍生液为120 μL甲醇中加入5 mg OPA,10 μL β-巯基乙醇和0.2 mol·L-1硼酸缓冲液(pH 9.2)1 mL混匀,避光备用。流动相分为A液与B液,缓冲液为20 mmol·L-1 pH 7.2的乙酸钠溶液,A液中缓冲液-甲醇-四氢呋喃400∶95∶5,B液中缓冲液-甲醇120∶380,抽滤超声后用。流速0.8 mL·min1,PMT为12,柱温为40 ℃。梯度洗脱0~10 min,0~63%B;10~12 min,63%B;12~12.01 min,63%~100%B;12.01~17 min,100%B;17~18 min,100%~0%B;18~21 min,0%B。OPA柱前自动衍生,分离后的氨基酸衍生化合物用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激发波长为340 nm,发射波长为455 nm。测定0.25,0.125,0.062 5,0.031 25,0.015 625 mg·L-1的5种氨基酸混合标准作为标准曲线。
2.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三叉神经损伤大鼠模型手术前、后机械痛阈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照组与手术组术后机械痛阈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时间点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光化学诱导的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的建立 参考Cecilia A. Dominguez等[10]的方法,对经过适应性刺激后符合纳入标准的51只大鼠进行光化学诱导的三叉神经损伤造模手术。根据三叉神经颜面部支配区机械痛阈的测评结果,判定有32只大鼠造模成功,成模率达63%。与造模前相比,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颜面部支配区机械痛阈明显下降,由术前的26 g降低为(1.60±1.74) g(P
3.2 CQM对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 记录大鼠三叉神经支配区机械痛阈以反映药效。结果显示,机械痛阈在给药前(0 min 时)手术各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3 CQM对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中Glu水平的影响 用各组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Glu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反映观察期间(300 min 内)Glu总水平的变化,可见模型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4 讨论
本实验参考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Jing-Xia Hao[8]和Cecilia A Dominguez[10]的造模方法,采用光化学诱导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与其他造模方法相比,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由缺血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的三叉神经疼痛的发病机制,因此,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吻合性较好。该模型成模时间短(10 d左右),稳定性高,持续时间长(可达8周),且同时出现脑内细胞外液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变化,为筛选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药物和机制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本实验通过对清醒活动状态下大鼠脑内痛觉中枢纹状体细胞外液进行微透析采样,实现了动物行为学痛阈变化与脑内Glu水平变化的同步动态监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级痛觉中枢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对于三叉神经痛有镇痛作用的CQM在这一水平的作用机制。
本实验采用的阳性药加巴喷丁是GABA受体拮抗剂[11],本为抗癫痫药,临床应用时发现其对带状疱疹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混合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痛、恶性肿瘤性神经痛等都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2],从而更多地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研究称其可能通过阻滞Ca2+通道[13]、充当NMDA受体拮抗剂[14]、激活突触前氨酪酸受体[15]等途径发挥镇痛作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加巴喷丁对光化学诱导的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具有镇痛作用,推测其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纹状体细胞外液中Glu水平,从而减少兴奋传入有关。
CQM为本课题组自拟处方,具有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其主要成分为川芎嗪和青藤碱等,已在前期研究中显示了对多个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型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中药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瘀血及风邪所致的各种痛证,其有效成分川芎嗪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发现,川芎嗪具有抗炎[16]、减少伤害性反应[17]、缓解热痛敏和机械痛敏的[18]作用。中药青风藤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其生物活性成分青藤碱具有抗炎、抑制免疫、镇痛镇静等作用[19],可有效抑制坐骨神经痛模型大鼠的痛敏行为[20]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CQM对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的机械痛敏行为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并且高剂量组的镇痛作用近似或优于加巴喷丁组,高低剂量间具有量效依赖关系。纹状体细胞外液Glu水平动态监测结果显示,CQM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加巴喷丁组均能显著降低由三叉神经痛引起的Glu水平的增高,高低剂量组间同样具有量效依赖关系,与行为学测评结果基本一致。
本实验的结果表明,CQM对于光化学诱导的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高级痛觉中枢纹状体内兴奋性氨基酸Glu的水平有关,从神经化学分子水平提供了该药镇痛作用的中枢药理学依据。在CQM镇痛机制中,高级中枢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单胺类递质及神经肽类调质是否参与及发挥怎样的作用,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韩济生.神经科学原理[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07.
[2] Merskey H, Bogduk N.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pain: descriptions of chronic pain syndromes and definitions of pain terms [M]. Seattle:IASP Press, 1994, 240:209.
[3] Wilson M.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s of neuropathic pain [J]. Nurs Stand, 2002,16 (33):47.
[4] 闫洪彦,王波,王艳姝,等.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型的表达变化[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1):111.
[5] 林勤剑,江伟健,梁映霞,等.眼镜蛇镇痛素najanalgesin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GLT-1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7):903.
[6] 郑继宏,陈军.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及其在疼痛机制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00,31(2):125.
[7] 张美玉,,巧,等.青藤碱对SSNI模型大鼠镇痛效应和纹状体细胞外液单胺类递质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4):597.
[8] Jing-Xia Hao, Thomas Sthr, Norma Selve, et al. Lacosamide, a new anti-epileptic, alleviates neuropathic pain-like behaviors in rat models of spinal cord or trigeminal nerve injury[J].Eur J Pharm,2006,553:135.
[9] Juhana J, Heikkila, Guilbaud G. Phamacological studies on a rat model of trigeminal neuropathic pain: baclofen, but not carbamazepine,or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attenuate the allodynia-like behaviour[J].Pain,1999,79:281.
[10] Cecilia A Dominguez, Poli Francois Kouya, Wei-Ping Wu,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ized and spread mechanical hypersensitivity in rats after injury to the infraorbital or sciatic nerves to creat a model for neuropathic pain[J].Gend Med,2009,6:225.
[11] 严金玲,严文华.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22):1890.
[12] 刘悦,梁锐,皮倩,等.加巴喷丁预防长春新碱所致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实验研究[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1,3(1):28.
[13] Field M J, Li Z, Schwarz J B.Ca2+ channel alpha 2-delta ligands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pathic pain[J]. Med Chem, 2007, 50(11):2569.
[14] 冯洁,李丽,耿立成.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4):2167.
[15] Cheng J K,Chiou L C. Mechanisms of the antinociceptive action of gabapentin[J]. Pharmacol Sci, 2006, 100(5):471.
[16] Ozaki Y.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tetram ethylpyrazine and ferulic acid [J]. Chem Pharm Bull,1992,40(4):954.
[17] Lei W L, Liu Y, Yuan Q F, et al. Studies on protetive effects of tetramethylpyrazine in ra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l[J]. Chin J Neurol, 2000, 33:100.
[18] 梁尚栋,高云,穆松牛,等.川芎嗪抗伤害性反应作用机制初探[J].中草药,2005,36(3):60.
[19] Liang L, Eberlanrd B, Dennis B, et al. Amelioration of rat experimental arthritis by treatment with the alkaloid sinomenine[J]. Int J Immunopharmas, 1996,18(10) :529.
[20] ,张美玉,巧,等.青藤碱对SSNI模型大鼠镇痛效应及脑内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10):1365.
Analgesic effect of CQM on prosopalgia model rats and its impact on
exciting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s
WANG Ye1, WANG Dan-qiao1*, CUI Yue2, ZHANG Ying1, SUN Dan-dan1,
ZHAO Xiao-liang1, LIU Yang1, ZHANG Mei-yu1, JIAO Yue1, XU Xiao-jun3, XU Shi4
(1. Medical Experimental Center, 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2. Norman Bethune Medical Schoo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3. 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 Stockholm 141 86, Sweden;
4.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CQM on photochemically-induced prosopalgia model rats, and discuss its impact on the exciting amino acid neurotransmitter-glutamate (Glu). Method: 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and the prosopalgia group. And the latter was subdivided into the model group, the gabapentin group (100 mg·kg1), and the CQM low-dose (35 mg·kg1) and CQM high-dose (70 mg·kg1) groups. The mechanical allodynia test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pain behavior of rats, and reflect the efficacy with the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s. The rat striatum extra-cellular fluid was collected by brain micro-dialysis. The Glu level of samples was measur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fluorescene detector (HPLC-FLD). Resul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threshold of the mechanical allodynia of the IoN injury group w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取48只SPF级健康CD-1小鼠。随机分为4组:① SHAM:正常喂养2w后接受假手术。② N-SNI:正常喂养2w后接受SNI手术。③ L-SNI:低锌喂养2w后接受SNI手术。④ H-SNI:高锌喂养2w后接受SNI手术。其中,低锌喂养组给予进食低锌饲料 (锌:0.85 mg/kg,AIN-76A, Research Diets);高锌喂养组给予饮用硫酸锌水溶液(227 mg/L);其他动物给予适锌饲料 (锌:30.0 mg/kg)。
1.2 SNI模型
动物麻醉及无菌处理同假手术组。暴露坐骨神经主干至坐骨神经分叉,将其三大主要分支中的腓肠神经保留,结扎并切断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结扎神经后仔细止血,生理盐水清洗后逐层缝合。
1.3 机械性痛阈值检测及原子吸收光谱检测
将小鼠单独放置于透明的有机玻璃圆柱体中,其下为金属丝网眼。待小鼠适应环境后,以von Frey刺激小鼠术侧足底,从轻至重,每种型号刺激针刺激10次,每次间隔5 s。鼠会出现抬足、缩足、快速甩足以及甩足后舔足等反应。当VonFrey纤毛针曲成90度时小鼠仍不抬足,视为无反应。以出现5次以上缩足反应为阳性,记录能够引发缩足反应的最小力度为机械性痛阈阈值(g)。于术前2 d测定后足基础机械性痛阈,并分别于术后第1、3、5、7、9、11、13 d测痛阈。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机械性痛阈值检测结果
与基础值比:假手术组术后痛阈无明显下降;模型组及低锌模型组术后痛阈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原子吸收光谱检测结果
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我们进一步检测了脊髓后角总锌量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脊髓后角总锌含量无明显变化,而锌缺乏小鼠总含量明显减少,详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脊神经背根切断术后,小鼠痛阈明显降低,脊髓后角浅层灰质尤其是脊髓Ⅰ-Ⅳ区的锌离子明显减少,推断锌可能参与了痛觉的传导[2]。本研究发现,脊髓背侧角浅层分布着大量的锌离子;动物经SNI手术后,其术侧脊髓背侧角浅层锌离子显著减少,而其机械性痛阈值也随之显著下降;本研究结果证实,与模型组相比,锌缺乏小鼠脊髓后角中的锌离子减少更为显著,其机械性痛阈值降低也更为显著。我们推测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坐骨神经损伤时,由于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受损,导致其向脊髓背侧角运输的锌离子减少,增高了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 受体的兴奋性并降低了β-氨基丁酸对疼痛传递的抑制作用,因此造成SNI后出现了NPP的一系列痛觉过敏现象,而锌缺乏处理将进一步加重病情。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血清素;苍白球;氟哌啶醇;张力障碍;大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5HT on globus pallidus of rats with haloperidolinduced catalepsy. Methods A guide cannula was implanted into either side of globus pallidus of rats. Following at least three days of recovery, the rats then received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haloperidol (1 mg/kg, i.p) and unilaterally intrapallidal microinjection of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5HT or vehicles, respectively. The anguli of dystonic posturing were recorded and scored. Results In rats with haloperidolinduced catalepsy, intrapallidal microinjection of 5HT caused contralateral dystonic posturing. Within the range of 10 nmol/L-100 μmol/L, 5HT induced a bellshaped concentrationdependent contralateral dystonic posturing with the strongest effect at 10 μmol/L. Conclusion 5HT may be regulated to the haloperidolinduced catalepsy through affecting the excitability of globus pallidus neurons.
[KEY WORDS] Serotonin; Globus pallidus; Haloperidol; Dystonic disorders; Rats
大量研究表明,苍白球在整合基底神经核运动信号以及调节基底神经核输出核团的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与许多运动障碍性疾病密切相关。电生理实验表明,5羟色胺(5HT)能够影响苍白球神经元的放电频率[1,2]。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5HT参与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3]。本实验采用氟哌啶醇致大鼠帕金森病僵直模型,探讨5HT对整体僵直大鼠运动行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实验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80~310 g,由青岛市药品检验所动物中心提供。大鼠在室温(24±1)℃,50%~55%湿度,12 h/12 h昼夜循环光照的环境下饲养,自由进水和饮食。于实验前适应实验室环境1周。每只动物仅使用一次。
1.1.2
药品
5HT、氟哌啶醇购自美国Sigma公司。均在使用前新鲜配制,5HT用无菌生理盐水、氟哌啶醇用DMSO配制。
1.2
方法
1.2.1
苍白球套管埋置术
将大鼠以水合氯醛(400 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俯卧位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充分暴露颅骨表面,用三棱针在颅骨表面苍白球投射区域钻孔,然后将一根长12 mm、内径0.3 mm、外径0.4 mm的不锈钢套管垂直置入一侧苍白球上方,参照大鼠脑图谱,坐标为:前囟后1 mm,矢状缝旁开3 mm,颅骨表面下3.4 mm。用502胶和自凝造牙粉将套管固定于颅骨表面,并置入长12.5 mm的不锈钢内芯防止套管堵塞。术后腹腔注射10万单位青霉素钠预防感染。
1.2.2
行为学测试
套管埋置术后大鼠恢复至少3 d进行行为学实验。腹腔注射氟哌啶醇(1.0 mg/kg),30 min后,用连接有1 μL微量注射器的注射针头(长15.5 mm)经过套管进入苍白球内,均匀缓慢注射0.5 μL不同浓度的5HT或无菌生理盐水,2 min内注射完毕,留针1 min。以鼻尖、背部中点和尾根部三点为标志,根据头部背部直线与背部尾部直线所呈夹角评分。夹角0°为0分,
1.2.3
组织学检查
大鼠行为学实验结束后,以80 g/L水合氯醛(500 mg/kg)腹腔注射深麻醉,经左心室相继灌注生理盐水200 mL、40 g/L多聚甲醛200 mL。大脑取出后冷冻30 min,用冰冻切片机将大脑切成20 μm 厚的脑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注射点的位置。只有注射点位置正确的大鼠,其数据才被用于统计分析。
1.2.4
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用中位数表示,采用SPSS 13.0及PPMS 1.5[5]统计学软件以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腹腔注射氟哌啶醇(1.0 mg/kg)后30 min,大鼠呈僵直体态,运动明显减少。单侧苍白球微量注射不同浓度5HT或无菌生理盐水后结果显示,在60 min的观察时间内,生理盐水对照组(n=6)的偏转评分围绕0分上下波动,在各时间点的中位数也多为0分,只有在第40分钟为0.5分。在浓度从10 nmol/L到100 μmol/L范围内,5HT引起大鼠头部向注射侧对侧偏转,并呈钟形的量效依赖关系。在10 μmol/L(n=6)浓度,偏转评分中位数分值最高,在观察的60 min内有50 min分值在2.5分以上,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u=4.000,P
3
讨 论
现代生理学研究已知,基底神经核内存在两条调节运动行为的通路,即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直接通路起源于纹状体内一群受多巴胺D1受体调节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而间接通路起源于纹状体内另一群受多巴胺D2受体调节的GABA能神经元[6]。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氟哌啶醇能够阻断纹状体内的多巴胺D2受体,从而阻断间接通路,导致大鼠张力障碍性姿态即僵直和运动减少症状,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帕金森病症状模型。苍白球作为基底神经核的中继核团,主要接受来自纹状体的抑制性GABA能纤维投射和来自丘脑底核的兴奋性谷氨酸能纤维投射,并且苍白球发出GABA能投射纤维支配基底神经核的其他核团。苍白球还接受来自中缝核群(主要是中缝背核)的5HT能神经纤维支配。在苍白球内可检测到较高的5HT水平[7]。刺激中缝核群可引起苍白球内5HT水平的增高[8],而用5,7双羟色胺损毁中缝核群的5HT能神经元后,基底神经核内各核团的5HT水平均显著降低[9]。放射性自显影、免疫组织化学及电生理学研究显示,苍白球表达有多种5HT受体亚型,包括5HT1A、5HT1B、5HT1D、5HT2、5HT3、5HT4和5HT7等[2]。
大量实验证实,偏转或者旋转行为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两侧基底神经核输出活动的不对称性改变。在给大鼠注射氟哌啶醇后,纹状体内多巴胺D2受体被阻断,从而使纹状体苍白球的抑制性GABA能神经冲动增多,苍白球受抑制而兴奋性降低,继而苍白球丘脑底核的投射纤维GABA释放减少,丘脑底核去抑制而投射到基底神经核输出核团的纤维末梢兴奋性谷氨酸释放增多,导致基底神经核输出核团如脚间核和黑质网状带兴奋性增强,使丘脑和大脑皮质运动区受抑制,导致运动减少和僵直症状。本实验结果显示,单侧苍白球注射5HT能够引起大鼠对侧偏转行为,说明5HT可以兴奋同侧丘脑皮质运动环路,引起同侧运动增强,导致身体对侧偏转。由上述运动环路我们推测,注射5HT通过对苍白球神经元起兴奋作用而调节氟哌啶醇导致的僵直症状。以往电生理学研究结果显示,5HT通过 5HT1B、5HT4和5HT7等受体亚型可以兴奋苍白球神经元[1,2],与我们的实验结果推断相吻合。
本实验还显示,在氟哌啶醇导致的僵直大鼠,5HT的调节作用呈浓度依赖性。5HT在10 μmol/L时偏转评分最高,在10 nmol/L~100 μmol/L范围内呈钟形量效关系。这种量效关系可能与苍白球表达多种5HT受体亚型有关。在对大脑皮质的研究中有报道显示,5HT对神经元的兴奋性呈双相调节,低浓度(3~10 μmol/L)时能增强神经元兴奋性,而较高的5HT浓度(30~100 μmol/L)则降低神经元兴奋性,这两种相反的作用能被不同的5HT受体亚型阻断剂阻断[10]。说明不同浓度的5HT能够兴奋不同的5HT受体亚型。有研究表明,5HT可以通过激活突触后膜5HT1A受体抑制苍白球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放电频率降低。而激活苍白球内5HT1B受体能抑制苍白球内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如GABA、谷氨酸、乙酰胆碱以及5HT本身等。激活5HT1B受体可以通过抑制纹状体苍白球神经末梢的GABA释放提高苍白球神经元的兴奋性,而5HT1B的激活同样可以抑制丘脑底核苍白球神经纤维末梢的谷氨酸释放,从而降低苍白球兴奋性。最近有研究报道,5HT可以通过激活苍白球突触后5HT4和5HT7受体兴奋苍白球神经元[2]。由此我们推断,外源性5HT对氟哌啶醇僵直大鼠产生的对侧张力障碍性体态呈浓度依赖性量效关系,可能是多种5HT受体亚型作用的综合结果。而且5HT对苍白球神经元兴奋作用占优势。
综上所述,在氟哌啶醇所致的僵直模型大鼠,5HT可能通过兴奋苍白球神经元诱发大鼠对侧偏转行为。这可能为帕金森病的僵直和运动减少症状的产生提供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ADELL A, CELADA P, ARTIGAS F. The role of 5HT1B receptors in the regulation of serotonin cell firing and release in the rat brain[J]. J Neurochem, 2001,79(1):172182. [2]CHEN L, YUNG K K L, CHAN Y S, et al. 5HT excites globus pallidus neurons by multiple receptor mechanisms[J]. Neuroscience, 2008,151(2):439451.
[3]FILION M, TREMBLAY L. Abnormal spontaneous activity of globus pallidus neurons in monkeys with MPTPinduced parkinsonism[J]. Brain Res, 1991,547(1):142151.
[4]MIWA H, NISHI K, FUWA T, et al. Effects of blockade of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in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on haloperidolinduced Parkinsonism in rats[J]. Neurosci Lett, 2000,282(1/2):2124.
[5]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6]薛雁,陈蕾. 黑质网状带GABAB受体对大鼠运动行为的影响[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4):286288.
[7]PALKOVITS M, BROWNSTEIN M, SAAVEDRA J M. Serotonin content of the brain stem nuclei in the rat[J]. Brain Res, 1974,80(2):237249.
[8]MCQUADE R, SHARP T. Functional mapping of dorsal and median raphe 5hydroxytryptamine pathways in forebrain of the rat using microdialysis[J]. J Neurochem, 1997,69(2):791796.
[关键词] 老年大鼠;黄芪多糖;神经可塑性
[收稿日期] 2013-11-14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KSCX2-YW-R-254);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重点学科项目
[通信作者] 郭建友,博士,研究员,Tel /Fax:(010)64852787,E-mail:
[作者简介] 姚惠,副主任中医师,Tel:18072968779,E-mail: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伴随着年龄增长常出现脑机能退化和神经退行性病变,引起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包括学习能力下降及迟发记忆障碍。现有的治疗老年性痴呆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短期治疗记忆功能缺失,但是并不能阻止神经退行性变[1]。因此,寻找能够阻止或延缓年龄增长导致的记忆减退,促进健康老龄化进程的药物显得非常重要[2]。黄芪是一味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的传统补益类中药。黄芪及其提取物的抗衰老药理作用已经为临床实践所证实,其中黄芪多糖(Astragali Radix polycose,APS)是从黄芪中分离提纯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提高免疫、抗氧化等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黄芪多糖能够降低老年小鼠的自由基水平,对衰老成纤维细胞具有保护作用[3]。但黄芪多糖是否能够阻止或者延缓年龄增长导致的记忆减退等症状,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文献报道。
由于缺乏较公认的衰老及老年痴呆动物模型,抗衰老药物的发展缓慢。其中自然衰老动物是最接近人类衰老变化的动物模型[4-5]。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年龄超过65岁的女性更早出现神经退行性病变且发病进程更快,女性的发病率也是男性的2~3倍[6-7]。因此在本研究中,选用雌性老年大鼠作为衰老动物模型,考察黄芪多糖对老年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由于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通过测定大鼠海马中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探讨黄芪多糖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雌性老年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清洁级,20~22月龄,体重360~420 g;雌性SD青年大鼠12只,4月龄,体重200~220 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适应性饲养7 d后进行实验,动物自由摄水,室温控制23~25 ℃,湿度为50%~70%,光照12 h,黑暗12 h。
1.2 药品 黄芪多糖购自西安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纯度95%,以生理盐水配成0.1 g・mL-1;阳性对照药物为脑复康(piracetam),购自北京市曙光制药厂,以生理盐水溶解配成0.056 g・mL-1。
1.3 试剂及仪器 总蛋白提取试剂盒(普利莱基因技术有限公司);p-NMDAR和t-NMDAR1抗体(美国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p-CaMKⅡ,t-CaMKⅡ,p-PKACβ,t-PKACβ,p-CREB,t-CREB,BDNF,β-actin抗体(美国Sant Cruz公司);ECL发光底物显色试剂盒(美国Pierce公司);IgG-HRP二抗(北京中杉公司);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旷场测试系统(美国Med Associates公司);Morris水迷宫系统(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高速冷冻离心机(Beckman Allegra 64R);UV-2800紫外分光光度计(龙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垂直板电泳转移装置(美国Bio-Rad公司)。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48只SD老年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老年大鼠(模型)组,不给药,灌胃生理盐水;阳性药物对照组灌胃脑复康, 剂量为560 mg・kg-1・d-1;黄芪多糖高、低剂量组灌胃黄芪多糖,剂量分别为150,50 mg・kg-1・d-1。同时将青年SD大鼠12只设为青年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按照剂量配成混浮液,连续灌胃给药60 d,每天1次。
2.2 行为学测试 各组大鼠给药60 d后,进行旷场及Morris水迷宫测试。在Morris水迷宫正式测试前进行5 d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仍继续给药,测定各组动物在水中寻找平台的时间和路线。各组动物最后1 d给药后先进行旷场实验,随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
2.3 旷场实验(open-field test) 实验装置为100 cm×100 cm×50 cm,四周底面全部涂黑的无盖圆筒。实验前让大鼠自由探究5 min。正式实验时,将大鼠放入旷场的边缘区,采用视频跟踪分析系统自动记录大鼠5 min的活动情况。观察大鼠的运动距离和进入旷场中央(半径33 cm的圆形区域)的时间百分比。
2.4 Morris水迷宫测试 Morris水迷宫是直径120 cm,水深50 cm的圆形铁皮水池,水温控制在(24±1) ℃左右。池壁上有东、南、西、北4个入水点,其南北、东西的连线将水池划分为4个象限,分别称第1象限(SE)、第2象限(NE)、第3象限(NW)、第4象限(SW),在第4象限正中离池壁24 cm处放与水池背景同色的平台,平台低于水面3 cm。训练前1 d将大鼠放入无站台的池中自由游泳,以适应环境和剔除漂浮且停留的大鼠。①定位航行实验测试: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从入水到找到隐蔽平台的时间记为潜伏期,若找不到平台则引导大鼠至平台停留数秒并记潜伏期为60 s,每天分别从4个象限将大鼠放入水中训练并记录,历时5 d。每天训练取当天平均潜伏期作为成绩,游泳的轨迹为总路程,取平均值作为成绩。②空间探索实验:第6天游泳测试撤去平台,记录大鼠在60 s内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以及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检测大鼠对原平台的空间记忆情况。
2.5 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测定 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立即断头,在冰上取海马组织,置-80 ℃保存备用。大鼠海马组织总蛋白提取按总蛋白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并用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取总蛋白(50 μg) 在SDS-PAGE 凝胶上电泳分离2 h,将凝胶湿转至PVDF膜。取出PVDF膜,浸于封闭液中室温轻摇封闭1 h,用TBST缓冲液漂洗干净,浸入TBST稀释的一抗, 室温下孵育1~2 h后,用TBST在室温下脱色摇床上洗2次,每次10 min;再用TBS洗1次,10 min。同上方法准备二抗稀释液并与膜接触,室温下孵育1~2 h后,用TBST在室温下脱色摇床上洗2次,每次10 min;再用TBS洗1次,10 min。之后用ECL检测试剂盒显色,曝光、显影和定影,将胶片进行扫描或拍照,用凝胶图象处理系统分析目标带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净吸光度值。
2.6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以±s表示。实验结果先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差异显著性再用Dennett′s t检验进行组间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黄芪多糖对老年大鼠旷场实验的影响 与青年大鼠相比,老年大鼠组运动总距离显著降低(P
3.2 黄芪多糖对老年大鼠逃避潜伏期的影响 老年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青年组相比在第1天和第2天的测试均明显延长(P
3.3 黄芪多糖对老年大鼠空间探索试验的影响 与青年大鼠比较,老年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空间探索试验的原平台穿越次数显著下降(P
在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
3.4 黄芪多糖对老年大鼠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 与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大鼠海马组织p-NMDAR1,p-CaMKⅡ,p-PKACβ,p-CREB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SD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显著下降,表现在Morris水迷宫测试的定位航行试验逃避潜伏期延长,空间探索试验中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以及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下降。黄芪多糖给予60 d干预后能显著改善老年大鼠的学习记忆减退现象。黄芪多糖不影响老年大鼠旷场测试的活动距离及中间区时间百分比,表明黄芪多糖并不是通过影响老年大鼠的活动性能而使Morris水迷宫结果产生差异。
关于学习记忆退化的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涉及相关受体、神经递质、蛋白激酶等多种信号转导级联反应过程。学习、记忆的形成过程及脑功能的可塑性变化,如长时程增强(LTP),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和钙/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MKⅡ)的磷酸化状态密切相关[1]。NMDA受体1(NMDAR1)是NMDA发挥功能所必须的受体亚型。CaMKⅡ是蛋白突触后致密物的主要蛋白(PSD),它类似于一个“分子开关”,通过自身磷酸化过程决定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信息存储[8]。蛋白激酶A(PKA)信号途径尤其PKACβ是调控重要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分子元件[9]。此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是启动转录激活其他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关键蛋白,在信息存储相关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10]。许多基因与cAMP反应元件(CRE)在其启动子区域序列,特别重要的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DNF通过转录和转录后机制调节蛋白质合成,并且可能通过在突触位置持续,再生信号激活释放和合成CaMKⅡ[11]。因此,本研究测定上述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作为黄芪多糖改善老年大鼠学习记忆的主要指标。
海马是哺乳动物空间学习、记忆形成的重要结构功能区,也是神经可塑性改变的主要脑区[12]。在衰老过程中海马神经元的易损性是学习记忆退化的重要原因,成年人的海马神经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而迅速下降[13]。本实验选择的蛋白与神经可塑性密切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老年大鼠p-NMDAR1,p-CAMKⅡ,p-KAC,p-CREB以及BNDF等蛋白相对表达较青年组显著下降。这些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水平的下降,可能与记忆相关的任务密切相关。结果提示海马相应神经可塑性蛋白水平的下降影响其学习记忆功能,推测这可能是导致增龄性学习记忆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黄芪多糖干预后,这些神经可塑性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
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抗衰老的药物,现有药物多只能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之一在于全面动员自身的调理功能,偏重于促进神经元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中药在缓解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目前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缓解衰老的研究进展较快[14-17],其中研究较多的有人参皂苷、灵芝多糖等[18-20],这些实验为寻找抗衰老药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通过研究黄芪多糖对神经可塑性蛋白的影响,探讨了黄芪多糖对老年大鼠的学习记忆的保护作用。上调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水平可能是黄芪多糖改善老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主要机制,其具体的信号转导通路及作用点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Tohda C, Matsumoto N, Zou K, et al. Aβ (25-35)-induced memory impairment, axonal atrophy, and synaptic loss are ameliorated by MI, a metabolite of protopanaxadiol-type saponins[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4,29(5):860.
[2] Shukitt-Hale B, Lau F C, Joseph J A. Berry fruit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aging brain[J]. J Agric Food Chem,2008,56(3):636.
[3] 钟灵,王振富,文德鉴. 黄芪多糖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13,29(4):350.
[4] Langui D, Lachapelle F, Duyckaerts C. Animal model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 Med Sci, 2007,23(2):180.
[5] Pollak D D, Scharl T, Leisch F, et al. Strain-dependent regulation of plasticity-related proteins in the mouse hippocampus[J]. Behav Brain Res,2005,165(2):240.
[6] Halbreich U, Lumley L A, Palter S, et al. Possible acceleration of age effects on cognition following menopause[J]. J Psychiatr Res,1995,29(3):153.
[7] Hebda-Bauer E K, Luo J, Watson S J, et al. Female CREB-deficient mice show earlier age-related cognitive deficits than males[J]. Neuroscience,2007,150(2):260.
[8] Ahmed T, Frey J U. Plasticity-specific phosphorylation of CaMKⅡ, MAP-kinases and CREB during late-LTP in rat hippocampal slices in vitro[J]. Neuropharmacology, 2005,49(4):477.
[9] Armbrecht H J, Boltz M A, Kumar V B, et al. Effect of age on calcium-dependent proteins in hippocampus of senescence-accelerated mice[J]. Brain Res, 1999,842(2):287.
[10] Lamprecht R. CREB: a message to remember[J]. Cell Mol Life Sci, 1999,55(4):554.
[11] Gómez-Pinilla F, Huie J R, Ying Z, et al. BDNF and learning: evidence that instrumental training promotes learning within the spinal cord by up-regulating BDNF expression[J]. Neuroscience,2007,148(4):893.
[12] 刘丽琴,罗艳,张瑞睿,等. 人参皂苷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HPA轴, BDNF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0):1342.
[13] Donovan M H, Yazdani U, Norris R D, et al. Decreased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the PDAPP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J]. J Comp Neurol,2006,495(1):70.
[14] 周,王建伟,姜蓉,等. 人参皂苷Rg1在造血干/祖细胞连续移植中对抗细胞衰老的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7):2848.
[15] 张先平,刘俊,徐春燕,等. 当归多糖对小鼠衰老造血干细胞端粒、端粒酶及P53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4):2354.
[16] 张先平,王乾,陈斌,等. 当归多糖抑制氧化损伤延缓造血干细胞衰老[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3):407.
[17] 陆兔林,吴杨,季德,等. 五味子多糖提取分离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751.
[18] Cheng Y, Zhang J. Anti-amnestic and anti-aging effects of ginsenoside Rg1 and Rb1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J]. Acta Pharm Sin, 2005,26(2):143.
[19] 赵海花,赖红,吕永利. 人参皂甙对老龄大鼠 Meynert 核 TrkB mRNA 表达的影响[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5,14(4):430.
[20] You Y H, Lin Z B. Protective effects of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peptide on injury of macrophages induced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J]. Acta Pharm Sin, 2002,23(9):787.
Study on effect of Astragali Radix polysaccharides in improving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s in aged rats and its mechanism
YAO Hui, GU Li-jia, GUO Jian-you
(1.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 Hospital, Hangzhou 310013,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stragali Radix polysaccharides (APS) on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s of aged rats, in order to explore its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s. Natural aging female SD rats were selected in the animal model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APS low-dose group (50 mg・kg-1), the APS high-dose group (150 mg・kg-1) and the piracetam-treated group (560 mg・kg-1). They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drugs for consecutively 60 days. Besides, a young control group was set.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s of the rats were tested by the open-field test and the Morris water maze task. The Western-blot method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levels of relevant neural plasticity protein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 receptor) in hippocampus, calcium/calmodulin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MKⅡ), protein kinase (PKA), the phosphorylation level of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 an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functions and the hippocampus neural plasticity protein expression of the aged rat group were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young control group (P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行为疗法对降低仔鼠脑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影响。方法 取孕18 d大鼠21只连续2 d腹腔注射脂多糖,剂量为450 μg/kg,6只孕鼠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随机选取脂多糖组仔鼠分为干预组(n=20)和非干预组(n=30),另设生理盐水组(n=30);生后2 d起,给予干预组仔鼠早期丰富环境刺激等行为疗法,另两组常规饲养;于生后25 d对3组仔鼠进行随意运动、姿势、肌张力、不自主运动、情感行为能力、倾斜板试验等检测,记录各项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取生后1 d的非干预组、生理盐水组仔鼠各10只、生后25 d的3组仔鼠各10只进行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S100蛋白阳性细胞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生后1 d的非干预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MBP阳性染色较生理盐水组仔鼠均明显减少、减弱(P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脑损伤; 行为疗法; 大鼠; 动物,实验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arly behavior therapy to reduce cerebral palsy caused by brain damage in rats.Methods Totally 27 pregnant rats were consecutively injected with LPS(450 μg/kg,n=21) or saline(n=6) on gestation 18 d and 19 d.We selected randomly saline neonatal rat group B(n=30) and LPS neonatal rat group A1(n=20),A2(n=30).The 2 d rats(A1) were given early behavior therapy,such as enriched environment and the rats(A2 and B) were routinely fed.The neurobehavior of the rats was observed in A1,A2 and B groups on 25 d.The MBP and S100 were detected in brain sections on 1 d and 25 d.Results MBP expression was obviously decreased in A2(1 d),compared with B of 1 d rats(P
【Key words】 Cerebral palsy; Brain damage; Behavior therapy; Rat; Animal,experiment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脑发育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是造成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1]。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宫内感染是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宫内感染导致新生儿脑白质损伤机制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对宫内感染引起的脑损伤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提高脑损伤患儿的生活质量,降低脑瘫的发生,也是减少儿童残疾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早期丰富环境刺激等方法对脑损伤新生鼠进行早期干预,深入分析和探讨早期干预在脑瘫发生、脑损伤程度及脑瘫康复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试剂 成熟Wistar大鼠60只,雌性40只,雄性20只,体质量180~240 g,由佳木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脂多糖(脂多糖血清型055:B5,美国SIGMA公司)。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动物模型制备与分组 将实验对象在室温(21±1)℃的环境下常规饲养2周后,于17时以2∶1合笼,次日上午8时查阴道涂片,以查得为妊娠0 d,孕鼠另笼饲养。使用随机数字法将动物分为生理盐水组(n=6)和脂多糖组(n=21)。给孕第18天的脂多糖组孕鼠脂多糖450 μg/(kg·d),连续2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孕22 d前分娩的仔鼠为早产鼠。两组均去除早产鼠。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生理盐水组仔鼠(n=30)、脂多糖组仔鼠干预组(n=20)和非干预组(n=30)。
1.3 行为疗法干预措施
1.3.1 早期触摸 将生后2 d的干预组仔鼠托至掌心,用毛刷从头至尾匀速有力刷动,持续15 min,每日1次,干预7 d。
1.3.2 早期丰富环境 早期触摸结束后,于第8天给予干预组丰富环境刺激,每日暴露于丰富环境中2 h,干预至第24天。将60 cm×45 cm×45 cm笼内放置不同颜色及形状的物体,包括转盘、管道、台阶、摇铃、水面等,每周将环境改变2次,以造成新异刺激。
1.4 脑组织中MBP、S100阳性细胞测定 取生后1 d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各10只,生后25 d的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各10只,麻醉后处死,取脑组织对MBP、S100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统计阳性细胞表达情况。
1.5 神经行为学检测 对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于生后25 d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按下述内容检查及评分。鉴定为脑瘫的大鼠,必须同时具备神经行为学检查中随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伴有或不伴有不自主运动、情感行为能力异常;倾斜板试验必须有一项是阳性。
1.5.1 随意运动障碍 (1)悬吊试验:使大鼠前腿抓住距离桌面45 cm的水平玻璃棒(直径0.5 cm),记录大鼠掉下的时间,并进行评分。评分标准:1分:5 min。(2)斜坡试验:将大鼠头向下倒置于45°斜面上,记录大鼠转为头向上大于135°的时间,以秒为计算单位,进行两组比较。异常判定标准:具备下列任何一项为异常:悬吊试验分值低于对照组均数-1.96倍标准差;斜坡试验秒数高于对照组均数+1.96倍标准差。
1.5.2 姿势异常 包括:(1)主要以三肢支持身体;(2)主要以双肢支持身体;(3)不能站立。异常判定标准: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表现为异常。评分标准:正常者满分为10分;出现上述改变(1)扣除2分;(2)扣除3分;(3)扣除5分。
1.5.3 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强:静止时,触诊四肢肌肉坚韧性增高;四肢与躯干之间关节被动活动受限;主动活动运动受限;(2)肌张力减低:静止时,触诊四肢肌肉坚韧性降低;四肢与躯干之间被动活动时关节活动过度,主动活动时肢体无力,关节伸展过度;(3)游走性增强或减低:肌张力变化。异常判定标准: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表现为异常。评分标准:正常者满分为10分;出现上述改变(1)扣除4分;(2)扣除4分;(3)扣除2分。
1.5.4 不自主动作 包括:(1)震颤;(2)舞动;(3)抽搐;(4)徐动;(5)痉挛扭动。异常判定标准: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表现为异常。评分标准:正常者满分为10分;出现上述任何一项表现扣2分。
1.5.5 情感行为能力测试 (1)旷场试验:装置为36 cm×36 cm×36 cm无顶方盒,箱底用墨线分成9个等分小格,将大鼠置于中央小方格内,观察30 s内活动情况。计分标准:大鼠1/2以上身体从所在方格进入相邻方格记1分;大鼠后肢性站立计1分;二者相加为其总分。(2)拒俘反应试验:以动物从未接触过的手套轻抓大鼠,观察其反应。计分标准:0分:很容易抓取动物;1分:尖叫或回避;2分:尖叫并回避;3分:逃脱;4分:逃脱并尖叫;5分:咬或试图撕咬手套;6分:主动跃起攻击。异常判定标准: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分值低于对照组均数-1.96倍标准差为异常。
1.5.6 倾斜板试验 (1)把大鼠放在倾斜15°的平板上,每秒抬高10°,至60°以上不下滑者(停留超过1 min)为阴性;(2)把大鼠放在倾斜75°的平板上,不下滑者(停留超过1 min)为阴性。阳性为异常。
1.6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两样本均数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生后1,25 d各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海马、内囊、胼胝体)的MBP和S100蛋白阳性染色结果 分别见表1,2。表1 生后1 d的非干预组、生理盐水组仔鼠脑组织MBP和S100蛋白阳性细胞检测比较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P
表1结果表明,生后1 d的非干预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MBP均低于生理盐水组,S100蛋白阳性细胞数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结果表明,生后25 d的干预组、非干预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MBP均低于生理盐水组,S100蛋白阳性细胞数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
2.2.1 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随意运动结果 见表3。表3 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随意运动比较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P
悬吊试验可见非干预组仔鼠反应迟钝,稳定性差,悬吊时肢体自主活动明显减少,与干预组相比,悬吊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斜坡试验可见非干预组仔鼠运动速度慢,反应迟钝,在斜坡上停留时间较干预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2 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姿势、肌张力、不自主运动和旷场试验结果 见表4。表4 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姿势、肌张力、不自主运动和旷场试验检测评分比较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P
表4结果表明,干预组、非干预组仔鼠的姿势和肌张力评分及非干预组仔鼠的旷场试验评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3 倾斜板试验结果 干预组有4只异常,其中1只2项均为阳性,另外3只1项阳性;非干预组仔鼠有8只异常,其中3只2项均为阳性,另外5只1项阳性;生理盐水组均为阴性。
2.2.4 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神经行为检测异常结果 见表5。干预组中有4只鉴定为脑瘫鼠;非干预组中有8只鉴定为脑瘫鼠;生理盐水组无脑瘫鼠。表5 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神经行为检测异常结果
3 讨论
MBP是构成髓鞘的主要蛋白质,约占髓鞘蛋白总量的1/3。在中枢神经系统由少突胶质细胞合成。MBP位于髓鞘浆膜面,与髓鞘脂质结合,维持了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而且在髓鞘形成过程中具有启动作用[2]。宫内感染可阻碍新生鼠髓鞘形成,或使髓鞘形成延迟,分析可能的原因为: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在宫内感染所致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导致脑损伤的细胞因子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脂多糖诱导孕鼠子宫和胎盘产生的大量细胞因子,另一部分是由受孕鼠细胞因子刺激的胎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3]。两部分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使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受损,导致MBP合成减少,髓鞘形成受阻。
S100蛋白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大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以及前部垂体细胞、郎罕细胞中存在,脑干大部分感觉神经和小脑的小脑核也有明显的分布。S100蛋白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蛋白,宫内感染可致神经胶质反应性增生,S100蛋白合成增加。其原因可能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S100蛋白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合成,宫内感染可致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合成和释放增加[4],来自孕鼠子宫和胎盘的细胞因子可刺激胎鼠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5],两部分细胞因子共同作用,致使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细胞因子有促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作用,并且活体情况下细胞因子与小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合成分泌的一些营养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协同作用,促使增生作用进一步加强[6]。神经胶质细胞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中枢神经系统遭受损伤时,神经胶质反应性增生,重建这种自身稳定。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大、增生的同时伴有S100蛋白的浓度改变。S100蛋白水平升高与神经胶质细胞破坏和(或)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填充神经元坏死留下的空缺有关。
早期干预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各方面丰富的环境刺激)来减少发育期脑损伤及神经系统后遗症,促进脑损伤康复的一种手段。生后早期暴露于丰富环境,给予多感觉刺激可使运动皮质和视觉皮质树突长度增加及分枝增多,并使脑组织代谢增强、脑血流变化及结构发生改变[7]。研究证实: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预后,降低伤残发生率[8]。早期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是对发育期脑损伤进行早期干预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9]。皮肤是身体上感受器分布最广泛部位,通过触摸皮肤可以兴奋中枢感受器,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与触觉间的联系,逐渐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形成,代偿受伤的脑功能。此外抚触刺激还可以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强,造成胃肠道内分泌活力增高,促进体格发育。早期触摸对脑损伤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是使肌内的感受器(肌梭等)受到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兴奋α运动神经元,使骨骼肌在α运动神经元的控制下运动协调化,建立正常的相反神经抑制机制。早期干预能够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整合、控制能力增强[10],尤其是肌力增加明显,而肌力增加又促通了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改善,同时不同的环境刺激提高了大鼠的兴奋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MBP在髓鞘形成过程中具有启动作用[11],通过早期干预来调控MBP启动子的转录表达,促进MBP和髓鞘脂质结合,从而抑制了某些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对少突胶质细胞的进一步破坏,使MBP合成增多,加速髓鞘形成。早期干预使大鼠皮质厚度与重量增加,树突枝增多和突触增加,使受损脑通过轴突绕道投射,树突出现不寻常的分叉,并产生非常规的神经突触等途径进行功能代偿,从而抑制了神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降低了S100的升高;环境刺激影响体内神经内分泌功能,早期干预可降低体内糖皮质激素水平[12],从而减少其对海马的损伤,神经胶质细胞破坏减少,S100水平降低。
参考文献
[1]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
[2] 张秀明.髓鞘碱性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河南医学研究,1999,8(2):182183.
[3] Dammann O,Leviton A.Role of the fetus in perinatal infection and neonatal brain damage[J].Curr Opin Pediatr,2000,12(2):99104.[4] Herrmann M,Jost S,Kutz S,et al.Temporal profile of release of neurobiochemical markers of brain damag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s associated with intracranial pathology as demonstrated in crani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J Neurotrauma,2000,17(2):113.
[5] Liu J,Zhao ML,Brosnan CF,et al.Expression of type 2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primary human astrocytes and microglia[J].J Immunol,1996,157(8):3576.
[6] Jackson RG,Sales KM,Samra GS,et al.Extra cranial sources of S100B[J].Br J Anaesth,2001,86(4):601.
[7] Maggipinto M,Rabiner C,Kidd GJ,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MBP mRNA binding protein HnRNP A2 during oligodendrocyte differentiation[J].J Neurosci Res,2004,75(5):614623.
[8] 朱建幸,王德芬.不同抚触方法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多中心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4):192194.
[9] Tan S,Parks DA.Preserving brain function during neonatal asphyxia[J].Clin Perinatol,1999,26(3):733747.
[10] Lamers KJ,Vos P,Verbeek MM,et al.Protein S100β,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myelin basic protein(MBP)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in cerebrospinal fluid(CSF) and blood of neurological patients[J].Brain Res Bul,2003,61(3):261264.
[11] Laatsch RH,Kies MW,Gordon S,et al.The encephalomyelitic activity of myelin isolated by ultracentrifugation[J].J Exp Med,1962,115:777788.
[12] Meaney MJ,Altken DH,Berkel CV,et al.Effect of neonatal handling on agerelated impair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hippocampus[J].Science,1988,239(4841):766768.
2.2.2 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姿势、肌张力、不自主运动和旷场试验结果 见表4。表4 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姿势、肌张力、不自主运动和旷场试验检测评分比较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P
表4结果表明,干预组、非干预组仔鼠的姿势和肌张力评分及非干预组仔鼠的旷场试验评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3 倾斜板试验结果 干预组有4只异常,其中1只2项均为阳性,另外3只1项阳性;非干预组仔鼠有8只异常,其中3只2项均为阳性,另外5只1项阳性;生理盐水组均为阴性。
2.2.4 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神经行为检测异常结果 见表5。干预组中有4只鉴定为脑瘫鼠;非干预组中有8只鉴定为脑瘫鼠;生理盐水组无脑瘫鼠。表5 干预组、非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仔鼠神经行为检测异常结果
3 讨论
MBP是构成髓鞘的主要蛋白质,约占髓鞘蛋白总量的1/3。在中枢神经系统由少突胶质细胞合成。MBP位于髓鞘浆膜面,与髓鞘脂质结合,维持了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而且在髓鞘形成过程中具有启动作用[2]。宫内感染可阻碍新生鼠髓鞘形成,或使髓鞘形成延迟,分析可能的原因为: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在宫内感染所致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导致脑损伤的细胞因子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脂多糖诱导孕鼠子宫和胎盘产生的大量细胞因子,另一部分是由受孕鼠细胞因子刺激的胎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3]。两部分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使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受损,导致MBP合成减少,髓鞘形成受阻。
S100蛋白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大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以及前部垂体细胞、郎罕细胞中存在,脑干大部分感觉神经和小脑的小脑核也有明显的分布。S100蛋白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蛋白,宫内感染可致神经胶质反应性增生,S100蛋白合成增加。其原因可能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S100蛋白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合成,宫内感染可致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合成和释放增加[4],来自孕鼠子宫和胎盘的细胞因子可刺激胎鼠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5],两部分细胞因子共同作用,致使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细胞因子有促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作用,并且活体情况下细胞因子与小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合成分泌的一些营养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协同作用,促使增生作用进一步加强[6]。神经胶质细胞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中枢神经系统遭受损伤时,神经胶质反应性增生,重建这种自身稳定。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大、增生的同时伴有S100蛋白的浓度改变。S100蛋白水平升高与神经胶质细胞破坏和(或)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填充神经元坏死留下的空缺有关。
早期干预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各方面丰富的环境刺激)来减少发育期脑损伤及神经系统后遗症,促进脑损伤康复的一种手段。生后早期暴露于丰富环境,给予多感觉刺激可使运动皮质和视觉皮质树突长度增加及分枝增多,并使脑组织代谢增强、脑血流变化及结构发生改变[7]。研究证实: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预后,降低伤残发生率[8]。早期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是对发育期脑损伤进行早期干预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9]。皮肤是身体上感受器分布最广泛部位,通过触摸皮肤可以兴奋中枢感受器,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与触觉间的联系,逐渐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形成,代偿受伤的脑功能。此外抚触刺激还可以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强,造成胃肠道内分泌活力增高,促进体格发育。早期触摸对脑损伤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是使肌内的感受器(肌梭等)受到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兴奋α运动神经元,使骨骼肌在α运动神经元的控制下运动协调化,建立正常的相反神经抑制机制。早期干预能够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整合、控制能力增强[10],尤其是肌力增加明显,而肌力增加又促通了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改善,同时不同的环境刺激提高了大鼠的兴奋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MBP在髓鞘形成过程中具有启动作用[11],通过早期干预来调控MBP启动子的转录表达,促进MBP和髓鞘脂质结合,从而抑制了某些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对少突胶质细胞的进一步破坏,使MBP合成增多,加速髓鞘形成。早期干预使大鼠皮质厚度与重量增加,树突枝增多和突触增加,使受损脑通过轴突绕道投射,树突出现不寻常的分叉,并产生非常规的神经突触等途径进行功能代偿,从而抑制了神经胶质细胞大量增生,降低了S100的升高;环境刺激影响体内神经内分泌功能,早期干预可降低体内糖皮质激素水平[12],从而减少其对海马的损伤,神经胶质细胞破坏减少,S100水平降低。
参考文献
[1]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
[2] 张秀明.髓鞘碱性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河南医学研究,1999,8(2):182183.
[3] Dammann O,Leviton A.Role of the fetus in perinatal infection and neonatal brain damage[J].Curr Opin Pediatr,2000,12(2):99104.[4] Herrmann M,Jost S,Kutz S,et al.Temporal profile of release of neurobiochemical markers of brain damag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s associated with intracranial pathology as demonstrated in crani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J Neurotrauma,2000,17(2):113.
[5] Liu J,Zhao ML,Brosnan CF,et al.Expression of type 2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primary human astrocytes and microglia[J].J Immunol,1996,157(8):3576.
[6] Jackson RG,Sales KM,Samra GS,et al.Extra cranial sources of S100B[J].Br J Anaesth,2001,86(4):601.
[7] Maggipinto M,Rabiner C,Kidd GJ,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MBP mRNA binding protein HnRNP A2 during oligodendrocyte differentiation[J].J Neurosci Res,2004,75(5):614623.
[8] 朱建幸,王德芬.不同抚触方法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多中心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4):192194.
[9] Tan S,Parks DA.Preserving brain function during neonatal asphyxia[J].Clin Perinatol,1999,26(3):733747.
[10] Lamers KJ,Vos P,Verbeek MM,et al.Protein S100β,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myelin basic protein(MBP)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in cerebrospinal fluid(CSF) and blood of neurological patients[J].Brain Res Bul,2003,61(3):261264.
相关知识
动物行为学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精选(九篇)
【精选】动物观察日记集合九篇
非人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分析方法的进展
动物行为学方法
行为学实验站 动物行为学视频分析系统 动物行为学分析软件 动物行为分析软件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精选5篇)
动物行为学课程学习总结观察与分析动物行为的科学方法与理论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分析范例6篇
网址: 动物行为学分析方法精选(九篇) https://m.mcbbbk.com/newsview374343.html
上一篇: 可爱的动物 案例分析及反思 |
下一篇: 组织行为学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