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数据,国内文献报道49.5%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前发生过攻击行为。
1、男性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高。
2、攻击行为多发生在青春期。
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精神疾病等,这些因素单独或交互作用在一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1、生物学因素
出现攻击行为时,患者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方面的改变。攻击行为可能是前额叶皮质的抑制作用降低所致,杏仁核萎缩或损伤也可能与出现攻击行为有关。遗传因素是一种重要影响因素,存在家族聚集现象,符合多基因遗传的特点。这些基因参与了中枢5-羟色胺、多巴胺等的传递与代谢过程,从而调控人的情绪和行为。血糖、雄性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也与攻击行为的发生相关。
2、心理学因素
(1)人格特征:多疑、固执、缺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喜求刺激、不愿意延迟满足自己欲望、缺乏自信与自尊,以及应付现实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差等。
(2)认知:倾向外部归因方式者,可能存在内隐性认知加工过程偏差。
(3)智力水平低下者。
3、社会学因素
在社会行为学方面,攻击行为与妊娠期和围生期病理生理条件、儿童期负性生活事件等有关。社会低阶层、失业、教育水平低、早前家庭环境不良、性格发育不完善、情绪不稳定、婚姻稳定性差、认知障碍、应激性生活事件等,都可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精神障碍、酒精和药物滥用、既往攻击行为史、攻击行为家族史都是攻击行为有力的预测因素。
4、精神疾病
精神病性障碍、急性躁狂状态、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焦虑障碍等。
广义的攻击行为是指有动机、有目的、有意图地对实施目标(包括自身、他人、动物、其他目标)进行伤害,或实施破坏性的言语和行为。
1、肢体攻击
用肢体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
2、语言攻击
辱骂、讽刺、散布谣言等也属于攻击行为,常成为肢体攻击的导火索。
3、心理攻击
怀疑、憎恨敌视等,也是攻击的表现形式。
4、关系性攻击
联合他人排挤、情感孤立、背后诋毁、批评等。
1、攻击行为可能导致患者自身出现皮损、骨折等多种损伤。
2、患者的攻击行为会破坏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可能进一步导致原有精神疾病加重。
当患者发生攻击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或自身安全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精神评定量表检查、脑电图等了解患者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医生会初步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检查有无明显的疾病征象。还会检查患者是否有情绪不稳、易激惹、肌肉紧张度高等情况,同时检查患者的攻击行为是否给自身带来了伤害。
1、精神评定量表检查
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精神评定量表检查。医生会让患者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并统计患者最终的得分,根据分数所处的区间,分析患者的心理、智力状态。这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否有精神异常及其严重程度,判断焦虑等症状的原因。评定量表如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等。
2、脑电图
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脑电图能将脑多数神经细胞活动电位或突触电位的电生理现象进行总和,医生可根据脑电图的异常改变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病变。
医生会询问患者对目标伤害的过程、了解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还会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其他疾病、有无不良的个人经历、有无与他人的矛盾等。再结合患者的行为、体格检查、精神评定量表检查、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个体的攻击行为可能难以彻底消失,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控制、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如果患者患有其他的疾病,医生也会给予相应的治疗。
如果患者存在其他疾病,医生会针对患者的疾病选择相应的治疗,具体的治疗方式与患者病情有关,无一致结论,请以医嘱为准。
密切观察患者,防止其再次攻击自身或他人,必要时可进行保护性约束。
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药物治疗、选择何种药物进行治疗,请以医嘱为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降低攻击性情绪的基本策略就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可以通过认知干预来矫正个体的攻击行为,让个体学会正确认识事件,并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或者为个体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教导个体尝试使用非攻击性方式来解决问题。
1、惩罚法
利用一般正常人都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来抑制其攻击行为,常常是控制社会成员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惩罚起到积极的作用,注意适时、适度、适量、公正,请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2、宣泄法
精神宣泄可以采取很多种方式,如参加激烈的、消耗大量体能的对抗性体育运动,向无生命的替代品进行攻击等等。研究发现,宣泄对于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抑制和减弱攻击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效果有效,且非理性的宣泄反而可能助长攻击性行为,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社交技能训练
个体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也是导致攻击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缺乏社交技能,且具有高攻击倾向性的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使其掌握社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沟通能力。多利用积极感情如同情、幽默等,必将减少愤怒情绪或攻击行为的发生。
4、培养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培养。在角色扮演中,让个体暂时充当别人的角色,体验别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培养患者对他人的感情移入,同情、爱护自已的同类,就可使攻击行为难以进行。
5、创造良好环境
攻击行为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应减少患者学习模仿攻击行为的机会,减少攻击和暴力信息的影响。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个体的攻击行为难以彻底消除,可通过积极地干预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帮助其恢复正常的生活。部分患者的攻击行为与原发疾病有关,控制原发疾病后攻击行为也能得到缓解。
患者的攻击行为可能对自身、他人或动物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还可能损害公共设施等,危害社会安全。
经过及时有效的干预,患者的攻击行为通常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部分患者可能不再出现攻击行为。
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预防疾病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必要的调整生活习惯,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家属应该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内心困扰与不稳定情绪。除此之外,还应该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患者切实地体会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呵护,感受到温暖,帮助患者打开心扉,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同时还应该鼓励患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情绪刺激,对患者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避免其出现毁物、伤人、自杀、自伤等一系列的行为。
2、必要时可限制患者的活动或寻求专业人士、机构帮助。
饮食对本病无特殊影响,可按患者的喜好准备食物,避免患者出现情绪波动。同时做到营养均衡,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1、 患者可能受情绪影响出现暴饮暴食或抗拒饮食,应当尽可能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状态。
2、 部分精神药物可能导致患者体重增加,但患者应正常饮食,必要时可与医生沟通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但避免节食。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何时出现的症状?
2、症状出现多久了?
3、平时有物质滥用吗?
4、是否经历过某些创伤?
5、是否担心与其他人有交际障碍?
1、我的症状严重么?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3、应该做什么检查?
4、应该吃什么药?
5、我多久能够痊愈?
6、这些治疗是否有效?
相关知识
攻击行为的病因
攻击行为如何护理
攻击行为的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动物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
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
攻击行为实验
攻击行为的心理分析
猫的恐惧攻击行为
【视频】动物的攻击行为
网址: 攻击行为的病因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63476.html
上一篇: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方案 |
下一篇: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引导与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