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王雪濛:何谓本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性”

王雪濛:何谓本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性”

王雪濛.何谓本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性”[EB/OL].(2021-12-04) https://mp.weixin.qq.com/s/MK1iNlPSTcjtOxY8BvoggQ

全文共3214字,按照“适应-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逻辑,探究“何谓适应?何谓适应性?何谓学习适应性?何谓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

关键词:适应;适应性;学习适应性;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

摘 要:“适应”体现出主动性、目的性和过程性,强调自身与环境保持平衡。“适应性”普遍受制于能力和个体独特性。“学习适应性”是自身应对学习环境变化的能力。本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是其应对从高中到大学的校园变化,基于自身人格特质和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内在学习动机与外在学习行为,以达到自身与环境相平衡的能力。

一、“适应”体现出主动性、目的性、过程性

关于适应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大多学者的解释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基础。皮亚杰在平衡说中把适应概括为同化和顺应。即在同化和顺应的作用下,机体与环境“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适应”[1]。在《心理学大辞典》中,“适应”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的要求相符合,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2]。林崇德认为“适应是通过丰富或发展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体变化的过程”[3]。冯延勇教授对“适应”的定义是“适应为个体依据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认识和体验,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环境保持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动态心理过程”[4]。贾晓波认为,“适应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5]。陶沙认为,“适应是脱离原来所处的环境,进入新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个体根据新环境提出的要求,通过积极调整心理行为,有效利用内外部资源,达成与新环境的协调关系”[6]。许峰则认为,“人的适应主要指社会的适应,就是个体在自己努力或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符合社会生活条件和满足个体需要的某种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7]。综上所述,关于适应的概念解释主要表现为:①适应的主动性。研究者们在界定适应的概念时强调主体的主动性,认为适应是主体认知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积极主动的去进行调整。②适应的目的性。适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是为了与变化的环境保持平衡。③适应的过程性。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适应也需不断“变化”,循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

二、“适应性”普遍受制于能力和个体独特性

同“适应”一样,“适应性”一词目前也有多种概念解释。车文博主编的《心理咨询百科全书》中认为,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组织系统、群体或文化经济因素的变化中,其存在功能、发展和目标的实现相应变化的能力”[8]。樊富珉指出,“具有较高心理适应性的人应该对环境变化持有积极灵活的态度,能够主动调整自身的身心,在现实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9]。张大均等认为,“适应性是个体在基本能力和人格潜质基础上,在自己特定年龄阶段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内部身心活动和外部社会环境和社会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性行为倾向”[10]。卢谢峰在研究中指出,“适应性是指当环境条件的要求发生改变时,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能力倾向”[11]。郑日昌认为“适应性就是心理适应能力,即个体与周边的人们交往过程中,与改变的环境相互影响,通过某种行为来反作用于周边的环境而获得的一种心理能力”[12]。刘培军认为“适应性是指个体进入到新的环境中,个体需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来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从而需要制定一些计划和有效的措施来予以应对,让个体能顺应环境的一系列的改变,来与新的目标和计划、新的来往人员、新的人文环境等相适合的一种能力”[13]。综上所述,适应性的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适应性本质上是一种能力。它是个体在基本的能力素质和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在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中,通过对内外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学习与应对,对内在心理过程、状态进行理解、控制与调节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②适应性具有个体独特性。适应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而适应性则强调主体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特征。因此,适应性的形成依赖于个体自身的素质和经验,是个体与内外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个体独特性。

三、“学习适应性”是应对学习环境变化的能力

以适应与适应性为基础的“学习适应性”的概念争议主要集中于“能力论”和“过程论”。周步成教授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认为学习适应性就是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14]。田澜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15]。王滔将学习适应性界定为:对学习充满热情,根据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的习惯性倾向[16]。王荣华认为,“学习适应性是个体调整自我、以顺应变化的学习环境和需要的能力,它包括个体对外适应和对内调适的双过程”[17]。胡琳丽、郑全全认为,学习适应性是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18]。结合研究主题,笔者认为,高中与大学在学校管理、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差别,学习适应性更加强调的应该是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特征。

四、“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考验学习的调适力

“本科新生”在本文是指本科大一学年的大学生,他们往往会面临“学习适应性”挑战。综上所述,本研究将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界定具体化为:本科新生在脱离原来熟悉的环境(高中)进入新的环境(大学)的变化中,基于自身人格特质和能力基础,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发展需求,利用内外部资源,不断调整内在学习动机与外在学习行为,达到与环境平衡的能力。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37.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18.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1-52.

[4]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5):762-769.

[5]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19-23.

[6]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7]许峰.关于人的适应性培养的社会心理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8]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684.

[9]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

[10]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

[11]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115.

[12]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92.

[13]刘培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8-9.

[14]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S].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91.

[15]田澜.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 27(2):502-504.

[16]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10.

[17]王荣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3.

[18]胡琳丽,郑全全.师范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 16(1):77-79.

相关知识

初中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分析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
乌龙学校:初一新生开展入学适应性训练
动物医学院2024级本科新生入学教育——新生研讨课第三期圆满结束
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工作案例丨新生适应性困难引发的心理危机
适应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讲座 | 新生心理适应性讲座

网址: 王雪濛:何谓本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性”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47148.html

所属分类:萌宠日常
上一篇: 什么是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者有
下一篇: 自适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