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虽然是野草般的存在,但也不影响它成为保护植物

虽然是野草般的存在,但也不影响它成为保护植物

作为最著名的油料作物之一,大豆(Glycine max)相信各位读者不会陌生。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大豆的近亲——野大豆(Glycine soja)。

图:大豆及大豆油(Natural Correctives)

1

“袖珍”的大豆

作为大豆属中关系最密切的2个物种,野大豆的形态与大豆高度相似,区别仅在野大豆通常为缠绕草本;小叶较小;荚果较小;种子黑褐色,较小,颇有一种“袖珍大豆”的感觉。

图: 野大豆的植株,是缠绕的细弱藤本(Wild Plants in and around Shimane)

一般认为大豆和野大豆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然而事实上,两种种间的杂交时有发生。大桥广好在1982年正是基于这一点将野大豆组合成了大豆的亚种(Glycine max subsp. soja),他指出“两者在野外的杂交时有发生,这更符合遗传学角度上对物种的界定”,但这一处理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

图: 大豆的植株,是直立的草本(Minden Pictures)

在中国东北地区,我们或许会见到一些长相“介于大豆和野大豆之间”的植物:缠绕草本,但小叶、荚果和种子的大小往往与大豆相似的植物,那其实便是大豆和野大豆的种间杂交种,宽叶蔓豆(Glycine gracilis),大桥广好就将它处理成了大豆的杂交亚种。

2

最“常见”的保护植物

在华东地区的乡间野外,野大豆虽不起眼,十分常见。它们常常生长在田边、山脚、路边,每年三四月的早春,它们从土里萌发,然后逐渐生长,它们会缠绕在任何它们能够延伸到的支持物上。

图: 野大豆,常缠绕在野草丛中(Wikimedia Commons)

金秋的九、十月份,它们会逐渐开花,它们的花序通常短小,从叶腋伸出,花数朵生在一个花序上。在秋季即将结束的时候,它们的果实会逐渐转褐色,当果实彻底成熟时,它们的果实会开裂成螺旋状,种子随即弹出,落入土中,等待次年的发芽生长。

图: 野大豆的花,非常迷你的蝶形花(Wikimedia)

也许你会讶异,这常见而不起眼的野大豆,居然会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是由于野大豆作为栽培大豆的近缘种,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因而具有开发前景,而且由于种种人为的原因,野大豆的栖息地正在逐渐缩小,因而虽然野大豆常见,却仍有诸多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图: 野大豆的荚果(图片来源见水印)

3

大豆属:纠缠的分类历史

作为大豆的近亲中的近亲,野大豆和大豆同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Glycine)。大豆属的属名“Glycine”最早被植物分类学祖师爷林奈于1737年发表在他的《植物属志》第一辑上,但这一属名并非基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大豆属植物,而是来自它们的一个远房表亲——北美土圞(luán)儿(Apios americana)。Glycine来源于希腊语glykys,意为“甜”,可能意指北美土圞儿具有甘甜之味的块根。1753年,林奈又在他的《植物种志》上列了8个Glycine属植物,但这8种植物最后都被转移至其它属。

图: 北美土圞儿,制图:辰小山(左:Perennial Pleasures Nursery;右:Cultivariable.com)

栽培大豆最早于1753年被林奈分别描述为Phaseolus max(基于他见过的标本)和Dolichos soja(基于其它作者的描述)。这造成了后世诸多的大豆名实问题的混乱。虽然前者基于可靠的标本凭证,但林奈更倾向于认为其实际为印度绿豆(mung bean),并认为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豆。几年后,他获得了Dolichos soja的种子并成功萌发,他方才知道Phaseolus max 和Dolichos soja其实是同一种植物,而印度绿豆彼时还没有学名。于是在他于1767年出版的Mantissa Plantarum中,林奈首次描述了印度绿豆,并赋予了学名Phaseolus mungo。

图:栽培 大豆的手绘图(KnowPulse)

直到1825年瑞士著名植物学家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的Prodromus发表时,Glycine和Dolichos的分类问题用英国著名植物学家乔治·边沁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显著对的特征可以对所有菜豆族植物加以区分”。这甚至导致了1885年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中Glycine下的物种数量多达286种,若包括所有种下等级,这个数目甚至可以增至323个。随后在1864年和1865年,边沁对大豆属的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他的系统是历史上第一个最接近现代大豆属分类系统的一个;

1962年,USDA农业研究中心的弗雷德里克·约瑟夫·赫尔曼再度对大豆属的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并且罗列了大豆属的排除名称。在他的系统中,野大豆的学名使用了俄罗斯植物学家理查德·卡洛维奇·马安克于1861年描述的Glycine ussuriensis。直到1966年,英国豆科分类专家Verdcourt在《热带东非植物志》编撰的准备过程中检查了大豆属后选模式种长序大豆(Glycine javanica)得模式标本,发现那其实是一份花序发生变态的葛藤(Pueraria montana)的标本。于是他发表提案提议保留大豆属的属名Glycine,并将澎湖大豆(Glycine cladestina)选定为大豆属的模式,并为长序大豆拟定了新名称Glycine wightii。

1970年,他在修订大豆属的同时,发表提案提议将Glycine soja这一早出的名称用作野大豆的合格名称,理由是这一名称并非基于林奈的Dolichos soja。1977年,豆科分类专家莱基基于多重证据,将长序大豆从大豆属中独立为长序大豆属(Neonotonia),至此,林奈最初发表于大豆属下的所有物种都被转出大豆属,而大豆属的现代分类系统也已经成形。

辰小山

5分钟前:

该写作项目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编号:18dz2306500)的支持,所有内容将与科委平台“科普云”共享),感谢大家支持与关注。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白头翁,名称由来与杜甫有关的野草
以植物为主题的作文800字(通用60篇)
宠物友好……便宜……好养……有品位的植物推荐!
犹如彩虹般的存在——彩虹吸蜜鹦鹉
猫博士提示铲屎官,正确辨别猫粮中是否存在致癌物
如何保护猫咪的安全,家里这五样东西要注意收好!
人类是否该过度保护动物?人类和动物到底该如何共处?
既独特又极具魅力的植物——金丝雀
植物营养中抗氧化的超级力量
什么植物适应性弱?

网址: 虽然是野草般的存在,但也不影响它成为保护植物 https://m.mcbbbk.com/newsview476674.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科普:除臭的原理与应对方法
下一篇: 近红外大豆蛋白分析仪:快速测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