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有了伦理指引

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有了伦理指引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北京7月8日电(记者杨舒)为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分委员会研究编制并于8日发布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供相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指引指出,基因组编辑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并为诊断、治疗和预防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涉及对人遗传物质的改变,风险难以预测,不仅关乎人类个体的尊严和福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为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研究制定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

  在基本原则上,指引表示,增进人类福祉和促进社会繁荣是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的原动力,也是人类基因组编辑的首要原则。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活动应尊重人的尊严,保障研究参与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和自主决定权等基本权益。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必须审慎评估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使用条件,充分考虑其研究应用的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点关注潜在风险。同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

  在一般要求上,指引指出,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应具备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临床研究应仅限于以治疗或预防为目的的医学干预。禁止对研究参与者进行非医疗目的的基因组改变。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伴随着难以评估的、长期的甚至不可逆的风险,应确保对研究参与者的安全和基本权益的考量重于对科学知识增长及对未来人类健康获益的考量。

  在研究资质及条件上,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的研究人员应恪守科研规范,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和伦理培训。研究团队及相关研究机构应具备满足研究要求的关键技术、研究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应获得研究参与者明确、有效的知情同意。

  在特殊要求上,指引指出,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进行基因组编辑研究时,严禁将编辑后的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用于妊娠及生育。开展涉及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以及体外人胚等基因组编辑研究时,样本来源须合法合规,且应对使用这些样本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予以充分说明,人胚体外培养等的剩余生物材料处理应遵守国际国内公认的伦理准则和技术标准。

  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包括引入自然界存在的变异、产生完全新的可能有益的遗传改变等。由于这些基因改变将可能作为人类基因库的一部分传递给未来世代,需要更深入的伦理考量。因此,目前进行任何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临床研究是不负责任和不被允许的。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09日 08版)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知识

科技部发布《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
事关人—非人动物嵌合体研究,有新消息→
程新宇:动物基因编辑的若干伦理问题及其治理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降生遭社会谴责和饱受争议的六大原因
从事人—非人动物嵌合体研究机构应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
动物研究是否符合伦理?
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研究
生命密码揭秘:解锁DNA奇观,点燃探索激情,释放无尽力量!
“公鼠怀孕”实验,须厘清科技伦理争议
关于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伦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网址: 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有了伦理指引 https://m.mcbbbk.com/newsview297986.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爱物何以可能—&md
下一篇: 如果我们主要考量行为者,以行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