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笔记|《实心》C8 记忆与学习

笔记|《实心》C8 记忆与学习

一、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

(一) 记忆的早期研究

1.艾宾浩斯和节省法研究他发明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

2.巴特利特和再现实验巴特利特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他采用了三类学习材料:民间故事、描述性散文段落和图画。他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两种方法:重复再现和系列再现。

(二)学习的早期研究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研究:经典性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人们的某些行为;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着重考察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促进或促退作用,与现实中的学习过程更加吻合。

(三)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方法

1.回忆法:要求被试重新再现或回忆学习过的材料,包括系列回忆、对偶联合回忆和自由回忆。

①系列回忆: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②对偶联合回忆:由卡尔金斯提出。在对偶联合测验中,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的项目,分别称为刺激和反应。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③自由回忆: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被试无须回忆呈现顺序,只要能够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

2.再认法: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否是先前学习或记忆过的,以此来考察先前学习过的材料是否能够被正确地觉察出来。

二、记忆的类型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记忆的多存储模型把记忆看做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且这三个子系统在信息的储存量、保持时间、储存形式、提取方式、遗忘规律以及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等许多方面均存在不同。

感觉记忆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由于它的作用时间极其短暂,似乎只有瞬间的储存,又称瞬时记忆。(eg:斯柏林的部分报告法)

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长时记忆指对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它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其记忆痕迹最长可保持一生。

(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的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请参见普心第六章相关内容)

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三)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前瞻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它反映了将来的情况,使我们记得去做一些事情,例如记住每天早上取报纸等。

回溯记忆指的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例如回忆童年的事情,再认一幅图片等。

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的研究成果

1.成功的前瞻记忆需要回溯记忆;

2.单向实验性分离的假设;

3.薄弱的多重记忆系统假设。

(四)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

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

真实记忆指的是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的研究

1.实验程序的相似性

2.理念解释的共通性

3.神经生理过程的一致性

4.共同的影响因素

许多研究均发现: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如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同样也影响着真实记忆的效果。

(五)元记忆和客体记忆

元记忆指的是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客体记忆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各种记忆类型,通常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元记忆和客体记忆的关系

在客体记忆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以及提取等阶段,在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元记忆的监测与控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对元记忆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记忆不仅停留在识记、保持和提取的客体水平上,还包括了元水平的监测和控制过程。这是人类记忆所独有的特征之一。

三、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研究

1.启动效应的研究

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通常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两种。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而间接启动除了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

2.遗忘症的研究

(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多重记忆系统说:多重记忆系统说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在多重记忆系统看来,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子系统。

2.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该理论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按照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记忆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并不说明机能独立的两个不同记忆系统的存在。该理论认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

(三)内隐记忆的实验方法

1.分离逻辑的方法学含义:分离逻辑认为,我们可以找到某些指标以对应于内隐记忆,同时又找到另一些指标对应外显记忆。

2.任务分离中的间接测验:包括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两类。

①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②知觉辨认: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在速示条件下对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进行辨认。

3.从任务分离到加工分离程序

(四)加工分离程序的四个基本假设

1.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这一假设是加工分离程序的核心。

2.意识性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的。

3.自动提取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

4.意识性提取的操作表现为全或无,而自动提取则是有对有错的。

四、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被定义为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内隐学习的特征

1.自动性:即指内隐学习会自动地发生,无须有意识地干预和探索规则的努力。

2.抽象性:是指内隐学习往往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而能够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3.理解性:是指通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规则知识,虽然本质上是无意识的,但也可能被部分地意识到。

4.抗干扰性:是指内隐学习相对于外显学习,更不易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

5.三高特征:即高选择力、高潜力和高效性。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1. 人工语法范式:是由雷伯首次提出的,其特点在于以一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心,作为实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而被试是否发生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的。

2.序列学习范式:是在实验中呈现先后顺序上具有规则的刺激模式,并考察被试是否发生对序列规则的内隐学习。序列学习范式的变式包括序列反应时任务、矩阵扫描任务和序列预测任务等。

3.复杂系统控制范式:当内隐学习在自然情境中发生时,人们所接触的规则,往往不是像序列学习实验中那样简单机械,也不像人工语法实验中那样毫无意义。对于真实生活中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隐学习,心理学家往往借助另一种范式来进行研究,即复杂系统控制任务。

4.信号检测范式:信号检测范式考虑的是内隐学习测验中常用的分类操作任务,其操作在形式上类似于信号和噪音的辨别任务,只不过这种分辨在内容上是要把符合规则的刺激和不符合规则的刺激分开。

内隐学习的应用研究

1.语言的内隐学习

2.动作技能的内隐学习

相关知识

脑的学习与记忆
记忆与学习
学习与记忆
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运动影响学习与记忆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学习记忆行为...
《脑的学习与记忆》读书笔记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生物学: 导读版 : 英文
学习记忆研究解决方案
对话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专家陈立翰:为什么手写笔记比键盘打字记忆更牢?
记忆强化术揭秘:重复学习的科学原理与实践应用,提升长期记忆

网址: 笔记|《实心》C8 记忆与学习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2284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亚里士多德《论记忆》读书笔记
下一篇: 历史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