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静态形式)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2、社会性发展(动态形式)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群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现在是1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亲子关系→(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同伴关系↗影响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性别角色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亲社会行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攻击性行为↗现在是2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亲子关系→血缘关系、抚育关系、教养关系同伴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攻击性行为→侵犯行为三、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对其未来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是3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的发展一、什么是亲子交往?亲子交往是指父母与其亲手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伴随情感关系的交往过程。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亲子关系。狭义:依恋;广义: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现在是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依恋的发展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持久的关系。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1、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出生-3个月)2、有差别---------------(3个月-6个月)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婴儿依恋类型: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现在是5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如何形成孩子的良好依恋?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作出反应。现在是6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二、亲子交往的作用1、亲子交往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2、亲子交往锻炼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3、亲子交往模式是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出发点4、亲子交往影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现在是7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三、亲子交往的途径1、父母示范2、行为强化3、直接指导现在是8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四、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权威型(民主型)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虽然严格但是民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二)专制型(专断型)
专制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虽然有时父母为孩子设立的目标和标准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现在是9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三)放任型(溺爱型)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往往会表现出哭闹等行为。对于父母,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四)忽视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现在是10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美国合格父母10条标准1、孩子在场,父母不吵架;2、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3、父母之间互相谅解;4、任何时候不对孩子撒谎;5、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要表示欢迎;7、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答复;8、在外人面前不讲孩子的过错;9、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动不动就发脾气。
现在是11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五、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一)婚姻关系。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的影响(二)家庭结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三)儿童自身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影响现在是12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父子交往的独特性:多游戏活动(少生活照料)多身体运动(打球、骑车,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现在是13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二)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父子交往多,智商较高,早年失父数学能力较差。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早年失父,成年后较难保持与他人良好关系。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对象,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防止女性化和过度男子化。为女孩提供了对照物,防止异性交往困难。现在是1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青岛第一位男幼师:马炳荃现在是15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第三节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一、什么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peer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形成两种关系,分别称之为同伴群体关系(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前者表明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的程度;后者是指儿童与朋友之间的相互的、一对一的关系。学前儿童尚不能形成稳定的、相互的、一对一的友谊关系,因此,本节谈的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前者。现在是16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1、三岁左右---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立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2、四岁左右---联系性游戏,幼儿彼此有一定联系,联系是偶然的,交往不密切。这是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2岁以内同伴交往的三个发展阶段:1、物体中心阶段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现在是17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1、外表2、社交技能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1、被忽视型幼儿2、被排斥型幼儿现在是18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同伴交往的作用(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亲子交往儿童处在被关心的地位,同伴交往处于平等地位。(二)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三)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起操作玩具,交流(四)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同伴像一面镜子
现在是19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三、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一)发生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大约2个月时,婴儿能注视同伴;3~4个月时,婴儿能够相互触摸和观望,6个月时,他们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咿呀”的声音。这时的同伴交往不具备社会性质。(二)发展6个月以后,儿童间的同伴交往开始集中在玩具或物体上,但不是儿童本身。随着儿童的发展,在婴儿出生的头一年中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和技能:1、有意地指向同伴,向同伴微笑、皱眉以及使用手势。2、能够仔细观察同伴,这标志着婴儿对社会性交往有着明显的兴趣。3、经常以相同的方式对游戏伙伴的行为做出反应。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现在是20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四、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一)帕顿的研究1、研究方法:游戏观察法2、类型: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二)庞丽娟的研究1、研究方法:同伴现场提名法2、类型:(1)受欢迎型13.33%女孩儿多(2)被拒绝型14.31%男孩儿多(3)被忽视型19.41%(4)一般型52.94%现在是21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五、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一)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二)幼儿自身特征。待人友好,长相好、名字好听、活泼的受欢迎。(三)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玩具。幼儿交往围绕玩具发生。跳绳、玩游戏玩具少、小:争抢、攻击玩具多、大:分享、合作现在是22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大型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分享、合作的品质现在是23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第四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一、性别角色与学前儿童的性别行为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行为: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和特点经历3阶段:1、知道自己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现在是2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第一阶段: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特点: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社会性发展三方面第二阶段: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特点: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现在是25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2、社会因素包括父母、教师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父母的行为对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意的。现在是26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第五节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一、社会性行为概述社会性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根据其动机和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现在是27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反社会行为也称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幼儿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现在是28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发展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观察发现,1岁之前的儿童当看到别人处于困境,如摔倒、哭泣时,他们会加以关注,并出现皱眉、伤心的表情。到1岁左右的儿童还会作出积极的抚慰动作,如轻拍或抚摸等。第二年,儿童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2岁以后,随着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渐能够根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抚慰或帮助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现在是29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移情
儿童对他人情感状态或感受的理解与分享。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现在是30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移情作用: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移情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特点: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2、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3、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的。4、移情能力发展关键期可能在4-6岁。现在是31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影响因素:1、家庭教育因素2、同伴交往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阶段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阶段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y)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1)家庭的影响。(2)同伴相互作用。现在是32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第六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现在是33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一、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许可的行为。(三要素:伤害行动、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尊等),如报复、支配等。工具性攻击: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现在是34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一)发展1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2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4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随着语言的发展,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表现的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看,最初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现在是35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以后发动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时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现在是36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影响因素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会加重攻击性行为。2、榜样(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实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现在是37页一共有43页编辑于星期一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相关知识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怎么回事
学前心理学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doc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有哪些
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与辅导12353 ====
社会性发展
(精选)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依恋).ppt
精品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网址: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63113.html
上一篇: 瑞派宠物医院与Pets Cent |
下一篇: 如何培养宝宝社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