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Omega类不饱和脂肪酸(5) – Omega-6不饱和脂肪酸

Omega类不饱和脂肪酸(5) – Omega-6不饱和脂肪酸

调整生活方式的介入性干预对于防治2型糖尿病的重要意义(六 延伸 20 影响糖尿病的其它风险因子 – 高脂肪及高胆固醇 6)

Omega-6类不饱和脂肪酸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作用

在PubMed数据库上面用“omega 6 fatty acid”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目前可以查找到1万6千余篇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文章;与上一期中所介绍的ω-3类脂肪酸不大一样,对于ω-6类脂肪酸自动建议的只有“炎症”以及“心血管(疾病)”这两个研究范畴。

按照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所提供的信息,ω-6类脂肪酸可以被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湿疹、乳房疼痛、乳腺癌、经前综合症、绝经期综合症、骨质疏松、高血压以及多发性硬化症等(http://www.umm.edu/health/medical/altmed/supplement/omega3-fatty-acids)。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有关说法都有一定的研究结果作为支持证据,然而究竟这些结果是否可以在大规模人群中得到验证,甚至某些相关研究是否具有足够的可重复性及可靠性,都是值得商榷的。

和属于ω-3类的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C18:3n3)一样,属于ω-6类的亚油酸(linoleic acid,LA,C18:2n6)也是人体细胞无法自行合成,由此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唯一两种不饱和性的“必需脂肪酸”之一。

关于这两种必需脂肪酸的更多介绍,可以参见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莱纳斯Ÿ鲍林研究所提供的信息(http://lpi.oregonstate.edu/mic/other-nutrients/essential-fatty-acids)。这个研究所以出生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鲍林命名,这是一位20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以其对于化学键的杰出研究获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他还由于积极参与反对核武器的活动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

Linus Pauling(1901-1994)

鲍林一生发表了1200余篇文章,其中包括约850篇科学研究文章。他不仅奠定了对于化学键研究的基础,还对于包括血红蛋白以及DNA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的晶体结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很有意思的是,60岁以后的鲍林非常迷信维生素,特别鼓吹利用大剂量维生素C对于很多疾病进行治疗;由此造成了很多有争议的话题,也损害了他的声誉。莱纳斯Ÿ鲍林研究所的前身是他在加利福尼亚成立的一家主要进行维生素推广的研究机构,目前则专注于微量元素和植物性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理解氧化应激压力(oxidative stress)及炎症反应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其中包括对于可食用性抗氧化剂和抗炎症分子的研究。如此看来,由它提供的关于必需脂肪酸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过不难想象,由于受到自身目标及利益驱动的影响,这些信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本文的目标并不在于追捧或是批判莱纳斯Ÿ鲍林研究所提供的有关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内容,而是希望介绍目前已有的,并且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信息。在我看来,与很多已经发表的科学及医学研究情形类似的是,以上网站所列举的信息并没有做到分辨澄清ω-3以及ω-6类这两种不同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对于人体健康及疾病的影响作用。

Omega-6类不饱和脂肪酸与炎症反应

ω-6类脂肪酸的主要代表是亚油酸,在很多植物性用油(例如葵花籽油、红花油、玉米油以及大豆油等)的含量都很高(参见下图)。

图片来源:http://paleozonenutrition.com/2011/05/10/omega-6-and-3-in-nuts-oils-meat-and-fish-tools-to-get-it-right/。表格中列出的是一些植物性油脂的ω-6类(亚油酸)和ω-3类(亚麻酸)脂肪酸的含量(按照每100克中ω-6类的含量,从低至高排列)。我把一些中国人常用的油类,包括被炒作得喧嚣尘上的“葡萄籽油”,用蓝色标记出来。此外根据原文提供的数据,我也计算列举了各种油脂类的ω-6和ω-3类脂肪酸的比例。

图片来源:https://authoritynutrition.com/optimize-omega-6-omega-3-ratio/。这个表格所列出的是一些常见植物性及动物性油脂的ω-9类(油酸)、ω-6类(亚油酸)和ω-3类(亚麻酸)脂肪酸的相对比例。

按照我的理解,上述图表有一些信息值得注意:

其一,很多油类,包括主要由饱和性脂肪酸组成的椰子油,此外还有花生油等,基本上不含有ω-3类不饱和脂肪酸。这可能是原图中不建议使用花生油的原因之一,当然也不排除有很多美国人对于花生过敏的考虑。而动物性脂肪(猪油和牛油)则含有大量的饱和性脂肪酸,还包括图中没有提到的胆固醇。

其二,除了芥花籽油(可能也包括我们常用的菜籽油)和芥子油之外,其它的油脂类的ω-6和ω-3类脂肪酸的比例都大于5。在芝麻油和葡萄籽油中,这个数值分别接近140和700。在玉米油中,这个数值为46左右。如果考虑到下文中谈到的这个比例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尽管目前仍有很大争议,从我们个人健康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避免长期大量使用这种油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用它们,比如说我在做凉拌菜的时候,都会放上一些芝麻油,增加香味口感。

其三,从中国人自身的基因结构,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种类多样化及类型平衡,也包括避免过敏的角度考虑(我目前还没有查阅这方面的证据,这个考虑只是基于个人的推测),其实没有必要去尝试那些“稀奇古怪”的舶来品油脂。比如说麦胚芽油,表格中是不建议的;我在“百度”上查找了一下,发现它在那里被描述成一个“包治百病”的宝贝。原文中不建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麦胚芽油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生育酚),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造成一些疾病,包括血栓性静脉炎和肺栓塞。

其四,按照建议的每日脂肪摄入量,成年男性为70克,女性为56克,其中饱和脂肪分别不超过21克及17克(参见的内容)。根据美国2002年版本的“膳食营养参考摄取量”,对于ω-6类脂肪酸(亚油酸)而言,建议的每日摄入量分别为17克(男性)及12克(女性);对于ω-3类脂肪酸(亚麻酸)而言,则分别为1.6克(男性)及1.1克(女性)(参见的内容)。按照这个标准,如果用100克(2两)芥花籽油炒菜,假设在烹饪过程中没有损耗,然后一个人把菜吃完并达到100%的吸收,所获得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分别就可以达到14克和9克左右。这样看来,除了我们的烹调用油之外,此外还有很多其它渠道可以获得脂肪;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在每天获取大量营养的情况之下,如果还不多运动一下,不长胖才奇怪呢。

此前根据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测调查”(NHANES)的数据表明,美国成年人在2001年至2002年的亚油酸日均摄入量为14.8克左右。作为一种必需脂肪酸,它可以在细胞内被转化成为其它ω-6类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包括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C20:4n6)。

花生四烯酸是合成包括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凝血噁烷(thromboxane)以及白三烯(leukotriene)等一系列具有介导/增加炎症反应的类二十烷酸(eicosanoid)。由此则不难理解,为何很多有关ω-6类脂肪酸(亚油酸)的研究关注点在于“炎症反应”。然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在其于2009年发表在《循环》杂志上面的一篇科学声明之中,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异议。

原文网址: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119/6/902

首先,通过体内追踪观察,发现亚油酸变成花生四烯酸的转化率仅有0.2%左右。

其次,包括前列环素(prostacyclin)、脂氧素(lipoxin)以及环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等花生四烯酸化学衍生物,都是具有抗炎症反应及抗凝血功能的。

最后,在一些人体试验中,研究者发现血浆中较高浓度的花生四烯酸与较低水平的促炎症反应分子(例如白介素IL-6)和较高水平的抗炎症分子(例如转化生长因子TGF-β)呈现出正面关联性。不仅如此,在一个干预性试验中,当健康志愿者接受为正常水平(每天1.5克)7倍的花生四烯酸补充品为期7周之后,并没有观察到血小板凝结、出血时间、血清脂肪水平以及免疫反应等人体功能的明显改变。

这篇发表于2009年的文章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目前,几乎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支持亚油酸在人体内会造成系统性的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反应”。

Omega-6类不饱和脂肪酸与冠状动脉心脏病

从另一方面看,人们很早就观察到ω-6类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载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考虑到这个指标以及炎症反应对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影响,也就不奇怪为何ω-6类脂肪酸的另一个主要有关研究范畴是心血管疾病了。在上世纪的60至70年代,增加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ω-6类,已经成为当时流行的一种膳食建议。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alter Willett教授是研究并倡导使用ω-6类脂肪酸的,他在发表于2007年的一篇综述文章中指出,由于增加ω-6类的摄入近一倍左右(按照所提供能量占每日摄取能量总数的百分比,从1950年代的3%提高到1980年代的6%-7%;主要以亚油酸为主,用上述植物性油脂替代动物性脂肪;并且通过对于人体脂肪组织的分析,可以确定体内脂肪的亚油酸含量上升),美国人的冠心病死亡率在最近的几十年间降低了约50%。

Walter Willett教授提到了由同样供职于哈佛大学的Frank Hu博士所主持的隶属于“护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的一项研究。从1980年开始,研究人员对于约8万名年龄为34岁至59岁的在职女性护士进行了为期14年的追踪观察,总共发现939例心肌梗塞及由于冠心病造成的死亡案例;此外分别在1984、1986及1990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还收集了她们的膳食信息,并分析估算其中所含各种脂肪酸的含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此项研究所分析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ω-6类的亚油酸,据估计为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总摄入量的80%左右。

研究人员发现,发现与含有同样能量值的碳水化合物相比,如果从单元或者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增加5%的摄入能量,那么发生冠心病事件的相对风险会分别降低19%或者38%左右(统计概率分别为P=0.05或者P=0.003);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从反式脂肪酸增加2%的摄入能量,那么患病的相对风险会增加93%左右(统计概率P<0.001)。

此后在发表于《美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1月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继续分析报道了对于同一个群体18年的追踪结果,再次观察到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冠心病风险之间的负相关联系(DOI:10.1093/aje/kwi026),揭示了摄入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可能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美国心脏病学会”在2009年的声明之中也指出,如果综合考虑生态学研究(例如分析考察膳食结构与疾病风险的关联)、病例对照研究(例如对于具有约2000名冠心病患者及7000名健康个体的25个对照研究)及前瞻性群体研究(例如上述“护士健康研究”的长期追踪观察)的结果,ω-6类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风险之间的确存在负相关的联系。不仅如此,在很多前瞻性群体研究之中,研究者并未观察到ω-6类脂肪酸的摄入量与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以及由于中风所造成的死亡之间存在明显的正面联系,表明ω-6类脂肪酸不会增加这些疾病的风险。

“美国心脏病学会”的2009年声明也谈到,根据当时对于6个小型主动干预性试验的综合分析,如果用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替代膳食中的饱和性脂肪酸,那么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可以降低24%左右。不过缺少缺少大规模的双盲对照试验,用以直接验证ω-6类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对于冠心病的影响作用。这些人体研究同样存在试验设计方面的很多问题:包括对于膳食成分的准确评估、对于参试者所在地区的随机分配、参试者的不确定性、使用同样含有ω-3类脂肪酸的植物油、同时建议参试者服用ω-3类脂肪酸,以及不够明确的试验观察终点(例如有的仅以不正常心电图为参考)等。

在此不妨回想一下,在上期中我谈到“美国心脏病学会”在2017年发表的有关ω-3类脂肪酸的最新科学声明是:“基于目前已有的数据,使用ω-3类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补充品对于以下2种情况进行预防/治疗是合理的”。

在具有常见冠心病的病人之中对于冠心病和突发性心脏死亡进行二级预防

对于心脏衰竭所造成的其它临床表现进行二级预防

以上结论来自对于近年来所发表的与7种心血管疾病事件有关的13项研究ω-3类脂肪酸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的综合评估。不过我没有提及的是,在文章中对于以上声明的注释部分,还专门强调了委员会的12名专家并非都一致同意ω-3类脂肪酸的作用大小;估计受到这种争议的影响,最后也仅仅是使用了“合理”(reasonable)这样的字眼。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美国心脏病学会”在2009年之后发表对于ω-6类脂肪酸的最新声明。可以想见,随着有更多的大型临床试验,特别是主动采取补充ω-6类脂肪酸的试验得以进行并完成,我们对于它在炎症反应以及相关疾病的影响作用会有更多的理解。

Omega-6类不饱和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

哈佛大学的Walter Willett教授还引用了由他所主持的另一项也隶属于“护士健康研究”的2型糖尿病研究成果,文章发表于《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01年6月刊【2】。研究者通过对于约2500名2型糖尿病新增病例的追踪观察,发现与含有同样能量值的碳水化合物相比,摄入脂肪并不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此外,饱和脂肪酸或单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之间也没有呈现出关联性。然而在摄入能量总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增加5%的摄入能量,那么患病的相对风险会降低37%左右(统计概率P<0.0001);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从反式脂肪酸增加2%的摄入能量,那么患病的相对风险会增加39%左右(统计概率P=0.0006)。

用不同的营养成分置换摄入能量总量的2%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在此项目中,研究者也试图根据ω-3类鱼油(EPA及DHA)的摄入量进行比较分析,在根据估算由低到高分成四个群体后,发现摄入量最高比最低的群体的2型糖尿病风险仅降低了20%左右(P=0.02)。此外,该研究认为升高ω-6类与ω-3类之间的比例并不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这些研究者同样也认为ω-6类与ω-3类之间的比例并不会影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风险,而这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在此前的一期中(),我提到目前所建议的ω-6类与ω-3类脂肪酸的比例都在10:1左右;而在典型的西方式饮食中,两者之间的比例可以高达15:1甚至更多。有一种理论认为,在进化过程中,早期人类的饮食所含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应该在1:1左右。而伴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提供更多的可以获取ω-6类脂肪酸的食物,这个比例值出现了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还伴随着食物中抗氧化性物质(例如维生素C与E)的减少(如下图所示)。

原图来源: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53332202002536

供职于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遗传、营养及健康研究所”的Artemis Simopoulos博士是以上观点的强力支持者。在一篇发表于2002年并被引用超过2200余次的综述文章中【3】,她提到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主要是通过猎取动物和采集植物来获取所需食物营养,此时ω-6类与ω-3类脂肪酸的比例为1:1左右;而在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人类可以获取足够的农作物(小麦、玉米及稻米),由此逐渐拉升了两者之间的比例。如果考虑每100万年之中,人类基因组的基因突变比例为0.5%左右,那么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内,人类是无法获得可以适应这种改变的新的基因突变。这至少可以部分解释为何现代的饮食结构更容易增加炎症反应及诱发代谢综合症等疾病。

很有意思的是,Simopoulos博士谈到,与驯化的或者是农耕培养的相比,来自于在野生情况下生长的动植物食物都具有较低的ω-6类/ω-3类比例。例如在野生三文鱼中,这个比例为1:11左右,而在养殖的品种中为1:6左右。在希腊的农场中,自由放养的母鸡所下的鸡蛋的ω-6类/ω-3类比例值为1.3;而同样在按照美国农业部(USDA)养殖标准所生产出来的鸡蛋之中,这个数值为20左右。我希望介绍这样的信息,不会进一步增加一些人对于“走地鸡”的热爱程度。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奶酪还有包括菠菜在内的蔬菜中。

在此我需要指出,“美国心脏病学会”在其发表的2009年声明之中,似乎对于上述“比例学说”并不以为然。声明认为,更重要的应该是关注于ω-6类与ω-3类脂肪酸对于人体健康的支持作用,特别是通过人体试验,验证它们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影响。

基于以上论述,我个人的建议是:在保证每天所需的能量的前提之下,避免反式脂肪酸(请记住:大概在很多带装零食的标签上,反式脂肪酸=0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因为只要在由食品加工售卖者所建议的单份食品中所含的反式脂肪酸不超过0.5克,那么他们就可以将其标注为“不含反式脂肪酸” – 参见的内容),并且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与此同时,增加包括鱼类和坚果类的摄入,获得足够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并且可以考虑改换为适应自己口味的植物性用油,相对减少某些食用性用油(例如玉米油,含有大量ω-6类脂肪酸)用量。

在这一期中,我主要介绍了ω-6类不饱和脂肪酸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在下一期中,我将会把重点放在对于牛奶的营养成分介绍(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Willett,W.C.. The role of dietary n-6 fatty acids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食用性omega 6类脂肪酸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J Cardiovasc Med (Hagerstown). 2007 Sep;8Suppl 1:S42-5.(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7876199)

【2】Salmeron,J., Hu, F.B., Manson, J.E., Stampfer, M.J., Colditz, G.A., Rimm, E.B., Willett, W.C.. Dietary fat intake and risk oftype 2 diabetes in women. (食用性脂肪酸在女性中对于2型糖尿病风险的影响), Am J Clin Nutr 2001; 73:1019–1026.(http://ajcn.nutrition.org/content/73/6/1019.long)

【3】Simopoulos, A.P.. The importance of the ratio of omega-6/omega-3 essential fatty acids. (Omega-6/omega-3必需脂肪酸之间比例的重要性), Biomed Pharmacother. 2002 Oct;56(8):365-79.(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2442909)

封面图片来源:http://www.muaythaischolar.com/reversing-the-omega-3-to-6-ratio/

科学编辑:西岩 执行编辑:杨明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Omega类不饱和脂肪酸(5) – Omega-6不饱和脂肪酸
Omega类不饱和脂肪酸(3) – Omega-9不饱和脂肪酸
Omega-3和omega-6不饱和脂肪酸
营养标签写“不饱和脂肪酸”合适吗
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
什么是单不饱和脂肪酸
同为脂肪酸,宠物对Omega-3和Omega-6的营养需求分析
不饱和脂肪酸到底有多重要 Omega 3,6,9的区别
不饱和脂肪酸对宠物健康的保护作用.docx

网址: Omega类不饱和脂肪酸(5) – Omega-6不饱和脂肪酸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07917.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宠物营养新研究:探索宠物中的欧米
下一篇: 好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