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春暖花开,候鸟陆续启程北迁。江苏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全省记录鸟类超过470种,各地的观鸟爱好者们正在等待鸟儿从头顶飞过。近年来,观鸟逐渐从小众爱好走进大众视野,越来越多人拿起望远镜和相机,观察和记录野生鸟类活动。鸟,究竟有什么好看的?
从“惊鸿一瞥”开始
“那只鸟的颜色很鲜艳,腹部是黄色的,很好看。”85后苏州人沈全杰曾在登山时看到一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鸟,拍照到网上查询后才知道是“北红尾鸲”,属于国家“三有”(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动物。
图为北红尾鸲雄鸟。(来源:视觉中国)这次经历引发了沈全杰对鸟类的好奇。去年10月,他参加了上海野鸟会组织的公益带赏活动,在有经验的“鸟友”指导下入门观鸟。现在,沈全杰利用业余时间在苏州看鸟。“前段时间有鸟讯说虎丘湿地公园里有铜蓝鹟,我去看了两个小时。”沈全杰说,在远处静静地看着小鸟低头梳理羽毛或抬头鸣叫,感觉自己融入了自然。
南京人陈静2019年开始观鸟,后来成为江苏观鸟会的志愿者,负责组织公益带赏活动。“我刚接触观鸟的时候,成人单独参加带赏的只有我一个,剩下的都是亲子。后来就有人带着年纪大的父母来,也有很多大学生,现在成人和亲子的比例差不多对半,还有人从苏州、广州到南京来参加活动。”陈静说,近几年观鸟的人越来越多了,“公益带赏不收费,有观鸟会的前辈指导,会控制名额,减少对鸟的干扰。活动召集帖一发布,名额几分钟就抢完了。活动当天会带三四个备用望远镜,之前每次都会发完,现在很多人都会自带望远镜。”
公园里扛着“长枪短炮”的大叔大爷,只是观鸟群体的一部分。3月2日,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何遂初在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观鸟时,意外发现了一只黑喉潜鸟,这是苏州市首次记录。“2022年妈妈带我去怡园,我看到了一只翠鸟,和照片里的不一样,非常活泼。”回家后,他便开始查找这种身上满是翠绿色花纹小鸟的资料,由此对鸟类产生了兴趣,常常在周末和家人外出观鸟。“呼吸着新鲜空气,周围有鸟鸣声,感觉很放松,看到之前没看过的鸟就会很开心。”何遂初说,目前他已看到过120多种鸟。
黑喉潜鸟。(来源:东太湖观鸟)由民间观鸟记录累计而成的《中国鸟类观察年报2022》显示,2022年,中国鸟类记录中心有超过2.9万名活跃用户,较上年度增加74%,更新数据量达到210万条,用户上传的鸟类观察数据记录地点覆盖江苏92个县级(地级)行政单位。
视线从鸟延展到生境
与逛动物园不同,观鸟无法将鸟类与自然环境分离,给人们观察周边环境增添了新的视角。
苏州人曹连根临近退休,今年是他观鸟的第4年,位于家和上班地点之间的白塘生态植物园是他的观鸟“自留地”。“刚开始观鸟时是夏天,早上5点多醒了就去公园,一直看到上班。公园里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丛,树种多,有桑树、枇杷、楝树、乌桕……”曹连根说,丰富的植物种类营造了多样生境。三年多来,他在这个市民公园里记录了90多种鸟,包括白眉鸫、栗苇鳽、黑头蜡嘴雀、虎纹伯劳、寿带、戴菊等。
春天吃桑果的白眉鸫。曹连根/摄(来源:东太湖观鸟)生活在南京的95后朱家琛2021年开始观鸟,喜欢上“天空霸主”猛禽后,他在南京爬了很多个山头。“猛禽一般在其迁徙过境的时候比较容易看到。它们迁徙时会以山脉做导航地标,遇到暴雨天会找小山体停歇,因为山谷中有气流,盘旋上升更省力。”朱家琛说,去年年初他发现一只林雕身上绑有卫星追踪器,后来向红山动物园求证才知道,这只林雕曾在市区里撞到玻璃,被热心市民送到动物园救助,放归前绑了追踪器。“猛禽飞得快,活动范围大,数量少,想再见到比较难”朱家琛说。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秋天,他又看到了同一只林雕。
看到自己没见过的鸟种,观鸟爱好者称为“加新”。为了“加新”,陈静曾经凌晨4点起床去看鸟。现在,她更关注观察的过程,会习惯性地思考这些鸟在做什么、平时吃什么。在她眼里,观鸟也是公民科学的一部分。“野生鸟类比较怕人,很多参加带赏活动的人没有在望远镜里仔细观察过鸟。带赏时,除了教大家如何使用望远镜,讲解一路上有什么鸟飞过、长什么样、羽毛是什么颜色、有什么行为,还会穿插讲解很多环境知识,引导大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陈静举例说,比如林鸟喜欢生活在树林,但有时候在市区里也会发现它们,她曾在新街口看到有红嘴蓝鹊飞过,这意味着它原有的生存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再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震旦鸦雀高度依赖芦苇,大面积砍伐芦苇可能会影响到它们的生存。
长期观测也是一种守护
观鸟者是鸟类观察、保护的重要力量。据2021年出版的《中国鸟类观察手册》统计,在中国有野外记录的鸟类种类已经达到1491种,近年来的新记录绝大多数都是观鸟者在野外的一手记录。
“观鸟不是拍鸟,而是要去认识鸟、了解鸟、研究鸟。这个鸟是什么种类的?食物是什么?在本地哪些生境会出现?是我们这边常见的鸟,还是迁徙季节才来的?是夏天来的还是冬天来的?为什么今年多了或者少了?为什么有鸟从美洲、欧洲这么远的地方过来?”曹连根说,了解鸟的世界是他观鸟的最大乐趣。
去年6月,曹连根在东太湖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首次在苏州繁殖。往年青头潜鸭居留苏州大多是在秋冬季,主要在东北繁殖,华北和华中等地也有繁殖记录。曲阜师范大学博士高晓冬研究青头潜鸭种群动态,得知消息后便找到曹连根,希望他做详细观测。“他让我把环境拍下来,一看确实很适合繁殖,还发学术论文给我参考。”曹连根说,今年他和鸟友们还在持续观测,希望能看到去年在苏州出生的那些幼鸟。
青头潜鸭幼鸟。曹连根/摄(来源:东太湖观鸟)观鸟者积累的数据,正在填补鸟类保护空白。“北海冠头岭原来盗猎猛禽非常严重,持续监测后,去年被列入国家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朱家琛说,他和伙伴们,已经开始观测今年春季迁徙过境南京的猛禽,并打算一直做下去。“长期监测可以了解猛禽在南京迁徙的规律,比如在什么天气、什么风向下,过境的数量最多?有什么种类在什么时间到达南京?再比如我之前看到的林雕,有没有可能从常州飞到南京,过来玩一天后再飞回去?林雕有没有在江苏繁殖?鸟类迁徙非常规律,但之前没有这方面研究。”他们还计划今年10月份联合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等地的观鸟爱好者对林雕进行同步调查监测。
鸟类保护协会正在将观鸟爱好者聚集起来。今年1月,盐城首次启动全市范围越冬鸟类同步调查监测,调查队员大多是盐城市观鸟协会的志愿者,1月16日,调查人员在大丰沿海发现新鸟种欧亚旋木雀,经省内鸟类专家确认,为江苏新记录鸟种。今年3月,淮安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启动“保护东方白鹳”全民科学计划,招募热爱鸟类的市民参与调查,鼓励公众利用科学和网络技术参与野生动物保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静
相关知识
观鸟爱好者越来越多,他们在看什么?
他们是“观鸟者”,也是“护鸟人”
【观鸟文化】观鸟少数派:“我们”与“他们”——《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的第十六章、十七章
“2023年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观鸟经济:与鸟类有距离的共处
观鸟:科学与爱好的融合
“鸟导”,导啥?|一起观鸟吧
两个月!10余种!邢台观鸟爱好者记录到猛禽过境影像
观鸟研学游逐渐升温 各地多措并举为“观鸟热”蓄势赋能
“鸟类天堂”南湖如何留下更多“常住居民”?南湖公园邀请观鸟爱好者建言献策
网址: 观鸟爱好者越来越多,他们在看什么? https://m.mcbbbk.com/newsview656637.html
上一篇: 实时鸟讯:方尾鹟、褐胸鹟 |
下一篇: 鸟类的观察 |