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原创 从游戏设计角度解析《我的前半生》“适应性偏见”的成因及方法论

原创 从游戏设计角度解析《我的前半生》“适应性偏见”的成因及方法论

2017年,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大火,以陈俊生为代表的不忠诚渣男以饱受心理折磨的悲痛下场收官,给人出了一口恶气,赢得观众阵阵好评。直到今天,对婚姻不忠的陈俊生们的下场,仍让人细思:为何分手前后的心理反差如此巨大?

面对感情的纠葛,荧屏中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优柔寡断、自食其果的不忠诚男形象:陈俊生分手前贪恋凌玲的温柔体贴,厌恶罗子君的无理取闹,分手后又觉得凌玲斤斤计较,开始怀念罗子君的大气,此时的他已经无路可走,活在痛苦与折磨中。

他以为离开了娇气的罗子君,便可以和凌玲过上幸福的日子。殊不知,他高估了自己对幸福的把控能力。尝到一件新鲜事的甜头之后,刚开始很幸福,久而久之会感到无聊,在心理学上,这样的情况称为“适应性偏见”。

其实,生活中的“适应性偏见”无处不在:比如,买了一部心仪已久的手机,刚开始不小心摔一下都感觉心痛,后来旧了摔几次的就没有这种感觉了。为何“适应性偏见”会让人产生这种喜新厌旧的心理?还会会令人产生如此大的心理落差?

接下来,我就以陈俊生为例,在文章第一部分进行详细说明什么是“适应性偏见”;第二部分,从“动因唤醒理论”深度剖析造成“适应性偏见”的成因;最后,我将从游戏设计角度提供三个思维方式,教你打破“适应性偏见”,重获幸福。

01. 什么是“适应性偏见”?它是造成心理落差的的小魔鬼,让人失去对新事物的正确评判

在《FBI读心术全集》中指出“适应性偏见”的概念:指人们会对一些突然的刺激或变化感到意外,但常常低估了自己对刺激或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高估了某些事物在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的影响。

这就是说,人们面对新刺激的反应中,心里理想的状态和真实的反应时间有一定误差,人会低估自己的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高估新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导致我们在做决策时,缺乏理性思考。

比如职场中,老板给表现突出的员工涨工资,员工发誓要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三个月之后,员工已经完全适应了涨工资带来的快感,涨工资对员工再没有激励作用,也就是说,涨工资,只能让一个员工快乐三个月。

其实,人处在低谷时,“适应性偏见”的作用特别明显。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偏差?

从生理学角度看,“适应”是神经元一种特质,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渐渐习惯这种刺激,于是对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

那在《我的前半生》中,陈俊生的“适应性偏见”是如何体现的呢?

· 罗子君不理解自己的压力,加上早失去了婚姻的激情,凌玲的贴心就像雪中送炭,但处境让自己心疼,于是放大了对凌玲的好感。

分手后,发现凌玲对孩子偏心,对老人计较,凌玲的本性暴露无遗,她的贪婪算计让陈俊生厌恶。此时罗子君变了一个人,激情褪去,剩下的只有懊悔。

陈俊生最后的结局,无疑给大家敲响警钟。美好的东西固然会给我们带来甜蜜和兴奋,但是这种幸福感和欢乐往往不如想象中那么持久。

从陈俊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适应性偏见”不仅让人偏离正确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在不经意中扭曲事实的真相,还会让人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失去理智,做出追悔莫及的决定。从这个角度看,是陈俊生亲手毁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在面对新鲜的事物时,直觉带来的兴奋感往往只能存在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做任何决策时,都不要低估了自己对新鲜事情的适应性,也不要高估新事物对自己的影响。

02. 为何陈俊生分手前后的心理落差那么大?从“动因唤醒理论”解析“适应性偏见”的深层原因

“动因唤醒理论”是由赫布和柏林等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人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一般来说,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能够达到最佳的唤醒水平。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玩游戏的的时候,最让人刺激的时刻不是游戏打赢的瞬间,而是玩家在突破重围,浴血奋战的时刻,此时人的兴奋水平最高,腺和激素水平都达到上限,但是惊恐程度也最高,因为一不小心,就很可能输掉游戏。所以,过高或过低的刺激,个体并不是最喜欢的。

研究还发现,刺激水平和偏好程度是一条倒U型曲线,高唤醒水平既可能令人振奋,也可能让人焦虑不安,低唤醒水平既可能使人放松愉悦,也可能让人心生厌恶。

如图:

了解了唤醒水平与偏好程度的关系,那什么时候,人是最需要被唤醒的呢?

研究还表明:当人们进入到感觉被剥夺的状态,如蒙上眼睛,塞上耳朵,不能移动,或者进入到相当单调的情景时,人会变得烦躁和渴望刺激。

因为人在固定的空间里,会不断透支自己的心理和实际物质储备的能力,改变当下不利的环境因素,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可以达到心理补偿的作用。

《我的前半生》中,陈俊生分手前,就跟凌玲暧昧,找回了恋爱时的新鲜感。面对家里咄咄逼人的罗子君,他的耐心已经消耗殆尽,还承担着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被生活的压力喘不过气来。凌玲的出现,正好给他发泄情绪的温床,弥补了心中的空缺。而成功分手之后,陈俊生发现凌玲精于算计且贪得无厌,加上事业瓶颈期,不满的情绪滋生,活在懊悔与愧疚中。

毫无疑问,陈俊生在追求凌玲,实现分手目标之前,幸福感是最强的。此时他的唤醒水平已经达到最佳状态,只不过他忽略了这样的满足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的事实,沉浸在这种虚幻的世界中。而当兴奋期过去,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下,罗子君的脱胎换骨,让陈俊生悔不当初。陈俊生分手前后的心理变化,无疑将“喜新厌旧”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写照,在面对理想的状态与现实的冲击时,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这是因为人们在刺激状态下,忽略了意外刺激与真实产生的反应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人们会按照固有的经验模式行事,沉浸在美好的理想状态中,等到理想状态结束,人们就开始产生一系列不良的情绪。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

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才是最幸福的。

我们向目标一步步迈进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幸福感与满足感,而目标实现的那一刻,我们感觉如释重负,却不是原以为的欣喜若狂。

那你也许会困惑,如果我们只是像陈俊生那样感受到短暂的幸福感,那努力实现目标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当然这不是鼓励大家做“陈俊生”,只是借助陈俊生的人物模型,通过游戏设计的角度去打破“适应性偏见”的牢笼。

03. 如何打破“适应性偏见”,从游戏设计角度,结合剧情和生活案例,分享三个实用的思维方式

我们了解到,“适应性偏见”出表现为喜新厌旧,但在游戏世界里,喜新厌旧的特征并不明显,因为游戏设计者能够根据玩家的心理特征,设计出能让玩家产生快感的游戏模式,打破了玩家对每一个游戏环节的适应性,这种动态波动的适应性带来的刺激感,让玩家欲罢不能。

因此,要想打破“适应性偏见”的牢笼,就必须像打游戏那样,打破玩家的适应性,为此,我从游戏设计的角度,以《绝地求生》为例,结合生活案例,为你分享三个实用的思维模式。

(1)间断强化思维:阶段性给予,延长满足感

“间断强化思维”的核心概念是:阶段性的反馈,更让人满足。

在游戏的设计中,由于不是每一场游戏都能赢,但每赢一场都能刺激玩家玩下去的欲望,这样是游戏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理解游戏设计模式,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鸽子实验:让鸽子啄投食器,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100%出食物,第二种是0%出食物,第三种是50%—70%出食物。

研究发现,在第三种概率中,鸽子不会担心没有食物,也不放弃对食物的需求,由于食物不定时出现,间断强化了鸽子啄食的动作,鸽子会不停地啄食。这个实验说明,由于不间断地刺激作用,可以延长满足感。

间断强化伴随着正反馈和负反馈,正是这种奖励和沮丧交替的快感,强化了信念,只要不停地操作,就一定有可能得到。

最常见的是在职场中,领导一直对你的工作成绩不满意,经常挑三拣四,但偶尔对你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你得到了间断强化,发誓今后工作会更加卖力。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陷入”适应性偏见“的牢笼,如果不懂得化解,情绪就会变得暴躁。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人的所思、所想、所为,都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巧用间断强化思维,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打破思维上的束缚,还能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延长满足感。人只有在相对平静的情况下,才不会盲目地做出某些过激的行为。

(2)随机思维:提供新变化的刺激,获得意外幸福感

在游戏设计的理念中,最大的成功点必须在于随机性。简单来说,人们在面对随机的变化时,如果有意外收获,不但能打破对原有环境的适应性,还能够增加对新变化的好感。

比如,《绝地求生》这款游戏火爆全球的原因是很好地利用了随机性:飞机降落的位置,毒圈的缩小范围或者装备的好坏都遍布整个游戏。即使你是个菜鸟,如果运气好,捡到好的装备,也没有遇到高手的玩家,也可能躺赢吃鸡。从而躺赢,使这种意外的收获你乐此不疲。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能够大大增加玩家的乐趣。

为何人们会喜欢意外惊喜呢? 这是因为受到了心理摆效应的影响。所谓的心理摆效应,指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如果感情的强度或者兴奋程度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度越大。这也可以理解,菜鸟玩家在玩《绝地求生》时,本以为存活不了多长时间,没想到躺赢,结果完全超出了玩家的预期,由此产生强烈的惊喜感,让人欲罢不能。

换言之,如果要使个体对某事物产生强烈的体验感,就要在此之前或者之后,让其在对比和反差中体验鲜明相反的效果,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刺激,使其的情绪状态朝着相反的方向转换。

就像《阿甘正传》里面说的,生活就像一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气质。

因为不确定的东西,往往更有魅力。

因此,在感情中,巧用这种思维,不仅可以增进彼此的好感,还能使感情升温。我们可以先做一个优质的观察者,用心记录伴侣的喜好,然后用出其不意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可以让伴侣突破心理预期,感受到意外的惊喜,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3)掌控思维:完善核心价值观,避免被操控

玩过《绝地求生》的人都知道,从游戏一开始,玩家的每一个决策都是自己做的,从跳伞的位置、跳伞时间以及装备、营地的选择,都是可能多存活一段时间的关键。玩家的每一步操作、每一步选择, 好像都自己在左右着游戏的进程。这些让玩家感觉有掌控力的设计,是游戏设计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掌控的感觉呢?因为掌控感可以带来安全感,这种感觉会让我们的大脑舒适。失控会激发大脑的杏仁体,让其做出战斗或逃跑的选择,其背后的惶恐情绪就会被压抑。所以,

掌控感越强,安全感越大;掌控感越弱,安全感越少,人心也越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显然,在《我的前半生》中,陈俊生最后饱受煎熬,一方面为罗子君的离开感到后悔和惋惜,一方面忍受着凌玲的自私与贪婪。他误判了和凌玲的婚姻状态,也因为懦弱的性格而无地自容,失去了对爱情的掌控,也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加上事业受挫,他的自尊心碎成一地,所以呈现出焦虑、孤独、迷惘、绝望的状态。

这也说明,每个人没有发展时尚稳定和独立自由的人格之前,很难找到某种可以自洽、而且让他人受益的解答,这时就很容易陷入失控的状态。从原来的掌控到被掌控,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无力,都无法让我们遭受未知的挑战。

因此,掌控思维的关键因素是完善自内心的核心价值观,同他人确立明确健康的边界。人在自己合适的边界内,才会感到安全。只有学会扩大自己的舒适圈,才会在很多未知情况发生时,淡定从容,去掌控可以掌控的事实。

总结一下

《我的前半生》是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以“陈俊生”分手前后的心理变化,真实的揭露了“适应性自己偏见”者的心路历程。如何打破“适应性偏见”。我提供了三个有效的思维模型:间断强化思维、随机思维和掌控思维。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七个关键心理学(1)适应性偏见
老年公寓设计中的适应性原则:从使用者角度出发
CrossFit的目标、解决方案和方法论
学前儿童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狗狗流白色眼屎的原因及应对方法(解析白色眼屎的成因)
多名演化生物学专家联合撰写“野生动植物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综述
从宠物角度出发,打造宠物店设计新体验
鸟类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演化:从表型到基因组
环境适应性概念解析
基于情感共生理念的宠物猫用品设计研究

网址: 原创 从游戏设计角度解析《我的前半生》“适应性偏见”的成因及方法论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19282.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的心理转
下一篇: 七个关键心理学(1)适应性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