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大一新生小丽入学后出现环境适应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晚上失眠白天上课无法集中精力,不愿跟同学们打交道,半年后,表现出躁狂症状,去过几次心理咨询中心未见效。
【案例定性】
该案例是心理角色转变缓慢与客观环境变化导致适应性困难进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涉及辅导员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
【问题关键点及解决思路】
根据案例信息可知,一方面是新生刚入学由于与之前生活学习环境有差异,在心理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适应性困难的现象进而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另一方面是小丽白天无法集中精力,半年后没有好转反而出现躁狂症状,说明学生的病情不仅仅停留在适应的层面,甚至已经可能产生抑郁等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适应困难情况加重,可能也反映出了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滞后,因此,加强新生适应性教育引导的同时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同样值得注意。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帮助学会认识自己、学会管理和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其次是正确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与矛盾,及时调整心态。最后,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坚持整体整体与部分、由点及面,做到长期发展与预防相结合。
【工作举措】
(一)寻因——多方收集信息
1.侧面了解该生的情况:向任课老师、班委、室友等了解小丽同学的入学半年以来的情况。
2.向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了解该生的谈话情况及心理方面的信息。
3.联系学生家长,了解该生的成长环境与生活环境。
4.创设沟通情境,安抚情绪,正向引导:创建温馨环境氛围,与小丽同学谈心交流,了解小丽入学以来的存在的困惑及心理的想法。鼓励小丽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并进行打卡、鼓励其制定每天的生活和学习计划并做自我监督。
(二)按流程上报,注意学生安全
鉴于小丽同学入学半年后出现躁狂症状,去过几次心理咨询中心未见效,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1.上报院领导该生情况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协商解决方法。
2.持续密切关注,避免意外发生:发挥学生干部和宿舍长的作用,密切关注小丽同学的动态,有情况及时上报。
3.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家长商量并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协助家长做好专业的心理评估工作。
(三)加强引导教育,强化朋辈帮扶
1.加强朋辈帮扶,发挥学生党员、学生班委榜样作用。持续关注并邀请学长学姐分享他们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经验。
2.家校联动,建立沟通机制,共同教育。引导家长从家庭教育入手,并建议父母适当给予孩子一些帮助,不过度严格要求孩子,多鼓励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鼓励小丽多和父母分享大学的所闻、所感,争取家长的支持。通过家校联合,实现1+1>2的效果。
3.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包括定期的辅导、情绪管理技巧、学习技能等方面的提升,帮助小丽同学建立更好的应对压力的方式。
4.明方——摆正方向,明确目标,微笑迎接新生活。
从小丽的兴趣出发,引导小丽在自己的刚兴趣的活动中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慢慢参与校园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提升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信心。
(四)由点及面,做好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
1.多渠道宣传: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校园媒体、学院公众号推文等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如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活动、心理素质拓展、525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
2.邀请专家进校、进班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给学生传授心理调适方法,鼓励学生有问题主动寻求帮助。
【经验与启示】
1.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成长档案。日常工作中根据每位同学成长史和教育史建立完善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做好工作记录以便在日后遇到任何心理危机能及时调档了解情况,给予最佳处理方案。
2.要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建立“辅导员-班委-宿舍长-学生”四级预警机制,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对于异常的学生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干预,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将学生因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3.要聚合多方力量,措施及时妥当。要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同学的各方力量,多管齐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重塑自我,重回正常生活。
4.要充分理解学生,挖掘其自我成长的契机。小丽面临着心理和学业的双重困难,工作中要有耐心和爱心,充分走近进而走进学生,找到其闪光点,挖掘其自我成长的契机,搭建成长平台。
5.要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工作中要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创新工作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注重实践和经验总结。
【工作拓展——如何做好新生适应工作】
1.新生入学的前置教育。
在新媒体工具普及的今天,入学教育可依托网络而前置。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很多新生必然会关注录取高校的相关动态,渴望了解所学专业课程、校园生活等信息。这时候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更容易入脑入心,也是为学生做好大学生活准备的关键阶段。
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开展入学前置教育。一是在第一时间组建新生年级QQ群,分期推送校史、校园介绍、专业介绍等内容,引导新生尽快树立爱校荣校意识,增强身份认同感;二是分班级召开线上新生班会及家长会,就新生假期安全、入学报到、心理健康等问题与新生及家长沟通。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让新生全方位了解大学生活,调动家长关注学生成长的积极性,发挥家校合力的作用。
2.示范引领,加强入院传帮带教育。
大学生活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许多学生面临迷茫期与混乱期,从而容易产生适应不良的情况,优秀学长学姐经验尤为重要。
为此,可做以下工作,一是开展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召开相关主题班会;二是为每个新生班级设置带班学长学姐,针对不同的关注问题,分门别类地为新生答疑解惑,引导其实现从中学生身份向大学生身份的关键转换,从思想上成长为一名大学生;三是挖掘学生群体中的先进榜样,激励广大新生向身边的榜样看齐,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四是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杰出校友、优秀学生等多方力量,一起帮助低年级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实践育人,组织心理实践活动。
心理素拓类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因为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自我认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心理讲座、团队合作、角色扮演等,通过不同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和团结精神,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增强同理心。
作者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
李小亭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联系文章原作者或评论区讨论。
责任编辑:黄淇
投稿邮箱:young@bjtu.edu.cn
投稿请注明作者单位、姓名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工作案例丨从“游离抗拒”到“适应融合”,多措并举助力新生度过入学适应期
心理危机丨如何进行危机干预?
讲座 | 新生心理适应性讲座
偏执型人格学生的情感危机干预案例分析
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实施方案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及其应对策略
孩子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心理适应性量表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应对
网址: 工作案例丨新生适应性困难引发的心理危机 https://m.mcbbbk.com/newsview519272.html
上一篇: 高一开“心”局,萌新适应攻略来啦 |
下一篇: 心理机能是指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