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鸟类迁徙季,活跃在各地的志愿者均会自发组织鸟类保护巡护,并对需要救助的受伤野生鸟类进行及时救助。当这些得到人类救助的鸟类恢复身体健康后,是否应该及时回归野外,在志愿者的救助行动及认知中,却不一而足。
以中国北方某滨海城市为例。当地志愿者救助了3只东方白鹳幼鸟,在幼鸟完全换羽成熟后,也长期将之圈养。对中国南方及中部地区而言,虽然大多数东方白鹳是冬候鸟,通常每年春季结束后,它们大多会返回北方繁殖地,但近年来,在秋冬季的大迁徙结束后,也有不少东方白鹳在南方及我国中部、及环渤海地区停留生活。因此,在上述地区,即使是夏秋季,将被成功救助、且已具备一定野外觅食能力的东方白鹳放归大自然,条件无疑是满足的。
中国绿发会生物与科学伦理工作委员会(BASE)此前曾专门针对鸟类救助及放归问题,进行过研讨。会上,对获救助野生鸟类的野外放归,与会专家基本认可:若非迫不得已,对所有获救助鸟类,都不宜进行长时间的人工饲养,而是应该及时放归大自然。以大型野生鸟类为例,如鹤类、东方白鹳、大鸨等,在被救助时,通常会有较为激烈的应激反应。在受救助鸟类身体健康后,圈养时间应尽可能缩短,在能够满足野放前提的情况下宜尽早野放。
与会专家倡议对获救助野生鸟类尽早放归的原因,主要考虑到以下几条:一是对于健康的野生鸟类,长期圈养很可能使其丧失或削弱其野生生存的能力,形成对人类喂养行为的依赖性;二来长期圈养对野生鸟类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困挠。即人类认为的圈养幸福,未必对野生鸟类不是一种痛苦;其三是出于对人禽或人畜共患病传播风险的把控,尽早放归,可以减少人禽或人畜共患病源的传播机会。
对被救助野生动物放归后的野外生存能力,有相关专家分享了一个真实救助案例。
2018年,人与生物圈专家委员会一名专家在辽河某湿地救助了2只被人下毒几乎致死的白鹤,其中一只白鹤受过枪击,被取名为“枪生”,另一只白鹤没取名字,大家根据它的脚环标号,叫它白鹤“419”。白鹤“419”曾被兽夹之类的捕猎工具夹断了右趾,而且在挣脱时,其关节脱臼,一直没复原,平时只能靠一只脚站立。救助专家和团队在及时医治了“枪生”和白鹤“419”后,很快放飞。当时另有一只虚弱又刚烈的灰鹤,其胸口有一处拇指大的创伤,救助后也很快紧急放飞。
(图片均由绿会研究室提供)
其后一连几年,经过持续卫星跟踪、各地志愿者的接力保护观察中发现,这两只放生后的白鹤均生存下来了。即使是在恶劣的暴风雪天气中,单腿白鹤与它的同伴始终依偎在一起。它的同伴在上风口,似乎在为同伴挡风,更是支撑。
整理/gone 审/linda 编/青鸯
【参考阅读】
1.李晨曦 .用无人机拍铁塔上的鸟巢,当心罚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7期,2002年6月.ISSN2749-9065.doi:10.56090/BioGreen Vol.1.202206
2.《自然摄影伦理规范》团体标准(T/ CGDF 00008-2020)
3.杨晓红.关于将民间野生动物救助纳入国家救助体系并扩大共建的建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6卷第2期,2021年4月,ISSN2749-9065.
4.管诗佳,王尊辉,纪静.江苏高邮:出台国内首部东方白鹳保护地建设管理办法|BCON.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7期,2022年6月.ISSN2749-9065.doi:10.56090/BioGreen Vol.1.202206
5.周海翔:反思鄱阳湖观鸟节,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854102
6.王静.从亚洲象案例,浅析生态文明伦理与法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6期,2022年5月,ISSN 2749-9065
7.周晋峰,芝麻.海水江豚“小冀”的死亡,带来一堂生态文明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8卷第2期,2022年6月.ISSN2749-9065
相关知识
获救助鸟类不宜长期圈养,身体条件满足应及时野放|科技伦理研究49
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有了伦理指引
科技部拟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严肃查处科技伦理违规行为
圈养繁殖对本地鸟类有持久的影响
鸟类救助指南
科技伦理建构的新路径
【独家·24小时】鸟类救助指南
“公鼠怀孕”实验,须厘清科技伦理争议
鸟类救助在行动--让“可爱精灵”重回大自然怀抱
科技伦理是ESG核心议题 上市公司关注三大重点
网址: 获救助鸟类不宜长期圈养,身体条件满足应及时野放|科技伦理研究49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13047.html
上一篇: 鹦鹉保育——前言:食物对于鸟类健 |
下一篇: 宠物兔子最常见的健康问题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