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独家|被美化的厌食症:狂奔在节食成瘾的单程旅行

独家|被美化的厌食症:狂奔在节食成瘾的单程旅行

本账号为搜狐读书官方账号,内容全部来自出版社合法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出版社

元旦已经过了,春节还会远吗?眼看一大波“胡吃海塞”的假期即将来袭,是不是对前方招手的食物充满了期待和负罪感呢,没关系,读书君就提前来为大家进行一轮“反人类”的疾病科普——厌食症。

厌食症是自己“作”出来的吗?只有拼命减肥的妹子才会得厌食症?东西方所说的厌食症是同一种东西吗?看看美国记录者亿森•沃特斯怎么说,也许读完了本期的介绍,大家就会发现,还能随心所欲的吃吃喝喝是多么幸福~

被美化了的“新生病”:减肥暗示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毫无疑问的是,厌食症成为一种时代象征,一种焦点,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女权运动中开始的,不幸的是,在强调这些论点的同时,这些作者常常无意识地美化了这种疾病,抬高了患者的社会角色。“给厌食症抹上浪漫色彩”是很严重的问题。

去拜访研究厌食症学者李诚医生的那天早上,我乘地铁从香港市中心往北,到沙田郊区的威尔士亲王医院。干净又明亮的地铁通道里,我路过了一些很大的海报,上面印着一些瘦得出奇、穿着比基尼的年轻女子,推广各种养生方法、祛除蜂窝组织的瘦身膏以及抑制食欲口服保养品。扶手上、地铁车厢内不断地重复出现这些促销广告。上班的人们手中的报纸、杂志也充斥着类似宣传——通常会给出“使用前”“使用后”的照片特写,年轻女子们经过这些疗程,基本上变得就剩一层皮包骨。这样的产品在香港拥有巨大的市场,在内地也日益扩张。过去几年来,香港的美容行业(包括节食、化妆品、护肤品以及健身)的广告花费已经超越任何其他行业。在那一周的热门杂志《壹周刊》里,全部150条广告里竟有110条都是关于瘦身或美容产品及服务的。

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人会认为厌食症的诱因是一些文化暗示,但是他们通常对这些文化暗示的内容有着较狭隘的理解。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厌食症由于其相伴随的对肥胖的恐惧以及并发的躯体变形恐惧症,一定是由于特定摩登文化对苗条的女性身体的固执追求,而文化又把自己的迷恋与癖好传染给了年轻女子。就像我们出口了自己对骨感模特的迷恋——我们的芭比娃娃和我们的凯特•摩斯式时尚——我们觉得饮食失调紧随这些意识而来是十分合理的现象。

厌食症是减肥“作”出来的?多数中国患者没有肥胖恐惧

但是,即便这种常识性的因果很可能是全部问题的一块,李诚的研究却显示出有其他的、更隐秘的跨文化动力作用于其间。厌食症如何从美国的城郊中产社区传播到香港,真实的全貌要更复杂,且从很多角度来看,都更令人忧虑。结果就是,西方世界不折不扣地是亚洲地区饮食失调增加的罪魁祸首,但并非由于那些似乎显而易见的原因。

李医生已经坚持20年不间断地记录把美国版的厌食症带进香港的文化潮流,尽管已经做了这么久,谈起这些谜题时他还是充满激情。他是第一位记录这些厌食的中国女性的学者。他所做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在这个疾病变得人人知晓之前,中国的厌食症病人与那些西方的患者毫不相同。这些非典型的厌食者——他这样称呼他们,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均有别于他们的西方同伴。特别是,西方厌食者身上常见且典型的肥胖恐惧,他们没有。

短时间内,香港的厌食症病人的症状呈现就有了变化。香港病人原有的一系列特殊症状开始消失。曾经是罕见病症,现在被这病的美式版本取代并大范围流行起来。若我们能理解这些剧变背后的各种动力,就可以解释厌食症为何会在香港变得如此广泛,但更重要的是,或许我们还能重新思考这疾病背后的西方世界处在怎样的态势中。

饮食失调如何在一个世纪内席卷世界?

当李医生开始他的研究的时候,长期以来的信念——饮食失调仅存于美国与西欧,刚刚开始出现崩塌的迹象。尽管饮食失调领域的知名专家直到1985年仍然在断言,美国之外没有厌食症,俄罗斯与东欧却已经出现了病例。虽然人们仍然相信拉丁美洲国家绝少有厌食症,但学者和临床心理师在日本与韩国也开始发现年轻女性中的厌食症患者。

当时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人们对此病闻所未闻。李医生翻遍了中国两家最主要的精神医学期刊,连一篇报告中国女性厌食症的论文都没有。无从下手,他只好开始翻查威尔士亲王医院的患者数据库。彻底梳理1983~1988年的档案之后,他也才勉强找到10个有可能是厌食症的病例。鉴于这家医院所诊治的病人数以万计,李医生认定,厌食症在香港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病症。

零零星星的案例报告随后而来的是在非洲、印度和中东都出现的厌食症大爆发。一项调研显示,尼日利亚的学生在饮食失调的测试量表上得分和西方学生竟然一样高。在东方——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日本,厌食症也都越来越普遍。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对肥胖体型鲜有诋毁。相反,中国的俗话说“能吃是福”,增重也被说成“发福”——有好福气的表示,还有“胖子运气好”。李医生也认为,相比于西方女孩,中国女孩青春期发育开始较晚,这本身也是一种保护因素:晚一两年到来的生理变化,多一两年的时间让情绪发展成熟对女孩来说,面对青春期的心理压力都会相对小一些。对病理学家而言,很显然,在全世界传播饮食失调的并不只是西方时尚、节食或流行文化因素这么简单。

根本不是什么富贵病:东方病人多来自贫困家庭

在治疗他能找到的仅有的几例病患的同时,李医生发现了另一个谜题,他注意到,香港的这些厌食女性与他在英国受训时研究的病例很不一样。为了描述这些差异,李医生向我讲述了他所治疗的第一批病人中的一个女病人的故事——31岁的销售助理,我暂且称她为阿娇。

李医生对1988年那天第一次在医院的检查室见到阿娇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尽管从自己的研究中,李医生深知厌食症病人会瘦成什么样,但一看到阿娇,他还是不由得大吃一惊。“她憔悴得不可思议——简直就和一具骨架没两样,”他回忆道,“她的眼窝深陷,两颊凹下去,皮肤苍白而冰冷。”她头脑尚灵敏,但是对交流没有回应。身高约160厘米的她,理想体重应该在99斤。没错,4年前她的确有那么重,直到她开始慢慢耗竭。等到她开始求医,体重已经只有约43斤了。

体检中,李医生注意到阿娇的皮肤干燥且体温低于正常值。更令人担忧的是,她血压过低且心跳每分钟只有勉强的60次。让阿娇喝下钡餐后,李医生用X光透视检查她的食管。他还用内窥镜检查了她的上部胃肠道系统,看看有没有阻塞或破损。在排除了所有的器质性因素之后,李医生开始尽力拼凑她的个人经历。

作为一个群体,香港的厌食者在其他方面也和他们的美国同类差别甚大。他们并不是西方文学讲到厌食症时描述的那种“千金小姐”。厌食症在西方被看作那种有钱、受欢迎且前程似锦的年轻小姐才会得的富贵病,这些小姐常常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学校或体育上是完美主义者。可是李医生的病人却多半来自贫穷家庭,在学校里也属于成绩不怎么样的那一群。西方厌食者身上有时可以观察到的某种道德优越感,在他们身上也毫无迹象。更奇怪的是,他们常常来自偏远的村子,医生觉得那些地方的民众不可能首先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和感染。他们根本不是读了什么节食书籍或者参加了时下流行的健身运动后开始饿自己的。

一个厌食症患者的死亡:什么让生命变得无可挽回?

李医生请她画一幅自画像。这个技术常被用来鉴定厌食患者是否对自己消瘦的躯体有扭曲的认知。阿娇画了一幅火柴人的图交给医生,图画和她瘦骨嶙峋的样子十分吻合。阿娇的表现给李医生留下了一个谜题。一方面,她显然快把自己饿死了;另一方面,她又在很多地方不符合美国的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那本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出版的《心理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更新了第三版,很快就成为全世界的标准。那里面说道,神经性厌食患者不但固执地保持低体重,而且还会表达一种“对肥胖的强烈恐惧”,甚至在自己已经体重过轻的情况下仍不消除,并且对自身体型的认知扭曲,例如,声称“瘦弱不堪时仍觉得胖”。但是阿娇丝毫没有对体重过重的害怕。相反,她对自己羸弱的身体形象没有任何认知偏差。

当李医生用当时的厌食症标准问卷给她做测试的时候,得出的结果也和一般医生预计会看到的西方厌食症患者很不一样。比如,阿娇坚称,自己从来没有故意限制自己的饭量。他知道,西方的厌食者通常会承认自己满脑子想的都是食物分量的问题。医生问到她为什么常常整天不吃饭时,阿娇会说她就是完全不饿,同时指着自己肚子左侧说,那里常常觉得肿胀。这些偏离西方诊断标准的症状不止表现在阿娇一人身上。李医生在此期间面谈的或治疗的香港厌食症患者大多否认自己害怕变胖,也不打算为了美而减肥。他们常常讲的反倒是想要恢复正常体重。若让他们解释自己拒绝吃饭的行为,他们通常会把它归咎于躯体原因,例如,胀气、喉咙里面卡住或者消化问题,抑或胃和腹部总有饱胀感。

1992年,清晨四点,阿娇的心脏终于衰竭停跳。尸检显示,她的多个器官由于长期饥饿而萎缩,除此以外她没有其他疾病。挽救阿娇的失败,使得李医生重新燃起对香港厌食症病人的意义的研究热情。回想阿娇的病史,他越来越确信西方的厌食症概念——关注病人的肥胖恐惧和对体型的在意,对类似阿娇这样的病例根本没有什么帮助。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全球通用的厌食症模板,而是对左右该疾病的个人与文化力量的本土化理解。

节食到最后是种怎样的体验呢?感觉自己要成仙了!

我下定决心,”李医生说,“要真的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需要自己体验一下。”于是他开始急剧减少食物摄入,完全取消了午餐。他也开始了高强度的运动。和所有节食者一样,他一开始感觉到正常的体能和情绪的低落——靠着不足的卡路里,他的身体要勉强撑过一整天的工作生活。几周后,他减掉了5磅,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每天都是跌跌爬爬熬过去。又经过一个半月的饮食限制,他又少了5磅,感觉丝毫没有变好。他的肚子又痛又咕噜噜叫嚷着需要食物。

到了大约第三个月,他的身体似乎出现了一种状态的变化。他的能量慢慢回来,情绪也好转了——不只是好转,实际上,他觉得好极了。他能更晚睡觉却更早醒来。他出现一些以往他会认为是病人身上才可能有的行为。比如,每天早上乘电梯进办公室时,他用电梯里的扶手锻炼胳膊。他开始感觉到过度的警惕,并觉得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都有尽在掌握的感觉。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候,他能感觉到一种长跑者在尽兴的锻炼中才能感觉到的“高潮”般的愉快兴奋感。他的饥饿感——那曾经成月成月发出震耳欲聋的警报声的感觉,如今 已经变成一个微弱的背景噪声,他轻易就可以忽略掉。

他发觉自己开始有点超越他人的优越感——别人似乎都被自己不停的食欲所统治。他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尝试节食减肥的人没有意志坚持下去。他发现,他对自己能如此意志强大地把计划进行下去感到超乎正常的开心。再下来的10磅轻而易举就减掉了,而他的朋友和家人开始评价他过瘦。这时他已经减掉了体重的12%。

节食成瘾的海妖歌声:当你错过了站台 只能让列车狂奔到底

尽管李医生感到自己想要保持这种严格的饮食限制,他还是成功地甩掉了这些节食行为。他给自己的理由是,他很快需要去伦敦参加皇家学院精神医学科的大考,他担心自己缺乏营养的身体无法满足考试所要求的智力表现。这是一个危险的实验,但很成功;他听见了厌食症病人常常听见的海妖歌声——它迷惑这些病人直到丧生。

曾有他的一位病人对他说,得了厌食症感觉就好像踏上了一列火车,而发现自己误入歧途时已经为时已晚。那位病人感觉自己已经无法自拔,只好让火车带着她去向终点。李医生现在开始有点明白她所形容的这个象征,是厌食症背后怎样的一种心理动态。他让自己饿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节食从起初的意志选择已经蜕变成一种危险的上瘾行为。

|关于书|

作者: (美)亿森·沃特斯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

出版年: 2016-8-1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10个节食减肥的案例,不要得了厌食症才知道后悔!
是什么挽救了“厌食症”女孩的生命?
骨瘦如柴,拒绝进食:厌食症青少年:“我太胖了!”
神经性厌食症
【健康科普】神经性厌食症 你了解多少?
原创 厌食症的表现症状有哪些?小儿厌食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大学新生需要认识厌食症
得了厌食症的后果是什么?
厌食症都是怎么得的?
认识神经性厌食症:限制饮食的心理困境|ACE

网址: 独家|被美化的厌食症:狂奔在节食成瘾的单程旅行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17634.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原创 1
下一篇: 孩子为什么会得厌食症,得了厌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