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动物伦理,素食主义,女性主义

动物伦理,素食主义,女性主义

动物伦理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从二十世纪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个分支的兴起和两个趋势有关。首先是人类中心地位的一再降低,生物学,进化论,神经学,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各种宗教和哲学体系里人类超然独特的地位岌岌可危。与此并行的,是科学进步引发的技术革命,让人对动物的支配和利用能力到达史无前例的程度。在消费主义的驱使下,人类欲望暴涨,催生出产业级的畜牧业和养殖业。每年,数以百亿计的家禽家畜作为产品来到这个世界,它们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体验被分解成流水线上的一道道工序,非自然地遭受着先祖们无法想象的痛苦,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同情和行动。

人类中心主义,在今天很多人看来是人类傲慢和自大的表现,因而经常遭到批评。所谓中心,是相对于地球上甚至宇宙里的其他存在,C位标志着特殊和高等的地位。人类自诩高于动物的想法由来已久,究其根源,有解释说是根植于对死亡的恐惧。通过寻找与动物之间的差异,人类在试图缩短与不朽之间的距离。

有意思的事,姑且不论人类中心主义正确与否,恰恰是这种想法本身,最能体现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从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到建立种种思想体系来对抗死亡焦虑,的确是人类独特的思想活动。其他物种可能也有对死亡的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恐惧和难过的情绪,但很难相信它们会在思想层面上系统地对抗死亡这个概念。

哲学家们把这种独特的思想活动称之为“理性”,一种超越肉体,穿透表象,洞察本质的思考能力。这是个了不起的能力,堪称人类之光,是哲学家眼中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要素,进而成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石。在此基础之上,道德被划归成人类的专有命题,低等的动物不配进入伦理学说的殿堂。在这条路上走得比较远的是笛卡尔,他的灵肉二元论直接把动物的一切表现归为机械反应,而机器是无法被虐待的。

根据理性给道德划定范围,这里边的逻辑关系并不牢固。凭什么理性是讨论道德的前提?一个简单的反例是,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就被普遍认为不道德。但是哲学家是较真儿的,他们会追问,虐待小动物的不道德,是源于这种行为本身,还是基于它在人心里激起反感呢?而后者,依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

如果说,虐待动物本身就值得道德谴责,那就需要在“理性”上,把动物纳入一个伦理学体系。有趣的是,就在最近几十年,沿着效益主义和康德主义者这两个迥然不同的路径,分别发展出了动物伦理学的理论。其中,Peter Singer的效益主义以动物可以感知痛苦为前提,把动物的痛苦计入utility,让动物的处境自然而然成为考量行为正义性的一部分。而康德主义者Tom Regan对Singer的批评,也类似于康德主义对效益主义的批评,强调生命个体有其“内在价值”,这种价值独立于个体所能产生的“工具价值”。简言之,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从康德主义切入动物伦理,Regan面临一个棘手的任务,就是如何处理康德理论里的“自由意志”。在康德看来,不屈从于肉体欲望,依靠道德法则规范行为,才是“自由意志”的体现,才能具备“内在价值”。换言之,“内在价值”和“理性”息息相关,这又绕回了人类中心主义。在康德这里,动物恐怕是没有“内在价值”的。于是,Regan又提出一个“固有价值”的概念。为了把人类和动物放到一个框架里讨论,里根同志也算是殚精竭虑了。

在这一系列操作之后,电车难题又有了新的版本,在两条铁轨上等待被电车碾压的,不再局限于人类,道德天平两端也可能是一个人和五只小猪。抛开动物伦理学,我猜对于多数人来说,铁轨上需要摆满很多很多小猪,才会开始考虑放弃一个人的生命去救猪。毕竟,猪被撞死以后依然可以被做成一锅红烧肉。当然,如果把小猪换成朝夕相处的宠物就另当别论了。

这体现了动物伦理学的复杂之处。人类花了很多年才基本承认了不同肤色和性别的智人拥有相同的道德权利。在动物伦理学里,如何判定一只蟑螂和一头猎豹是否拥有同样的价值呢?如果一个理论和大众普遍认知相距甚远,那这个理论的影响力很可能会非常有限。要想获取大众对于动物权利更多的支持,一套逻辑严谨的理论远比不上一部声情并茂的纪录片。

无论是Singer还是Regan,都在做“晓之以理”的工作。在一些女性主义者看来,“理性”本身是一个男性意味深厚的词汇。正是标榜所谓“理性”的男人,建立起一整套强调等级和地位的男权社会。在这个体系里,文化优于自然,理性压制感性,男性支配女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女性和动物都是“理性”的牺牲品。于是,素食生态女性主义应运而生。撸串油腻男和素食感性女,成为新时代亚当和夏娃的典型面相。

素食生态女性主义者们,很容易被贴上“白左”和“圣母”的标签。这些标签背后的潜台词是,很多看上去高道德水准的言行,其实是盲目、短视、傲慢、愚蠢的。戳穿“白左”和“圣母”们的行为别有用心或者事倍功半,可以缓解潜藏的道德焦虑。比如,嘲笑素食主义者菜单里的牛油果在运输途中带来大量环境污染,可以让我们在离开道德洼地的同时站上智商高地。但是,更聪明的我们是否思考过有哪些事半功倍的环保措施?如果这些措施要求我们节制一些欲望,放弃一些享受,又有几个人愿意去做呢?

在这一轮动物伦理学扫盲里,我感觉最有意思的两点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素食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目前所知唯一拥有“理性”的存在,人类发展出自我中心主义并不奇怪,有意思的是一步步把自己移出C位的过程。这背后的动机之一是节制不断膨胀的欲望,通过否认自己的特殊性来变得谦卑,避免为所欲为,导致自我毁灭。但是,人类中心论一定导致欲望膨胀吗?去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终点又在哪里?人类中心主义,曾经很大程度上是“男人中心主义”,在这个角度,女性主义和动物伦理之间产生了有趣的共情。

我无法认同动物和人拥有相同的权利,也同意人类没有肆意虐待动物的权利。至于吃肉与否,素食是不可能素食的,但可以少吃一点儿肉。毕竟,在利益熏心和道德超人之间,有一大片开阔地可以供我们选择站位和来回移动。勤于思考,知行合一,过自洽人生,是个不错的终身小目标。

(基于《看理想》音频节目《人性之镜:动物伦理14讲》钱永祥)

相关知识

美国女性主义动物研究身体重要性.doc
【素食主义和动物权利常见问答】
人性的镜子 动物伦理14讲
反思动物伦理和人类危机
钱永祥 | 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
谈论动物伦理,其实是在谈论我们人类自己!
动物权利研究
王林亚︱解放动物何以可能?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势不两立的素食主义者:动物“权利”和“福利”的抗衡
西方动物伦理浅析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动物同情论

网址: 动物伦理,素食主义,女性主义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65126.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动物保护的伦理问题
下一篇: 动物摆拍引争议 人与动物的“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